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篇1
关键词:早期康复;膝关节功能;膝部骨折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50-01骨折是指由于外伤等各种原因导致骨骼的连续性以及完整性遭到破坏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骨折附近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或者出现肿胀以及瘀斑等,进而导致肢体功能的丧失等严重后果[1]。几乎所有的膝部骨折患者均经过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膝部骨折患者的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护理治疗是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关键,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膝部骨折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选取60例膝部骨折的患者,并随机分为采用在膝部骨折术后的第一天开始康复护理治疗的观察组和在膝部骨折手术后外固定拆除后才进行康复护理治疗的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女各有40、20例,平均年龄为(31.2±1.4)岁,根据患者膝部骨折的部位,60例患者出现了6例股骨髁上骨折,10例股骨髁骨折,25例胫骨平台骨折以及19例髌骨骨折。
1.2术后治疗方法:对照组膝部骨折患者在术后没有立即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治疗,经过一个月的外固定的固定治疗后,再采用影像学X线检查确定骨折部位对位正确、骨折线已模糊,还有骨痂形成后拆除外固定后才开始康复护理治疗。
而观察组膝部骨折患者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立即开始膝关节活动功能锻炼,其具体的方法如下:采用CPM机被动的功能锻炼:术后采用CPM机功能锻炼以不同为原则的膝关节功能锻炼,在一开始使用机器时采用的角度较小(20-30度),运行的速度较慢,此后根据每个患者恢复的情况其运行的速度可以适当地增加,在患者不出现明显疼痛的前提下,其运转速度通常为30s往返一周,一天运转1-2个小时。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刚开始时进行一天10次,每次5分钟的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和足趾、踝关节的伸屈活动,在术后的第三天通常可以进行适当的膝关节的伸屈活动,随着病情的好转其锻炼的程度可以逐渐加大。
1.3功能恢复的评价标准: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标准参照Judet疗效评定法共分为4级,其中优为膝关节活动度大于100度;良为膝关节活动度为80-100度;可为膝关节活动度为50-80度;差为膝关节活动度为0-50度。
1.4统计学处理:研究分析过程中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了SPSS19统计软件,运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对两组膝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实行检测。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患者明显,两组膝部骨折康复效果存在差异(见表1)。
表1两组膝部骨折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的情况
组别例数差可良优观察组3002424对照组302612103讨论
骨折尤其是膝部骨折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对于促进骨折的愈合以及膝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是很关键的。膝部骨折后,由于膝关节的牵动可以引起关节的黏连,从而导致膝关节内软骨失去营养,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避免由于膝关节制动而引起的关节粘连等不良后果。应力可以促进骨骼的形成,骨骼肌的收缩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生,因此在膝部骨折术后早期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应力和压力刺激,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术后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
目前膝部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最常用的锻炼机器CPM机主要通过增加膝关节软骨的营养以及代谢,从而促进膝关节软骨的修复,刺激成骨细胞向软骨细胞的转化,进而促进新的软骨的生成,此外还可以有效地避免膝关节的粘连和术后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骨折端的血液循环,消除骨折部位局部的肿胀。综上所述,在膝部骨折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四肢骨折;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80-02
随着社会经济日渐发达,因交通事故、高空坠伤等导致四肢骨折的患者也逐渐增多。2009年2月~2011年10月共接治四肢骨折病人146例。内脏及伴有颅脑损伤9例,神经受损伤7例。医治过程中就本所现有设施等条件情况,重视早期的处理,根据不同的病因情况作相应处理和治疗。应用石膏的外固定、手法复位及牵引医治闭合骨折32例,手术治疗114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1]。本文主要论述现代创伤骨科特殊性,对患者年龄、致伤部位、致伤原因等因素进行分析,认定交通事故为现代骨伤外科重点研究对象。本组患者中因交通事故109例,占总患者74.7%,且多为开放性、复合性损伤,对基层医院创伤外科医生的要求更高。入院的详细的查体,急救处理,生命特征的观察对挽救患者生命,及出院后身体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现就146例四肢骨折病人资料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自2009年2月~2011年10月,我所共医治四肢骨折患者146例,年龄6~81岁,男性124例,女性22例。下肢骨折97例,上肢骨折49例。开放性四肢骨折12例。并内脏损伤3例,并颅脑损伤5例,并神经损伤6例,多发骨折11例,。本组病人中,手术治疗,119例,非手术治疗27例。
1.2方法:在146例中运用非手术医治27例,其中上肢骨折15例,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下肢骨折12例,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6例,牵引治疗11例。手术治疗119例中,合并内脏及颅脑损伤11例,将其简单的固定后,先治疗内脏及颅脑损伤,病情稳定后再二期手术进行治疗骨折。开放性骨折12例,于伤后8小时内就其清创,并据情况就其二期手术治疗或内固定。择期手术的病例中,股骨干骨折40例,于入院当天将其胫骨结节骨牵引,牵引7~10天后便进行内固定。其中2例髁上骨折给予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3例采用梅花型髓内针固定,余下均为自动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以后不加外固定,且提醒早期进行关节功能康复锻炼,以预防膝关节僵直[2]。胫骨骨折34例,4例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其余均采用自动加压钢板内固定。粉碎性骨折手术后将其患者进行石膏托外固定四周,余下不用外固定,早期进行膝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3]。尺桡骨骨折11例,采用普通钢板及克氏针髓内固定。肱骨干骨折14例,均采用自动加压钢板内固定。关节内骨折手术32例,均用不同方法进行内固定。合并神经损伤8例,手术中就其吻合或松解,其中1例腓总神经因挫伤严重,短缩约10cm,神经经吻合后功能未能恢复,将其行胫后肌腱前移术。对于所有病倒,结合本所自主研制的药物,白创克(主要成分:伸筋草、三七、白参等),红创克(主要成分:红花、朱砂、血蝎等)口服。对创伤早期治以行气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服红创克;中后期给予滋肾补骨治疗,补气中和服白创克;骨折初步进行愈合之后,康复锻炼时配以陕西中医学院附院经验方二六洗剂(主要成分:透骨草、艾叶、桂枝、桑枝、伸筋草等)外洗以消肿止痛、活化瘀血均得到良好效果。
2结果
本组146例,经1~2年跟访,四肢功能康复良好者137例,占93.8%,关节活动功能尚可8例,1例手术失败,关节活动功能受重度影响且需进行第二次手术。临床治疗愈合时间3周~5月,平均愈合时间7周。
3讨论
本组病例中,下肢骨折97例,占总数66.4%,上肢骨折49例,占总数33.5%,下肢骨折多为强大压力致伤。下肢骨折患者多为交通事故致伤,酒后驾车者居多,交通肇事时骑摩托车者多数处于屈膝位,强大压力直接作用于以其膝部为支点,肌肉剧烈收缩或扭转折叠,或膝关节附近而导致骨折,此类患者共54例,占下肢骨折总数55.7%。本组146例中,交通肇事致伤108例(74.0%);摔伤19例(13.0%);意外事故致伤19例(13.0%)。经统计看出交通肇事为主要因素,且以开放性损伤及复合伤占比例较大。本组146例中,12~50年龄段有131例,占89.7%,因该年龄段患者多为生活生产建设主力军,受多种意外损伤几率较多。此类损伤均主要为直接暴力,余下老年人及儿童多为摔伤等此类间接暴力。
患者入院后,对其全面且细致的查体以及观察生命体征是很重要的,不能单单注意骨折然而忽略另外并发症的可能性。对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应提早给予清创,根据实际情况就其二期手术或内固定治疗,开放性骨折内固定要求较便捷、简单、可靠,对局部损伤较大的内固定通常导致感染几率增加,本组病例开放性胫骨骨折1例术中就其加压钢板内固定,因其伤口受感染导致不愈,导致其内固定改换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而愈。对闭合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应尽量进行早期手法复位,加以牵引或外固定治疗,多数患者皆可顺利康复[4]。闭合性骨折的临床治疗,须严格要求掌握手术临床适应症,因手术临床治疗不可避免得切开骨折周围软组织,尤其是骨膜,会损伤局部血液的供应,对骨折愈合有一定影响,切开复位同样会发生感染,此外现代金属内固定材料虽然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不是绝对的相容。且有可能发生电解排异的反应,钢板将弯曲折断从而导致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等等[5]。
四肢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随着科技的发达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对于四肢骨折的患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能够提早的考文献
[1]高成萍,崔俊燕,董润泽.浅谈四肢骨折功能锻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6(11):1510
[2]邓信昌.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22):49-50
[3]陈永春.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4(12):64-65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膝关节周围骨折;康复训练;主动运动;被动运动;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ofrehabilitativetreatmentatearlystageandrehabilitativestageaftersurgeryforfracturearoundknee.Methods:Atotalof65caseswithfracturearoundkneewererandomlypidedinto3groups.All26casesingroupAreceivedpreoperativeeducationaboutrehabilitationand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vetreatmentatearlystageincludingactiveandpassivefunctionaltraining;20casesingroupBhadpreoperativeeducationaboutactivefunctionaltrainingatearlystage;and19casesingroupCwithcorrectandstablepositionconfirmedbyXrayunderwentinterventionaltherapy30dlaterafterexternalfixationremoval.Lysholmscaleandrangeofmotion(ROM)measurementwereperformedandcompared.Results: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LysholmscaleandROMbetweengroupCandgroupA&B(P
[KEYWORDS]Fractureroundknee;Rehabilitativetreatment;Activetraining;Passivetraining;Lysholmscale;ROM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周围骨折(股骨髁上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可见膝关节周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压痛及关节活动障碍。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常规治疗有复位、固定和功能训练三大原则[1,2],其中复位和固定是以恢复骨折解剖关系、早期愈合为目的,功能训练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早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囊等舒缩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此,康复介入的时机和方法对改善患者关节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作用[3]。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3组,综合康复组(第1组)26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8~65岁,平均36.4岁,骨折类型(AO分型)为A型;胫骨平台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4~61岁,平均32.3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8~51岁,平均37岁,为横断型骨折。早期只接受主动功能训练康复组(第2组)20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3~55岁,平均38.4岁,为A型骨折;胫骨平台骨折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0~66岁,平均40.1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8~61岁,平均32岁,为横断型骨折。恢复期康复组(第3组)19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平均34.4岁,为A型骨折;胫骨平台骨折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1~64岁,平均30.6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18~63岁,平均34岁,为横断型骨折。所有病例选择均为单一闭合骨折,无其他内科疾病。
1.2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行切开复位DHC钢板固定,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固定,髌骨骨折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第1组进行术前康复教育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训练综合康复治疗,第2组只接受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康复治疗,第3组在手术30d后X线检查骨折部位对位正确、稳定、拆除外固定后介入康复治疗。
1.2.1术前康复教育及指导心理康复是机体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体康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向患者解释骨折后的复位和固定由医师来完成,而功能训练是在医师指导下必须靠患者本人完成。反复强调早期功能训练是该手术成功的关键,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训练方法,如股四头肌训练法:患者平卧,下肢伸直同时绷紧大腿;练习膝关节:先试行在腘窝部位垫一软圆枕,使足跟部位离开床面;患肢部分负重:先让患者在健康秤上估计力量等。充分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模拟训练。
1.2.2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1)患肢未被固定关节各个方向的全幅运动,每个关节15~20次/d。(2)术后1~2d指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伸屈动作50次;3~5d膝关节垫高(20~40cm)练习膝伸直50~100次;6~8d直腿抬高训练或坐床边伸屈膝关节100~150次;9~11d双手抱股部屈髋屈膝100次;12~14d双手抱小腿中下部屈曲150次。(3)术后14d,此时手术部位拆线,辅以理疗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开始髌骨被动活动,上下推动髌骨和向内侧、外侧推动髌骨各15次(对髌骨骨折患者力量要轻柔)。(4)骨折外固定2~3周后每天取下固定物,作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同时缓慢温和地牵伸挛缩、粘连关节周围软组织,20~30次/d。(5)4~6周后,患肢行定负荷的康复训练:采用阶段负荷的方式,按体重的25%、50%、75%、100%逐渐增加负荷量及上下阶梯训练。
1.2.3术后早期被动功能训练在配合患者主动训练间隙的同时进行关节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被动功能训练(表1)。表1术后关节被动训练活动范围术后天数训练次数每次时间(h)屈伸(°)
1.2.4恢复期康复组患者X线检查骨折对位正确、稳定、骨折线模糊,有少量骨痂形成,拆除外固定进行康复训练。(1)患肢各关节ROM训练和膝关节CPM治疗。(2)对膝关节僵直粘连患者施以理疗配合膝关节屈曲功能牵引,每次30min。(3)关节松动术治疗,根据关节解剖结构及运动受限方向,对构成膝关节的髌股关节进行髌骨上下推动和向内侧、外侧推动,股胫关节进行长轴牵引、前向后滑动、侧向滑动及内外旋,每次30min。手法结束后,冰敷10min防止关节肿胀、骨化性肌炎。(4)做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幅度和力度要增大,每天30~50次,肢体行走负荷训练同上。
1.3康复评定标准
术后第6个月各组所有患者门诊随访进行Lysholm[4]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共有8项,满分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绞锁(15分)、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上下楼(10分)和下蹲(5分)。84分以上为膝关节功能正常,66~84分为尚可,低于65分为较差。采用普通测角器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第3组与第1、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严密观察膝关节修复过程,采取早期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是肢体功能恢复的保障。康复训练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紧张、惊恐、疼痛等,在安慰同时向其解释早期功能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使患者在思想上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膝关节手术内固定为骨折的愈合创造了条件,是康复训练的基础,制动是骨折术后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但由于制动本身造成机体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发生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病理改变[5],最终影响关节和肢体的功能。术后早期的主动训练可促进机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外肌肉的粘连、挛缩,有利于预防关节活动障碍,促进功能恢复。术后第3天开始被动活动,肌肉收缩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有利于局部渗出液吸收,减轻水肿和粘连,防止失用性肌萎缩,肌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骨骼,促进骨折愈合。同时等长收缩训练使肌腹和肌腱向近端滑移,并能使骨折端产生纵向的挤压力,使骨端保持良好接触;等长收缩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利于组织摄取营养;同时亦可使骨痂的组建和排列完全符合生理功能的需要,使受损的关节得以磨造与塑形。踝泵运动使下肢肌肉收缩,挤压深静脉,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尹清等[6]通过研究得出康复开始时间不同对患者的康复疗效影响显著,骨折后1个月内是进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患者基本能完全恢复膝关节功能;而骨折4个月后才开始康复训练则疗效欠佳,患者只能恢复部分膝关节功能。曾海辉等[4]比较膝部骨折术后不同时期介入康复治疗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认为早期介入康复对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有非常重要作用。王国新等[7]分析研究髌骨骨折后影响屈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证实:关节制动时间与1个月和3个月后屈膝功能恢复呈负相关,提示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ROM评定可以看出,第1组经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其中有6例总分100分,膝关节ROM平均达到110.3°;第2组经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评分18例为优,其余2例为良,膝关节ROM平均达到105.2°,此两组保证独立坐站的转移及正常步态,但患者要达到理想的疗效,出院后仍需按家庭康复计划渐进增强肌力、肌耐力,提高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而第3组患者治疗时已出现不同程度关节粘连,主要采用理疗配合屈曲功能牵引、ROM训练、CPM治疗和关节松动技术等,理疗配合功能牵引有利于缓解痉挛,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组织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关节松动技术牵伸关节韧带、肌肉和皮下组织,松解关节内粘连,促进关节液流动,缓解关节疼痛,增加本体感觉反馈,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第3组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但达到优者只有5例,其余14例为良,膝关节活动度平均达到89.9°。第3组与第1、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RO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主动活动是训练的根本,被动活动则是前者的准备和补充[8]。关节长时间固定制动对关节功能有明显影响[9],连续被动活动关节可增加关节软骨细胞的营养和代谢活动,加速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同时可促进血肿及渗液的吸收,维持邻近肌肉或肌腱的活动幅度,预防和减轻粘连[10]。董纪元等[11]报道,连续被动活动膝关节功能训练对恢复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20世纪70年代初,Salter等[12]设计了CPM装置,即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装置,在关节内与关节外软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或粘连未完全机化时,可较快恢复功能。膝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能否较好地修复是关节功能康复的关键。在制动情况下关节软骨的损伤只能靠纤维组织修复,极少形成纤维软骨,而关节软骨自身缺乏有效再生修复能力,最终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
通过对3种膝关节周围骨折疗效比较结果发现,第1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最佳,第2组稍差,第3组结果最不理想。可见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另外第1组骨折关节活动范围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第2组,因此不能排除是由早期CPM的作用造成的差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并且正确的心理指导,及时的主动、被动功能训练的综合康复治疗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海峰,高薇,王健,等.LISS在膝关节周围粉碎性骨折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6):5051.
2田涛,朱健奎,傅强.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3:117118.
3DaluryDF,JiraneKW,PiersonJ,etal.Thelongtermoutcomeoftotalkneepatientswithmoderatelossofmotion[J].JKneeSurg,2003,16(4):215.
2曾海辉,区正红,燕铁斌,等.早期康复介入对膝部骨折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9(9):664665.
3范卫民,陶松年,王道新,等.四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的力学对比及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5(4):229231.
4尹清,武继祥,刘宏亮,等.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6:304306.
5王国新,江钟立,李涛,等.髌骨骨折后影响屈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6(4):223224.
6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1122.
7姚雨,徐本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治疗与康复的临床体会[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2(2):142.
8沈伟东.双钢板套骨栓加植骨术治疗膝髁部粉碎骨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9(9):635.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加压螺纹钉股骨颈骨折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105
2008年以来采用闭合复位加压螺纹钉的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60例,男184例,女76例;年龄14~76岁,平均54岁。根据Garden分型[1]:Ⅰ型48例,Ⅱ型169例,Ⅲ型43例。260例患者均为外伤所致骨折。对年龄较大合并有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术前均做了相应的处理。
手术方法: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患者仰卧在骨折闭合牵引复位床上,常规患肢牵引使骨折闭合复位,“C”形臂X线透视机透视下视骨折复位满意,固定患肢。在大腿上端的前方,将1枚细克氏针顺股骨颈方向放置在耻骨联合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用胶布固定,且顺克氏针划线标志,“C”形臂X线透视机透视指导下,以做定位标志。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用2.0直径克氏针作为导针参照原克氏针定位划线标志,在股骨大粗隆下方约2.0cm的大腿外侧皮肤处合适的位置进针,顺股骨颈方向分别将3枚克氏针导针旋入股骨颈内。注意掌握前倾角、尽量使3枚导针与股骨颈相平衡、均分、不在一个平面上,以使螺纹钉固定后增加其稳定性,3枚导针进入长度要适中。“C”形臂X线透视机正、侧位透视下视导针位置合适,分别测量进入股骨颈3根导针的长度后用克氏剪剪去导针尾端多余部分,小剪刀在导针进入皮肤处作小切口以备旋入内固定螺纹钉用,选择与测量进入股骨颈3根导针相同长度的双螺纹加压空心螺纹钉,分别套在克氏针导针上,顺克氏针导针位置和方向分别将3根加压螺纹钉旋入股骨颈内,“C”形臂X线透视机正侧位再次透视,视3枚加压螺纹钉位置合适(如图1),拔出导针,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切口,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术毕。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抗菌素预防切口感染,切口定期换药,应用抗凝药等其他辅助用药。麻醉恢复后即开始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行患肢功能锻。患者卧床休息3个月,3个月后扶双拐下地活动,患肢不负量至9个月,X线拍片视骨折愈合、无股骨头坏死征方可恢复正常负重。术后要定期X线片复查。
结果
术后经过1~3年的随访,260股骨颈骨折患者4例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8例,骨折延迟愈合12例;其余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折愈合时间3~24个月,平均7个月。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篇5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股骨颈骨折(FNF)患者术后疗效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近期住院的FNF患者89例,其中2007年以后住院患者术后接受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组,37例),并与52例未进行康复治疗患者比较各种术后疗效指标。结果:康复治疗组出院前髓关节Harri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康复治疗;疗效
笔者观察了37例术后早期接受康复治疗的股骨颈骨折(FemoralNeckFracture,FNF)患者各种疗效指标,并与与52例未进行康复治疗患者比较,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FNF患者,纳入条件: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FNF患者。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本研究共入选FNF患者89例,其中男55例,女34例,年龄32~81岁,平均(53.74±10.63)岁。
1.2方法
1.2.1康复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入院后接受螺纹钉固定手术治疗,2007年1月后住院患者术后接受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组,37例),内容包括:术后1~2d,开始对患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将患肢外展,患肢膝关节下垫起,使髋、膝关节屈曲。其他各关节活动幅度从无痛的可动范围开始,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直至产生微痛感为止。术后1w逐渐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包括主动伸屈膝活动,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3~4w后,下床扶拐不负重行走。随着关节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肌力的逐步提高,增加耐力锻炼。1个月后随着骨折的愈合,患者借助拐杖下床活动,在患肢不负重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两点步,使患肢部分负重和完全负重。由双拐过度到单拐,最后弃拐行走。
1.2.2术后疗效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包括:①髓关节Harris评分;②术后卧床时间;③负重活动时间时间;④骨折愈合时间;⑤ADL评分;⑥住院时间。
1.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所有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来进行组间显著性测定。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指标比较见表1。
3讨论
FNF大多数是外旋力量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由于股骨颈脆弱,且承受应力较大,所以只需很小的旋转外力,就能引起骨折,如平地跌倒、下肢突然扭转等皆可引起骨折。FNF患者由于关节长期制动能引起机体组织粘连、僵硬及疼痛等一系列症状,所以术后康复治疗应尽早介人,有利于预防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一些研究[1]发现,骨折后1个月内是介人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经治疗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关节功能基本能完全恢复。本研究入选患者由于手术内固定牢靠,术后第1天即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目的是应用肌肉收缩时对血液、淋巴夜的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淋巴液向心回流。患肢各关节活动强度应由小渐大,活动次数由少渐多、循序渐进,直到患肢各关节屈伸角度接近正常为止。进行关节活动训练能增强其关节软骨营养代谢活动,加速关节软骨及关节周围组织损伤的修复进程,刺激具有双重分化能力的细胞向关节软骨细胞转化,使粘连组织受到牵拉作用,有利于关节运动功能尽快恢复,同时训练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缓肌肉、关节囊和韧带的挛缩,消除关节及周围组织肿胀,促进软骨损伤修复,对防止组织粘连、维持和改善关节ROM具有显著作用。本研究康复治疗组出院前髓关节Harri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与另一些观察[2]相同。
终上所述,系统、尽早、规范、长期康复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卧床、骨折愈合和住院时间,并对改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建国.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加压螺纹钉术后髋关节功能及行走能力的影响:1年随访.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82.
[2]宋连新,张英泽,潘进社等.早期康复干预对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1):45~47.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以来,在我科治疗的8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均属于AO分型当中的A型,有男性患者64例,有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大为46岁,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为34.5岁。全部患者均予以切开复位行内固定治疗,在术后予以上肢的石膏外固定,于3-4周之后将石膏拆除,并予以功能锻炼,并且每月定期复查X线片。
1.2方法。观察组:嘱患者取坐位,也可为卧位,把患肢平放在桌面或者床上后,以手握沙袋进行主动的屈伸肘关节,直至最大限度,需做匀速反复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分钟,还可选择体操棒,以及上肢的运动器械来辅助运动,还需完成双上肢其肘关节的互助运动,于健侧肢体进行帮助下,将两手进行伸肘的交叉运动。对照组:经医务人员的简单指导,由家属辅助实施简单的被动活动,以按摩为主。
1.3评分标准。患者肘关节的功能评分依据患者其关节疼痛与活动度以及稳定性,和ADL能力诸如此方面给予综合分析。其中该评分系统的满分是100分,在90分或以上者为优,而75至89则分呈良,其中60至74分则为可,其总分在60分以下为差。患者疼痛依据目测类比的评分法给予临床上疼痛的测定,其中0分代表着无疼痛,而10分则代表出现疼痛剧烈,并且难以忍受,嘱患者需根据自身实际的疼痛情况来打分。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优良率为93.2%(41/44),而对照组为80.0%(32/40),观察组患者骨折平均的愈合时间为3个月,而对照组为4个月,观察组有2例出现骨化性肌炎,而对照组为8例。
3讨论
由于肘关节损伤进行康复治疗需自术后的早期开始,如果康复治疗的越早,临床效果就越好。行早期的康复治疗不仅能够预防患者关节僵硬,还能够将组织粘连以及肌肉废用性的萎缩,不仅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出现,特别是于肘关节行松解术之后,需尽早的实施关节运动,以防止关节的再次粘连,并巩固手术的效果。
在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系防止患者关节强直最有效的手段,而于术后,特别是小儿患者大多惧怕疼痛,因此不愿出门锻炼。此外,由于家长对患儿的偏爱,往往不敢不能进行监督,其中,医务人员需于术后早期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指导,同时采取多种方法,通过照顾其兴趣,以及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忍耐能力,为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量及活动强度,可以利用拼装玩具锻炼其肘部屈曲,拧手帕等训练其肘部旋转,悬挂气球等儿童喜爱的游戏来训练其肘部伸展,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改善关节功能[5]。
骨科学以运动系统疾病为研究对象,功能康复是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祖国传统医学采用小夹板等固定骨折,遵循“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很好的体现了早期康复运动的理念,但近年来部分人盲目追从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加之部分人将骨折治疗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大原则机械的认为是骨折治疗的三个阶段,使得骨科康复治疗处于近乎原始状态,常常表现为“骨折愈合后”医生、护士的简单指导,家属帮忙的简单模式,其康复程度有限。正确理解现代骨科治疗技术,把握现代骨科治疗理念,将临床骨科学与康复医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最大限度提高骨科疾病功能疗效的关键。这就要根据具体骨科疾病的特点,动态地,区别地将临床骨科治疗理念,技术和康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能最大限度提高骨科疾病预后与功能疗效的方法。引入康复运动疗法对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符合现代骨科理念。将临床骨科学与康复学有机结合,最大程度提高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疗效。
综上所述,康复运动应用于治疗患者肱骨髁间骨折,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参考文献
[1]杜青,陆美玲,陈珽,等.儿童肘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1):1027-1028
[2]周先珊,郭知学,王小平,等.运动疗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功能障碍[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54-55
[3]苏小静,李少敏,谢继萍,等.运动疗法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疗效[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6):5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