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功能材料;专业英语;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工程技术型人才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国际流通性。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为了提高工程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工程教育专业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我国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缔约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可以推动和发展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质量,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可以弥补我国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教学不足,优化我国的工程科学技术人才队伍[1]。功能材料专业英语是功能材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于功能材料专业英语知识、重点词汇、科技论文写作和专业阅读材料中英互译的教学。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部分专业英语词汇,可以独立阅读功能材料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撰写简单的英文专业论文摘要,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专业英语基础。但是,一般情况下,该门课程为32学时,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难度较大。并且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没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基础本就薄弱的学生在接触难度较大的专业英语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就这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课堂角色的变换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2-3]。

1教学内容的优化

以往的功能材料专业英语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功能材料专业英语的重点词汇,科技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和资料,为后期的深造和工作打下英语基础。而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功能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团队精神、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使用工程基础与专业知识解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中出现的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4-5]。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仅仅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显然是不够的。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的交流能力,听和说的能力也十分重要。所以在制定教学大纲时,统筹考虑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合理分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使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鼓励学生大胆说英文。功能材料专业的学生在进入本科阶段后,只有第一学年有英语课程,学生说英语的机会很少,并且大多数学生基于各种原因不敢说英语、害怕说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利用网络资源和校内图书馆资源获取最新的音视频材料,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其能够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专业知识交流和技术沟通,为后续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

2课堂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能材料专业英语是一门集专业知识和英语于一体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课前要对专业知识进行预习和复习,课后要进行广泛的英语听力练习和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和翻译。课堂是教学育人的主渠道,教师要结合讲授法、互动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雨课堂和MOOC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入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建立课程学习QQ群,及时和学生进行问题交流,鼓励学生使用万方数据库、知网和webofscience进行专业资料检索。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模拟国际会议,开展课堂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通过互换教学身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锻炼学生收集材料、筛选材料、总结材料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使得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功能材料专业英语的重点词汇,掌握专业英语的基本翻译技巧和写作技巧,还可以获取检索专业资料的能力,利用所学专业英语知识进行学术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3考核方式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考核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没有办法考察学生的听说能力,也不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并且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容易让学生忽略平常的学习,导致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的考前现象。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将课堂英语互动、英语专题演讲和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纳入考察范围,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成为学习的主角,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相长,让教学过程成为双方主动介入的过程。

4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推动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步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袁斌,曾美琴,胡仁宗,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金属功能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87:75-77.

[2]郑学晶,徐慎刚,郑晓莉,等.《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高分子通报,2022,8:80-85.

[3]朱敏,朱钰方.《功能材料学》课程全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1-62.

[4]周弟,宁春花,左晓兵.《功能高分子材料》双语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113-114.

功能材料论文范文

门与路,永远相随。门可以阻挡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成功。推开消极的大门,走向通往积极、希望的道路。

推开抑郁的门,走向积极的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在遭遇了人生的变故之后,如果他没有走出抑郁的大门,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仙李白,在遭遇无数次的仕途不顺之后,他消沉了吗?没有,正因为他推开了愁苦的大门,通往了积极的道路,才有了“长安市上酒家眠”的闲适心情,走出抑郁的大门,走向积极的道路。

推开悲伤的大门,走向希望的道路。姚厚芝,一位平常的母亲,一次全身检查让她的人生终结了,她被查出患了乳腺癌,但是她并没有就此放弃,她毅然决然地决定为孩子绣出“清明上河图”。三年时间,让一位母亲完成了她对孩子无限的爱,正是因为她没有因自己的病痛而感到悲伤,正是因为她推开了悲伤的大门,走向了那充满希望的道路,她才能够将自己那深刻的爱永远停留在孩子的身上,她才能够让自己为孩子贡献出自己最真挚的母爱,那是一条贯穿着全家希望的道路,那是一条充满爱的道路。

推开消极的大门,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学的时候,所有的老师都说他不适合上学,他就是华罗庚,听到这些时,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而是更加拼搏向前,在别人休息时,他也不停地在做数学题,最终他成功了。很难想象,曾经一位英语不过二三十分的人,最终创立了一所响彻全球的英文学校,他就是“新东方英语”的创始人。试想,如果他们因此而消极沉默,停滞不前,他们还会被人们所熟知、被人们所赞赏吗?如果他们因此而颓废,他们还会被载入史册吗?正是因为他们推开了消极的大门,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的道路,流芳百世。

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前方充满了未知,无数脚印在道路上交集,是否能够推开那扇未知的大门,走向那未知的道路,只由心生,推开消沉的大门,走向通往积极、希望、成功的道路。

【病症表现】

1.只关注试题材料中的第一段内容,而对第二段内容,特别是“大学”一词,一字无涉,内容严重偏离要求“综合上述材料”的题意。

2.形式上、内容上,均属于变体式套话作文,是加了貌似分论点的事例堆叠。

此文得分40分。

【病理剖析】

1.审题粗略潦草,碎片式提取信息,只关注了第一段材料“门与路,永远相连。门……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就匆匆构思落笔。

2.平时没有课外阅读,脑袋里只积累了一些文化名人的事例,不管与作文题目是不是适合恰切,就拿这些材料应付。

3.主体部分内容由“分论点+事例”构成,但分论点和事例的写法都有严重问题:

首先,三个分论点“推开抑郁的门,走向积极的路”“推开悲伤的大门,走向希望的道路”“推开消极的大门,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表述虽然不同,但仔细一看,发现角度并没有大的不同,属于同一平面上的观点。

其次,三个分论点都没有论述分析的文字,使整篇文章的议论形同虚设。

再次,分论点后直接叙述事例:王勃、李白、姚厚芝、华罗庚、“新东方英语”创始人。事例之后,还将分论点如标签一样贴上,为议论充数,一来犯了议论文“以叙代议”之大忌,二来犯了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游离”之毛病。

【对症下药】

关于审题:

第一步:分解材料,找到每一部分材料表述的几个核心概念(材料反复出现的概念),弄清楚核心之间的关系,把握每一部分表述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二步:把材料每一部分的内容整合起来,明确整个材料表述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概念。

第三步:明确材料中核心思想、核心概念的相互关系。

关于构思:

前提:平时阅读文本,特别是佳作时,要养成梳理文脉的习惯,同时思考:文章的思路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好处?这些内容我会如何表达?我能从这个思路中学到些什么?还要养成辨别新鲜事例和精粹论述的习惯,及时做好摘记,写些随笔。

第一步:对考题仔细审题之后,在草稿上快速记录自己对材料核心思想和核心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思考、触发、感受、联想、想象……

第二步:回忆之前对一些佳作构思的记录,看看是不是能获得一些构思上的借鉴和启发。

第三步:仔细审视、研究自己快速记录的文字,按照通常合理的顺序(譬如议论文的平行结构、层递结构等),挑选、组合、安排好自己行文的主要思想和大体结构,列出作文提纲。

第四步:思考如何证明自己的核心思想、如何证明分论点的理由,努力回忆平时阅读中积累的与观点一致的能够证明观点的名言、警句、歌词、事例等材料,甚至一些道理,仔细鉴别,确定使用。

第五步:回忆老师作文课中讲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点与材料的关系、分论点的要求、分论点论述要求、事例选择与写作的要求……思考这些写作知识应如何落实在作文中,调整行文结构,确定作文提纲。

功能材料论文范文

那么,有什么秘诀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出现呢?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处理好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即在写作议论文时,选用的论据材料与原来提供的材料(或从中提炼出来的论点)具有同质性。

所谓同质性,即要求所选论据材料的要素与原材料(或论点)所具备的要素相同、一致。那么,应该怎样做,作文论据材料才与所供材料(或论点)同质呢?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紧扣论点要素筛选材料作论据

可作论据的材料成千上万,也千姿百态。筛选论据材料不能被材料的万紫千红所迷惑,一定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按论点的要素去筛选与原材料(或论点)同质的论据材料。

例如,要论证“勤能补拙”这一论点,那么在筛选论据材料时,就必须针对这一论点所限定的以下三个要素:1.要有“拙”;2.要有“勤”;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此三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是不符合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论据材料就难以证明论点。

有学生选了这样一个论据材料:“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这个论据材料中,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与补拙毫不沾边,因为王羲之并不拙。那么,这个论据材料的要素与论点的要素就不一致,选用它用来论证论点是不恰当的。

不妨换个例子看看:“古雅典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驰名世界的古雅典最具雄辩力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天天口含沙粒练习是“勤”,有口吃的毛病是“拙”,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是“勤”补了“拙”。与论点的要素相同,很好地体现了同质性的要求,能有力地论证论点。

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有侧重点地叙述用作论据的材料

筛选出具备同质性的论据材料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叙述这个论据材料了。那么,该怎样叙述才能体现同质性呢?总的原则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再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下面的一则论据材料就叙述得很好:“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写拙)。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写勤)。最后,他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写勤补了拙)。”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叙其“勤奋苦练”,第三句叙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论据材料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体现出同质性,因此,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而另一个学生在论证“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时,这样写到:“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物质,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锲而不舍地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