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自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以来,语文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能力的培养,从而赋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以新的内涵。如何更好地处理阅读教学,实现课堂高效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与要求审视阅读教学有利于帮助我们厘清思路,实现阅读教学最优化。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当下语文阅读教学采用了一系列新策略,更加倡导张扬学生个性,完善人格,提高学生阅读的综合素养。然而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育的花头太多了,在高校语文教学研究专家以及学校行政部门的指导与干预下,教师过分追求阅读教学外在效果,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影响了阅读教学高效化的实现。

(一)形式林林总总

在新n改与核心素养不断发展的当下,中小学教师受到传统阅读教学理论与西方阅读教学理论的交互影响,其阅读教学课堂组织形式可谓多种多样,让人目不暇接。

1.变味朗读

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部分教师为追求阅读效果甚至将阅读课变为朗读课,“有感情地朗读”演变成了矫揉造作的“朗读腔”,教学过程变为了表演。朗读应该在确保学生准确度、流利性和速度的基础之上创设情境加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读,达到悟。

2.低效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其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是对杜威“在做中学”理论的深层阐释;另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了其倾听与表达能力。然而在当下的阅读课堂上,小组讨论、学生活动变成了形式化的环节,合作学习变为了一种低效活动。

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一些教师通过情景剧表演等帮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然而在“展示课”、“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活动只为获得“博眼球”的效果。

3.应试训练

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以考定教,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将低水平的重复记忆训练作为其重心,偏离了阅读教学的定位。阅读训练应该是具有思维含量与智慧水平的,从而实现真正的跨越、融合与贯通。

(二)文本过度解读

1.重“意”轻“言”

在阅读教学中,“言”指文章的语言材料,即字词句本身等;“意”则指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等人文因素。核心素养强调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在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当下,一些教师过度解读文本,并未从文章的字词句、整体结构等角度入手加以引导,而仅以凸显人文性为主,得“意”忘“言”。

2.问题不精

问题的设置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教师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致使阅读教学碎片化。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问题并非以数量取胜,而应通过“主问题”的设置,达到精,结合余映潮的“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明晰落实教学内容,协调教学节奏,分层推进。

3.开放无度

教师应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大胆取舍,培养批判意识,实现个性化教学。当下部分教师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方向性引导,让学生天马行空的畅谈,过分追求阅读教学人文性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歪曲、践踏了经典作品。

(三)盲目追随改革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少一线教师积极投入语文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黄荣华老师的“生命体验”与“文化贯通”相融合的教学实践以及受到高度关注的统整阅读教学等。但也不乏一些教师缺乏思辨能力,盲目追随改革,创新阅读教学方式尝试引起教育内部的争鸣与碰撞,导致当下阅读教学乱象丛生。

二.语文阅读教学新对策

(一)高效化教学

1.合理设计,优化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从教学主体的观照到教学目标的确立、从教学方式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把控,从教学内容的解读到教学取向的抉择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不断修正。

在语文课程新理念的要求下,教学主体强调对学生的观照,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给予其充分的时间解读文本,培养其问题意识;教学目标的设立应符合学情,既体现三维目标,同时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保证工具性学习材料掌握的基础之上,“言”“意”共生;教学方式要避免“识记生字词――分析重点语句――概括段意――归纳主旨――分析手法”的僵化模式,针对不同文本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字词句教学与文化素养提升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坚持“对话”教学,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共同走近文本;教学内容上,整体把握,明晰教学主线,通过“主问题”的设置、“板块式”阅读教学等方式,体现内容学习、文本解读的层次性;教学取向的抉择上,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能力,透过语言文字解析,把握文本深刻的人文内涵,不断完善人格。

2.用心倾听,勤于反思

教师除了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引领者之外,更多的是作为倾听者。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文本解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教师应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紧抓生成性教学,实现有效对话教学。

其次,创制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分类”与“分层”评价并重,从阅读基本形式与具体文本角度出发横向评价,从不同学段角度出发纵向评价,实现综合性评价;另一方面,从自主发展与解读参与度进行评价,关注文本解读、信息获取、问题解决、能力运用等多要素的达成水平。通过用心倾听与综合评价,处理预设与生成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反思,优化教学,实现阅读教学高效化。

3.满怀热忱,积累运用

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品格的塑造,教师应做思想的“高人”,用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孩子在一片忠心,一片赤诚,一份熏陶,一份滋养中走入文学世界,亲近文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进步文化的魅力,培养个性化、内涵化的语文素养。

其次,教师应注重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倡导读写结合的当下,教师应明确写作训练的要求,结合文本写作方法或主题展开,注重积累,逐步提升写作能力,真正做到以读促写,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智慧化阅读

1.把握维度,培养阅读能力

学会阅读,教师应把握好尺度,准确判断学情,从学生兴趣入手,引导学生乐学善学,热墼亩粒黄浯危把握好高度,即解读文本的能力,训练学生捕捉文本重要信息,在质疑与反思中提高分辨能力,学会阅读,自主阅读,创新阅读。

培养逻辑思维,教师应把握好宽度,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观察学生分析的过程与方法,有针对性地指导,丰富其思维含量。其次,教师应注重密度,即问题设置方式,注意主问与追问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帮助学生理性思考,深入文本,培养其科学精神。

进行个性化解读,把握好广度,教师应学识渊博,对学生多元解读合理引导。其次,把握好深度,进行统整阅读教学实践,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

2.开意,解读人生智慧

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其汲取生活智慧;另一方面开发其情意,引导其解读人生智慧,开启智慧化人生。

健康生活,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文本深度解读,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加强自我管理,不断健全人格,鸣情启智。

积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审美情趣,从字句篇章中体悟人文情怀,形积淀,更好地指导后期文本阅读的解读鉴赏。

阅读当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认同观念和国际理解视角,充分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潮流,给阅读教学引进时代的活水。

语文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高效化教学和智慧化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塑造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帮助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在审视中不断深化,在思考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8-1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2.

[3]于漪.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6,10.

[4]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03:15-17.

[5]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07:84-91.

[6]黄厚江.言意共生:阅读教学的基本追求[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25-27.

[7]余映潮.论“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J].语文教学通讯,2011,01:26-28.

[8]于龙.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08:73-79.

[9]郭根福.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07:42-44.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后,深化课程改革与加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英语学科的教学更是走在前头。龚亚夫说:“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将不仅教授问路、点餐、购物等为了在外国环境中“生存”的内容,而将涉及学生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应该为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也提到“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2]因此,做为教育前线的英语教师有必要及时探析、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及英语课堂中如何对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种语言技能,谈不上素养。其实,这种观点只注意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价值,没有全面把握英语作为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的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的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价值,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科也不例外。[3]英语学习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从英语课程设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目标来看,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学习能力则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4]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5]但是对英语教师来说,可以做到的是在不同的课型中渗透和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是本人在不同课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探析: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爱重视的一个课型,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摒弃了以往只着重于字词句、长难句的讲解,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阐释,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讨论、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例如:在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t'sreadDearDiary中,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以中秋节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所做的活动,再过渡到了解外国的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最后再播放family公益广告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从而激励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再例如: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Let'sreadLittleDuck'sShadow中,我通过设计:预测、质疑、讨论等任务型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故事并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还拓展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词汇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看视频、学幼鳌⒔灿⒂锏然疃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openthedoor”这个短语时,除了教给学生读音,还播放开门视频,让学生知道在开门时应该注意前后的行人,学会礼让。这让生硬的语言渗透了人性和温情,培养了学生必备的人生品格。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渗透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掌握拼读法则,努力达到“看词会读,听音会写”的本领,提高他们识记单词的能力,让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

在对话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合作共享,分析综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体会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同时,在中语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型的任务,让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如只给学生100元钱,让学生设计“购买计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购物单,平衡零食与书籍费用,使自己的钱实现最大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在全班设置评委组,由评委们选出最好的购物单。学生评判的过程,也是其能力提高的过程。[6]

总之,在不同的课型中,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各个年段、各种课型的活动系统化,逐渐建立起校本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活动系统,走出一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创新之路。

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英语学习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一段很长时间的主要教学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4]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英语学科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课堂内容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应当加强学生英语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教育。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努力,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打破传统教学,引导学生思维转变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应当调整和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的是一对多、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的做到“授之以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不利于学生自身英语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升。教师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应当敢于打破传统,在制定课堂教学任务和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制定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完成教师教学任务相契合的教学计划,提高了学生对课堂英语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例如,在牛津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e3《Whatareyoudoingforvacation》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形式和方法。教师可以用一些相关的语句来描述课文中自己的假期在做什么,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习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向学生问:“Whatdoyouliketodoonvacation?”让学生通过思考进行回答,有的学生会答道:“Ilikegobikeriding.Ilikegofishing.”等,通过老师学士之间的问和答,让学生深入了解课堂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和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转变教学观念,塑造核心素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责任,相比于教书,育人更加重要。由于受到国家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教学的重点依然是在学生的分数上,课堂教学的目标依然是课堂知识内容的教授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初中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能力和核心素养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上,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体验英语、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Whatdoyouliketovisit?》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习针对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或者一些有意义的地方进行准备照片,并且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运用英语对自己去过的地方进行描述,或者描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对于积极表达自己的同学教师应当进行鼓励。再如,在八年级英语上册《Who?sGotTalent》介绍了中国的才艺节目,在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e3《Mid-AutumnDay》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九年级英语中介绍了端午节、屈原等,在八年级英语Unite5《Doyouwanttowatchagameshow?》介绍了西方国家的节日和文化。学生在学习语言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教学文本中的思想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养成的载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初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阅读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阅读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课堂学习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的方式去完成课堂学习,在扮演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文化和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特点,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力和表达能力,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英语的语境和语感,更好的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英语小游戏或者一些精选的英语歌曲等,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等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四、结语

F阶段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英语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语言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总结和革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内涵培养途径

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下,高中生英语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高考成绩的高低,还关系到学生心理兴趣爱好的形成、大学专业的选择,甚至未来人生的方向以及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

提起英语,我们更多的是将其当成一个文化交流的工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高考的压力下,也更加侧重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以及语言技能的提升,从而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英语素养的培养。其实,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因此,其教学内容自然也具备育人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可被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语言能力既包括魍程、说、读、写四大模块,也包括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英语交流中所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身份意识等;文化品格是指在英语学习中,学生能够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进行了解并理解,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思维品质不仅指一般的思维能力,它更强调的是学生在英语环境下的思维活动和反应能力,如拓展英语内涵、构建知识体系、联想英语知识、创新学习方法等;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不仅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还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能够产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1.优化教学,注重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引导。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高考的压力下专心投入在知识学习中,甚至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变成了答题的机器,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成绩,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却对学生的英语思维培养贻害无穷,所以,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兼顾成绩提升与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例如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新知识的引导下,产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为学生留足自主思考的时间,从而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情感培养,适当为学生设置一些英语困难,并鼓励学生在不断探索与突破中形成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而只有这样,高中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不断提高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2.利用问题,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在高中英语课堂上,通过巧设问题,教师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还能够促进课堂交流,因此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问题的利用,例如在“Culturalrelics”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Doyouknowwhataculturalrelicis?”、“CanyougivesomeexamplesofthefamousculturalrelicsinChina?”、“Canyougivesomeexamplesofthefamousculturalrelicsintheworld?”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收集了关于ForbiddenCity、TheGreatWall、TerracottaWarriors以及ThePyramidsinEgypt、BigBen等中外名胜古迹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对比、分析,学生不仅理解了Culturalrelics的内涵,对中外文化、历史、建筑、艺术等也形成了一定的了解,而这对于其文化品质的提升非常有益。

3.创造机会,促进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提升。从知识应用的角度讲,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语言,其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运用,但是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倾向于用“纸上谈兵”的方式来锻炼下学生的英语能力,从而出现了“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长远的发展出发,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培养,并不断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条件,在外国友人访问、学习期间,推荐学生参与其中,充当翻译,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锻炼口语,提升自信;在班级组织英语交流大赛、观看英文电影、学习英语歌曲,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应试教育体制的限制下,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会将知识点的讲解、记忆、运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忽视了英语作为语言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巧,把语言技巧转化为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05:79-86.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篇5

一、语文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

1.语文素养

在课程建设中,“语文素养”出现于2000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使用修订版)》,文中着重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在课标下文对语文素养做出相应的阐释:“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词汇,它包括语文听、说、读、写、思在内的综合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情怀、语文思维、健全人格等在内的综合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中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语文课程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一系列的问题依然需要我们去思考。

2.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素养,这些所习得的素养能够在未来生活中融入生活,是个人与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因此,将语文核心素养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为理念;以加强学生倾听、表达、阅读、书写能力为目标;培养语感;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合作能力、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中,通过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等三个维度的构建,分别逐步促生学生三个阶段的对应素质:第一阶段,识生字生词,做优美句段篇;第二阶段,培养学生解读文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培养语文情怀,健全学生人格。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1.综合性与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内容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语文核心素养同样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第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知识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言文字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与基础,核心素养所指明的跨学科能力在语文学科上有着极强的体现。例如,学习其他学科需要先学好语文,能正确的识字写字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

第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学习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能力有解读文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感能力、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等。

第三,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素养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教育须当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之心。其综合性是指语文学科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综合的素质,同时,语文综合素养也是实践的,它要求我们身体力行,进而养成健全的人格,使人的个体良好发展统一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2.动态性与终身性

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动态性特征。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必当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特征制定相应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任务,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终身性特征。一方面,语文的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基础上逐渐生成、培养、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的,它体现了对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3.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篇6

1.核心知识,即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

2.核心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让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3.核心品质: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

基于以上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尝试:

一、立足核心素养,转变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多数时间用于阅读教学,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如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在教课文,在分析课文内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我们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载体”,是个“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来教学生学习语文。吴忠豪教授也一再指出,我们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即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注重表达,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不应一味教育学生要关爱父母还要理解父母,也不应该一直纠结于父亲为“我”做了几件事,而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用细节描写来写父爱,并学习这一写作手法。又如,《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一文,不应该大量地分析花儿万紫千红的各种原因,而应该让学生掌握说明文体的阅读方法,学习条理清晰说明事理的方法。在教学《假如我是一只鸟》一课时,不要过多地分析讲解诗歌的语言,而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重读、韵律,能够用特定的意象来抒感,进而仿写诗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理应把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并且聚焦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所以一再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师要用心做语文的事。比如,学习《爱莲说》时,不要只讲大道理要学生学习洁身自好的精神,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当然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是完全不能讲人文的东西,但是人文常以语言为外壳,我们不应该抛开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去深挖课文中的人文教育元素。

二、围绕核心素养,落实语言实践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之特质、语文能力之核心以及语文素养之根本,语文的核心任务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强调语言的实践运用。那么,如何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

1.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吕叔湘先生说,课文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课文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教师引领学生细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在语言之河中愉快而幸福地畅游,倾听课文发出的细微声响,欣赏课文精湛的语言艺术,感受课文蕴含的人文关怀,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优美的佳作,每一个汉字都浸润着丰富的表象,承载着文化的内涵,不仅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独具匠心。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诵读、品味与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如《春》中,教师有意让学生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长出来,很鲜嫩,很翠绿。”细细体会不同之处。通过赏析比较,学生就知道叠词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更亲切,更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知道“长”字太普通,无法体现出小草破土而出的那种生命力。再如,《海燕》中的写景句子“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通过分析,学生懂得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比起“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这样的描写来得精彩细致。

教学中遇到这样的关键词句时,教师要本着对课文语言的高度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课文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诵读、比较、感悟去体味词的内涵,推敲词的精妙,感知词的鲜明形象。

2.引导迁移,运用语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学习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和语言因素,随文练笔,学会迁移运用,在运用中厚实和巩固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因为在教学中坚持对字、词、句的赏析,并有意引导学生运用,所以学生在习作中就出现对《春》的借鉴:“在那万丈悬崖绝壁上,一条细细的缝隙中竟然钻出了一棵小树。有限的空间使它无法长得高高的,但它依然用渺小的身躯彰显着生命的伟大。”学生在习作中才有类似《海燕》这样的描写:“带着无限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是否是人间仙境。只见天空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飘着几朵棉花糖一样的白云,像山丘,像小羊,不断变着戏法好像在跟游人逗乐……我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一点杂念也没有。”

语言的组合必然会用到很多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只要有心,每课都能找到这样的训练点。比如,在学习《骆驼寻宝记》,我们不仅感受到骆驼的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心怀他人的精神,也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用先抑后扬的写法来写人;学习《乡愁》后,不仅感受诗人的思乡恋国情怀,也要让学生试着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写写“母爱”“父爱”为主题的文章。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寻找练笔切入点,或仿或补,或续或改,长此以往,学生习作表达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最大限度地让个性化的解读的感悟在笔尖流淌,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让思维和情感在练笔中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语文的教学大多是通过阅读教学来进行的,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教师义不容辞。虽然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环节的设计、课堂的组织等工作依然由教师来完成,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分析讲解课文内容转变为引领学生获取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课堂上多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词析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感受汉语之美,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