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连观后感篇1

小学课本里学过的一篇课文就是这个事件。当时短短的文字,虽然能知道其中的艰难和危险,但是现在看到电影,还是会感到震惊和痛心。红军这一条长征路真的是拿命铺出来的,这一路上的鲜血和生命都太多太多了。

关于电影本身,我其实一开始对于安排宝娃这个角色有点不理解,他应该是个老百姓吧,就这么跟着部队去执行这么紧急的任务有点不合理吧,尤其是在路上被埋伏的时候他被吓得没有反应没办法动弹,小罗因为他牺牲的时候,这种不满就有点到达顶峰了。直到后来高进光以自己的性命为诱饵让他开枪射杀了国民党的营长时,这种不满才消散。最后留下来拦截国民党援军的战士拉响炸药包的时候,真的泪流满面,这世上最让人热泪盈眶的应该就是这种慨而赴死吧。

最后泸定桥的战斗也是看得我眼睛都哭花了。刘大贵说还做他的兵后扒开战友的手掉下桥,冲锋号吹响但凡能动的战士都在冲锋,一幕幕都让人震撼感动佩服。

勇士连观后感篇2

9月24日,一部名为《勇士连》的电影,在多家正版视频平台上线。该片讲述的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当然,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但具体的战斗经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楚。因此,这部严肃讲述当年历史的电影,显得具备史学科普价值。同时,该片从头打到尾,看点明确,不失为一部枪战大片。

历史科普方面,很多网友可能只知道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但是并不知道当时的具体经过。早前,老编年轻的时候,曾有过长征系列的电视剧作品,把这些内容讲的非常清楚了。但是,我们年轻时候看的那些电视剧,画面质量已经不行了,放在当下的平台上播放,清晰度也不够了。因此,像《勇士连》这样的具备科普性的电影,就具备很好的价值了。

在该片当中,直接用字幕交代了红军长征的背景,然后便开始了行军作战模式。短暂作战之后,红军方面进行战略部署,要飞夺泸定桥,为大部队过河赢取时间和路线。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围追堵截的前提之下,红军只有泸定桥一条路走。因此,行军240里,冲突敌人包围圈,拿下泸定桥,成为这次的作战任务。

《勇士连》主要讲述的,便是承担这次作战任务的连队,在240里的路程当中,面对了哪些敌人,如何与敌人作战,到达泸定桥之后,又面对对岸怎样的敌人,如何与敌人作战等等。具体故事当中,则非常注重看点表达,尤其是战略战术的镜头展示。一场具体的作战怎么打,故事讲好了之后,会非常有意思。

这部电影在具体作战的战术配合上,拍摄的非常不错。《勇士连》看完了之后,观众们可以看明白一场遭遇战的具体打法,而且能够看明白,红军为什么可以获得这次遭遇战的胜利,而国民党军队又为何不堪一击。把战术拍摄明白了,这部电影的具体战斗场面的叙事就清晰明了了。

在战略战术配合的同时,这部电影采用了从头打到尾的模式,基本上没有给敌人喘息的时间。这种密集的枪战场面戏份,让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感非常不错。对于喜欢枪战战争片的影迷而言,该片显然能够满足大家的期待值。一般的网络电影,不太敢这么一直打,因为这些枪战打戏,是非常需要大制作经费支撑的。显然,《勇士连》是奔着大片去拍的。

值得注意的是,《勇士连》当中,还有不少狙击手的戏份。尤其是阵地遭遇战的时候,两军都有自己的狙击手人员。在两方斗智斗勇的同时,红军方面敢于希望自己,从而为队友赢取时间,最终获得了狙击对决当中的胜利。《勇士连》当中的狙击戏份,容易让影迷们想起张艺谋导演的《狙击手》,部分戏份,和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水平已经差距不是太大。

在该片当中,机枪的戏份也很重。这一点,可能部分青年观众和影迷就不熟悉了。当下的战争片,机枪、大炮、飞机和坦克,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当代的年轻人们,见过大量更为现代化武器的战争,甚至于在一些国外的特效大片当中,可以看到很多并不存在的武器。可是,在红军长征的年代,一挺机枪,便是尤为宝贵的了。

老编年轻的时候(这话显得老编好老),曾经播出的那些长征题材的影视剧当中,拍摄还是非常朴素的,基本上都是长枪加手榴弹的模式。保不齐出现一挺机枪,其实已经是当年的重武器了。而且,这个武器可以一直开枪,不用打一枪就上一发子弹了。这样的重火力,在当年的长征题材的电视剧当中,用现代年轻人的话讲,就是,开挂了。

所以,我们那个年代,看完了长征题材的影视剧之后,都想着,红军要是能够有一挺机枪,那岂不是天下无敌了。一旦剧情当中,红军缴获了敌人机枪,大家都是齐声欢呼的。当年看影视剧的氛围,真的不是现在年轻人们能够理解的。《勇士连》当中,有几场关于机枪的戏份,估计能够兴起一波回忆杀。

当然,这部《勇士连》也有作为网络电影自身的一些问题,我们当然可以说该片在剧本层面上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但是,从看点角度上讲,该片枪炮连连,还是足以吸引部分男性观众的。

勇士连观后感篇3

《勇士连》里面主要讲了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汇合。薛岳指挥的敌中央军企图利用大渡河天险,堵截歼灭红军。中国军委下令突袭安顺场,强渡大渡河。5月24日夜,红一团攻下安顺场,凭着一条木船强渡大渡河拿下东岸敌阵营。红四团则受令从西岸北上,在三日内到达泸定桥。红四团二连作为先锋连,红军突破菩萨岗。刘文辉意识到红军的目标后,加派拦截。红四团不得不加快行程,在29日夺取泸定桥,此时距离泸定县240里,二连智取猛虎岗后,为保主力军稳妥,二连连长廖大珠提出壮士断臂计划,将伤员留下阻击断后。红四团终于在29日上午打到泸定桥,而桥板早被国军拆卸,不得已下二连奉命飞夺泸定桥,最终二十二勇士集结成功夺取泸定桥。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5名勇士生还,牺牲了17名勇士,至今只能找到八位勇士的名字,分别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

在战斗中同志们说的'几句话我还深深的记在脑海中:

1.今天一战,舍命拼,宁可前进一步死,也不后退半步生。

2.告诉连长,我们刘家三兄弟下辈子还做他的兵。

3.如果失败,明天将不再属于我们。现在,他们想用13根铁索将我们拦在这里,我要求,你们以必胜的信念,将对面的敌人美梦粉碎,中央军委等待着你们胜利的消息。

整个《勇士连》飞夺泸定桥每一个细节我都非常认真的看,每当我们的战士倒下的时候我都会鼻子一酸,眼泪便不自觉地掉了下来,其中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王海云因为英雄册掉了,上面都是为国牺牲的战友们的姓名,他为了抢回英雄册差点丢了性命。这一幕让我深受感动,对中国先辈又多了一丝敬佩。英雄册最终还是被敌人的枪炮打乱了,王海云将满腔的怒火倾泻在敌人的身上,他奋不顾身,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

勇士连观后感篇4

10月1日,我看了部红色电影,名叫勇士连,以下便是我的感想。

里面主要讲述了1935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经过川西北向陕甘宁战略转移的一次战斗事件。当时中央红军攻打敌人防线的过程非常艰难,并且他们只缴获了一条船,后面上级指令,让红一团和红四团拿下泸定桥,结果没过多久,突然接到上级指令,务必后天拿下泸定桥。也就是说,一天要跑完240里,而且还是山路,可他们就是用行动创造出了奇迹。到达泸定桥,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13根寒光绰绰的铁链,木板早已被拆卸,红军们凭着铁锅来挡子弹,一点一点的爬在铁链上,不少红军战士掉下大渡河。当红军们接近对岸时,他们又放起了大火,但区区烈火怎能阻挡红军的脚步,勇士们最终占领了泸定桥,完成了任务。

看完之后,我不得不说,他们勇气可嘉,就算放上木板,普通人也很少敢站在上面,何况是13根铁链,并且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一点,哪怕是一丝丝的害怕,那22名勇士,边向前攀爬,也拿起枪反击,对岸的人也不停的扫射,可就是阻挡不了红军前进的步伐,这让我想起了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果然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了未来的美好生活。

《勇士连》这部电影,便深深的印入了我的脑海里。除了飞夺泸定桥,还有巧渡金沙江等等之类的一些事件。全片电影只有一个词——信念,没有信念,就完不成这么多奇迹,红军有一个信念,就是永远都不会被打倒,哪怕只剩最后一个人,也要去拼。这让我想起那四位勇士,手持炸药包,等敌人全部在埋伏地的时候,一点燃,就将所有的敌人送上了天,而这四位勇士,也因此而光荣牺牲了,看到这里,我也不禁感慨,没有他们心血付出,就没有最后的胜利。

看完《勇士连》,在感慨我们今天度过的欢快的国庆节,不就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美好平安、繁荣昌盛吗?

勇士连观后感篇5

今天看了王挺主演的“飞夺泸定桥/勇士连”,这是广电总局精品传播工程扶持项目,讲的是1935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经过川西北向陕甘宁战略转移的一次战斗事件,其实电影本身剧情、演技、逻辑并没有什么打动我的地方,因为说心里话,现在很多的抗日神剧、爱国剧都是粗制滥造,就是因为好过审好上线,不过看到最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突然内心很激动。

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中国红,其实我们并没有仔细思考和审视过其它的意义,那些在战斗年代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坚定的信念和年轻的生命守护了家国安宁、民族尊严,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凝视五星红旗,我们更应该铭记先烈,珍惜当下的幸福,不忘本,这种情感,不应该是明星的作秀,政客的人设,而应该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敬畏和感动,用我们的正心正念告慰先驱的付出和牺牲,为中华复兴民族复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