朝代:唐代

作者:权德舆

原文: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翻译参考:

注释
⑴征路:远行的路途;征途;行程。南朝宋鲍照《还都道中》诗之一:鸣鸡戒征路,暮息落日分。;路,一作旆;。
⑵马首;句:马头的方向,即将駆马而去的方向。马首:马头。《仪礼&士丧礼》:君至,主人出迎于外,门外见马首,不哭。;

白话译文
十年之前我们曾经分别,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驱马作别又将去向何处?看那夕阳下的万壑千峰。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的创作时间未详,久别者;是谁也难以确切考证。从诗意看,这是诗人与十年未见的故人重逢后又要分别时有感而作的。

整体赏析
此诗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此时的相逢;。从诗题泛称对方为久别者;看来,双方也许并非挚友。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然而,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抒写一别十年再重逢的感触,而是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别离的情味。他们在千山万壑集聚的岭上和夕阳斜照的黄昏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诗人撇开相逢;时的一切细节,直接从逢;跳到别;,用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语言轻轻托出双方欲别未别、将发未发的瞬间情景──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征路偶然重逢,又即将驱马作别。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构成一幅在夕照中重逢又再作别的画面。这是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画,没有对作别双方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作任何具体描绘,却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静寂而略带荒凉,使这场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马首所向,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显出一种四顾苍茫之氛围。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这表明了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别与逢,总是那样偶然,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情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之情绪是表现得很明显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叙述语,而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第四句则宕开写景,以景结情,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说,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交会,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诗人还写过一首内容与此极为相似的七绝《余干赠别张十二侍御》:芜城陌上春风别,干越亭边岁暮逢。驱车又怆南北路,返照寒江千万峰。;两相比较,七绝刻画渲染的成分显著增加了(如芜城陌;、春风别;、岁暮逢;、寒江;),浑成含蕴、自然真切的优点就很难体现。特别是后幅,五绝以咏叹发问,以不施刻画的景语黯然收束,浑然一体,含蕴无穷;七绝则将第三句用一般的叙述语来表达,且直接点出怆;字,不免有嫌于率直发露。末句又施刻画,失去自然和谐的风调。两句之间若即若离,构不成浑融完整的意境。这进一步显示了五绝平淡中蕴含深永情味、朴素中具有天然风韵的特点。

名家点评
清代诗论家冒春荣《葚原诗说》:以十字道一字(事)者,拙也,约之以五字则工矣;以五字道一事者,拙也,见数事于五字则工矣。如韦应物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权德舆则以十年曾一别;五字尽之。此所谓炼字、炼句尤不如炼意也。


作者简介:


权德舆 权德舆,唐代文学家。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书,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