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心理情绪智力

一、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现状

高校大学生经过了十多年的小学、中学寒窗苦读步入高等学府,迎来的是社会各个层面赞许和尊重的目光。殊不知,虽然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学校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但在很大程度上衡量学生的标准主导还是考试分数及学习成绩。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缔造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情绪智力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富强,因此重视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至关重要。

中国儿童中心近期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针对全国126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表示,20.3%的学生碰到过情绪智力方面的问题,据教育部相关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已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

二、大学生情绪智力问题主要表现

1.人际关系问题。受应试教育影响,多数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较为封闭,交往能力比较弱,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每名学生待人接物的方式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特有的敏感、冲动、闭锁和羞怯,感觉过敏,行为固执,对别人嫉妒羡慕,过分强调自我爱慕虚荣,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状况,进而产生困惑、彷徨、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生活适应问题。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和学习基础相差很大,来到大学之后,自我认知能力、朋友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需要迅速调整适应新环境。对子女管教严格的父母,子女在生活表现出细心、负责;有的父母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这类学生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和自理能力差;有的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这种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礼让他人,缺乏挫折承受力,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职涯规划问题。大学生在考入大学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没有及时找到合理科学的方式,不能更好地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致使成绩下滑、考试焦虑造成心理失衡,无端心烦意乱,出现神经紊乱。同时,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提速,对大学后生活目标的选择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专业方向发展与择业目标的不对等,使大学生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就业的压力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甚至造成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失衡,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4.生理情感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基本成熟,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加之大多数的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产生心理障碍,如失恋、单相思、恋物癖等。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对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造成恶劣影响,形成心理障碍。

三、教育心理学培养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思考

1.合理运用大学生情绪智力教育的三级机构。以素质教育作为当代人才发展教育的理念,用教育心理学方式加强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根据大学生成长心理、情感变化的普遍规律,研究导致其生理、心理环境变化的根源。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教育心理健康机构,把心理健康普测周期化;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打造教育心理三级机构,即以学校、教师、大学生形成以专业心理师资为主,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社团为辅的三级工作体系,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发现可能存在情绪智力障碍的学生及时沟通辅导。

2.充分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教育的网络体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情绪智力教育活动,如专题讲座、开设课程、窗体宣传、心理热线、网站制作、心理咨询面对面等,详细调研分析。营造人人关心、主动参与的良好心理教育氛围。通过互联网健康信息,打造教师教育情绪智力理念网、家庭学校教师互动联络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学生情绪智力应急网、社会心理辅导与援助网等,形成教师引导、家长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大网络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加强跟踪服务、必要时进行危机干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

3.有效发挥大学生情绪智力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情绪智力教育不光是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也不是只有心理学教师才能做,要构建全体大学生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大学生成立情绪智力协会,让大学生学会情绪识别、情绪表达,自我激励;鼓励大学生创办改善情绪智力学报或期刊、制作情景剧、小品等活动;帮助大学生组织培养良好情绪智力的拓展训练,和谐人际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处事、学会求知,建立自信不自负、自强不自狂,有坚忍不拔的自我意识和正确成熟的价值观念,能从容应付各种危机与挫折,勇于承担责任。

4.全面搞好大学生情绪智力教育的社媒平台。高校应从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将媒介素养纳入学校教育心理课程体系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舆论信息的吸收和加工,以及正确评判、使用信息的能力。利用社会媒介来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人―媒”和谐的共生状态,获得全社会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积极关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打造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情绪智力教育系统工程,使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不怕挫折,磨练意志,勇担重任,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国瑞、何小蕾.情绪智力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心理科学,2003(5)

[2]王才康.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4):298-299页

情绪心理学范文篇2

1.1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SDS)于健康教育月活动前后,对456名学生焦虑分级法和抑郁分级法进行评定。焦虑分级标准:无焦虑<50分,轻度焦虑为≥50且<60分,中度以上焦虑≥60分;抑郁分级标准:无抑郁<50分,轻度抑郁为≥50且<60,中度以上抑郁≥60分。本校第二附属医院心理咨询医师和校心理专业教师针对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即对观察组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恋爱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心理防御的措施”、应急与心理健康”、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处理”和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为内容等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每周安排1次,每次2~4h。采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或讲座。授课过程中,讲授内容与问题解答形式相结合,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统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体验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针对问题深入讨论,尽可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并把自己日常生活感受与课堂知识相融合。对照组学生不安排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

1.2统计处理

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干预前焦虑、抑郁状况456名大学生焦虑、抑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0.42%、16.72%,评分分别为(38.68±8.54)、(40.25±10.19)。轻度焦虑者18人(7.96%);中度以上焦虑者24人(10.62%);轻度抑郁者26人(11.50%);中度以上抑郁者18人(7.96%)。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焦虑、抑郁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2.2干预前、后两组学生SAS、SDS自身比较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均较干预前有所降低(P<0.05);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与干预前无显著差异。

2.3干预后两组学生SAS、SDS结果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和两组学生干预后焦虑、抑郁不同水平的构成比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医学生抑郁状态和焦虑情绪的发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医学生特点简称为三高二低”,即成才欲望高,自我定位高,社会和家庭期望值高,但社会阅历低,心理承受能力低。他们面临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在遇到学习压力大、生活适应能力差和情绪情感等问题时,极易产生心理落差和情绪波动,继而导致焦虑和抑郁。抑郁情绪带给医学生的个人学业、校园生活及对社会就业缺乏信心,也将影响其处理人际关系和医患关系。

本研究显示,医学生中焦虑、抑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0.42%、16.72%。与许毅、张灏和叶晓云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医学生焦虑、抑郁问题的状况亦应高度关注。之前,我校对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建立校心理咨询室”,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或每学期开展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干预,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心理疾患问题的学生数量增加,单独室内咨询和个别干预的方式已满足不了医学生的需要,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以课堂教学结合讲座形式进行,以问题讨论为中心”和个人体验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互动,个人心理问题与授课内容融合,使学生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生学会有效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提升自己对生活的信心。

情绪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学生情绪状态调节方法

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项目较多,动作的难易程度不一,有的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学生的技能水平、机能状况、机体所承受的心理负荷又不相同,加上场地器材的布置、保护与帮助的措施等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会引起学生课中各种情绪状态的发生和变化。如对其中的消极情绪不作及时的调节,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欲望和兴趣,降低教学效果,而且会阻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应用心理手段和方法调节学生在身体练习时的情绪状态,创造最佳的心境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生情绪状态调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体育课中学生情绪状态的调节,就是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维持与周围环境间的动态平衡,在情绪上达到稳定状态。对学生情绪状态调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能获得或保持最适宜的状态。

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人的情绪发生,是整个有机体内部器官和效应器的活动,神经过程和生化过程共同参与,从而实现神经系统各个水平上的整合。当产生某种情绪状态时,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运动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因此,为了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达到最佳激活水平和最适宜的兴奋度,控制情绪状态变化,克服过度紧张,排除消极情绪,并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健康,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状态是极其必要的。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能够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积极的情绪可以使植物性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从而促使心跳加速,体内新陈代谢过程的血流量加大,糖分解加速,热能供应充分,这就能给机体以增力性影响,它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异常心理变化,稳定身体练习情绪,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反之,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引起相反作用,给机体以减力性影响,并加剧心理异常变化,从而造成学习效能降低。

客观的体育教学固然是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状态的触发原因,但由刺激因素或生理因素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往往可以通过人的认识系统来控制和调节。而且情绪状态具有短暂性、情境性和外露性等特点,它和特定情境中的内外刺激、主体特定的活动状态密切联系,在它出现之后将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并表现在学生的行动、表情、脸色、心率、语气中,从而决定学生在身体练习中情绪状态的可变性。因而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在体育课中对学生的个体和群体的情绪状态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有效心理手段和方法进行调节是可能的,而且是积极、有效的。

二、调节情绪状态的方法

本文所述的调节手段和方法,有的来自文献记载,有的是从部分优秀体育教师的成功教学实践中收集的,还有的则是来自笔者设计,并经过初步验证是行之有效的。

(一)呼吸调节法

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是改善学生情绪波动的有效方法,它能促进神经系统迅速恢复平衡,保持血液流通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平稳,使得呼吸平静而有节奏,起到稳定学生身体练习情绪状态的作用。

1.具体方法

(1)逆势呼吸练习,也称腹式呼吸,舌轻舔上腭,鼻吸气,同时腹部收缩,胸部鼓起。呼气时腹部鼓起,胸部放松,反复进行。

(2)顺势呼吸练习,鼻子呼气时,舌轻舔上腭,腹部鼓起,呼满后稍有停顿,然后舌放下舔下腭,呼气时,腹部收缩,反复进行。

2.教学建议

(1)对过度紧张、焦虑的学生进行调节时,要求其呼吸缓慢,自然畅通,做到“深、长、细、匀”。

(2)对情绪低沉的学生进行调节时,要求其长吸气和强有力呼气,并配合手臂的上下振动来提高情绪的兴奋性。

(3)练习次数,可根据身体练习间隙时间长短进行安排,直至学生自我感觉舒适、平稳即可。

(二)暗示调节法

即以不明显的方式(如语调、状态、脸部表情等)对个体施加心理影响的方法。它是调节学生身体练习情绪状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运用代表体内外环境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的词语对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想象和增力性的情绪,增强学生完成身体练习的信心,达到调节情绪状态的目的。

1.具体方法

(1)消除和缓减过度紧张、焦虑时,诱导学生反复念“我完全相信自己”“我完成这个动作特别有信心”“肯定成功”等词语。教师暗示为“你完全有把握完成这个动作”“我保护你会跳过去的”等词语。

(2)教师可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也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设置标志线(点),运用“胆大带胆小”暗示教学法等。

(3)课中、下课前消除身体练习疲劳时则诱导学生默念“我的呼吸很均匀”“我全身很放松”“我感到舒服极了”等。

2.教学建议

(1)暗示套语(词语)可自编习惯用语。内容应用积极、肯定的语气,不用“不会……”“我没有……”等否定词语,以免引起学生的负性思维。

(2)默念套语时,以教师对集体暗示为宜。

(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调节目的的暗示套语应在平时编好、用熟。

(4)教师对学生宜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三)表情调节法

即有意识地诱导学生改变其脸部和体态表情,相应地改变情绪状态。因为情绪状态与人的表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情绪的产生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过程的变化,从而引起脸部、体态等表情变化。

1.具体方法

(1)情绪过度紧张、焦虑时诱导学生有意识地发生脸部肌肉,或用双手掌按着脸部,顺鼻两侧、眼眶、前额作洗脸状动作擦搓脸部。

(2)情绪低沉时,诱导学生回忆自己最高兴的某件事、某个时刻,以唤起其笑容。

2.教学建议

(1)擦搓的动作要均匀,以中速进行。次数视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2)当学生自己无法笑时,教师可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恰当的体态诱发学生会意地笑。

(四)注意调节法

即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显示身体练习中的注意指向,使学生将注意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作用的事物上去。调节学生的注意状态,目的在于诱导学生从对身体练习结果的注意,转移到技术动作上去,以助于强化技术动作,体会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运动感觉。

1.具体方法

(1)诱导学生将其注意指向教师或同学的示范动作,注意观察动作的关键和重点细节。

(2)让学生回想自己以前某次成功的练习及当时完成动作的肌肉感觉和情绪的兴奋状态。

(3)集中注意力的游戏。

2.教学建议

(1)教师或学生的示范应一次成功且有较高的质量。

(2)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

(3)诱导学生回忆当中的完成情况,应是练习质量最高的某次动作。

(4)选择游戏时,应考虑到时间、课的结构和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等。

(五)按摩调节法

按摩具有舒筋活络,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皮肤和肌肉的温度,放松肌肉,调节感觉神经,稳定情绪状态,克服过度紧张、焦虑,恢复活动能力,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1.具体方法

(1)自然站立,屈肘举于异侧肩部或同侧腰、腿、颈部,采用轻而缓的揉、捏等松弛按摩手法。

(2)揉捏鼻梁,先用一手的食指按两眉之间,大拇指捏眼内角处,揉捏数次后,换用两拇指背面,沿鼻梁两侧上下反复用力各擦数次。

(3)揉头维,两手弯曲举于头上,两大拇指第一节放在头维穴位上做顺势或逆旋转各数次。

2.教学建议

(1)按摩时思想集中,手法柔和、细缓、均匀。

(2)肩带肌群自我按摩时左、右侧分别先后进行,以免双肩内收缩引起肌肉紧张。

(3)呼吸要自然、放松和缓慢。

三、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状态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育课中学生情绪状态的调节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时,应视学生的体能基础、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意志品质、年龄特征与动机性质因素有针对性地、合理而灵活地择用。既可单独运用,又可混合交叉使用。要以平时经常性的课堂心理练习为基础,不要临时抱佛脚。

(二)鉴于体育课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任务重、教师少、学生多、场地器材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可不采用了解每个学生产生某种情绪状态的原因和分别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采用整体调节法,即对全体学生集体诱导,进行良性刺激,使学生机体发生应答性变化,通过观察法和调查法,再调整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情绪状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