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1

浅谈《世说新语·容止》篇的人物美

篇1:从《世说新语·容止》看魏晋人的审美追求

从《世说新语·容止》看魏晋人的审美追求

魏晋是一个别样的时代。国家长期分裂,局势动荡不止。社会盛行清谈,审美追求女性化。这是后代持续歧解的现象。特别是男子普遍以女性化为美,令今人难以理解,而这可以在《世说新语·容止》篇里找到大量佐证。

一.审美以男貌接近女貌为标准

有的时候我都常常怀疑现代的审美观念是不是从魏晋时期所流传下来的,虽为黄种人,却以白为美。不过当代追求肤白如玉的往往是女性,而在魏晋时期,哪个男子若是肤白如玉,可真是算得上美男子。请看《世说新语·容止8》里面说到,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桌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王衍被当时人普遍认定为神仙中人,几乎是美男子的标准,他的手都能与麈尾的白玉柄的颜色相同,两者基本没有区别,可见他的手简直可以称为玉手了。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如玉肌肤的偏爱。《诗经·卫风·硕人》有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本是形容女性美的,而在魏晋是男子美的标准。再如第26则里王羲之对杜弘治的描述也是面如凝脂,可见魏晋对男性的审美是接近女性美的。《容止》篇里到处是这类描述,将男子的美貌比作白玉。《世说新语·容止9》里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rsquo。这里也是将潘岳和夏侯湛的漂亮容貌通过别人称他们为连在一起的玉来表现的。玉是洁白无瑕的,常常象征着一种高贵和纯洁。人们以玉喻人,首先是因为这些名士的外貌确实美如玉,令人赞叹不已。其次,人的内在品格气质也是符合玉的特质的。这一点常常被一般人所忽略。对魏晋深有研究的宗白华先生说: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既然言为意象,那么就不仅仅是外表的色泽和形态了。所以将他们比作玉,也表现出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纯洁温雅的追求。这种内在修养与气质,应该与魏晋文人普遍喜好玄学有关,这种脱俗的学问今人理解者极少,而魏晋名士人人都擅长此道。

如果了解了魏晋时期的人们以白为美,那么男子好傅粉也是情理之中了。我们熟知的何晏不仅是精通玄学和吃五石散的大家。《世说新语·容止2》里面说到何平叔美资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虽然这里面主要是通过魏明帝的怀疑侧面烘托出何晏的肤白,但从魏明帝怀疑其傅粉可知,魏晋时期士子喜好以粉傅面当非个别现象。而且,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就说其动静粉白不去手。可见,在这些魏晋名士看来,傅粉早已是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事了。所以,在魏晋时期,这样一个星光璀璨的时代,出现了许多美男,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与之媲美。**与思想的活跃的背景,使得当时的许多士人有着超脱俗世的追求,再加上玄学的兴起和对个体生命的意识,他们深切的感受到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所以更多地追求儒雅和女性之美。所以,出门傅粉,就能给人一种注重外表,神清气爽的感觉,在当时,是一种风尚,也是层次的象征。

二.人们对外貌美的重视与追求

我国传统,对于男子来说主要的是在功业和才能方面要求杰出,较少注意男子的外貌要求。而魏晋时期,男子的外貌在社会生活中显得极为重要,几乎是名士必备的条件。在魏晋时期,人们对于外貌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了他们对貌美与貌陋者的区别对待,甚至在我们现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在《世说新语·容止7》里面说道潘岳的仪容和神情都很美好,当他走在街上的时候,妇人遇之,莫不连手共萦之。而左思相貌丑陋,也像潘岳那样走在街上时,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只是因为外表一个美一个丑,得到的待遇竟然如此天壤之别。美的让人围观,丑的就被吐唾沫,这可谓是不可思议的悬殊呀。这样的描述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这应该是魏晋的社会风尚,人们大胆地表露对美男子的欣赏与热爱,对丑男子的鄙视与厌恶。文学才能特别杰出的左思,努力挤入社会上流而终究难以达到目的,他的外貌丑陋大概也是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也不难理解,在魏晋南北朝那个**的时代,老庄思想和佛教思想盛行,很多人都不愿意为世俗所累,崇尚自然。而自然就是返璞归真,释放人的本性和个性。这些人都热衷于清谈,深究老子、庄子的思想,特别是庄子《逍遥游》的境界,是名士们长期探讨且乐此不彼的辩论话题。他们对传统的习俗,对世俗的理念和习惯都充满敌意,决意要活出全新的自我来。于是人们追求放浪形骸,追求率性而为。而这些人往往在外貌上就能体现出来,他们注重灵性,所以常常风度翩翩,普遍的社会风气,使得人们对美与丑的态度相差很大,与其说魏晋时期的人们看重外表,不如说他们崇尚个性,崇尚自然。这里比较重要的是,人们不仅追求美,欣赏美,而且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遵从自己的内心需求,尊重自己的个性,直露其内在欲求和想法,任凭其自然流露。这种与老庄哲学相一致的社会风气,是社会思潮解放的结果,也是人们重视自我,个性觉醒的必然性表现,虽然今人看来显得有些异样,有些另类,那个时候却是很普遍很时尚的社会共相。

三.由外在美到内在品质风度是魏晋名士的追求

不过说到外貌,虽然《世说新语·容止》里提到了很多美男子,但是还有一些名士更注重内在的品质,换而言之,重视内在风度胜于美貌。尤为突出体现的是《世说新语·容止13》里说到刘伶的相貌时,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在读了前面那么多美男子的描写后,突然看到对刘伶的外貌描写,不免内心一颤,魏晋原来也有长残了的名士呀。不过刘伶他自己却没有把它当回事。他悠然自得,神情恍惚,对外貌不加修饰,说明他不在乎外表,心胸宽广,主要注重内在修养。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他独特的魅力和才情。刘伶非常爱饮酒,可以算的上是个酒鬼,而且是追求形神皆醉。但是他的醉是文艺青年的醉,这个时候他可以释放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他的精神世界从哪儿来的呢?说到底,还是他的才思令人敬佩。他读的《离骚》、《老子》、《庄子》、《周易》都化成了滚烫的文字,写下了千古名篇《酒德颂》。他的醉不是烂醉,而是一种充满文艺的醉,用他的笔用他的文字表达了豁然,表达对世俗的蔑视。刘伶其貌不扬,却能与阮籍嵇康这样的美男子身处同一个平台和圈子,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那就是个性思想解放。同样的,在《世说新语·容止25》中的说到王敬豫有美形,而他的父亲王导却说阿奴恨才不称。王导是觉得他的次子王恬空有美貌,但才能不能与之相称。可见魏晋时期的人们并非只是看中人的外貌,否则王导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了。

外貌美丽或者说是收拾整洁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一些风度或者性格,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才情风度。不然接触久了,也会觉得这个人十分乏味无趣。相反,像刘伶这样的虽然相貌次了一等,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却依然能在魏晋时期独领风骚。虽然《世说新语·容止》主要描写的都是一些容貌举止,但是从中我们也看出,任何一个时代,内在品质和不凡的气度都是人们所最崇尚追求的。

从《世说新语·容止》篇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光艳照人的魏晋名士群像。他们肤白如玉,形貌昳丽,略带疯狂地追求女性化的美,令后人诟病,也令今人咋舌。不过,我们不能仅仅以貌视之,也可以透过外表看到其内质。清一色女性化的美貌之下,蕴含着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抛弃虚伪做作,表现真率纯粹个性的具有深刻哲学思想底蕴的实质。所以,晋人是具有特殊的理想的美。篇2: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炫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的大师,也是生在这个时代。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1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

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而《世2说新语》上第六篇《雅量》、第七篇《识鉴》、第八篇《赏誉》、第九篇《品藻》、第十篇《容止》,都系鉴赏和形容?人格个性之美?的。而美学上的评赏,所谓?品藻?的对象乃在?人物?。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与人格美的评赏。?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人对于人格美的爱赏渊源极早,而品藻人物的空气,已盛行于汉末。到?世说新语时代?则登峰造极了(《世说》载?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即此可见当时人物品藻在社会上的势力)。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庾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后来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品》,乃集我国美感范畴之大成。

(二)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而《世说》载简文帝入华林园,顾3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不又是元人山水花鸟小幅,黄大痴、倪云林、钱舜举、王若水的画境吗?(中国南宗画派的精意在于表现一种潇洒胸襟,这也是晋人的流风余韵。)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当时画家宗炳云:?山水质有而趣灵。?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谢灵运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以及袁伯彦的?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荀中郎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超然玄远的意趣。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郭景纯有诗句曰:?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评之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深透在当时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赏中。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司图空《诗品》里形容艺术心灵为?空潭写春,古镜照神?,此境晋人有之:王羲之曰:?从4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心情的朗澄,使山川影映在光明净体中!

王司州(修龄)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言语第二·八十一》司马太傅(道子)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日:?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言语第二·九十八》这样高洁爱赏自然的胸襟,才能够在中国山水画的演进中产生元人倪云林那样?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潜移造化而与天游?,?乘云御风,以游于尘埃之表?(皆恽南田评倪画语),创立一个玉洁冰清,宇宙般幽深的山水灵境。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他们赞赏人格美的形容词象:?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清风朗月?,?玉山?,?玉树?,?磊砢而英多?,?爽朗清举?,都是一片光亮意象。甚至于殷仲堪死后,殷仲文称他?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形容自然界的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形容建筑的如:?遥望层城,丹楼如霞?。庄子的理想人格?藐姑射仙人,绰约若处子,肌肤若冰雪?,不是这晋人的美的意象的源泉么?桓温谓谢尚?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5篇3:《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人物形象分析

《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本文就《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几位主要人物的思想言行,并联系当时的政治思想背景,分析了王氏家族的人物形象,大致可概括为王祥的伦理道德型,王导的政治实干型和王羲之父子的自然审美型。他们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世说新语;王氏家族;身份;性格

Thepeople’scharacteranalysedofWangfamilyinWest-wingAbstract:AccordingtotheideaandbehaviourofWangfamily,onaccountofpoliticsandideology,thisacticleanalysedthepeoplefigureofWangfamily.Therearethreetypes:theethics,thedoingsolidwork,thenaturalism.TheyweretherepresentofthetimeofWeiandJin.Atthesametime,wecouldseethebasicofstyleandfeaturesofscholarofthattime.Keywords:West-wing;Wangfamily;Identity;Character

目录

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1引言?????????????????????????????3一、《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4二、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5(一)士族的判断标准??????????????????????5(二)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5三、王氏家族人物类型???????????????????????7(一)粗鲁刚狠型?????????????????????????8(二)伦理道德型?????????????????????????8(三)政治实干型?????????????????????????9

(四)自然审美型?????????????????????????9四、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10结语????????????????????????????13参考文献????????????????????????????14

引言

《世说新语》有其自身的历史及文化价值。《世说新语》丰富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无穷的文学魅力赢得了历代士人的钟爱,也奠定了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世说新语》的研究,自宋代以来从未间断,形成了世说新语研究热潮。明清文人评点《世说新语》或模仿《世说新语》的著作特别多,形成了“世说新语系列”。他们研究的角度及其研究的方法各有不同,对我们后世研究《世说新语》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他们有的考证其历史事实,有的欣赏其流风余韵,有的评判《世说新语》中的是非得失,有的点评其布局结构及笔法,有的仿照《世说新语》的体例为其作序创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发人思考的见解与看法,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他们提出的许多见解构成了《世说新语》学术史的重要基础,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世说新语》自身涉及到的方面很广,如文学,历史,书法,美学等等。所以《世说新语》的研究视野扩及到了历史、文学、文献、语言、美学、哲学、思想、文化乃至精神史、心灵史诸多领域,可以说,20世纪的《世说》研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旧传统,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和方法,值得后人借鉴。但再好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遗憾或者是缺憾,这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还不够明晰,资料建设还缺乏集成意识,没有形成系统化,资料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整理。这是《世说新语》研究存在的一大缺憾。自20世纪以来,《世说新语》研究方面的资料很多,数不胜数,这些研究资料弥足珍贵,值得后人借鉴。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着重探讨了《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的人物类型,他们有的风流倜傥,有的自然潇洒,有的认真执着,有的大义凛然,有的忠君爱国,一片赤胆之心,是魏晋时代的典型代表。当然,人无完人,他们身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王敦的刚狠粗鲁。作者只是想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告诉大家:魏晋南北朝时代有很多浪漫潇洒,风流倜傥的人物,他们活出了当代人不断梦想着的向往的生活境界。这值得我们心向往之,不断学习。

一《世说新语》中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

要想研究《世说新语》,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本书。《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它所记载的人物跨越三百多年,上起于秦末的陈婴和他的母亲,西汉的东方朔和京房,下至南朝宋文帝时的谢灵运和孔淳之,但绝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直到刘宋初近三百年间的人和事。[1]《世说新语》涉及了许多高门大族,如颍川荀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温县司马氏、吴郡孙氏、太原王氏等,其中门第最高、人才最盛的非琅琊王氏莫属。《世说新语》中的琅琊王氏共六代五十人。而《世说新语》中个人入选条数谢安最多最,王导则紧随其后,他的入选条数八十多。

《世说新语》中王氏年辈最长者为王祥,是为第一代,凡三条,即《德行》第十四条记王祥事后母至孝,第十九条记王戎目王祥“理中清远”,《品藻》第六条记正始中人以王祥比裴徽。其中也涉及到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虽然王祥出仕于魏,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入晋,官至太保。但他的后代却不怎么样,没什么出息。但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这一枝却血脉旺盛,飞黄腾达的人很多。王览曾做到光禄大夫。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王氏家族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荣耀与功勋,完全是靠王览这一枝延续下来的,随后的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有很多都是王览的后代。

《世说新语》所记王戎凡三十六条,其中涉及到《德行》《言语》《雅量》《赏誉》《任诞》《简傲》等,其中《赏誉》即品评人物方面最多,凡九条。另外,在《文学》《容止》《雅量》等篇中都有涉及到王羲之,如《容止》三十篇中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2]以上的这些人物是《世说新语》中所涉及到的王氏家族的几位主要人物,本文就这几位主要人物的思想言行,略窥王氏家族的人物形象以及魏晋文人的基本风貌。

[1][2]刘义庆:《世说新语译注(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页。刘义庆:《世说新语译注(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295页。

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一)士族的判断标准

东晋南朝两百八十年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有著名的六大家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以及吴郡的朱张顾陆等。据统计,在当时历史时期,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为官做到五品以上的有150多人,而且他们中做到一品官的达15人。但是,作为东晋士族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崛起应该从东晋之初开始算起。因为判断一个中古大家族是否能够称得上士族的标准有很多,大概说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上必须有说话的权力,二是政治上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三是在人事上有点评评论的权力”。[1]先说文化方面的。在中古时代,一个世家大族在社会上立足的先决条件必须有文化方面的话语权。他们的言论必须在士大夫阶层得到广泛的回应和认同。当然,文化和政治不可能完全脱节,所以,世家大族所拥有的文化话语权威,就是。中政治地位的象征。

其次是政策方面的权力。陈寅恪先生把认定为中古世家大族的先决条件为四世三公。那么什么事三公那?这个说法离我们今天比较遥远,即司徒、司马、司空,或者是太师、太傅、太保,相当于当今的国务院总理、军委主席、人大委员长的职位。四代之中,应该有三人曾经先后担任这类高官显位,是所谓坐以论道者。这些人决定着朝廷应该施行什么样的政策,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礼仪。

人事品评权。虽然说是品评,但实际上这种品评决定了一个士大夫能否担任国家官吏。人事品评,始于曹魏黄初年间,当时刚即位的魏文帝曹丕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使用九品中正制,首开九品中正制的先河。所谓九品品人,就相当于组织部门对拟任用的干部进行考察。不过,曹魏时期的干部考察不是完全的群众路线,而是由当地的世家大族说了算。比方,一州一府有那些年轻才俊可以担任县令或者太守,得有当地的世家贵族出面品评。得分高的便可以担任较高职位的官吏,品评得分低者,则有可能被终身禁锢,不准做官做吏。而最初作为一州之大中正的人选,必须在士大夫阶层有良好的人品口碑、且可以作为这一州所有士大[1]从《世说》看王氏家族的崛起,第2页。

第5篇2

《世说新语》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能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教学内容: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学过一篇《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们已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感受两位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一)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二)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师补充)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刘义庆编著。该书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述东汉末年经三国至两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对统治阶级的情况也有所涉及。各篇通过许多人物的遗闻轶事和生动言谈,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阶层的生活状况、文化习尚乃至他们的精神世界。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1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三)检查字词、朗读。

读准字音雪骤()zhòu差可拟()nǐ无奕女()yì谢道韫()yùn读顺句子(划分朗读节奏):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字词积累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未若:比不上。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一)把握重点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

结欣然:高兴的样子。

2.空中撒盐差可拟。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二)把握重点语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五、三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一)本文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

(二)“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最为贴切、生动、新颖?为什么?

飞扬之态

形似

柳絮因风起轻盈之雅神似

3文化内蕴韵味

六、拓展延伸

(一)欣赏古人对飞雪的描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苏轼

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裴夷直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杨万里-------------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归纳:由“形似”到“神似”,有韵味。

(二)学生尝试运用比喻。假如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你再写出一两个比喻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拓展:雨、雪、霜、露珠、雾……)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附:板书设计

老人:和善亲切家庭氛围:咏雪侄子:直率敏捷融洽、欢乐

4侄女:沉稳聪明轻松、温馨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一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字、词、句圈出来,通过查词典,或互相讨论来解决,教师巡回释疑,检查,并和同学一起讨论疑难问题)

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离开,古今异义答曰:“家君()待君()()已去。”友家君君久不至,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无信;()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拉回头看

(一)把握重点字词:

1.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放弃;离开

去后乃至:才;到

相委而去:丢弃

则是无信:信用

下车引之:拉

入门不顾:回头看

尊君在不:通“否”,表疑问2.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尊君: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我的父亲,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教师补充:平时遇到的一些尊称有:令尊、令堂、令郎、令爱;谦称有: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

(二)把握重点语句(注意文言中的省略现象)

5不再等候就走了才当时通“否”丢下,舍弃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就1.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朋友)过了正午还没有到来。2.(家君)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家君)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三)课文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复述时注意以下问题:

(一)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是谁?(友人、元方)

(二)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通过有关语句确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四、三读课文,探究人物性格。

(一)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文中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通过有关语句确定。(交流讨论。)1.陈太丘

诚实守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友人

言而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言语无礼(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3.元方

懂礼识义(待君久不至,已去)

义正词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童真无邪(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还有“元方入门不顾”都是童真无邪的表现)

(二)结尾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五、拓展延伸:

(一)请同学们说出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墨子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顾炎武

7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谚语

(二)假如你是友人,或者是元方,在本课的特定情境中,你在言谈和举止方面应该怎样做?1.友人:

(1)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2)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4)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2.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附:板书设计:

元方:

聪明伶俐、太

懂礼识仪

启示:

丘

做人要,与

不守信用、讲诚信

友人:不懂礼貌

讲礼仪期

知错能改

大学世说新语教案模板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初一上册语文《世说新语》原文及教案

德育课教案模板精选篇

第2篇3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6)全文

⑤风范:气派。颓:低落;收缩。⑥丘壑:山水幽美处所,是隐士所居之地,比喻深远的意境。

【译文】太尉瘦亮在武昌的时候,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楼吟诗咏唱。正在吟兴高昂之时,听见楼梯上传来木板鞋的声音很重,料定是庚亮来了。接着庾亮带着十来个随从走来,大家就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马扎儿上,和大家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后来王逸少东下建康,和丞相王导谈到这件事。王导说:元规那时候的气派也不得不收敛一点。王逸少回答说:唯独幽深的情趣还保留着。(25)王敬豫有美形①。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

【注释】①王敬豫:王恬,字敬豫,是王导的儿子。好武,不拘礼法,王导并不喜欢他。问讯:问安。【译文】王敬豫形貌很美。有一次去向父亲王导请安,王导拍着他的肩膀说:你遗憾的是才能和形貌不相称。有人说:敬豫样样都像王公。

(26)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①。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

【注释】①凝脂:凝固的油脂,形容白嫩。

1【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见到杜弘治,赞叹说:脸像凝脂一样白嫩,眼睛像点上漆一样黑亮,(书摘天下)这是神仙里头的人。当时有人称赞长史王濛的相貌,司徒蔡谟说:可惜这些人没有见过牡弘治啊!

(27)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①。

【注释】①鬓如句:《晋书桓温传》载,桓温豪爽有风度,相貌威武,面有七星,刘惔曾称赞他说: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反猬皮:大概指猬毛翻开,四散竖起。紫石棱:陇州所出紫色石的棱角。孙仲谋:孙权的字,他是吴国的开国之主。司马宣王:司马懿,晋国初建,追尊为宣王。司马懿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译文】丹阳尹刘惔评论桓温说:双鬓像刺猬毛竖起,眉棱像紫石棱一样有棱有角,确实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类的人。

(28)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①。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②。

【注释】①王敬伦:王劭,字敬伦,是王导的第五个儿子。加授桓公:加指加官,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其他官职。据《晋书哀帝纪》载,兴宁元年,加征西大将军桓温侍中、大司马。②大奴:指王劭。凤毛:凤毛是珍稀之物,比喻有父辈的才华、风采。

【译文】王敬伦仪表风度像他父亲,任侍中这时桓温也加授侍中穿着官服从大门进官署。桓温望见他,说:大奴的确有他父亲的2风采。

(29)林公道王长史:敛衿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①!

【注释】①敛衿:整理衣襟,表示肃敬。按:王濛年轻时放纵不羁,不为乡里所齿,晚年才克己励行。来:语气词。轩轩:形容仪态轩昂。韶举:优美的举止。

【译文】支道林评论长史王濛说:态多么轩昂优美啊!

严肃起来,作事专一了,仪

第1篇4

《世说新语》容止原文及译文

作者:xx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xx出,以xx自拭,色转皎然。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下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目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名士传曰:“楷病困,诏遣黄门郎王夷甫省之,楷回眸属夷甫云:‘竟未相识。’夷甫还,亦叹其神俊。”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1/7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闲。”xx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周伯仁道桓茂伦:“嵚崎历落可笑人。”或云谢幼舆言。

周侯说王长史父:形貌既伟,雅怀有概,保而用之,可作诸许物也。xx少见xx:“此人有旄仗下形。”

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陶公云:“肃祖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

王敬豫有美形,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

2/7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

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

林公道王长史:“敛衿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时人目xx:“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曰:“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笑曰:“此必林公。”

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桓大司马曰:“诸君莫轻道,仁祖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

王长史为中书郎,往敬和许。尔时积雪,长史从门外下车,步入尚书,著公服。敬和遥望,叹曰:“此不复似世中人!”

简文作相王时,与谢公共诣桓宣武。王珣先在内,桓语王:“卿尝欲见相王,可住帐里。”二客既去,桓谓王曰:“定何如?”王曰:“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没?”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谢车骑道谢公:“游肆复无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顾睐,便自有寝处山泽闲仪。”

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长仁曰:“我试观之。”乃策杖将一小儿,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3/7

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他自认为相貌丑陋,不能对远方国家显示出自己的威严,便叫崔季珪代替,自己却握着刀站在崔季珪的坐床边。接见后,曹操派密探去问匈奴使节说:“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节回答说:“魏王的崇高威望非同一般,可是床边握刀的人,这才是英雄啊。”曹操听说后,趁使节回国,派人追去杀了他。

何平叔相貌很美,脸非常白。魏明帝怀疑他搽了粉,想查看一下,当时正好是夏天,就给他吃热汤面。吃完后,大汗淋漓,自己撩起红衣擦脸,脸色反而更加光洁。

魏明帝叫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侯玄并排坐在一起,当时的人评论说,这是芦苇倚靠着玉树。

当时的人评论夏侯太初好像怀里揣着日月一样光彩照人,李安国精神不振,像玉山将要崩塌一样。

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姿态秀美出众。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萧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山涛评论他说:“嵇叔夜的为人,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他的醉态,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倾倒。”中书令裴楷评论安丰侯王戎说:“他目光灼灼射人,像岩下闪电。”

潘岳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年轻时夹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遇到他的妇女无不手拉手地一同围住他。左太冲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来。

王夷甫容貌端庄、漂亮,善于谈玄,平常总拿着白玉柄拂尘,白玉的颜色和他的手一点也没有分别。潘安仁和夏侯湛两人都很漂亮,而且喜欢一同行走,当时人们评论他们是连璧。

中书令裴楷容貌俊美。有一次生了病,非常疲乏,晋惠帝派王夷甫去看望他。这时裴楷正向着墙躺着,听说王夷甫奉命来到,就勉强回过头来看看他。王夷甫告辞出来后,告诉别人说:“他双目闪闪,好像山岩下的闪电;可是精神分散,身体确实有点不舒服。”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气度不凡,在人群中就像野鹤站在鸡群中一样。”王戎回答说:“那是因为您没有见过他的父亲罢了!”

4/7

中书令裴叔则仪表出众,即使脱下礼帽,穿着粗陋的衣服,头发蓬松,也都很美,当时人们说他是玉人。见到他的人说:“看见裴叔则,就像在玉山上行走,感到光彩照人。”

刘伶身高四五尺,相貌非常丑陋、憔悴,可是他悠闲自在,不修边幅,质朴自然。

骠骑将军王武子是卫玠的舅舅,容貌俊秀,精神清爽,很有风度仪表。他每见到卫玠,总是赞叹说:“珠玉在身边,就觉得我自己的形象丑陋了!”

有人去拜访太尉王衍,遇到安丰侯王戎、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在座;到另一个房间去,又见到王季胤、王平子。回家后,告诉别人说:“今天走这一趟,满眼都是珠宝美玉。”

丞相王导看见太子洗马卫玠,说:“身体显然很瘦弱,虽然整天很和适舒畅,也还是像弱不胜衣。”

大将军王敦称赞太尉王衍说:“他处在众人之中,就像珠玉放在瓦砾石块中间。”

庾子嵩身高不足五尺,腰带却有十围大小,可是他本性和顺,纵情放达。卫玠从豫章郡到京都时,人们早已听到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这种劳累,终于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死了卫玠。周伯仁称赞桓茂伦:“高大英俊,举止潇洒,是个招人喜爱的人。”有人说这是谢幼舆说的话。

武城侯周f评论长史王濛的父亲:“身体既魁梧,又有高雅的情怀、不凡的风度,保持并发扬这些特长,一切事情都是可以办到的。”

祖士少见到卫君长,说:“这个人有将帅的风度。”

石头城事变发生,朝廷倾覆了。温峤和庾亮投奔陶侃求救。陶侃说:“先帝的遣诏并没有涉及我。再说苏峻作乱,事端都是由庾家的人挑起的,就是杀了庾家兄弟,也不足以向天下人谢罪。”这时庾亮正在温峤的船后,听见这些话,既发愁,又害怕,无计可施。

5/7

有一天,温峤劝庾亮去见一见陶侃,庾亮很犹豫,不敢去。温峤说:“那溪狗我很了解,你只管去见他,一定不会出什么事的。”庾亮那非凡的风度仪表,使得陶侃一见便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和庾亮畅谈欢宴了一整天,对庾亮的爱慕和推重一下子达到了顶点。

太尉瘦亮在武昌的时候,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楼吟诗咏唱。正在吟兴高昂之时,听见楼梯上传来木板鞋的声音很重,料定是庚亮来了。接着庾亮带着十来个随从走来,大家就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马扎儿上,和大家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后来王逸少东下建康,和丞相王导谈到这件事。王导说:“元规那时候的气派也不得不收敛一点。”王逸少回答说:“唯独幽深的情趣还保留着。”

王敬豫形貌很美。有一次去向父亲王导请安,王导拍着他的肩膀说:“你遗憾的是才能和形貌不相称。”有人说:“敬豫样样都像王公。”

右军将军王羲之见到杜弘治,赞叹说:“脸像凝脂一样白嫩,眼睛像点上漆一样黑亮,这是神仙里头的人。”当时有人称赞长史王濛的相貌,司徒蔡谟说:“可惜这些人没有见过牡弘治啊!”

丹阳尹刘惔评论桓温说:“双鬓像刺猬毛竖起,眉棱像紫石棱一样有棱有角,确实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类的人。”

王敬伦仪表风度像他父亲,任侍中——这时桓温也加授侍中——穿着官服从大门进官署。桓温望见他,说:“大奴的确有他父亲的风采。”

支道林评论长史王濛说:“严肃起来,作事专一了,仪态多么轩昂优美啊!”当时的人评论有军将军王羲之说:“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长史王濛有一次生了病,无论亲疏来探病,都不给传达。一天支道林和尚来了,守门人立刻去禀报王濛说:“有一个相貌特别的人来到门口,我不敢不禀报。”王濛笑道:“这一定是林公。”

有人拿别人来和谢仁祖并列而不那样看重他。大司马桓温说:“诸位不要轻易评论,仁祖跷起脚在北窗下弹琵琶的时候,确是有飘飘欲仙的情意。”

6/7

长史王濛任中书郎的时候,一次往王敬和那里去。那时连日下雪,王濛在门外下车,走人尚书省,穿着官服。王敬和远远望见雪景衬着王濛,赞叹说:“这人不再像是尘世中人!”

简文帝任丞相时,和谢安一起去看望桓温。这时王珣已经先在桓温那里,桓温对王珣说:“你过去想看看相王,现在可以留在帷幔后面。”两位客人走了以后,桓温问王珣说:“相王究竟怎么样?”王珣说:“相王任丞相,自然像神灵一样清澈,公也是万民的希望,不然,仆射怎么会自甘藏拙呢!”

海西公称帝时,大臣们每次早朝,殿堂还很暗,只有会稽王来了,他气宇轩昂,才像朝霞高高升起一样。

车骑将军谢玄称道谢安:“一旦纵情游乐,又无须放声高唱,只是端坐捏鼻作洛下书生咏,顾盼自如,就会有栖止于山水草泽间的仪态。”

谢安说:“我觉得林公一双眼睛,黑油油的,能照亮黑暗的地方。”孙兴公也觉得支道林是:“威严的眼神里透露出直爽。”庾长仁和弟弟们过江到吴地,途中想在驿亭里住宿。几个弟弟先进去,看见满屋都是平民百姓,这些人一点回避的意思也没有。长仁说:“我试着进去看看。”于是就拄着拐杖,扶着一个小孩,刚进门,旅客们望见他的神采,一下子都躲开了。

有人赞赏王恭形貌丰满美好,说:“像春天的杨柳一样光鲜夺目。”

7/7

第4篇5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高雅、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描景状物的写法,体会寓理于景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长在北国的你们,喜欢雪吗?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同学发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与古人一比高低。(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学生读书下注解,教师强调重点并补充。)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提名读,师生正音及停顿。

4、齐读。

四、翻译课文

1、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读。

2、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学生疏通文意,圈点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并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教师精讲点拨,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五、合作探究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欣、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各有千秋,前者形似,后者有深刻的意蕴。)(板书)

3、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讨论分析后,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可让学生拓展思维。)

六、小结

平凡的事物会因描绘的词语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魅力,我们在运用语言时是否也应注意一些。

七、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熟记重点词义。

八、板书设计

咏雪

雪:

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比喻:重形似,更重意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元方会教我们做一个诚信守礼的人。(板书课题)

二、检测预习

1、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读。指读,齐读。

三、梳理文章大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圈点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如重点词语:“委、去、引、舍、顾、乃至、期行”等,在班级讨论解决。

四:质疑解惑,解读文本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您。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无信、无礼)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言之成理即可。)。

4、元方性格特点如何?(有良好的家教,懂礼识义,直率外露。)

五、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诚信相伴一生。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桌互译文章,注意重点词语的考察。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友

无信

无礼元

懂礼

识义

七、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