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
从《三体》到《黑暗森林》,之中有很多描写革命斗争的都联系上了时期,虽然发生的事件都是以未来和现有科学理论为材料,但其中对错误的斗争方式和时期的黑暗事件的讽刺异常明显。我是个90后,没有亲身经历过20xx年时期,从历史了解到的,是关于那十年间的许多在现在看来是荒唐的事!而作者换汤不换药的描写让我们更为接近地接触到那一段沉重的历史。
革命需要血的.代价。在“地球三体运动”一章中,描写了一群地球叛军(说是叛军可他们的思想也是想把地球变美好,可是他们的思想太负面了,居然认为人类无药可救必须灭亡!)信仰三体文明跟广大人类唱反调。如果说一切事物的结局就是毁灭与虚无,人类终将消亡,地球终将步入末日,宇宙终将走向无尽黑暗。那最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说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其中演变的过程才是永恒的真理?宏观上去想,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就如那个可怕的“农场主假说”: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到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杀了!
刚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后背冷汗直冒!太可怕了,如果真的存在高维的生物拿我们当鸡看,就如上帝一般,那么人类的所有文明岂不是都是笑话!之后想想,嗤笑一声,这不是杞人忧天吗?就算真的存在,也不能够是人类的脑袋能够想象出来的场景,那跟现在,真的是太遥远太遥远……
有如史强那般的现实乐观主义才是我们要学习的,对生活的态度。毕竟跟那些以纪年级的时间单位相比,人短短一生几十年连沧海一瓢都谈不上吧?偏偏现实中连这些都不珍惜,不可学。
三体的读书心得体会篇2
第一次读《三体》是在五年前,只记得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并且叹为观止,五年后,回想起来,只记得文革、叶文洁和降维打击了,很奇妙地又重新翻开了这个漫长的故事,纷至沓来的细节有的与记忆重合,有的却像未开封一样引人入胜,与第一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跟着三部曲主角们经历现实与想象的融合,亦真亦幻。作者刘慈欣真的很会讲故事,人性剖析的尤为透彻,其知识面之丰富之专业不得不叫人五体投地。真善美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却又不能以片面去评断某个人物代表某种品质,因为每个人物都是千层白面根本无法用一个词语概括,就如乱世枭雄,总会有一些影响历史的关键人物,看完书又会觉得,无论谁处于那个位置,结果未必就不同,所谓殊途同归,那些决定命运的时刻,将整个宇宙的历史都改写了,但又怎么知道它就不会如此呢?
文中对大场面的刻画展示了宏观宇宙的博大,对细节的把握又展现了平常人类的渺小,样样都被作者拿捏自如。当我掩卷三部曲之后再来回忆,发现我的记忆好似真的经过了成千上万年的腐蚀,对于地球往事已模糊不清,仅仅记得那是一个漫长的铺垫,铺陈冗长却不沉闷,那些动人心弦的桥段就不再赘述,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和唏嘘。或许我更喜欢的是地球之外的故事,以广袤的宇宙为背景,虽然深不可测,却又充满了残忍的浪漫,以宇宙为尺度的毁灭实在太令人震撼了!星球的毁灭仅在咫尺之间,毁灭即创造,这也许就是宇宙的美学。而生命,确实是一个奇迹,说它是偶然中的必然也对,必然中的偶然也好,它脆弱又美好,坚韧又残酷。宇宙的生灭周而复始,也可能真的不只存有一个宇宙。空间可以翘曲,而时间并不存在,只因参照系的不同,才有了对时间的感知,大宇宙的奥秘和深邃,繁星的.升起与陨落,包括四维碎片,歌者,三体运动,越是稀奇莫测的事物越让我充满好奇和探索欲。
小说里的人物觉得二维化的太阳系像极了梵高的星空,不过后来,那只剩一片漆黑,看完整个宇宙的幻灭,感觉对生命更添敬畏,更想珍惜这沧海一粟的浮生,有人活得跌宕起伏,有人过的平淡乏味。在无限的宇宙广度下,众生不过如蜉蝣一般朝生暮死,无论如何,能够处变不惊的生活,大约就不枉此生了。
三体的读书心得体会篇3
午后四点的阳光一如既往的温暖,室友们围坐一起,伴着和煦的阳光。放下繁杂的琐事,捧起一部《三体》,跟随着作者奇异的想象一起感受不同文明的冲突,探索宇宙的奥秘。白茶清欢,书香袅袅。
共读一本书,同品一卷字,但是大家却有不同的感悟。
一、漫漫长空亘古久
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始终对浩瀚的星空充满了好奇,乾坤天行,悬若日月。那些闪烁的星光似乎亘古不变,却又变幻万千,于是人类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释这种不可思议的存在——那里或许有神的宫殿,是我们向往的仙境;它们也许是人类死去的居所,灵魂的归处;又或许是神迹,会给予人类以吉凶启示。
在书中,作者给我们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宇宙观:高级别的文明、高维度的空间、黑暗森林法则、空间维度的跌落、宇宙回归零维的重生……这些奇特的想象令人拍案叫绝,也让我们对外星文明有了新的思考、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二、耿耿星河爱永恒
在《三体》中,所有情节的发展都有这一丝压抑的氛围,从开篇的'文革引入话题,到神秘而危机感重重的“面壁计划”,到地球与三体世界的战争,再到最后整个太阳系都跌入二维,所有的文明的痕迹都被定格,危机感与压抑感一直贯穿全文。但在这个悲剧感弥漫的文字里,“爱”却从未缺席。罗辑与庄颜的纯美之恋令人动容,云天明和程心“买下一颗星星送你”的绝世之恋令人心痛。除了爱情还有更广阔的“爱”,程心对人类的命运的关切是博爱,大史对工作的负责是“热爱”,甚至于三体世界的监听员在接收到来自地球的信息后,也被这个有一个太阳、有蓝天、绿树的美丽星球所吸引,让他回复这样一个善意的信息“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中,不同文明之间有着残忍的黑暗法则,尔虞我诈,道德似乎被抛弃到了角落,但是人性的光辉,却一直都会在,哪怕那光芒很小,很微弱,但是,它一直会在。“竞争”无法避免,“爱”却也会是永恒。
三、给时光以生命
给岁月以文明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是经历了大低谷时期人们提出的口号。它暗示着我们要做出努力,让活着的有限的时光变得文明,而不是让我们的文明延续下去,我们不惜一切的努力。
从时间的起点到未知的终点,文明在漫长岁月的河流里终究只是一叶匆匆划过的小船,这小船无疑给河流增添了些许精彩,但河流的其它河段还有更多人类无法想象的精彩与奇迹。让时间拥有生命,这样才能体现出时光和岁月的意义。
清茶暖阳,有书有友,品半盏香茗,读一卷好书,清谈晓论,岁月可亲。
专题《三体》读后感
三体时代
《三体》读后感
三体读后感
《三体》读后感
三体的读书心得体会篇4
20××年广东的夏天,非雨即晒,只能在家中吹着空调避暑避雨,友人介绍《三体》颇值得一看,以前没有看过长篇科幻小说,遂找到电子版抱着打发时间的目的打算慢慢读一读,不想一个多小时以后,即被大刘构建的世界所吸引,娘亲责备到:“手机上那么小的字,弯着脖子一看好几个小时,眼睛和脖子不要啦?”后来买到实体书,又仔细读了一遍,微信读书这里是买一赠一送于友人,只是偶尔点开找几个印象很深的桥段略作回味,虽说大刘的文字总被戏称“电工儿童文学”,不过读来仍是感到荡气回肠,仍能重新沉浸到《三体》的世界里。
这次得空看了看第二部和第三部的结尾部分,一是“黑暗森林”理论的推导与罗辑以命相搏建立威慑,一是太阳系的毁灭与程心的沧海桑田。我一直认为《三体》第一部算是故事背景介绍,第二部和第三部围绕“黑暗森林”理论来展开故事,才是整个小说的核心。在现实中,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了著名的“费米悖论”,大致意思就是如果确实存在外星文明,为什么一点蛛丝马迹都找不到?大刘以独特的视角,以让读者拍案叫绝的“黑暗森林”在小说中对费米悖论进行了解释,同时又以极宏大的时空构建细化、延展故事,把人类文明的毁灭和延续、把以爱为标志的感性和以生存为标志的理性、把宇宙“田园时代”的过去和不断降维结局难测未来娓娓道来,令人叹息、发人深省。
再来说说人物。普遍认为第二部是写得最好的,我感觉一个重要因素是第二部的`角色构思刻画的好,铺开说可能会说很多,这里提三个名字——罗辑、史强、章北海,相对于第一部的汪淼、叶文洁,第三部的程心,这三个第二部的主角感觉更加入戏,更加深刻。
最后再说说《三体》中的金句。曾经关注过知乎上的一个话题,让大家谈谈《三体》中的一些说的非常好的话,该话题跟帖无数,比如“给文明以岁月还是给岁月以文明”等一些句子确实有很强的哲理性,第一遍读的时候为过剧情可能会忽略,但之后再读看到这些句子时真的会让读者掩卷深思,我想这也是《三体》成功的一个因素吧。
真心推荐朋友们闲暇之时读读《三体》,看宇宙之深邃、文明之存亡;感人性之坚韧、智慧之光芒;辩伟大与渺小、冷漠与热肠;思过往与未来,蛰伏与翱翔。
三体的读书心得体会篇5
人们在基座旁发现了一块小小的石碑。它几乎被野草完全埋没。碑是那么小,与其说是为了纪念,更像是为了忘却。上书:红岸基地原址。
《三体》简述了外星文明与人类文明的事。在这本书中,刘慈欣完美地把中国五千年历史与宇宙一百五十亿年现实融合在一起。其中,《三体》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将历史串联,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物,但目的都相同,为了拯救他们所在的文明,让人们不再受乱纪元严寒酷暑的生活,不断寻找恒纪元出现的时间。而真正的三体判年则有三个派别:降临派、拯救派、幸存派。
可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往小处说,这是科幻迷们感兴趣的话题,往大处说,它可能关乎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国内科幻作家是倾向于肯定回答的。那时的科幻小说中,外星人都以慈眉善目的形象出现,以天父般的仁慈和宽容,指引人们这样迷途的羔羊。但在我们的印象与理解内,外星人并不和善。况且“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在人类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真的皆准。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当属叶文洁,一开始,我并不以为她是主要任务,但也是她,给红岸基地带来了贡献,在进入红岸基地数年后,她成为了第一个读到来自宇宙另一份世界信息的人类。而这信息,来自距我们最近的恒星系,半人马座三星。当我读到这处时,我的呼吸都滞住了,我看任何一本书籍,都从未如此紧张过。她十分不幸,父亲惨死,母亲疏远,丈夫去世,最后到了晚年,连唯一的女儿也离她而去。
一开始,她为了生存,留在红岸基地,那意味着她将一辈子都有可能出不去。曾经人类文明的命运就在她一念之间。她如果按下发射键,发射源将被定位,地球将遭到入侵。以上是半人马座三星回复人类的话。但叶文洁痛恨人民和党,于是她按下了信息发射键。是的,她回复了。却又在下一刻按下了终止键,转动方向杆改变了天线指向。正在飞往太阳的信息是:到这里来吧,我将帮助你们得这个世界。我的`文明已经无力解决自己的问题,需要你们的力量来介入。
我不知道她当时心情如何,但庆幸的是,她并未那样做。在她一念之间,就能改变人类以及人类文明的去向。
后来,三体世界与地球叛军之外的人进行了第一次联系。信息闪现了两秒,仅有五个字“你们是虫子”!在这漫长的人类文明中,人们竭尽全力消灭虫子。但它们并未灭绝。把人类看做虫子的三体人似乎忘了一个事实。虫子从来就没有被战胜过。而人类文明也在无数人类的影响下一直进行。
三体的读书心得体会篇6
星辰大海是无数少年的梦,望今夕,科技改变了命运,梦想化作了现实。从曾经的给时间以生命,到如今的给岁月以文明,人类憧憬着一次又一次的梦幻,畅想着数百年后的未来,生存在这纷繁的尘世。
危机纪元来临之初,纳米科技堪称世界之最,这种能让人类大规模跻身太空的技术被外星文明所窥探。身处三颗恒星周围的他们,早已对恶劣的生存条件有了一定的抵御能力,但行星大限将至所带来的毁灭迫使他们成为黑暗森林里的猎人。
三体舰队探测器“水滴”的侵入,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人类引以为傲的舰队用最原始的方式一扫而尽,提前做好预警顺利逃亡的两艘幸存者却被人们当成叛徒,只能在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联合绞杀下驶向茫茫星海,寻求一线生机。
幸而有人能够突破人类社会思想和道德的束缚,力求光速飞船,凭借强大的信念和过人的能力给人类文明带来一丝希望,但故事的结局却没有因为这一小插曲而发生逆转。“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降维打击之下,光锥之内的一切都化为了梵高的星空“巨画”。只有一艘飞船逃了出来,可这个飞船的.主人却几度以爱的名义将人类世界推向深渊,亲手将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扼杀于摇篮之中。
如今,那个世界已经过去了18903729年,尘埃落尽,万物归于时光之中。故事结束了,摇篮里的人终究还是没能逃离命运,人性终是摧毁了属于他们的小世界。
思绪飘回现实,在现代社会,人类如同造物主一般俯视着整个世界,却无从得知茫茫宇宙中是否有其他文明像我们看待虫子一样看待我们。第三宇宙速度要多久才能被人类的飞行器所驾驭,我们无从得知,光速更是遥不可及,被限制在太阳系的我们只能偏安一隅,活在繁杂之中。
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为了文明的传承,多少人性遭到破坏,又有多少科学失去色彩,生存明明有更好的方式却因图一时私利而互相伤害。思索一番却又觉得无可避免,就像永远达不到乌托邦,没有完全公平,那就必然会发生斗争。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只能洁身自好,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尽量维护人性的美好。《三体》的故事绝不可展开在现世,更不能以爱的名义来毁灭。
牛顿曾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愿警钟长鸣,眼光应以长远为重,视野应以高远为荣。品一场人性的真善美,才是一切的起点。
三体的读书心得体会篇7
《三体》这本书,简直堪称中国科幻小说的奇迹。
这本书分三本讲述了在未来,三体人用各种手段去攻击地球,最后却被一粒光速的智子击中而灭亡。三体人剩下的军队则封锁了地球人的科技,还在太阳系放下了一个二维平面并让它迅速扩增,让整个太阳系变成了一副二维的画最后,整个银河系只活下来了仅存的两个人和一个名叫智子的自主意识机器人。
这一本书,仿佛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家下功夫写的。可是,你不知道,这几本震撼全世界人的书,竟是一名电网工人写的!
这个人叫刘慈欣,是一名国家电网的工程师,他从1999年开始创作科幻小说,至今已出版短篇小说三十余篇,长篇小说五部,还为中国确立了一个科幻小说的`新高度!
他并不是有多聪明,只是他善于学习;他并不是有多厉害,只是他用心了,思考了;他也并不是有多少条人生的捷径,只是他努力了或许,这听上去很简单,可是,你永远也想不到这一路上的辛苦。
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家,让他的学生们每天做一件指定的事,十天后,这个科学家问他的学生们有没有完成任务,全班几乎都举起了手;一个月后,他再次问这个问题,只有一半的人举起了手;半年后,他再次问这个问题时,只有几个人举起了手,一年后,他又问了这个问题,结果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后来,这个举起手的人也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他为什么取得了胜利?因为他刻苦学习了,还坚持了,人生中,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今天,你努力了,坚持了吗?
三体的读书心得体会篇8
久仰大名,以至于有人把人类分为了看《三体》和不看的两大类。
庆幸看了本书,更庆幸是三部一口气看完。凭心而论,第一部看完并没有太多的触动,感觉更像一个科而不幻的中国版希区柯克,也是长久以来中国作者写科幻的一个默认套路:提出一个科幻理念,然后将其置于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与时代背景(比如文革),然后利用当时的信息闭塞,将一鳞半爪的不可思议事件与当前公认的科幻理念生硬地嫁接在一起。
所以对于读者而言,看那种“科幻”作品,不像看文学作品,而是像阅读科普版的.论文,吸引能读下去的动力仅在于一个悬念:作者如何把两者间的联系解释得自圆其说。而看完掩卷,获得的也并非幻想基础上的“建造”,而是扒开表象以下的“解构”。
当然,个人认为进入真正科幻层次的,要从误入四维空间开始,直至第三部尾声的三个童话,五十多小时跨越二百多光年的曲率驱动,光墓中十几天内千万年的时光流逝…才是跨越了零敲碎打、修修补补的科幻写作模式,真正做到了“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