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举不避子的上一句是::外举不避仇。

原句是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意思是:

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内部人时不回避自己的儿子。指推举人才时,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不掺杂个人好恶。

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原文如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古文翻译】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郡令,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人人都说好。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法官,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人人都称赞。

孔子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1]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3]。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4],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