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篇1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奠基,其语言质朴,含光藏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堪称是一部不朽之经典之作,它确立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提出孝、悌、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完整道德规范。在《论语》中,有关修身养性的道德学说之义最为殊胜,核心就是以德润身,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身体力行,以启发每个人的自觉道德精神。

其一:《论语》中提出了“修己以敬”。倡导世人积善修德、提高道德修养,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促使整个社会风气的淳化,这是儒家倡导的“修身为本”的精义所在。目的是通过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铸就君子人格或理性人格。修身一方面在于驱邪扶正,保持和发挥善心与德性;另一方面在于涵养正气,比如君子坦荡荡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公无私之气等。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才能公正廉明,大公无私,使社会正气上扬。

其二:《论语》中倡导了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自省、克己、慎独、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举动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忠恕便是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深度则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修养方式;中庸就是宽容和接纳异己,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聆听别人的`心声,和谐人际关系。

读《论语》使自己深刻地体会到:《论语》的精要在与道德的践行,知行合一,肯定了行的重要性。《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做到躬行践履,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道德修养的实现在于行动,而不是华丽的言辞。在现实中,我们要强调道德修养实践的个人主体性,重实践,重力行,轻空谈。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故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与行”。

“行义以达其道”,只有坚持理性才能使“道”变成现实,我们要形成崇尚力行的风气。同时在《论语》中不仅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而且力主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自觉地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和艰难挫折的考验,才能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近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正是《论语》中积极进取,“知其不能为而为止”的精神。

我个人以为,今天读《论语》要做到继承吸取其精华,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才是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富润屋,德润身”,是古人一向倡导的思想。我们每个人都要严于自律,注重修身养性,用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并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社会和他人,共同创建一个“人神胥悦,草木皆春”的社会,做到明是非,讲道德,懂礼仪,知上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论语读书心得篇2

对于论语这一著作可以说并不陌生,那些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等等熟悉的语句,皆出自这一古老的书。我们虽然自小便了解,但称不上知道。重读一次《论语》,带着简单的感悟。有人说阅读,能开启人类美好的心灵。书香弥漫,可以使俗人变得高雅,可以使武夫显现柔情。日月在书中穿梭而过,流下无数的梦幻与光影。我们在书构筑的世界中,优游俯仰,载欣载奔,且思且吟且行。在我们的血脉深处深烙下象形文字的纹理;在灵魂的游历中,阅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参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阅读是成长之根,生命之源,灵魂之寓—梦的建基甚至于生命意义的建基很多时候就维系于此。“寸心本不大,容得许多书”,书连贯着生命的精、气、神、韵、趣、味。用我们小小的心来传递更多的书声、书香、书魂,让更多的人与书为友,体悟到书的丰富、澄澈、芬芳、欢乐和永恒。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都能享受悠然美好的人。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有时坦然与淡泊不是为一种人生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和不易,抱有一种平静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或许会更好。

在读书中的过程中,看到人生百态,种种生活百味,一部书有他的独特。看书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论语》中说道讲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蛮不讲理、一无是处的话,那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前人的智慧是让人敬佩的。即使是在今天,强调首先要学会培养兴趣;与西方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谋而合,这是古人了不起的地方,再者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的方法也是极为有效和实用,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恰当的方法;辅之持之以恒的动力,方可行。再者讲孝道,从古至今都占有这不可动摇的地位。这部著作之中,提及“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等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

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讲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朋友。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还是朋友。这一点《论语》中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这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办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上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开将三字经的时候他也说过,对国学经典进行回归,引起一阵狂热。我们应当从简单的开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极大地心血。其中他说过一句“我不知道文化有什么用,但没有文化什么都没用。”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国学在现在渐渐回归我们的视线,忙碌的人们再次重读论语,虽然成书于古代,但是道理还是与我们的今天是相适应的,古人的智慧可贵,值得我们学习,领悟。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在激进,快速的节奏中前行,这不妨碍我们花费一些时间来寻求心里的成长。重读古老的文字,人是在变化但是本心善良,纯良的品质依然。以古为鉴吧,看似简单的经典教会我们很多,在一次一次的理解与领悟,慢慢品味。每个人有自己的视点,在我看来《论语》博大精深,帮我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心理,至少我学会守住自己的底线,保有自己的心灵宁静。多读书是好习惯,更重要有所改变,学着做最好的自己。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读《论语》,受益匪浅。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读书心得篇3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反反复复,举棋不定。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这种情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读书心得篇4

初读《论语》,竟莫名其妙的被它诗性的光辉和崇高的灵魂所征服,为它的灵性,更为它的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一种体验。这是一种知识学到后的心情体验。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我们完成一项从未完全掌握的工作,当我们切身明白一条早已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否会会心一笑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一种人生的大乐。“朋”。固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耳热,伤身破财,又有何乐之有呢?而同样有志于学,有成于学的朋友,听闻了你的学问,见解,慕名来与你相谈,与你共事,分享胸中之学,笑傲风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才算人生的一大乐事。乐与悦都是高兴,但其火不同,乐表现在外。有知己远来,原来独会于心的悦则变成相视而笑的大乐了。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境界。“不愠”则是不生气,不埋怨。要做到“不愠”,光脾气好是远远不够的,前提是你的学问要达到大成的境界,达到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一个人若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就已然成为大德的君子了,当然也就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一种态度。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与别人共事是否做到忠诚,反省自己与别人交朋友是否做到诚信,反省自己每天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反省,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更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态度。

“祭神如神在”是一种提升。所谓“祭神如神在”并不是要承认在人的世界之外又有一个所谓神的世界,而是指人的内心体验到的'一种存在。它既是一种人的内在精神的提升与净化手段,更是一种待人处世的真诚态度。而这也必将换来同样真诚的回报。任何虚假的东西,都将如竹篮打水一样,不会带来任何收获。

《论语》,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宝藏,是结晶,透过《论语》去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无不是一种心灵上的是提升与升华。

《论语》,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国人的精神元素,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一种国量的所在,是一种精神的不朽。

论语读书心得篇5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读书心得篇6

我喜欢经常翻阅家里的《论语》,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对我的感触非常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在河边,一定是先抬头看天,看到斗转星移,昼夜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想到花开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过去了。再低头看看河里的流水,昼夜不停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这时孔子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所以李白有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时间像水转瞬即逝。

我们有时是这种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啊!像水一样快。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愉快,天南地北地谈论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很开心的时侯;当我们很认真地听课的时侯;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今天就变成了昨天。有时是另一种感觉:当我们玩电脑的时侯;当我们只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在课堂不认真听讲的时侯;时间过得真快。就在我们后悔自己老是浪费时间,讨厌自己的时侯;时间又过去了。就像水一样,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刚流来的水就又流走了。我们的时间每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没有一件事不用时间啊!从我们出世以来就天天与时间赛跑啊!所以我们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也好好珍惜别人的时间。不要再让时间像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走了!

论语读书心得篇7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书心得篇8

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读书心得篇9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有哲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他时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曾教出了72名圣贤,让人佩服至极.我最喜欢孔子的这一句话:“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这句话中的“泰”表示着安详坦然.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安详坦然,却不骄傲自大;小人骄傲自大,却不安详坦然。做人要心平气和敢于应对困难。

在应对困难时,不能急躁。妈妈以往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茶师随主人到京城,为了不被人欺负,主人给他配了把剑。没想到在路中有个浪人向他挑战,他很惧怕,于是,他到大师家里去求怎样死,大师很奇怪。于是,茶师把前因后果都说了一遍。大师告诉他遇事要沉着冷静。茶师与浪人见了面,浪人见了茶师,茶师笑脸应对,坦然自若,浪人见了如此情形,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恍惚。最终,浪人不战而败。其实,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孔子的《论语》我会反复地看,去品味。因为“温故而知新”。

我喜爱《论语》这本书。

论语读书心得篇10

今天读了论语。读完第一个感想就是:果然是论语啊!谬论真不少!很多话都像废话一样明明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做到的人几乎没有嘛怪不得孔子是圣人全部都做到这样也算他有本事了!像他学习!

不过我觉得学习真的很重要,而且学习要经常去实践。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不是没有道理的。身边学习好的人有很多,虽然我不是很自觉的人,可是我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啊!

本来要写读后感的可是正正经经的`作业一样的读后感好难写,所以先上来发发牢骚就开心一点了等一下就去写作业,要好好研究一下孔子这个人!

我其实读得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是学校的暑假作业啦不过呢读了真的有感觉!觉得时间过得好快作业都快来不及做啦!!读完厚厚的一本《论语今读》不知道要几天以后了干脆先挑几句写起来!

不知道慧欣以前有没有读过论语呢?又开始想她了希望早日跟她的blog联系上,当然我先要把自己的blog弄得好一点,否则不敢见她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