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范文篇1

要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素质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尤其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事者开始关注人文艺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价值,艺术教育一般是指艺术知识艺术欣赏、艺术创作教育,涵盖美术、音乐、文学等学科,艺术教育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对人格进行完善,同时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开发人的智力,尤其可以促进人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与近年来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品。高等学校必须将艺术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体系,实现人文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

二、艺术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由前文陈述可知,各级各类学校要想培养出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就必须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准绳,贯彻落实教育新课程改革计划,修正过去对于艺术教育的偏见,注重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将创新突破艺术教育的科研领域纳入到推进高等学府的学科建设当中,为了成功完善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一)完善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及师资

目前,艺术类课程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阶段仍需要按照规定增加艺术课程的开设。高等学府不仅仅要将艺术课程作为选修课,更应该将其纳入主体的教育计划当中,计入学分,充分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同时,大力培养专业的艺术教育师资,不仅要能达到学校艺术教育的要求,而且要具备专业性、全能型。除此之外,投入更多经费以提供更好的艺术硬件设施,促使高校的场馆设施、艺术器材走向现代化、多样化、全面化。

(二)打造艺术精品课程,强化艺术校园建设

要推进艺术教育,首先要强化艺术校园的建设,充分挖掘周边的艺术教育资源,努力建设诸如少年宫、文化活动中心等便民的艺术学习活动基地。其次高质量、优秀的艺术课程才是吸引生源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做到全新的转变,创新思维,才能升华艺术教育的理念,推陈出新,开发出个性化、趣味化的艺术课程。开设的艺术课程类型必须多样化,充满互动性、协调性。此外,创新的教育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的积极性,“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的评估制度也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升华。

(三)推动、引导艺术社团的建立

为推动艺术社团的建立,学校应该扮演好带头人的角色,引导学生遵照一定的程序建立各类艺术社团。由老师参与监督,引领艺术特长的学生自主管理和运行社团,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享受和发展艺术的自由。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艺术类的集会活动,例如艺术讲座、艺术表演、各类表演集会、各类艺术考察活动等等。只有在经常性的艺术活动中,学生的艺术细胞得到激发,创造性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四)组织、强化艺术实践活动

推广大型艺术实践活动,必须把握住“普及”和“提高”这两个关键词不放。首先,高校必须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准,量力而行,举办具有广泛参与度的艺术实践项目。例如校园文艺晚会、校园歌手比赛、课堂寝室文化节等等。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准,可有条件的开设一些高雅的艺术实践活动,例如师生美术展览、师生书法展览、师生平面设计作品汇总展示等等。在普及中有意识的举办一些提高性的活动,最终达到提高师生艺术修养、获取审美愉悦的目的。当广泛的艺术形式已经在校园中得到普及,此时,可适当推进高雅艺术进入校园。高雅艺术并不是小众的,每一种艺术生于大众,最终的归宿依然是大众。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贯彻以来,国内外的艺术交流层出不穷,各省市的艺术交流活动大有峥嵘之势,一些地级市就曾在有关部门组织下举办了诸如中日音乐交流会、国际童声合唱节、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等国际化的艺术交流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结语

人文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艺术教育可以塑造人,更可以改变人。如何让艺术教育转变人本身,让生命的教育走进我们的艺术课堂,让我们来关注美好的人性,关注心灵,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这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即“人文化”的改革趋势。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审美和唤醒人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己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价值感、生命感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输”和“训练”。假如说知识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它是生命以外的东西,通过灌输就可以把知识注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那么精神的塑造则是人性的,人性则是生命以内的东西,是一种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只能通过感悟、引导、陶冶等人文手段去激发、去影响、去塑造人类趋向文明的根源即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成功内化则是建立在人文教育之中,寓于艺术教育之上。

何为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要求尊重人的情感,人的需要、并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同时,它也倡导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对自然、他人、社会的责任。总之,它要求“以人为本”,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心性精粹、智慧精神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艺术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主要体现的是以个人发展需求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教育是对培养人文精神,致力于人的道德精神价值领域的高度抽象,而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说到底就是指“一切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人文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审美情趣、爱国情怀、道德修养、价值观念、文化品位、人生态度、心理素质等等。艺术教育是以人性、人文理念来关照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关注人对生存需求的方方面面,结合现代高科技技术,设计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工业产品;同时通过研究人在成长、发展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人际之间的良性互动、地域文化、气候土壤等问题来规划和设计出宜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精神意识。人文精神的宗旨,是从根本上启发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人生悟性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启迪人的自重、自爱之心,从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知识经济时代又赋予人文精神崭新的时代内涵:敢为人先的勇气;诚信公正的操守;戒骄戒躁的品格;浪漫时尚的气质;海纳百川的胸襟;追求卓越的理想;天人合一的情怀等。可以说人文精神展示的是一个民族健康的灵魂,是艺术教育中的精髓。

当然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需要通过教育来唤起,这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它是涉及到人文学科、艺术的教育。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是生命中的精神因素,生命就是人类生活世界中客观化的精神活动。艺术教育就是要通过人文教育构建学生的精神生活空间,使人的感性生命通过对精神的体验、认知得到不断的升华。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获得的条件,课堂教学是一个通过实践练习慢慢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中国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品质,比如: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传统,重爱国、识大体的道德意识,重名誉和精神、尚气节的人格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追求自我完善的修养观念等等,而这些都是凝聚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之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更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

在我国80年代,“人文精神”一词还属于思想领域和哲学的专业术语,到了90年代初,中国文学评论界发出“拯救人文精神危机”的呼唤。钱梦龙先生曾把“目中无人”视为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病。其实,“目中无人”——教育的人性化缺失,恰恰道出了整个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最严重的偏失。

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类社会科学技术革命性的飞跃,赋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强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道德问题、社会问题等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建议》中指出我国“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一些领域道德失落,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这便是文化价值失衡的后果,单靠物质文明是无法解决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必须强调弘扬人文精神。因此,追求艺术、人文、科技的和谐发展,将人文精髓渗入艺术教育之中,同时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让艺术教育、科技发展充满人文的关怀,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三个代表”理论、以德治国方略等都包含了人文的内容。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有识之士开始呼唤人文精神的建构与复归,学科教育开始渗透人文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为人文精神提供了平台,而艺术教育则首当其冲,成为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辩证统一,仿佛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是艺术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支柱。但是过分强调与看中工具性,忽视甚至摒弃人文性,这已成为教育界不争的事实。现实中的艺术教育,文化课教师往往按照统一的篇

一、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情感的守护

人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表达情感的各种符号,这是其它物种绝对没有的能力。人就活在人创造的情感符号的世界里,从遥远的史前洞穴符号到现代的影视符号,都与人类的情感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说这些形形色色不绝如缕的艺术符号就是对人情感的忠实守护。如果没有这些形形色色不绝如缕的守护情感的艺术符号,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例如,风靡全球的《指环王》是如何让今天的人如痴如醉的,就会明白人并不是单向度的理性动物。创造神话,活在神话中是人类最古老的生活方式,也是不死的梦想。那些否定神话的理性主义者就没有认识到神话的本质原来是情感。现代人复兴神话,也不是理性的需求,而是情感的需求。人在神话中获得的是情感的陶醉,而不是理性的知识。宗教学家斯特伦精辟地说:“神话是什么?为何它有如此强大的魅力?神话,是关于超自然存在的故事。它以象征的创造力把人的存在秩序化,并成为一个意义的世界。神话,还有一种观念,对于生活于其规范作用中的人们来说,它具有终极的价值。”[3]

所以艺术是对人情感的守护,人类就活在他创造的情感世界里。传达自己的情感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冲动。所以我们要积极开放我们的心态,欣赏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世界艺术,扩大我们的同情心,把我们培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提高我们生活的境界,从而享受诗意的生活。艺术教育就是要启发人的这种内在需求。

二、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幸福的守护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文化史上最为迷人的探险之一,那些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幸福观占据了人类文化史上最为核心的位置。艺术,人类艺术永恒的主体也是传达人类的幸与不幸。如果人遭遇的是一个积极的有作为的时代,这个时代艺术的主旋律自然是绽放人幸福的生活。例如拉斐尔圣母像展现的就是圣母的幸福感。他画笔下的圣母显得那么温情,那么和蔼,那么美丽,那么善良,我们看了也能刻骨铭心地体验到圣母的快乐和幸福。拉斐尔生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那个时代是一个积极的有作为的时代,也是一个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幸福,肯定人的尊严的时代。人类最惊心动魄的艺术就是传神表现人获得幸福时刻的神魂颠倒或没有获得幸福时刻的黯然伤神。人处于巨大幸福时刻或巨大不幸时刻是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也是最为撼人心魄的时刻,也是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刻。拉斐尔的圣母像就是对人幸福的积极肯定。我们现代读者看了也能唤起我们温柔、喜悦而甜美的幸福感。拉斐尔的圣母像传神地表现了人类对幸福的深度体验,堪称绝美。如果遭遇的是一个消极而没有作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揭示人生的黑暗。现代艺术表现人的孤独,人的寂寞,人的焦虑,人的恐惧,人的空虚,人的无聊,人的恶心,人的丑陋等等,因为现代人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基本的理性价值观遭受的破坏,又加上经济的不稳定等等因素,他们的艺术主要表现的是人类生活的阴暗面。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惊心动魄展现了人已然不是人的生活状况,人性的庄严荡然无存。例如,奥登的《焦虑的时代》描写的那种不被人需要的缠绕心灵的可怕而无法战胜的焦虑。例如,蒙克的《呼嚎》表现的是令人震惊的时刻,看了让人颤栗,彻髓洞筋。不管艺术是绽放人幸福的生活还是揭示人生的黑暗,都是对人幸福的守护。人是需要幸福的动物。没有幸福的时代,是渴望幸福的时代;拥有幸福的时代,是享受幸福的时代。人类的生活不能没有幸福,艺术是人类幸福或不幸福的纪念碑。如果我们想活的幸福,我们就要不断瞻仰这些幸福或不幸福的纪念碑。

三、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自由的守护

艺术是人类自由的游戏,在艺术创造中或艺术审美中人体验到的是人性自由之美或自由之乐。人类的生活历史告诉我们不自由总是多于自由,特别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不自由生活总是常态。除了时代所造成的不自由以外,例如,战乱,意识形态的专断等等,我们个体生活的具体条件也造成我们的不自由,例如,工作,经济困境等等。虽然人类的生活在总体上是不自由多于自由,但是人类对自由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个体生活也是不自由多于自由,但是个体对自由的守护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依据,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没有快乐,也没有艺术。自由是人类发现的最美好价值之一。所以对自由的守护就是对人最核心价值的守护。如果人的这一核心价值遭受到破坏,人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人类历程中最为惊心动魄、令人热血沸腾的丰功伟绩就是捍卫人类自由的壮举。人类艺术中最为宏伟的艺术也是捍卫人类自由的艺术。对自由的歌颂,对自由的渴望是艺术中永恒的主题。可以说世界上最为伟大的艺术就是表现人类为自由而战的精神。例如,德拉克瓦的《自由引导人们》就选择了人类为自由而战的悲壮时刻;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的《自由女神像》,已然成为美国的象征;我国的国歌,最能体现我们捍卫民族自由的魄力。艺术是自由的守护神,也是自由的土壤。艺术品可以培养我们爱好自由的品质。我们在现实世界里生活的个体体验到的很多实际状况是不自由的,所以我们说的自由更多不是实际生活中的物质自由或政治自由,而是审美自由。我们在审美自由中体验人性的自由,人生的幸福,人生的诗意,人生的完美。审美自由是人的高级需求,也是人成为人的需求,物化的人是没有审美需求的人。即使一个物质贫乏的人或身体不自由的人,仍然可以是一个具有审美高度的人,因为审美自由主要是守护人的精神自由或心灵自由。

四、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意义的守护

我们现代生活基本上是没有诗意成分的,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是程序化机械化的操作,不需要情感体验和参与。这样的工作已然伤害了人的丰富性生活本质,使人陷入空前的精神危机泥淖。例如,一个公交车司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开车,这种单调乏味的工作程序,不需要司机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也不需要乘客喜怒哀乐的情感参与。

艺术教育可以拯救现代人的厌烦,重新唤醒现代人生活意义感。生活意义是生活中最基本的基石,就像阳光一样不能缺少。一个人一旦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就彻底地粉碎了各种生活的动力,成为废物。所以积极守护生活的意义感是人生最迫切的工作。对于那些已然失去生活意义感的人来说,最迫切的工作就是唤醒他们已然沉睡了的意义感,而要唤醒已沉睡了的意义感,莫过于艺术。艺术总是用异样的方式表现生活。我们欣赏艺术可以改变我们理解生活的自动化模式,让我们用奇异的方式体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重新返回到意义丰满的诗意生活的本真状态,也就是用艺术的阳光照亮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显得奇姿异彩。例如,法国艺术家米勒来到了贫穷而荒凉的巴比松村庄,用真诚的画笔真实地表现那里农民的生活。生活没有变,变的是他们的心态。艺术是最能培养我们诗意生活的心态,让我们热爱自己的生活,让我们与自己的本真相遇,满怀期待、激情燃烧,热爱自己的生命。

五、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人的宇宙情怀

人文艺术范文篇3

关键词:文人画发展特色画家

一、文人画的代表画家

文人画的代表画家有王维、苏轼、李公麟、米芾。

唐·王维(701-761),字摩诘。善画人物、山水,作品诗意赫然,被后人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开创文人画以佛理禅趣入画的先锋,把画意和禅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禅意画,这种禅意画后称为墨戏,到明代又称作画禅。王维的泼墨山水可以说是开一代绘画先锋,并且从此以后扭转了中国画的绘画风格,并最终推向中国绘画的最高峰。为文人画找到了最恰当的表达语言——水、墨,王维虽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的提出文人画,但是他以自己的作品明确的表达了文人画的形式。

宋·苏轼(1037-1107)第一个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士人画”,也就是后来的“文人画”概念。如果说王维文人画的实践上先行一步,那么苏轼就是提出了文人画的内在追求。他提出“写形传神,形理两全,然后可以言晓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使绘画从实用功能中脱离出来,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将绘画作为一种自我消遣的载体,即在笔情墨趣中融入自己的心境。在艺术创作上他主张“画以适意”,是性之所发,笔之随之,无法无派,不拘泥古法。在观察描绘对象时、进行艺术构思时,强调画家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合二为一,融合成为审美意象,再通过艺术手段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更好的表达情思,达到“适意”的目的。所以说不管以后文人画如何衍变,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苏轼提出的“意”。

宋·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能诗善文,绘画技巧全面而且娴熟。李公麟对绘画史的重要意义是,他在总结吸收前人的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不着彩色,以单线勾勒来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动感和空间感,完全以笔墨线条塑造形象的画法---“白描”。这种单纯洗练、精密严谨、朴素优美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致,成为后人的一代宗师。

米芾(1051-1108)北宋末年时期的著名书画家和鉴赏家,米芾在绘画上努力使书法和画法想贯通,他的成就主要是在山水画上,他在基于王维的水墨方式上,开创了一种用浑圆凝重的水墨横点错落排列,连点成线,以点为皴,干湿并用,再辅以渲染,贴切的表现出云雨微茫的江南山林景色。后来人们称这种画法为“米点皴”,米点画法是从巨然的“矾头皴”的印象派效果脱胎而得的。这种创新的画法丰富了文人画的语言形式。

二、文人画的产生、衍变、成熟

中国文化在唐安史之乱之前一直呈上升趋势,例如汉代的大气,盛唐辉煌。但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就处于下降态势,文人士大夫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失望,他们的心里状态变得封闭、内向,个性也趋向细腻,多愁善感。中国文化由注重外观的宏大转到注重内在的精神世界,后期的社会出现一种阴柔美的气氛,并且这种气氛被推波助澜,并最终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绘画方面,这种思潮形成了中国的特色,使人只要提起中国画就让人想到文人画,想到水墨画。封建社会发展到宋朝时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臣儒士出任要职。经过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宋朝的政治稳定,物质生活富足,人们渴望一种平淡自然的生活,转向追求内心精神世界的充实,表现在绘画上就是这时苏轼提出士人画。

士人画在元达到鼎盛,明清成熟。元代社会急剧变化,同时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异。元代是异族治国,民族等级制度很严格,汉族知识分子受到严厉打击,他们被迫或自愿放弃官位,把精力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因此,元代的画坛上,绘画题材多是对古今文人雅士及文学作品的描述,流露出一种隐逸的特征。元代的院体画基本上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绘画的主导权落到在野文人的手里。人的“主观意兴”被极力的张扬,对笔墨情趣的追求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们将自身的情感完全投射于对象世界,再将对象世界转化为笔线墨道,继而又将笔线墨道转化为自己独特的情感符号。在元人的笔下,笔墨表现为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干湿,他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兴、气势及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学境界,其本身成为了一种被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把文人画推向高峰。

文人画的成熟是在明末清初。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提出“一画”说。一画的意义为三个合一,画道与天道合一,自然与心灵合一,本原与境界合一。“一画”说表明文人画与传统文化合而为一;文人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文人画以传统文化为营养,同时文人画又脱离了匠技的地位,而具有了“道”的大用;文人画与诗文、音乐、建筑、园林实现了融合,也就是说文人画已经达到了“化境”,这标志着文人画走向成熟,同时表明文人画的气运与传统文化相呼应,同盛衰。

三、文人画的主要艺术特色——“平淡天真”

文人画带有一种书卷气,也就是说题材上取材典籍,画意上注重理趣,画品上文品规定画品,风格上推崇冲和温润。文人画是艺术与文人的结合,文人画中的“文”是“天道之像”和“圣人之言”的内外统一体,这个“文”是内、外合一的一体。文人画表现及追求的是平淡天真的画风,如意象的孤洁,情思的高远,意境的空灵。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后来又有篆刻为一体的绘画样式。文人画与书法的关系较为密切,书法的点、线、面和书法的结构组合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艺术形式,书法运笔的轻重、疏密、粗细所给人的视觉上形成的节奏和韵律,几乎被绘画全部吸收进来,同样通过这些书法的语言来传达画家的情感、性格、气质和文学修养。文人画主张不为物役,不拘泥与古法,更加突出画家的主体地位,只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和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传达画家最丰富、最深刻的生活感受。文人画家们同样注重个人修养,画品就是人品,追求深厚的文学、道德修养,以高尚的情操为豪。文人画的艺术追求强调书法主观情趣,画面不求形似,以自娱为主,画面最终追求典雅沉静、平淡天真的境界。其画面的具体形象不外乎有寒林、疏石、远山、孤亭等,用这些来衬托画面萧条、悲凉的气氛,体现画家脱离尘世、疏远人间的思想,表达玄远的志趣。画风体现出的风格最终是由人的品格修养决定,文人画是将自己的心性映射到笔墨当中的产物。绘画追求平淡天真,其人必定“平淡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