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描写洪泽湖的诗篇1

有《过洪泽湖》、《长堤柳色》、《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等。

1、《过洪泽湖》

作者:现代·陈毅

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阳红。

夜渡浅沙惊宿鸟,晓行柳岸雪花骢。

译文:小船飞跳上前晴空,轻抹湖天夕阳红。夜里渡过浅沙惊宿鸟,通知行柳岸雪花骢。

2、《长堤柳色》

作者:清·陶绍景

古堤垂柳细条条,朝映晨曦夕弄潮。

百里笼烟无俗态,留得浓阴暑气消。

更是月明林下望,满湖渔火接天晓。

译文:古长堤垂柳细条条,朝映晨曦晚上弄潮。百里笼烟没有社会形态,留得浓阴暑气消。更是月明林下望,满湖渔火接天亮。

3、《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

作者:宋·苏轼

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

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

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蔼蔼藏孤寺,冷冷出细泉。

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

回首濉阳幕,簿书高没人。何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

此去渐佳境,独游长惨神。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

译文:喜欢在淮河水,十年三往来。功名真罢了,回家的计划也悠久。今天风可怜你,平时浪成了一堆。晚上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鸣。经过进山渐渐喜欢,松桧也是苍然。迈迈藏孤寺,冷冷出细泉。所以人真吏隐藏,小笼子带岩偏。

但希望临淮市,东风笑语传。回首濉阳幕,公文高潜水的人。什么时候桐柏水,一洗庾公尘。这离他越来越美妙的境界,独自一人游长或神。等你诗一百首,来描述浙西春。

4、《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

作者:宋·苏轼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

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

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

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妻孥莫忧色,更有箧中衣。

译文:风浪忽然如此,我在想怎么回。挂帆退西进,这个计划没有成功。洪泽三十里,安流如飞。居民见我回来,慰问也依依。带着酒到船卖,这很好没有违背。醒来已是半夜,两岸树木声向微。

第二天淮阴市,鱼能允许肥白。我行没有南北,刚才意思是祈求。怎么能弄澎汹涌澎湃,整夜摇窗扉。妻子儿女没有忧愁的神色,还有箱子内衣。

扩展资料

洪泽湖介绍:

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地理位置在北纬33º06′—33º40′,东经118º10′—118º52′之间,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

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1128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

洪泽湖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洪泽湖

古文出现盱眙的文章篇2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

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殊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

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渍。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

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

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

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

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

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质明,敌大至。

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

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

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注]①僇:同“戮”;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古文出现盱眙的文章篇3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殊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渍。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请问盱眙的由来,及称颂盱眙的精典名句篇4

盱眙是全国最早建县的县份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春秋时,盱眙名“善道”,属吴国,曾是诸侯会盟的地方;战国时,后楚国东侵扩地至泗上,盱眙为楚邑,名曰都梁。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度时,盱眙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台,音怡),后为“盱眙”。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置郡县,盱眙置县。建县时间在秦王政二十四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3~前221年)之间。盱眙县先属泅水郡,后属东海郡。

描写盱眙的诗句:相逢樽酒未辞深,握手盱眙十载心。车马凄凉人夜别,出门落月与横参。

出自:《和胡戢七首》年代:宋作者:晁补之

古诗(夕次盱眙县..的翻译篇5

夕次盱眙县①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②。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③。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④。

[注释]

①次:停泊。盱眙(xū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

②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舫:船。临:靠近。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③“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洲。

④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客:诗人自称。此句意为孤独之夜,怀念家乡。

[赏析]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翻译]: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