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篇1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以后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话只听一半,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别人说的话上。我们要学会聆听,用心听,虚心听。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篇2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经用小白鼠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走迷宫实验。
实验之初,他把一群小白鼠分成3组,分别配给A、B、C三组实验人员,然后告诉A组:“你们真是太幸运了,配给你们的小白鼠是经过几位教授特意挑选并精心训练的。它们血统高贵而且非常聪明,智力几乎接近人脑,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对待它们,努力使它们发挥出最棒的水平来。”
告诉B组:“你们的运气很一般,这些小白鼠只是很普通的一组。它们血统一般,智力也一般。你们用最常用的方法训练它们即可。”
告诉C组:“你们非常地不幸,这组小白鼠简直糟糕透了。它们血统低劣,智力也很差,简直就是白痴。你们随便用什么方式训练它们都行,反正它们的本质已经注定了。”
3组实验人员按照“指示”各自训练了小白鼠一个月之后,教授分别对3组白鼠进行了测试,最终的结果表明:A组小白鼠果然最为聪明,不但都走出了迷宫,还缩短了专家们预计的时间;B组白鼠则表现一般,只有一半走出了迷宫,所用时间也比专家预计的.稍长一些;而C组最为糟糕,只有两只成功走出迷宫,而且所用时间之长简直令人无法忍受。
实验完毕之后,罗森塔尔很平静地告诉各组实验人员:其实这些小白鼠根本没有什么血统以及智力的区别,它们都是普通的白鼠,是我把它们分成了3组而已。
实验人员瞠目结舌的同时,不由得想起自己一个月以来对待白鼠的态度:A组人员非常珍爱自己的白鼠,他们不但很悉心地照顾它们,还用最积极、难度最大的方法训练这些“智力超常”的小家伙们,甚至会定期和它们进行“语言交流”;B组人员则像对待普通动物那样对待自己的实验对象,按照普通的方式去训练它们;而C组人员呢?他们每个人都在叹息自己的运气不好,竟然摊上这么几只蠢笨的东西,恰巧训练过程中又有很多迹象表明这伙白鼠的确“愚蠢无比”,比如不听指挥、没有纪律性等等,所以,他们常常打骂这些可怜的小家伙,有时还会以“忘记”喂食的方式来惩罚它们。
罗森塔尔教授从这个实验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体会到即便智力相差无几,被对待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会分出个优劣高低来。我们自身,乃至整个世界,往往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改变。所以,如果你想成为聪明人,就要以聪明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篇3
在一菜摊前看见两堆菜。
客户问:“这边多少钱一斤?”答:“1块。”
再问:“那边呢?”答:“1块5。”问:“为什么那边的卖1.5元?”
答:“那边的好一些。”
于是买了1块5的。
后来发现摊主快速把1块的一分变成两堆,很快1块5一斤的又都卖光了!
启示:
当你只有一种价格时,客户的选择只有买与不买,当你有两种价格时,客户的'选择变成了“买好的”还是“买差的”。而更多的客户在日常用品上选择了买好的,这无形间为你增加了利润。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篇4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经典心理学小故事有哪些,我们来看看。
1.和尚在,我去哪儿了——自我认知
有个叫张三的解差,押送一名生性狡猾的和尚服役,途中解差为避免出现闪失,就每天早晨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全部清点一迫。他先摸摸包袱,
自言自语地说:“包袱在。”又摸模押解和尚的官府文书,告诉白己说;“文书在。”然后他再摸模和尚的光头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绳子,又说道:“和尚在。”最后他摸模自己的脑袋说;“我也在。”
张三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几天了,每天早晨都这样清点一遍,不缺什么才放心上路,没有一天漏掉过。和尚对张三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一天,和尚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逃跑的好办法。
一天晚上,他们俩照例在一家客栈里住了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和尚一个劲地给张三劝酒:“长官,多喝几杯,没有关系的。顶多再有一两天,
我们就该到了。您回去以后,因为押送我有功,一定会被上级提拔,这不是值得庆贺的事吗?不是值得多喝几杯吗?”张三听得心花怒放,喝了一杯又一杯,慢慢地,手脚不听使唤了,最后终于酩酊大醉,躺在床上鼾声如雷,和尚赶快去找了一把剃刀来,三两下把张三的头发剃得千干净净,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绳子系在张三身上,然后就连夜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张三酒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就开始例行公事地清点。他先摸摸包袱说:“包袱在”。又模模文书说:"文书在"。"和尚….咳,和尚呢?”张三大惊失色。忽然,他瞅见面前的一面镜子,看见了自己的光头,再摸模身上系的绳子,就高兴了:“咽,和尚在。”不过,他马上又迷惑不解了;。和尚在,那么我跑哪儿去了?
智慧点拨
自我。是一个“陌生的朋友”,即十分熟悉,义常常令人因困惑。它是你“自己手中的东西“。朱而我们往往对其熟视无睹,'似乎它运在天边,神秘镖缈得很。例个张三的行为就是对自我的不认知。
精彩看板
一般来说,认知是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深入的,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o一2岁的时候,这个阶段叫做感觉运动阶段。
这个时候的心理运动特点主要是、婴儿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相联系的感知来认识外部世界,没有表象和言语,所以只能认识眼前的物体。
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能认识父母,并用最简单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第二个阶段是在2—6岁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心理运动叫做前运算阶段。这个时候的心理运动特点是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表征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儿童已经开始认识到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己对事物的动作和感知。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这一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一方面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第三个阶段是在6—12岁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已经和上两个阶段显著不同了,他们已经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特征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变化的,量也永远不会发生变化。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能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而见对事物的本质性和类属
关系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四个阶段就是形式运算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已懂得将现实性视为更显示个长的可能性的一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心理的发展也会不断成长,个性心理与性别心理就会凸显出来。个性心理是随着自己心理的成熟逐渐体现出来的东西,也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体会出来的东西。
2.失去自由的日子里——感觉剥夺
1954年,美国科学家做了一项“感觉剥夺”实验。实验者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试者。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白话,有点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们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见大队花栗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到第4天时,学生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微感等症状。实验后学生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感觉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愉快的享受,也带来了痛苦的烦恼。我们的.生活就处在愉快的感觉和痛苦的经验之间。人是一旦失去感觉,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全部感觉能力,也就不可能产生认识,吏不可能产生情感与意志。由上述的实验可以看出,丰富的感觉刺激对维持我们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必需的。
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而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发展必然需要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需要对外界的刺激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应该积权地去接触社会,接触人生、尽情体验生活的各种滋味,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健全的心灵。
如果曾经体验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如果有机会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如果拥右丰富的知识、广馋的见闻和丰富的情感,那么你对社会与人生体验就越深广,你就越能有效地把握自己,驾驭好自己的命运之舟。
3.视崖边界前的婴儿——深度知觉
1960年的春天,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带着未满周岁的孩子来到科罗拉多大峡谷,让繁忙工作带来的紧张心情得以放松。她欣赏了峡谷那奇妙无比、变幻莫测的景色后,在峡谷边的平地上野餐。吉布森无意问回头眺望,身后是犹如刀削的陡峭山崖和深不可测的峡谷,她顿时紧张得心跳加快,浑身的血液似乎凝住了。走到安全地带后,她低下头看着怀里沉睡的孩子,突然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婴儿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深度和高度知觉,并对此有所反应?她决定进行研究找出答案。
为此,吉布森设计了一个人工悬崖——“视崖装置”来进行测试。这个装置是一大块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把婴儿放在这个狭小的中央板上。板一侧的玻璃上铺有一块黑白棋盘图案的布,因为它与中央板的高度相差不多,看起来就像一个“浅滩”。在中央板另一侧的玻璃下面约一米处铺上同样棋盘图案的布,给婴儿造成一种错觉,这一边似乎是“悬崖”。如果婴儿待在浅滩的棋盘图案上,他可以探望“悬崖”但不会跌下来,因为这实际上是一块平整的玻璃板——“视崖”一词由此而来。
吉布森刚开始选择了30多个6个半月到14个月的婴儿进行实验,她将婴儿放置在视崖的中央板上,让母亲交替站在视崖的深侧和浅侧召唤自己的孩子爬向她们。最初的研究结果是,有27个婴儿愿意从中间的平台爬到“浅滩”上,仅有3个孩子能够“冒险”爬过“悬崖”来到母亲的身边。吉布森还发现,当母亲在“悬崖”这边召唤孩子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非但没有爬向母亲,反而朝反方向爬,其中有一些孩子则是探头看看“悬崖。,又抬头望望母亲,哭叫了起来。
婴儿在视崖面前的表现说明了他们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凸凹等。
孩子与成人的情感交流对儿童知觉品质、情绪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婴儿具有深度知觉后,在视崖面前会犹豫不决,此时,如果母亲对他微笑、点头表示肯定、鼓励,他就可能勇敢地越过悬崖,爬向母亲那边,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的表情*婴儿跨越过去的可能性就小得乡,甚至可能哭起来。利用视崖装置进行的实验显示,婴儿会将他们所依恋的对象(母亲)提供的安全或危险的信息作为他们情绪行为的社会性参照物。婴儿与成人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并有利于婴儿对环境的判断和行为的调整。
4.医生、房地产商与艺术家——注意力的选择性
医生、房地产商和艺术家三个人一同去看望他们共同的朋友。路上他们经过了一条繁华的街道。到了朋友家以后,朋友的小女儿请艺术家给她讲个故事。
“今天,我沿着街道走,’艺术家说,“看见在天空的映衬下,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穹隆,暗暗的金红色在落日的余晖中泛着微光,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接下来小姑娘又让房地产商给她讲个故事。房地产商讲道:“我在街上看见两个男孩子在讨论怎样挣钱,一个男孩说他想摆一个冰棋淋小摊,并把地址选在两条街道的交会处,紧挨地铁的人口处,因为在这里,两条街上的人和乘坐地铁的人们都可以看见他。我发现这个男孩懂得经营位置的价值,没准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人。”
接下来,小女孩又让医生给她讲,医生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橱窗从上到下都摆满了各种药品的瓶子,这些药品用于治疗各种消化不良,有一些人正在挑选。可是我明白他们所要的也许不是什么药品,而是新鲜的空气与睡眠,但我却不能告诉他们。”
医生、房地产商与艺术家走的是同一条街道,但看到的却尽不相同。原因在于也们对事物的注意具有不同的选择性。三人的选护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所受过的不同教育与训练。教育本身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使人们选并不同的刺激,即注意不同为事物。这种注意
长时间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使人们对某个领域的事物更加关注,并形成比较高的认识和技能。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下面不妨测试一下你的注意力。
以下数字每一项中部有一些旷两相邻,其和等于lo的成对的数,集中注意力找出这些数.并在每对的下面画线。
时间.7分钟
A.24682468369U8194455566667777738
B.19873826455910884234568345679496
C.987987B7682676570198684743289610
D.32U2112312354378239237236324376
E.76554744466688831345178913141561
F.64328976375209382457864018258640
G20563770895745505533554465505744
H.8365917237594376776655443322l199
I.91827364558l83729108207456789234
J.27348556472378026775675675645766
K.63860918764382928765465435432321
M.40439347368247463647586972837283
N.90161984632876428487659071151682
0.83654289661036826754698457342891
P48654876983473896474676476473468
Q.89573869010285378232818171615648
R.64286497628018365283667788991122
S.48295163837846752266337744885599
T62482746389619848328455918264379
U.29148756394678831234567898765437
Y98765432198765431421521621728192
W12345678912345671521631746135124
x.33467382914567349129123198765190
本测试题共有143对和为10的邻数。每答漏(答错)一队数字记一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o一26分: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非常强,在学习中一定效率很高。
27—37分:你善于集中注意力。如果能有意识地经常进行一些这方面的训练,你会达到优秀水平的。
38—48分:你刚刚踏在及格线上,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向前走,努力改善自己的注意力,一是向后退、毫不以目前的状况为忱,这样下去,你的注意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差,成为制约你学习和工作的严重障碍。
49—143分:你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对生活缺乏激情,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篇5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心理点评
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小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变成更大的心理问题的。
可以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源自对事实的扭曲。什么事实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们痛苦的负性事件。
因为痛苦的体验,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负性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过,这样的负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忘记。
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且,哪怕我们对事实遗忘得再厉害,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这种疼痛让我们进一步努力去逃避。
发展到最后,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这两个:要么,我们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负性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我们像小猫托比一样,干脆投靠痛苦,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那个让自己最伤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
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李凌说,99%的吸毒者有过痛苦的遭遇。他们之所以吸毒,是为了让自己逃避这些痛苦。这就像是躲进阴影里,痛苦的事实是一个魔鬼,为了躲避这个魔鬼,干脆把自己卖给更大的魔鬼。
还有很多酗酒的成人,他们有过一个酗酒而暴虐的老爸,挨过老爸的不少折磨。为了忘记这个痛苦,他们学会了同样的方法。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错误方法外,我们人类还发明了无数种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弗洛伊德将这些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太痛苦的时候,这些防御机制是必要的,但糟糕的是,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对事实扭曲得太厉害,它会带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譬如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真正抵达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们最终会变成当事人的生命财富。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切记: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
一个最重要的心理规律是,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你都是逃不掉的。你只能去勇敢地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和它达成和解。如果你自己暂时缺乏力量,你可以寻找帮助,寻找亲友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帮助,让你信任的人陪着你一起去面对这些痛苦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是最孤独的人,但当他面对这个事实并化解后,他成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见本报1月7日的《每一次磨难都是生命的财富》)有一个暴虐而酗酒的继父和一个糟糕的母亲,但当他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从心中原谅了父母后,他成了治疗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是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但他通过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发明出了森田疗法......他们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实最后都变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财富。你,一样也可以做到。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篇6
日本有一个童话故事。
有两个小孩到海边去玩,玩累了,两个人就躺在沙滩上睡着了。其中一个小孩做了个梦,梦见对面的岛上住了个大富翁,在富翁的花园里有一整片的茶花,在一株白茶花的根下,埋着一坛黄金。
这个小孩就把梦告诉另一个小孩,说完后,不禁叹息着:真可惜,这只是个梦!
另一个小孩听了相当动容,从此在心中埋下做梦的种子,就说,你可以把这个梦卖给我吗!
这个小孩买了梦以后,就往那座岛出发,千辛万苦才到达岛上,果然发现岛上住了一位富翁,于是他就自告奋勇的做了富翁的佣人。
他发现,花园里真的有许多茶树,茶花一年一年的开,他也一年一年的把重茶花的土一遍一遍的翻掘。就这样,茶树愈长愈好,富翁也就对他愈来愈好。终于有一天,他由白茶花的根底挖下去,真的挖出了一坛黄金。
买梦的人回到了乡下,成了最富有的人;卖梦的`人,虽然不停的在做梦,但他从未圆梦过,终究还是穷光蛋。
人生感悟:梦虽然遥不可及,但只要坚持,一定会有实现的一天。人因梦想而伟大,没有梦想的人生,也是最枯燥乏味的人生!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篇7
搜索落点
雪地行军是桩危险的事,它极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至迷失行进的方向。但人们感到奇怪,若仅仅是因为雪的反光太刺眼,为什么戴上墨镜之后,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
最近美国陆军的研究部门得出结论:导致雪盲症的并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无一物。科学家说:人的眼睛其实总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要是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紧张而失明。美国陆军对付雪盲症的办法是,派先遣部队摇落常青灌木上的雪。这样,一望无垠的.白雪中便出现了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景物,搜索的目光便有了落点。
感悟:
所有的眼睛都在搜索世界,搜索世界的眼睛不怕光怪陆离,却怕空空一片。一个人如果搜索不到友谊的落点,他很可能对所有人充满敌意;如果搜索不到真诚的落点,他很可能会怀疑整个世界。
目标,是个人行为的意图。如果没有目标,那么行动的结果只能是无聊、空虚,找不到生命的落点,就会患上人生前进的雪盲症。现实中,人生没有志向,往往无所事事,无所事事自然找不到人之为人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最终结果是,极端的人选择自杀,一般的人怯懦的活下来,但却成为了会呼吸的僵尸。人在职场,要提早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目标,不应稀里糊涂,随波逐流。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篇8
嘀嘀和快的干的火热,但当打车软件火热的时候,有人却用这个软件卖药,卖的是痔疮药哦。
出租车司机因为长坐,而容易生痔疮。而在一个交通繁华地段,如果用打车软件,用语音或者文字推送一个卖痔疮药的信息,绝对是最精准的营销。
据说,一条消息会有5个人回复。这个主意简直是太绝了!当你看不明白的.时候,别人已经在行动了!
启示:
透过本质,看到的士师傅身上的痛苦,比如痔疮、腰樵等问题,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从而轻松成交客户。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篇9
一个国王在梦中梦见一只大象从窗户穿进来,不知道为什么,尾巴反而被勾在窗户上。又有一次,梦到一只庞大的牛要穿过窗户的'细缝,它的头角和四蹄都过去了,可是尾巴却过不去。人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取舍,困惑不已的尾巴纠缠着,这时所需的,就是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
人生感悟: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人也当在不断的割舍里升华自己!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篇10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蒙古的部落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部落大使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给皇帝: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全国最好的珠宝匠检查那个金色小人,称重量,看做工,所有测量办法的结果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眼……
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