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丿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80万
周瑜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3万人,而“北魏”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装满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资料提供者: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赤壁之战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教学教程:
一、揭示课题。
历史故事记载,东吴的孙权等以三万军队在这里打败了一周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请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大致)
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赤壁之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分段。
2、讨论分段。
(1)(2—4)(5—11)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
(大江两岸,两军相对)
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段意。
(打仗之前的准备工作。)
六、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后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防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4、火攻这一战的结局怎样?
(1)“锣鼓震天”?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三、总结段意。
(1)朗读课文第三段。
(2)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简要说说赤壁之战的经过。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曹操失败是因为仗着兵多将广,骄兵轻敌,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东吴之所以取胜是因为能知彼知已,扬长避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2、抄写词语。
五、练习造句。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2、口头造句。
六、作业:
预习《田忌赛马》。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
(三)学习第二层
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
思考讨论:
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
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
分析比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②里面是芦苇,……
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四)学习第三、四层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这时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
2、观看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把“火烧曹船”、“曹军大败”的精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观看)
问学生:从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①找出课文三、四层中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为了说明火势旺盛,哪些字词写得好?(重点体会“都”、“封”、“窜”)
②三、四层中哪些句子写曹军大败的呢?哪些词语写得好?(重点体会“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字词→句子→段落,读出火势旺盛的壮观场面,读出曹军溃不成军的惨残情景,体会字词对句子的表现作用。
朗读方式:由个人读到分组读(或集体朗读)
四、总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胜、败、知己知彼、骄傲轻敌)
五、课堂练习(略)多媒体展示
六、结束语
“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创新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战局,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论交流,查找资料,易于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确定五点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德育点:通过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创新点:找到自己读懂之处,谈出自己的体会。
空白点: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教具电脑幻灯片
主要技术留空白、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启发引导技术
--------------------------------------------------------------------------------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
2、板书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兴趣
1、聆听歌曲,品味歌词,抒发感受。2、朗读课题,说出自己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
1、速读课文,要求:
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2、精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及进一步解决问题。自主参与
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抓主要内容。2、自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扫清本课的.学习障碍。
三、组织研究
1、组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
3、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体验发现
1、接受摸底测试,自检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
3、找到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体会写法上的简练得当。
四、引导创新
1、引导讨论: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
2、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3、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4、引导学生根据“写信骗曹操,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的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
2、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3、讨论明确火攻的步骤。
4、复述整个课文,明确中心,积累语言。
五、反思小结
1、游览全文,对照板书,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巩固提高
1、明确写作顺序。
2、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语言。
六、研究性作业: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出“故事大王”。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积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学会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学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种策略不仅能用于战争,也能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自学词语,读通课文,标小节序号;
二、完成书面练习:
1.写出惯与率的笔顺。
2.读准下列各字:
火硝拴住东汉末年率领
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未()住()滔()幔()硫()
末()肚()恐()漫()流()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自不量力()投降()无心应战()穿着()
测量()降级()应该()着火()
5.解释词语:
调兵遣将:调:调动。谴:派遣。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备:毫:一点儿。一点儿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三、读熟课文
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兵力地理位置水战经验
知
己(周瑜)3万南熟水战
知
彼(曹操)80万北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火攻
1
2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3
4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5
其余1、3、5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1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3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5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1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2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题人人自己做,1、3、4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题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1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2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题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1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2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北
↖
周瑜南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冲)
曹操的战船(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窜)
2.引申
1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2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
三、落实单元目标
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
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
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经过、结果)
四、总结朗读全文
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2.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熟读课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篇7
目标引领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1.作者作品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yè)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人物、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指出并解释活用词(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3.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出郭相扶将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助画方略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不足与图大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言于孙权曰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骑乃得过乃罢会
(9)之:此帝王之资也。而可迎之邪顷之,烟炎张天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乃: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取蒙冲斗舰十艘骑乃得过
4.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我,子瑜友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豫州虽败于长坂
(4)卿欲何言.何以言之.欲安所归乎
(5)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结盟好及说备使抚表众操悉浮以沿江可烧而走也逼兵势耳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巩固演练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2.备南走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7.鼎足之形成矣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3.地方数千里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6.邂逅不如意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19.北军大坏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11.英雄乐业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8肃宣权旨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11.权以示群下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14今以实校之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24.上建旌旗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不足与图大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平矣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同舟共济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备必喜而从命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蒙冲斗舰以千数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为操后患安能复为之下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骑乃得过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10.田横,齐之壮士耳.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17.曹公,豺虎也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20.何以言之.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篇8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
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意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合并。小组代表汇报。接着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然后抽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老师再小结。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5.问: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的是:东南风。这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在分析。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通过复述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第三步: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骄兵必败指名上台板书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3.教师总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第四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说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体现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主要引导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我的勇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篇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练习按事物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非…不可”、“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赤壁之战
二、介绍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
3.预习生字、新词。
①字音
di4oti4oku9
调兵遣将眺望丢盔弃甲
②字形
眺:右边笔顺丿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4.复习巩固。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课题,说说什么意思。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80万
周瑜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3万人,而“北魏”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的谁?在干什么?
抓词:非…不可,连船(画图)
3.说说这段写的是什么?
小结:通过这段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尽管有80万大军,但他们都是北方人,不惯水战,只能战船相连。虽然东吴只有3万人,却都善于水战。既然这样,俗话说“两军交锋勇者胜”,“周瑜”一声令下,杀向曹军,行吗?不行。光凭勇气是不行的,要想取胜,有勇还要有谋。
我们看一看,东吴是怎样用智谋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
“黄盖”提出火攻。
说说“火攻”为什么好?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
追问:火攻是个好办法,为什么还需要一个计策,这个计策对于火攻好在哪里?
3.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四、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是一个什么计策?
2.追问:“曹操”为什么就相信了呢?
小结:这部分讲的是——
周、黄定计假投降,曹操相信喜洋洋,双方赤壁大决战,到底怎样?
接着往下学文章!
3.轻声读3~6自然段,从书中找根据: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4.小组讨论。
5.集体汇报。
6.指名读6~10自然段,领会内容。
7.说说这段写了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说说写了什么?
2.总结: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3.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