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评课稿篇1

今天我王老师执教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的一节信息技术课,执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在情感上深化了学生的意识。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丽之处:

一、教学目的轻松实现,重点较为突出,难点精彩突破。

按照教参上的三个教学目的在本节课中都是学生操作过程中通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中逐步实现和让学生掌握的。按照教参上本节课的重点是软件中文字工具的使用,本节课执教通过让学生先思考后行动;着重让学生练习了本课的重点技能。

二、教学方式来看,执教老师采用了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导入部分利用了欣赏图片的方式,逐渐把学生带入到本课情景中来,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在讲授内容,执教老师先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总结归纳。在制作部分,执教老师通过学生遇到的问题,用一起想办法解决的方法,既自然的解决了出现的问题,又教授了本课的技能目标,还使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展示,通过这种师生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感觉老师把他们当成了朋友,接近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执教老师也很会捕捉和利用课堂中的小细节,比如在强调打字姿式和指法时,他不是刻意拿出时间来指导,而是在学生不经意的时候,通过夸奖个别学生起到让全体都注意的效果。执教老师这种以小见大、细致入微的教学方法很是让人欣赏。

三、富有情趣的组织结构

在本节课上,执教老师将时尚的DIY引入了课堂,让孩子们有了探究的需要。这样的任务驱动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围绕DIY的主题,在不断的探究,不但促进了孩子们对于未知事务的探索情感,也与生活实际较为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的寓教于乐的形式,会给孩子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的。

四、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这节课上,我们作为听课的老师,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愉快的课堂气氛: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并且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肯定了别人。作为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了,在这里老师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五、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整节课中,我们的教师都不是在做个说教者,没有刻意的去进行任何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孩子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执教老师在本节课中不再是一名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六、从教学效果看,执教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课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符合主题、美观完整有质量的作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技能知识掌握得都很扎实,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基本上就是对技能的再次巩固和有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应该也算是本课能大放光彩的硬件基础之一。

这节课我认为也存在些许不足,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点看法:

一是内容的安排稍微有点多,学生在每一处练的相对较少。如果能更多的让学生练习,可能会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本堂课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的不明显。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独立操作,同伴间缺少一种合作交流。

三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看书。《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课堂转变。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看课本学习,虽然本课操作技能比较简单,但看书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技能,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还可以让孩子动手在书上做了各种各样得标记,以记下自己得心得体会。

四是教学组织形式简单了一些,如果能针对学习难点,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学得再活泼一些、轻松一点。

我认为这堂课无论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以及环节的把握和学生兴趣的调动上来讲都不失为一节精彩的课。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2

龙老师执教的《画线》,画图程序中有两种线条,直线和曲线,直线的画法是比较简单的。在教学中,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先让学生在工具栏中找到直线的工具,让学生进行任意的画。学生的操作完成情况都不错。在直线的操作中,怎样把线条变粗,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把线条变粗些。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探究发现了线条变粗的方法,效果较好。

曲线工具先拖出来的是一条直线,接着鼠标放在直线的上方按住向上拉,那么这条线就变弯曲了,并且你还可以拖动一次,曲线可以拖两次。讲清楚要点之后,让学生来操作,在巡视辅导中发现,多数学生的问题在于拖动过程中没有到位鼠标左键就松开,接着再按左键曲线就乱了。

曲线呈现三种图形,单曲线、双曲线、封闭性曲线。看到一个案例,用曲线来画鱼,用单曲线绘制鱼身,用双曲线绘制鱼身上的花纹,封闭性曲线来画水滴,只要用鼠标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各点一下,就会形成一个水滴形图形。

信息技术优秀评课稿

看完了刘俊荣老师的《图像合成-----水果表情》这节课的录像,本人认为这节课设计比较新颖,创意独特,通过水果表情这条主线来贯穿图象合成这节课的教学,主题比较集中,总体上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这节课有如下一些优点:

1、教学目标明确,有针对性。

教者能够紧扣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教学中通过一组水果表情的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并以这条主线贯穿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

教者通过投影片演示来类比不同图层的操作。这样为什么抠图、合成图像需要经过哪些步骤这些知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教学中教者还能结合课件进行教学,把合成图像的每一个步骤用醒目的字体在投影上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3、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刘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任务教学法,老师提出任务,给出样板,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学生完成任务。第二阶段作品的设计阶段,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及老师提出的要求完成作品。整个这节课教学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4、语言精炼,有启发性。

教者在布置一个新的教学任务之前首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下面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学中教师能够使用普通话教学,教态比较自然。

5、发挥“小助手”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者能够发挥优等生的作用,让已经完成任务的同学去帮助未完成任务的同学,通过“兵教兵”这种方法帮助这些需要个别辅导或适当点拨的学生,提高了学习效果。

6、合理使用学案。

教者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编制了相应的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结合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能通过学案获得一定的帮助。

7、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宽松的、xx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这个氛围中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时间安排上后面时间略有些紧,有些学习任务学生没有时间去完成。老师在学生完成第一个教学任务后检查教学效果,请做完的学生举手,在录像显示的部分人中只有少部分人完全做完了在举手,其他同学都没有举手。而教师为了完成事先的教学进度,让学生放下目前的学习任务,重新去完成下一个学习任务,这一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