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1
"穹顶之下——这个名词在最近并不陌生,这是柴静自制的纪录片,我们借用她的双眼平视着中国当今环境的现状,这部影片的确给了我们警示作用,这也又让人们在心中重新草拟了一道道德的标准,无可厚非的是这部纪录片的确有着不同凡响的积极作用,至少我已经学会打12369来维护我自身的权益。不过这一切都是从她的眼睛看见的,这一切也都是她的道德标准在衡量,道德标准人人有异,所有人都不是纯粹的圣人或者纯粹的坏人。
观看完后我有很多疑问,这便好奇的查了查资料,实际上查到的是河北的污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气污染。但是眼睛却全部的往空气污染上看,很简单:空气污染能扩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污染却留在当地。后来我才知道1级致癌物地这个1级只是一个因果性的标准,这仅仅说明致癌性证据充分,吸烟的危害远大于雾霾,委婉的说一句听说你吸烟可能戒烟带来的好处比带口罩防PM2.5更好。这让我想起一类人,这类人是一旦有事情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活圈,这便揭竿而起,以圣人的方式讨伐影响到自己的人或事,却不顾影响到你的人和事有不能言说的`秘密,便肆无忌惮地责备,圣人不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关心着世人吗?
人的出发点总是是利益,柴静女儿天生肿瘤与雾霾其实并无直接关系,有可能与她的生活方式或高龄产妇有关,此外柴静女儿出生与美国,说不定这与产地有关?总而言之嘛,纪录片就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因而能以其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去影响激励和启迪观众,不过关不关系道德的事儿需要观众们自己斟酌。
不知所云,不喜勿喷。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2
“在人们没有发现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
对于雾霾一直是一无所知的我,这一次将它了解了个底朝天。
柴静将两个主要导致雾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祸首:煤矿和汽油。中国人自从进入铜器时代后对于煤的使用是日益频繁,到了铁器时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科技发达的现在,煤,始终是人们赖以使用的矿物,然而好矿会越用越少,而劣质矿则会变得多了起来,对于劣质矿物人们采用洗煤的方式让它们变得“干净”,但许多人都想跳过这个烧钱的过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导致烧出来的黑灰变得更多,当这些东西进入大气,就成为了雾霾的主材料。
当然汽油也是一个导致雾霾加强的主要原因。许多不达标的车在不安装尾气过滤器的情况下连夜奔驰,导致空气被严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挥发,以及人们的过度用车让雾霾变得如此嚣张。
不仅如此许多工厂也以身试法,做许多法律上不允许的事,然而这一切是为什么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人类自己。
就拿煤矿的事来说,许多老板为了省钱而不洗煤,也为更快的赚到钱,让下一批煤尽快的给他赚钱,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质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许多矿厂老板更是大量的将劣质的褐煤送到其他老板手里来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们自食其果的一个例子。
汽油也是一样,任何一辆被查出超标的车都不愿意装处理器,都是一个理由:省钱。就为了省钱所以买假车和国四的标来瞒天过海,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穹顶之下》所要告诉我们真正的东西。
“在空气中我闻到了钱的味道。”这是柴静在节目里的一句原话,为了钱中石化提高石油价格,降低排放标准;为了钱煤矿厂老板拒绝洗煤;为了钱卡车司机拒绝装过滤器;为了钱那些造假车的人以身试法;为了钱所有这些不过环境变化的人,最终拉着我们与他们一起吃他们种下的苦果。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雾霾,而是自己。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3
在看柴静拍的《穹顶之下》之前不久,曾看过一篇文章,主要讨论使用财富的远见与短视。文中大概举出这么一个例子:
同样是一片矿区,如果矿主将收入的50分配给职工,那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职工将会拥有剩余的金钱,就会追求娱乐、发展、教育等相关的服务,进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长此以往,数十年之后,当这片矿区枯竭的时候,整个城镇已经发展起来。之前的矿场主还是富人,但是,他的周围同时也多处了许多富人。财富便可借此延传下去!
而同样是一片矿区,如果矿主只将10的收入分配给职工,而将90的收入收入自己腰包。那么,结果是职工只能够蛢命工作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长此以往,数十年之后,当这片矿区枯竭之后,整个小镇又将变成之前贫瘠的小镇,矿主依旧是这里的首富,但是,周围都是一帮穷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除了离开小镇,富人的财富很难以得到保全。
仔细想想,这是非常常规无奇的例子。从这个例子中,原文的.作者指出在国内,许多富人都及其短视,所以,国内才有劫富济贫的说法;所以,国内才有富贵不过三代的说法。在这一点上,鄙人深表赞同。其它暂且不论,仅仅凭借这一点,柴静的做法就非常值得钦佩!
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看完之后,有一点被震撼到了。主要有两点:
其一,此个记录篇是她私人出钱赞助拍摄,百万的投入以及前后一年的制作时间。这样的成本令人吃惊。想想当下社会,即便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能够动用这样的成本去制作、实现这样的意见事情的人又有多少?柴静去做了,所以她得到了众多的帮助,所以她做成了。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4
“颤抖吧,人类,你们的每一口呼吸我们都在”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爸爸在北京出差了10天左右的时间,回来后一直咳嗽,也没有感冒的症状,咳嗽了很久之后才好,说下次再也不去北京了,说北京的空气质量太差了,在北京看到的天空是雾一片。当时我也没有太多的感觉,但家里之后就买了2台空气净化器。
看了柴静拍摄“穹顶之下”才知道爸爸2014年去北京的时候,遇到就是雾霾,“雾霾”“PM2.5”这2个名词也被我深刻的理解,那我们现在的空气质量太可怕了,而且是无处不在,早上上学的时候总是发现空气总是雾朦朦一片,让我在想这是雾还是霾呢?看到宣传片中,多年前空气被污染的不像话的伦敦,很担心这就是不久之后我们的城市。那该怎么办?
人们为了发展,为了GDP值,为了自己,为了“省钱”,不断消耗劣质能源。而我们,我们未来的孩子、子孙却要为今天买单,去承受。面对现在各种因素,引起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
特别喜欢纪录片最后的一段话:“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共识,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你我都行动起来。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5
从网上听来的超火的《穹顶之下》,这部片子说实话,我不确定是纪录片,还是演讲,不过先来说感受吧。
看完之后超级激动,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想着12369,想着污染地图,好想自己立刻去拯救地球,可是就我一个人,再怎么样,也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行吧。
作为小学生,对政治什么的先不管,光从表面上来说,柴静是说出了所有为了环保事业而奋斗的人想说的,言辞有点激烈,那是因为只有非常少数的人去做,大部分人都置之不理。想想那蓝天白云,想想暖烘烘的太阳,想想繁星闪烁的天空,为了这些,难道就不应该去做一件小事,来挽回这些景象吗?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整个国家都毁灭了,利益还有用吗?
我是支持柴静的说法,那些数据和别的国家的努力,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也应该加把油,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法律应该严格执行,不能把这些当成废话。为什么英国在经过灾难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中国却在雾霾已经缠绕着这些原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引无数英雄尽折腰"的景象一天天的.消失,采取的行动却微乎其微呢?就真的没有考虑过吗?
说着说着,我也激动了起来,以前看过的滥杀动物,往食物里放各种添加剂的纪录片,地球难道还不够惨吗?地球在中国这片丰富的大地上给予了各种东西,让这片土地强大,难道现在对这片美丽的土地的回报,就是毁灭吗?
我想不是的,每个人其实只要做一件小小的事,比如离得太近的地方就走路,该节约的节约,这些事应该幼儿园,小学时候都讲过吧,请为地球,或者说我们生活的地方变回青山绿水吧!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6
这是一个说起来可笑的事情,和我们从小在教科书上学到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这个备受哂笑的教条背道而驰!去年(2014年)底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投资规模和增速最快的国家,没有之一!在中国经济火箭电光火石般提速的今天,中国最伟大的受税机构有关部门与中国最大的'纳税大户中石化、中石油这样的国企巨头们在中国最光鲜的城镇化进程中唱着喜庆的双簧,却对于饮鸩止渴般的通过不合理的重度能源消耗盲目为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助威加油。而唯一的制衡法律却游戏般走马观花在企业圈子里溜达了一圈后继续睡大觉,空、悲、叹这样的情绪足以让所有新闻人瞠目结舌。
最惊悚却又发人深省的历史回顾: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
如果污染继续下去,中国的下场有无前车之鉴?这个答案貌似是我们中学时代历史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旧闻: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沉痛到让地球人无法接受的故事,发生在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国家:美国、英国很难想象,当中国最发达的城市被镀金的发达经济逼近空气污染的毒气集中营的时候,那些罪魁祸首会否追悔莫及?!羞愧难当的情绪,通常只有在人类无法,直面自己的良心的时候才会出现。而这样的情绪下,再冷静的环境解读显然对于那些腰缠万贯的巨商富贾只会演变成毫无任何意义的苍白的说教。谁能在中国环境被经济推进火坑之前拉他一把?政府?企业?千千万万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都有?我希望都是,而且应该必须是!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7
我很少有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部纪录片。
它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
我们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雾霾一直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知道它有害、应该防治,然而真正了解雾霾、知道该怎么做并愿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静提出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做。
我看到了雾霾的可怕,这种感觉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个看过“穹顶之下”的人到有这种感觉,以前觉得模糊的忽远忽近的雾霾原来早在我们的生活中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影响,而曾经的我并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觉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觉自愿地为解决雾霾问题贡献一份力量。这大概也是柴静想要做的,她想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个人到意识到问题,感觉到危机并为了改变它而努力,而并不只是像以前那样,仅仅知道而已。
网络上也有一些关于穹顶之下的负面评论,最大的争执点就是许多人认为柴静给大家讲的无非也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
“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这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事实上不只过去和现在,只要国家发展,这个矛盾永远避免不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永远把发展当作挡箭牌。
柴静所提出的很多建议,例如洗煤,我也并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个方法。柴静并不是专家,她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这份力量有多微薄,至少好过袖手旁观。很多人在说她的数据不精准,给出的建议异想天开,可是这些人自己又做过什么呢?
柴静的“穹顶之下”,除了普及雾霾知识,它最可贵的其实是告诉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回一片蔚蓝天空。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8
柴静的《穹顶之下》最近一段时间无疑是炙手可热的,同名的美剧和斯蒂芬金的小说原着恐怕没想到这个名字会在遥远的东方国度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关于她所讨论的问题,我在此不想多说,留给更专业的人士以及决策层讨论更合适。仅从网络传播角度来阐述一下我的部分观点。
很多人说她有局限性,我认为不准确。从纪录片讨论的雾霾这个话题来说,她无疑是想对最广大的民众以及国家决策层发声的,但是从一部100分钟的纪录片本身来说,它的`传播不能是没有精准目标的。说这部片子的观点全然反映了城市中产的视角和利益,我非常认同,但是我觉得这不能说是局限性,而恰恰应该是这部片子的传播策略,也是它能如此成功的要素之一。
不仅是视角,看看它的形式,这种剧场演讲式的风格,我看了大约10分钟就想起某手机品牌的那位罗老师,(当然,从片尾的鸣谢名单里面我也得到了验证);再看现场PPT的风格和穿插的一些哏;看现场邀请到的观众;看她使用的传播渠道……无疑,她选择的种子传播群,就是城市中产。包括用自己的女儿的遭遇来引起共鸣,没错这就是煽情,但这种煽情,就是传播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它瞄准的群体,就是和柴静一样,大约是28~40岁的城市中产,这些人大部分组建家庭不久、准备有或刚刚有孩子、收入较刚进入社会时有所提高、生活趋于稳定、开始更关注生活质量和家庭、是网络生活的主力人群,明显他们非常容易认同柴静记录片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同时又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和思考能力,也更容易在社交圈形成传播。
我觉得这种定位无可指摘,作为一部不长的纪录片,它的目的就是传播,是打开缺口,是启发更多思考以及更专业的行动,而《穹顶之下》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同时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上,本身很难站到一个高大全的位置,有自己的立场和定位反而是件好事。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9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着。”
在我们措手不及时,雾霾如同洪水猛兽向我们袭来,击倒了一浪浪的人,肆虐地遍及了全国,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问:“二十年间那片蓝天去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云又去哪了?”
我从来不曾想过冬天供暖的背后是一群恐怖的颗粒物,不曾想过汽车行驶的背后一例是危险的污染,更不曾想过自由呼吸的`背后是无数危险的因子,我也从来未曾想过“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种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进手术室的场景,他们一家人没有吸烟史,却仍在遭受着这样的病痛,当显式镜中出现遍满黑丝、黑斑的肺部,我不禁为她心痛;一个小女孩孤独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着透明的玻璃,渴望一个莺语花香的外界;那个六岁的山西女孩仰着无邪的脸回答:“没有见过星星与白云……”我曾以为只有见到矿山的炸裂,只有见到冒着黑烟的烟囱才算是污染,但事实却是雾霾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吞噬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与幸福。
那我们如何对待雾霾,创新无疑是一条必经的路。英国委员会大臣说过,政府将公平竞争的机会留给市场,市场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他们使用了天然气,这便是创新的力量。我们也不应当置身事外,环境的保护也依靠我们每一个小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觉到脚踏实地,而不只是寄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
当我看见那终被网覆盖起来的泥土,看见安装了净化处理装置的餐馆,看见了加油站的员工对器材进行更新,而不是说着“你只有义务,没有权力”的话语的时候,我终究是对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环境保卫战有着无限的信心与希望。我相信我们留给自己的子孙也不会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
那个小女孩在花盆里养了一只蜗牛,每天都对着它吹气,你见到了吗?它其实真在一步步地长大,就像我们憧憬着的美好未来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10
“颤抖吧,人类,你们的每一口呼吸我们都在”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爸爸在北京出差了10天左右的时间,回来后一直咳嗽,也没有感冒的症状,咳嗽了很久之后才好,说下次再也不去北京了,说北京的空气质量太差了,在北京看到的天空是雾一片。当时我也没有太多的感觉,但家里之后就买了2台空气净化器。
看了柴静拍摄“穹顶之下”才知道爸爸2014年去北京的时候,遇到就是雾霾,“雾霾”“PM2.5”这2个名词也被我深刻的理解,那我们现在的空气质量太可怕了,而且是无处不在,早上上学的时候总是发现空气总是雾朦朦一片,让我在想这是雾还是霾呢?看到宣传片中,多年前空气被污染的不像话的伦敦,很担心这就是不久之后我们的城市。那该怎么办?
人们为了发展,为了GDP值,为了自己,为了“省钱”,不断消耗劣质能源。而我们,我们未来的孩子、子孙却要为今天买单,去承受。面对现在各种因素,引起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
特别喜欢纪录片最后的一段话:“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共识,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你我都行动起来。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11
或许你们并没有看过《穹顶之下》,又或许你看过《穹顶之下》,却不把它当回事,将自我置之度外。那么,我将告诉你一个令你震惊的消息:全年有50万人死在大气污染之下。听到这可怕的噩耗后,难道你还会认为大气污染只是一个人造成的吗?我确信,你们还会怀疑,那就让事实来说话吧!
今日,我想让你们都明白什么叫做可怕:河北,山东,上海这些城市的钢铁产量跨入了世界前十强。异常是河北的唐山,在《穹顶之下》中,主持人问一个小女孩:“你看到过蓝天和白云吗?”小女孩回答道“白云,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蓝天只看见过有一点点蓝的”到了那里,你们心中都想问:为什么那里会看不见白云和蓝天呢?罪魁祸首就是——大气污染。原因是:钢铁厂中有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造成PM2.5的“诞生”过快。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可能会产生雾霾。雾霾遮蔽了蓝天与白云,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国。你们不妨想一想唐山人们生活之艰辛,每一天看着尘土飞扬,雾霾盖天,他们为了生存又不得不顶着这令人憎恶的雾霾。而雾霾的“父母”不正是人类吗?此刻人类是在自食恶果。
我们必须从此刻开始,珍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将它们放在利益之前,那才是真正的为君之道。要从长久的方面去研究问题,不要只顾着眼下的利益,而忘了天下苍生所依懒的`世界。生命仅有一次,莫让利益害了自我,如果人人心中都想保护环境,我们何愁见不到蓝天和白云呢!
《穹顶之下》告诉我:环境胜过利益。同时也改变了我的想法,使我走上了爱护环境这条正道,令我受益匪浅。所以我想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踏上对抗雾霾的阵营来!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12
星期三下午,我们一同观看了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讲。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颗星球上。
眼下,重度污染,雾霾侵袭,生态环境遭到人类无知的破坏,而这一切却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工业工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工厂出于各种原因,省去了对原料的清洗与提纯,使得天空中经常飘起颜色让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气团。这一切在中国,却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现在的我们何去何从?我们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择都会在以后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
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小事做起,为我们的环境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出行时,我们时是不是可以选择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让父母减少开车的次数?购物时,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发现生活中的不环保行为,是不是可以上前进行善意的提醒?面对无良企业的污染行为,是不是可以形式我们的监督权、拨打12369向环保部门进行举报?
也许我们所做的,不足以彻底改变环境的现状,但至少可以一点点剥去黑暗、重见蓝天。或许,可以减少一个因环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没有人愿意被黑暗永久包裹,这些不忍直视的、难以置信的事实,我宁愿它们只是历史。
只要敢于创新、积极实践,我们终会迎来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日子!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13
今天一妈一妈一带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穹顶之下》,看完我非常震惊。
整个片子长103分钟,简直像一部大电影。我和一妈一妈一一口气看完,一点都没觉得累。
片子的主题是关于雾霾的。讲了雾霾的危害,形成原因,还有我们该怎么防治雾霾。里面列出了许多数据,讲了许多我不知道的科学知识。看到雾霾对我们身体造成的'伤害这么大真是让我害怕。看到因为一些有责任的国家部门却不负责任又让我很生气。特别是看到采访石油企业的一个高官,问他为什么环保部不把汽油的生产标准制定的更好更环保时,他竟然说:“我认为,环保部他不懂。”这不是就像自己又当裁判又当选手参赛一样吗?这明显是说无赖话呢!
片子里有用的内容实在很多,我一时也记不下来。但是我已经明白,我们都可以为环保做点事。比如你看到工地上尘土飞扬,就可以要求他们把土堆盖上;看到饭店直接把烟排在空气里就别去他们那儿吃饭或者举报他们;不吃街边烧烤,不放炮,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一交一通工具或者骑自行车,看到有污染环境的行为主动制止;不听劝阻的还可以直接拨打环保部门的电话1236一9……
总之,环保,就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像片子里说的那样:同呼吸,共命运,我们都是环保当事人!
《穹顶之下》五年级学生观后感650字篇14
现在的天空中几乎每天都会飘荡着一层厚厚的灰蒙蒙的东西,当时人们觉得那是雾,而在以前人们对于天空上的”雾“人们已经不足为奇了,可是人们知道雾霾是什么吗?在我看过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后,我才对天空中的”雾“有了新的认识。
雾霾是什么?在以前我也是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雾霾就是雾,这两者之间只是有着字面上的差距,但基本意思仿佛没有什么极大差异。但是当我看个柴静的纪录片后才知道雾与雾霾之间可不是只有”霾“这个字这么简单。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在水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零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如果这是雾,那雾霾是什么呢?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而我们人类便是造成这种天气出现的罪魁祸首。
造成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项就是煤的使用。在我们国家,大多数地区使用的煤数量极多,在一个用煤极多的地区,那里一年365天里,几乎每天都是灰蒙蒙的,那里的小孩根本见不到蓝天、白云甚至是我们在夜晚一抬头点映入眼帘的星星。在我们国家,用煤量极快,一些好煤被开采完了就用劣质煤,用劣质煤会大大增加天空中的污染物,现在在我们国家,褐煤便是最常用的一种煤,就算我们用劣质的煤,我们洗干净再用好不好?如果洗干净也可以减少一部分的污染物。
柴静背着一个测试PM2.5的测试仪,一天下来,那个PM2.5的测试仪中的膜盘已经成了黑魆魆的一片。所以我再次呼吁,我们是时候做些什么了,就在此刻,我们做好该做的。多做与环保有关联的事吧,让我们的地球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