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康复疗法篇1

【关键词】个体化康复运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医学也更加进步,对于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运动更加深入的研究。膝关节周围骨折后,经过手术,在术后会经常会发生并发症,因此对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伸膝装置、关节结构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导致膝关节的功能出现障碍。膝关节周围骨折后,一般的常规治疗会采用复位、固定和功能训练来进行治疗。采取康复的时机和方法都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一定影响,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针对以上因素,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1月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个体化康复运动恢复功能,对照组采取传统康复方法恢复功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1月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分别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在20岁-70岁,平均年龄在(35.5±11.5)岁,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7例,胫骨平台骨折18例,髌骨骨折15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22岁-35岁,平均年龄在(33.5±12.5)岁,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8例,胫骨平台骨折18例,髌骨骨折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无明显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将10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分别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个体化康复运动恢复功能,对照组采取传统康复方法恢复功能。

1.2.1观察组康复方法观察组采取个体化康复运动恢复功能,首先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运动方案。因为患者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突然造成的活动不便,不能动,这会造成患者在心理上的恐惧、不安、恐慌、暴躁等负面情绪,会担心自己一辈子这样不能正常活动等,所以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多和患者沟通,告诉患者做康复运动的重要性,给患者讲成功案例,让患者更加有信心,这样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治疗。要进行股四头肌、踝关节等屈伸练习,将膝关节垫高后做下肢伸直练习,做屈伸膝关节练习,双手抱住股部做屈膝练习,双手抱小腿下肢做屈膝练习;在饮食方面做好营养的补充,这样可以更加快速地恢复健康。

1.2.2对照组康复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方法恢复功能,首先在患者术后拆去石膏后开始进行功能恢复训练,让患者做下肢抬高、膝关节做屈伸活动,等有好转后,开始扶着拐杖负重来做一些简单的活动。

1.3观察指标主要观察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在术后经过个体康复运动后对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患者在术后3个月以后,采用普通测角器策略患者膝关节的活动范围(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跛行5分、需要扶持5分、绞锁15分、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上下楼10分、下蹲5分。满分为100分,84分以上正常,66分-84分还行,65以下较差。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t进行检验,结果以χ±s表示,并且P

2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ROM、Lysholm评分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中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它在人类直立行走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膝关节骨折包括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以及胫骨近端骨折。除股骨髁上骨折和胫骨近端骨折外,其余类型的骨折都累及到膝关节的关节面,属于关节内骨折。膝关节周围骨折一般是指股骨髁上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周围骨折后,经过手术,在术后会经常会发生并发症,因此对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伸膝装置、关节结构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导致膝关节的功能出现障碍。膝关节周围骨折后,一般的常规治疗会采用复位、固定和功能训练来进行治疗。而采取适量的、定向或者有针对性的机体运动来帮助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方法也就是康复运动。康复的三条原则是:①强调自身功能训练;②注重整体,就是整个人的康复;③目的在于回归社会,参加社会劳动。康复运动主要是针对疾病和损伤所致的功能障碍,使其尽可能地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者接近正常状态而应用的医学与技术,称之为“康复医学”。

在整个康复的过程中与手术医生的沟通非常重要,因为创伤的面积和部位将直接影响康复计划的实施。术后康复指导对每个患者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康复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供适当的应力,在保护创伤愈合的同时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灵活性、肌肉力量和本体感受,以达到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的功能需要。膝关节骨折及脱位术后由于损伤和长期制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液吸收和回流受阻,膝关节长期肿胀,这些不但影响了创伤组织的修复,而且还使周围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变性、粘连和挛缩,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最终膝关节僵硬和失去功能。因此,术后应尽早采取措施防治肿胀、粘连和肌肉萎缩等各种并发症和功能障碍。术后早期的主动训练[2-3]可促进机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外肌肉的粘连、挛缩,有利于预防关节活动障碍,促进功能恢复。

在早期就采取功能恢复训练可以让不平整关节更好的恢复,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出现[4]。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持续被活动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有很重大的意义[5]。根据本次实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ROM、Lysholm评分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DaluryDF,JiranekW,PiersonJPearsonSE.Thelong-termoutcomeoftotalkneepatientswithmoderatelossofmotion[J].JKneeSurg,2003,16(4):215.

[2]魏冬梅.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38.

[3]朱宁,王景凯,王凯斌.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的早期预防和综合康复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1):2180-2182.

骨折术后康复疗法篇2

【关键词】康复;肱骨骨折;肩关节功能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具体是指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部位的骨折,占所有骨折患者中的5%左右[1]。因为这种骨折的损伤部位接近肩关节,而肩关节是人体活动最多的关节之一,故而其功能的恢复对于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作用[2]。目前,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可以耐受手术,则使用手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效果[3]。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治疗方式仅仅是影响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的一个方面,而康复的好坏也是重要的方面[4-6]。本文以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康复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1~75岁,平均(61.58±6.69)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可能;所有患者从受伤到接受手术时间1~5d,平均(2.13±1.12)d;在致伤原因方面,交通伤32例,摔伤22例,坠落伤6例。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本研究要求所有患者受伤前生活可以自理;未合并有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患者神经精神正常;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可以理解本研究所涉及的健康教育内容并具有独立完成本研究所涉及调查问卷。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致伤原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使用艾迪尔系统,臂丛麻下进行。患者仰卧于可透视手术台上,胸部和肩部垫高30°~40°,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在显露骨折端后,清除血肿,复位骨折;先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复位是否满意,再进行锁定钢板固定。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康复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患者术后第2天~第3周内,为康复治疗第一阶段,此阶段中,患者以被动运动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关节囊及韧带等软组织粘连,主要动作以前屈上举、外旋为主,每日应最少进行两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0min。在此阶段后期,可以视患者情况,进行内收和内旋的锻炼。(2)患者术后第4~10周为康复治疗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三角肌及肩袖肌肉力量,以主动运动为主,主要动作有前屈动作、站立位上举及增加第一阶段动作范围等。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让患者量力而已,且不可操之过急造成损伤。(3)患者术后3个月,可开始康复治疗第三阶段,即以增加肩关节活动力量和范围为目的的运动,可以在主动运动的基础上使用器械,也可帮助患者参与简单的社会运动。在此阶段,要注意鼓励患者康复信心,让其积极的进行运动康复。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本文观察指标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对两组患者肩关节运动能力的比较,测量时间点为患者术后第6个月进行的复查,使用美国肩肘关节协会的《肩关节评估表》进行,分为疼痛、肌力、稳定性、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平均活动度五个维度,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结果越积极;第二部分是对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进行Neer评分的比较,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结果越积极。测量时间点为患者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使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肩部功能的比较观察组在疼痛、肌力、稳定性、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平均活动度等五个评价肩关节功能的指标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Neer评分的比较术后第3天,两组Ne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6个月,观察组Ne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包括肱骨大小结节骨折、肱骨近端骨骺分离及肱骨外科颈骨折[7]。对于此类骨折,临床上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一般来说,如果患者为非移位骨折,则可考虑使用保守治疗,而如果患者有移位现象,则应考虑使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8]。通常,需要使用内固定进行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都伴随有患者软组织完整性损伤的情况,可能会造成患者关节囊、韧带等发生粘连,尤其是在手术后2周内,这种情况十分严重。且在患者出院康复阶段,由于未能接受系统的治疗,其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也不容乐观[9-10]。本研究中,笔者通过贯穿于患者治疗全程的康复治疗,在术后早期对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后期着重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对稳定肱骨近端骨折固定效果,提高肩关节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肩关节功能的比较中,观察组在疼痛、肌力、稳定性、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平均活动度等五个评价肩关节功能的指标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6个月,观察组Ne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康复治疗可以在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患者中起到积极作用,可以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稳定内固定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参考文献

[1]高仕长,倪卫东,梁安林,等.多发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6):494-496.

[2]杨礼跃,蔡靖宇,郭涛,等.影响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08,5(6):153-154.

[3]唐芳根,金丹,黎健伟,等.数字化重建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分型中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11):1671-1674.

[4]廖云.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2):2095-2096.

[5]邱勤业,胡汉生,范震波,等.经皮钢板与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1(30):5569-5574.

[6]张作君.对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几点看法[J].中医正骨,2011,23(10):30-33,36.

[7]王伟斌,庞清江.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3):278-279,282.

[8]唐兵,秦定扬.新鲜肱骨近端骨折并肩关节脱位25例诊治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4):627-629.

[9]王萌,张爽,刘晓华,等.陈旧肱骨近端骨折的康复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170-2172.

骨折术后康复疗法篇3

【关键词】老年人骨折病健康教育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骨折日趋增多,由于患者年龄大,合并症多,因此,对老年骨折病人进行治疗并给予健康教育,能使老年骨折病人了解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的基本知识,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清除或减轻患者负面心理效应,进而达到减少防止护理不当引起的后遗症,促进骨折早日康复的目的。

1临床资料

2007年2月~200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骨折病人53例,其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60~82岁,其中车祸26例,高处坠下15例,摔跤12例。

2方法

2.1入院介绍。由于老年骨折病人发病突然,缺乏心理准备,加之疼痛较剧,大多具有恐惧、紧张、忧虑的心理反应。入院时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病人和家属,详细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多向病人提供有关信息。向其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和病区护士长,并及时详细询问病情,简明介绍病区环境,医院膳食及探视制度等。使病人感到亲切、安全,从而产生信赖感,初步形成良好的接受治疗与护理的身心状态。

2.2检查前教育。老年骨折病人体弱多病,许多患者往往不同情度地伴有其它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因此检查的项目相对较多,主管护士要向患者说明做检查的目的、前期准备、注意事项等等。

3术前、术中、术后教育

3.1手术前期。对已经决定手术方案的病人,要详细介绍手术前期的准备工作、术后的治疗及护理、术后的功能锻炼的配合、术后停留各种导管及训练床上大小便的必要性等,主管护士需详细向患者交待清楚术前注意事项。

3.2手术期。手术后自理能力的丧失、手术引起身体有剧烈疼痛、各种潜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这些都需要护士在心理和生理上给予病人支持和安慰。提供全方面的生活护理,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轻病人术后的疼痛。

3.3手术后康复期。术后告诉病人或家属不同麻醉所需禁食时间,术后3小时以后,术后的疼痛已减轻,各种导管已拔除,这时期病人必须尽快进行各种术后的康复锻炼。向病人提供各种锻炼计划,监督执行。出院前必须做好出院指导,如:出院后的休养,老年骨折病人出院后的休养十分重要,应做到起居有律,动静结合,心情舒畅,饮食有节。继续加强功能锻炼,复诊时间、注意事项等。

4保守疗法健康指导

老年骨折病人有相当一部分不宜手术,也有病人不愿意手术,一般采用保守疗法。如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等,一般先需牵引,使骨折正确对位。必须向病人说明牵引重量现位置十分重要,不可擅自改动,牵引后,因需长期卧床,要指导患者及家属预防早期并发症有发生,如勤拍背、有效咳嗽及深呼吸等运动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钟,可预防肺部感染。勤换,保持床单清洁平整,骨突部位用红花酒精勤按摩,补充老年患者足够的营养素,可防止褥疮的发生。

5饮食指导

老年骨折病人的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钙量高、低胆固醇的饮食。在骨折早期,鼓励患者多吃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等,防止大便干燥,以利大便通畅。在骨折早期,因局部组织损伤可出现创伤反应,如吸收热、疼痛等,使食欲下降,这时宜进清淡可口易消化的软食,如粥、面条、软饭、新鲜鱼、蔬菜、水果等。骨折中期,需补充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磷、钙质,如鸡蛋、牛奶、豆制品,以满足骨折愈合的需要。骨折后期,按中医的理论要滋补肝肾,如排骨汤、红枣枸杞子汤等等。

6出院指导

6.1休养。老年骨折病人出院后的休养十分重要,应做到起居有律,动静结合,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告知病人出院后要坚持按计划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预防骨折后期并发症,使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6.2复诊。根据不同骨折愈合情况,可15~30天来院复诊,主要检查伤口、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等情况,给予换药、拍片及其它相应处理。遇到特殊情况,如出院后发热、伤口红肿热痛等,要及时来院处理。

7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护患关系-主导与从属的模式发生相应的变化,病人的自主性、法律意识,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全面评估病人的情况,了解病人的所需。给予具体化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知识指导。制定病人及家属的教育需要;建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出院指导等。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有关信息,有利于消除焦虑紧张的心理情绪,使病人产生一种安全感;提高了病人健康保健知识,同时也可有效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达到减少并发症,防止护理不当引起的后遗症,促进骨折早日康复。

骨折术后康复疗法篇4

1、骨折术后康复的目的是什么?

骨折术后康复的目的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骨折后机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继发症的发生。对于失去功能者,通过对其已有功能的训练能够对已经失去功能的部分进行代偿,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够尽可能健全地重新回到社会,回到工作岗位。

骨折术后康复的开始时间尽可能要早,一般在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指的是石膏固定已经干了或牵引已经安装好或已施行了内固定术后,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2、骨折术后为什么要进行康复训练?

骨折在治疗中常常需要较长时间固定伤肢或伤部,这样会使肢体因长期固定不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内粘连或韧带退变失去弹性,弄不好虽然骨折已愈合,但肢体仍不能恢复正常功能,甚至造成残疾。

骨折术后进行功能锻炼,通过肌肉运动刺激运动功能恢复,肌肉活动还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可使肌肉韧带的状态改善,恢复其弹性和延展性,增强肌肉力量,对抗肌肉萎缩,并可通过有目的的训练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劳动能力。必须在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早期就开始施行。凡未固定的肢体和关节都要每天定时、定量地进行主动充分活动,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

3、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三期进行:

康复训练的早期:

此期即伤后l~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处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

康复训练的中期:

即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此期除继续做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在病情允许时,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此外,可配合理疗以达到消肿、化瘀并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伤后5~6周,骨折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可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由一个关节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常遗留较显著的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予以固定。这样,通过关节软骨面间的互相挤压和磨擦,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并使其有较好的塑形,同时,可以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康复训练的后期:

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康复训练主要形式是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恢复期进行康复的同时可配合理疗及步态训练等。

典型病例:

付某,女性,55岁。患者不慎跌倒,左胫骨骨折,在积水潭医院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成功,由于床位紧张5天出院。出院后由于不知道如何锻炼,一直不敢动。术后3个月时发现膝关节、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患者感觉肢体疼痛、肿胀,无法行走,饮食和睡眠也很差,生活质量大大降低……于是在手术3个月后,被送至北京健宫医院康复,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进行了麻醉下的关节松动术,一对一手法,激光、超声药导等治疗,在随后的20天里关节功能恢复,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一、上肢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人类双手极其灵巧,上肢的其他结构都是手部活动的辅助装置,肩、肘、腕以及手部各关节的复杂连接,各肌群的力量、灵敏与高度协调,以及整个上肢的长度,都是为了使双手得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上肢骨折后功能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恢复上肢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肌力,维持和恢复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

二、下肢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负重和行走是下肢的两个主要功能,下肢骨折后康复方案的制定也必然围绕这两个重点来设计和实施。骨折稳定性的重建和骨折的愈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肌肉力量的恢复则是功能正常发挥的保证。不少病人在骨折良好愈合、关节活动度良好恢复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行走或步态的异常,原因就在于肌力未能有效恢复。因此,肌肉力量训练是下肢骨折后康复的重头戏。

下肢骨折后的康复可以分为早、中、晚期的康复训练,早期主要为足趾、踝关节和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疼痛反应减轻即可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的连续被动活动及理疗可以减少术后关节粘连,在第二阶段康复中,主要内容仍是不负重前提下的活动度训练和肌力练习。第三阶段进行负重情况下的活动度训练与肌力练习,并增加步行和平衡能力训练。

在下肢康复训练中要针对膝关节僵硬进行康复治疗。典型的膝部损伤会使膝关节成负重屈曲,膝关节内侧和后侧的软组织被异常后推,这种又可以引起膝关节中后部肌腱、肌肉和韧带被异常扭转,并出现膝后N旁筋膜变短及股内侧肌力减弱,这种软组织的移位和扭转会使关节受力异常,导致关节的潜在退化和受力异常,膝关节有时表现为膝关节反张。康复训练通过肌肉力量技术恢复肌纤维的正常螺旋和软组织纤维的正常平行排列和大量肌纤维(筋膜)彼此滑动能力和肌肉间肌力平衡,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

三、周围神经损伤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炎症水肿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重点为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力量,增强肌肉肌力和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针灸理疗、作业治疗。

骨折术后康复疗法篇5

【关键词】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T型钢板;小夹板

桡骨分为一体两端,是前臂双骨之一。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合并症,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高发的重要原因。一旦发生骨折,患者肢体功能严重受限,且易继发并发症,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1]。做好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工作,积极预防骨质疏松,在发生骨折后对患者进行及时救治,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现实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44例患者均为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隆尧县医院首诊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60~75岁,平均(67.2±7.4)岁。入组标准:(1)年龄60~75岁;(2)意识清楚、听力正常、语言表达能力正常;(3)单侧桡骨远端骨折;(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年龄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2]。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固定治疗:22例患者均取仰卧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完成后将患肢外展,在止血带下行掌侧Henry入路,于腕横纹近端约6cm处沿桡侧腕屈肌向远端延长至大鱼际肌基底处作一长约8cm切口。充分暴露桡动脉,将桡侧腕屈肌、正中神经、拇长屈肌牵向尺侧,于桡骨中外侧切断部分旋前方肌,牵引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合并骨缺损的进行植骨填补,然后选择合适大小的T型钢板置入桡骨远端掌侧固定,距桡腕关节面约2mm,先行临时固定处理,C臂X光机透视核实复位效果后,螺钉固定,结束手术,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合理镇痛,并按照康复治疗方案给予规范康复治疗[1,3-4]。出院后随访4~12个月。

1.3评价指标统计比较两患者康复治疗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治疗费用、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定采用Dienst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4]。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治疗费用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开始康复治疗时间提前,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但平均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Dienst功能评分结果比较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并发症发生率随访结果发现两组均未发生骨不连、继发感染、严重疼痛等严重并发症,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保证患者安全。

3讨论

桡骨由松质骨和较薄的皮质骨组成,抗冲击能力较差,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之一,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肢体协调能力下降,多合并骨质疏松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多发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骨折后回复时间长,易发生并发症等合并因素均为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保证复位的准确性和稳固性,为及早进行康复治疗创造有利条件,避免或减少发生手术并发症或者进行二次手术[1-4]。为了提高治疗治疗效率我们对观察组34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联合T型钢板固定进行治疗,切开复位可尽最大限度保证骨折肢体的复位效果,在复位效果完核实后采用合适大小的T型钢板对骨折端进行固定,术后进行预防感染和镇痛治疗,并及早按照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保证治疗效果[5-7]。刘广东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牢固固定是保证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预后良好的必备条件。为了促进老年患者的愈合进程,必须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干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9]。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开始康复治疗时间提前,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但平均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可早期实施康复治疗等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宏君.T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31例[J].陕西医学,2010,39(11):1533-1534.

[2]陈德兴,王加全,杨自华,等.手法整复石膏前后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59-60.

[3]罗运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关节不稳[J].中医正骨,2010,22(10):60,62.

[4]梁景欣,汪宗保.老年人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T型钢板内固定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121-122.

[5]焦新河.掌侧入路斜T形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9):54-55.

[6]赵金升,陈国治,张峥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36例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5):181-182.

[7]章喆,刘芳,高章泉,等.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与T型普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520-1522.

[8]刘广东,阚世廉.98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内、外固定治疗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42(4):441-443.

[9]郑振东.老年桡骨远端骨折5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93-194.

骨折术后康复疗法篇6

【关键词】四肢关节;周围骨折;康复

现代骨科奠基人之一RobertJones爵士早在1921年说过“功能是矫形外科医师的目的,他的专业是了解并运用最好的方法去获得功能,手法或手术是治疗的开端,最卓越的功绩只能从它功能上的成功来衡量”[1]。

骨折,特别是关节周围骨折,经过外固定或切开内固定术后,常发生关节内活动障碍,尤以骨折愈合延迟或形成骨不连接,经过长期外固定者更为严重,甚至关节僵硬,造成严重病残或病废。其原因主要是关节内粘连与关节外肌肉肌腱粘连与挛缩。因此,关节周围骨折及损伤后选择好的治疗方法及康复手段,是骨科一项重要的探索内容。回顾我院骨科2005年8月~2008年3月收治不同程度四肢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8例,经相应治疗及功能康复锻炼,关节功能康复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8例,男47例,女31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4例,摔伤15例,压砸伤6例,击打伤3例;股骨远端骨折14例,髌骨骨折3例,胫骨平台骨折16例,桡骨远端骨折10例,肱骨髁上骨折7例,肱骨髁间骨折5例,踝关节内骨折7例,跗骨骨折10例;其中多发性骨折4例,粉碎性骨折17例,开放粉碎性骨折4例。

2四肢关节周围骨折后功能康复措施

2.1固定期间的锻炼固定期间的锻炼包括早期康复与中期康复,早期是指伤后或手术后3周或6周之内,视骨折的严重程度及部位而异。此期中主要创伤病理改变为软组织的肿胀及软组织愈合,因创伤疼痛引起反射性肌肉痉挛,活动关节的杠杆不稳,以及外固定的限制,妨碍了受伤关节或伤肢关节的活动[2]。此期的有效锻炼是抬高患肢、消肿,肢体末端关节的主被动活动,以及患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的目的是消除疼痛,防止或减轻肌肉萎缩及炎性反应,保持肌张力,利于关节功能康复,此期可适当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扶他林片剂、双氯氛酸钠栓剂等。固定当天疼痛减轻后或手术即日麻醉反应消失后即可进行康复锻炼。特别是早期伸屈关节的肌肉有效等长收缩锻炼,是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肌力早期康复的手段。中期是指自伤后3~6周至8~10周左右,软组织已愈合但发生粘连,骨折有的已经愈合,有的尚未愈合还有外固定,经固定的关节其关节囊、韧带等粘连或挛缩,肢体肌肉明显萎缩,力量减弱但尚未挛缩。此期康复锻炼的目的是恢复肌力及活动关节。其观察护理要点:熟悉病情,了解内固定器性能,观察主要关节动力肌肉有无萎缩,内外固定物是否牢固,有无石膏、夹板及牵引压迫并发症;做好生活护理及心理疏导;制定关节功能康复计划及目标,组织实施、评定疗效[3]。

1)行坚强内固定的骨折,例如股骨干骨折行绞锁髓内针固定、小腿或肱骨干骨折行髓内针或加压钢板固定、髌骨骨折行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或聚髌器固定、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行强力内固定之后等,于手术创伤疼痛缓解之后,即可开始练习关节活动,由10°~20°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加大。在骨折愈合之前,关节活动范围多可接近正常,有的已达正常,是最快的恢复功能的方法。以屈膝肌的锻炼方法为例:仰卧,患肢下放软枕,大腿后群肌收缩,足跟向下压,先轻压再逐渐加大压力,然后再减轻压力,即轻重轻,反复训练,20次/组,每日3~4组。

2)关节伸肌的锻炼:如肘关节,仰卧,将上肢放枕上,收紧肱三头肌,使肘部向下压,轻重轻,反复训练,20次/组,每日3~4组。膝关节伸肌锻炼同肘关节。对于腕关节、踝关节等远端关节,CPM机的正确运用是非常有效、安全的锻炼措施。

3)受损关节以外的肌肉关节运动:踝、趾、腕、指关节屈伸防小腿、前臂前后肌群的萎缩,也是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经常抬臀防压疮;上肢支撑躯体或借助拉环抬起上身,练深呼吸等预防其他部位肌肉的萎缩、关节僵硬及呼吸道并发症。

4)CPM运用CPM即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临床应用效果表明,CPM对骨科病人的创伤和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CPM理论。无外固定者、关节软骨损伤切除术后、关节松解术后,可早期行CPM训练,痛苦小、消肿快,是防治关节疾病,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和修复,避免关节软骨僵硬、粘连致活动度受限的良好方法,使损伤的关节迅速愈合。CPM训练实施方法,可根据病情调节不同的活动范围、运动速度、持续时间,以关节活动在无痛范围内运动为原则。一般术后早期CPM应用宜缓慢、小范围、长时间持续被动活动关节;恢复以后和炎症缓解以后,可酌情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缩短持续时间,加快运动速度,直至过渡到主动训练[1]。①CPM运动角度:开始角度控制在20°~30°,逐渐加大角度,2周后在CPM机上活动范围伸达0°,屈达100°~120°。②速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③CPM持续时间:一般术后1~3d开始,持续时间2~4周,术后第1周,宜24h连续进行,仪器工作1~2h后停10min;以后根据情况缩短为每日持续12、8、4h或2次/d,每次1~2h。

2.2外固定解除后的锻炼此期骨折已愈合并除去外固定,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内、外软组织粘连,韧带挛缩,肌肉萎缩与挛缩。此期康复的目的是获得正常关节活动范围,逐渐获得最大肌力,并能提高耐力,强度以患者每次不感到过度的疲劳和损伤为宜。

2.2.1肌力的锻炼经过早、中期锻炼,肌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骨折愈合后,肌力达Ⅲ级者,增强肌力的措施主要是在抗阻力下进行锻炼,从最简单的上肢提重物、下肢提沙袋等开始,到各种机械性物理治疗如划船、蹬车以及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太极拳运动。以膝关节屈曲锻炼为例。①足沿墙下滑训练:患者于墙垂直仰卧,屈髋90°,足底垫毛巾放在墙上,在重力作用下足缓缓下滑,患膝被动屈曲,至有牵张感为止。可双叉,健足在上,将患足下推,也可将健足置患足下支托患足,下滑到一定程度将其托起。②仰卧,健足前交叉,将患侧足轻轻向臀部拉近,至有牵张感为止。③俯卧,健踝前交叉,将患侧足轻轻向臀部拉近。④股四头肌牵张训练:健腿站立,伸直躯干,屈患膝同侧手握患侧足,并轻轻向臀部提拉,增加股四头肌柔软度使髋关节能屈曲达0°,膝关节能屈曲达135°。

2.2.2关节活动锻炼①主动锻炼关节活动,对不同的关节,练习活动的范围有所不同,髋关节以伸、屈为主,也要练习内收外展与内外旋转,直到能盘腿坐立;膝关节主要为伸屈活动,应先练伸直,以便能稳定站立;踝关节则以90°位为主,有足下垂首先练到此位,再练背屈与跖屈;上肢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大,练习的重点是外展与上举;肘关节以伸屈为重点,但屈曲比伸直对日常生活更为重要;腕关节背屈为功能位,首先练习达到此位;前臂的旋转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要采取各种锻炼方法达到。应定期测量关节活动的范围,客观记录。②被动锻炼关节活动,此处所指是自身控制的被动活动。例如:膝关节屈曲障碍,自身被动活动的方法有:坐于床上屈膝,病人双手合抱住小腿前面中下部,以双臂的拉力将膝关节被动屈曲;另一方法站立于床头,双手握住床栏,屈膝下蹲,以自己躯干的重量向下压,被动屈曲膝关节。上肢锻炼例如手握单杠,以自身重量下坠,被动使肩外展及上举。曲肘练习可将前臂置于桌面或墙壁上,以身体上半的压力,向前向下压迫,使肘关节被动屈曲。③主动控制下有节律地主动被动交替活动练习。此种方法主要用于膝关节屈曲与肘关节伸直。此种锻炼方法的先决条件是肌力达Ⅳ级以上,关节有一定活动度,有一定耐力,能控制不使重量被动加于关节以致受伤。

2.3理疗理疗主要有电疗、光疗、磁疗、热疗、冷疗、水疗,以及超声波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最常用的理疗方法是电疗法和光疗法。电疗法:低频电疗法对感觉及运动神经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常用于治疗肌肉废用性萎缩、软组织粘连、血液循环障碍等。中频电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类瘢痕,促进瘢痕软化、吸收。其中干扰电疗法还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肩周炎、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等。光疗法:是利用人工光线,如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激光等,防治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其中,红外线可改善局部血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加速伤口愈合,减轻术后粘连,软化瘢痕等。激光疗法根据不同的激光种类,可以用于改善局部血循环、止痛、软化瘢痕、减少关节粘连等[1]。

2.4中药熏洗方法如下:取红花6g、桃仁12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三棱9g、莪术9g、牛膝9g、苏木12g、独活9g,加水2500mL,煮沸5min后,将药汁倒入盆中,加入白醋200g,将损伤关节置于药液上方熏蒸,待水温降至肢体能放入时,即将受损关节浸入。每日1剂,每日熏洗2~3次,每次约30min。熏洗第1次后药液留置,第2次将药渣倒入药液中再次煮沸后,再将药液倒入盆中即可熏洗,同理行第3次熏洗。熏洗过程中必须加强关节的屈伸活动。熏洗过后多会有关节较松的感觉,此时加强关节活动,往往能明显增加活动度,而几个小时后关节又渐僵硬,因此为巩固疗效必须经常活动。

3功能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

1)详细评估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文化程度等,向病人反复讲解康复锻炼的目的,具体措施,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康复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为原则。

3)康复锻炼运动量以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原则。

4)康复锻炼应高度重视,严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稳定的活动,指导病人先练健肢,能正确掌握方法后再练患肢,确保安全及疗效,避免损伤。如股骨下1/3骨折的下肢内收活动及胫腓骨骨折后小腿内、外旋活动。又如髌骨骨折有暴力直接致伤,也可能由股四头肌强烈收缩牵拉所致。在治疗中均需固定膝关节,不能过早地收缩股四头肌,难免出现膝关节僵硬,解除固定后应严格制定膝关节康复计划并实施。主动与被动结合,同时配以中草药熏洗,舒筋活血,促进关节功能康复。

5)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生理功能为主,如下肢主要是负重,步行能力,上肢主要是握持捏拿等精细动作。

6)任何锻炼都不应引起剧痛,有时有轻微的疼痛,但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

7)锻炼不应让患者感到过度疲劳,不能在骨折部位发生疼痛;如运动后剧痛,局部浮肿,提示运动过量。

8)锻炼应制定个体化计划和措施,并实施后检查,多与医生沟通,确保医护观点、措施一致;详细指导、检查,动作是否正确,有无不良反应,功能康复有无进展等,随时评估并记录。

4结果

78例患者按国际通用评分标准[4-5],经6~25个月,平均18个月的随访,优64例,约占82.1%;良8例,约占10.3%;可4例,约占5.1%;差2例,约占2.6%。总优良率占92.3%。

5讨论

四肢关节周围骨折关键在于术后关节的稳定性和最大限度的关节功能恢复。上下肢的损伤:如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间骨折、肱骨小头骨折、尺骨鹰咀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尺桡骨远端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上、股骨髁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膝半月板及韧带损伤、踝关节骨折等,多需要较长时间固定受累关节。若固定时间过长,固定期间未进行有效的锻炼,拆除外固定后锻炼不充分,必致关节僵硬[6-7]。治疗是用于逆转原始的疾病程序,而康复护理则集中于功能锻炼与恢复。它的宗旨是减少和防止残疾的发生。有效的康复手段是预防关节功能障碍的关键,心理护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康复的疗效[3]。功能恢复优劣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工作中应医护密切配合,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给予有效的心理康复,特别是早期多数病人怕痛和怕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活动,通过耐心的解释,患者全部积极配合。

早期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关节软骨面的生理机能,因为关节软骨营养依赖滑液运送,同时还要受到压力才能吸收,以减少关节积液,促进消肿,防止粘连,促进关节功能康复[2]。早活动、早下床能增强病人的信心和自理生活能力。恢复期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粘连、促进骨折愈合。医护人员协助、指导康复锻炼,加深了医护患间的关系,而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有积极促进康复的作用[8]。

早期CPM锻炼加强了关节诸肌群的收缩,增加动力肌对关节的稳定作用,改善了关节伸屈活动范围,防止了静脉血栓形成。

锻炼应以病人能耐受,而不影响下一次锻炼为主。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程度、骨折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法及运动量[3],按要达到的目标来设计运动处方。根据个体化锻炼的情况积极、科学地进行有效指导,讲清原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随时修订康复护理措施及运动处方,达到设定的目标,让患者最大限度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

[2]付伟标.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6,12(4):360.

[3]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87.

[4]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5.

[5]王栋梁,周之德,姜其为,等.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与术后功能评估[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8,13(6):323.

[6]战民庆,高振湖,牟宁科,等.股骨髁支持钢板治疗股骨髁上A1型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4):1103-1104.

[7]张弛,姚振均,陈峥嵘.三头肌劈开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3):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