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优点篇1

自2009年开始,吕爱平教授一直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中医药委员会)的中方团团长,组织指导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目前,ISO已经发表了5项由中方主导的标准。此外,他还就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共性技术、中药编码标准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开展了深入研究;先后主持开展了6项中国内地相关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香港“本土化”研究,为未来建立相应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国际规范提供了基础。他的中医药标准研究论文和专著一直引领当前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从战略角度设计和主持了一系列中医药国际标准研究,对于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标准化以及奠定中医药国际领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就如何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问题,深入采访了吕爱平委员。

构筑香港中医药国际枢纽

吕爱平委员介绍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旨在把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通过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这“五通”,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一带一路”国家还有着丰富的医药资源,但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与我国传统医药产业有很大的互补性,发展中医药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会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香港地区具有资信、法制、金融的国际化地位,吕爱平委员建议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充分利用香港的地位和窗口优势,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让中医药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璀璨夺目。将中医药国家科研项目面向香港高校全面开放。鼓励并资助内地与香港合办中医国际诊所,并支持香港成立中医院;鼓励并资助内地与香港合办国际中药检定中心;充分利用香港国际贸易地位,鼓励并资助在香港建立中药国际贸易中心;利用香港科技能力和融资优势,大力鼓励合作建立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并加强内地与香港的中医药人员交流。

吕爱平委员介绍说,目前,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分项目向香港高校开放,国家重点和重大项目多数没有向香港高校开放,内地与合作申报的项目资助力度也非常有限。因此建议利用香港国际港口优势和国际信息优势,大力鼓励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国家中医药科技项目,也鼓励内地与香港高校的合作,共同申请国家中医药科技项目。

虽然目前中医诊所遍布世界各地,但仍有许多国家希望选拔中国中医来办可以信赖的、疗效好的、正宗的中医诊所。鉴于目前中医业界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工作经验的医生不多,吕爱平委员建议鼓励并资助内地与香港相关机构合办国际中医诊所和中医院,为中医临床服务走向国际积累经验;他还建议利用香港的法制和国际化港口优势,鼓励并资助内地相关机构与香港合办具有国际水准的中药检定中心,并主导建立中药商业相关的国际标准,为中药的国际贸易提供质量保障。中药质量始终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虽然各国都有自己的相关规定,但对中药来讲,大多数国家依然依赖或期待我国的科学数据和国际声誉。

吕爱平委员指出,中药国际贸易近年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但增长幅度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他建议鼓励并资助内地企业在香港建立国际中药贸易中心,充分利用香港国际贸易港口优势,推动中医药的国际贸易发展和进步。利用香港科技能力和融资优势,大力鼓励合作建立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吕爱平委员认为,青蒿素的发现让世界看到中药是未来潜在新药的重要资源,世界各国都希望有机会参与中药新药研发,因此建议利用香港的科技实力和融资优势,鼓励并资助内地企业与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中药新药研发中心,打造中药新药研发的国际化氛围和科技制高点,同时加强内地与香港的中医药人员交流。

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总理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强调促进中西医结合,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牢固树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个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计生工作方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促进中西医结合。

吕爱平委员表示,中西医结合医学事实上也是现代中医院中医诊疗的基本模式,更是能够引导我国传统中医药学走入世界主流医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国家政策在谈及或者讨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时候,吞吞吐吐,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吕爱平委员建议政府要理直气壮、大胆地提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未来特色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的重要方向之一。他说,中医药学发展到今日,也应该与当今世界主流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相结合。世界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国际公认的对病人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后的治疗规范。我们现在的中医医院,是在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并按照中医临床诊疗规范进行中医的治疗,其实质是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科技发展。我们现在的政策似乎在提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时,不够大胆,不够有力度,有时吞吞吐吐,这不仅不利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特色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大力宣传和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营造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良好环境,不要再宣传中医与西医“打擂台”的故事和事件。政府必须知道,我国的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已经是、未来也必须是中西医结合,少了西医不行,少了中医也不行。没有中西医结合医学,就很难有机会彰显我国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优势。

吕爱平委员指出,应完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政策,大力支持和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标准的制定,加大中西结合医学科学研究投入,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科研教学临床机构。他表示,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经成为我国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的重要特色之一,政府应制定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鼓励政策和发展措施。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生的就医就业环境也受到限制。政府应完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政策,将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我国特有的、有优势的未来医学去鼓励和扶持。

当今世界,纵观各国主流医学,对病人的分类和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是关键。虽然中医诊所遍布世界各地,但依然不是主流,也没有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因此,应重视中西医结合医学标准的制定,特别是政府应该组织制定在现有主流医学分类方法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中医治疗或结合西医治疗,让病人得到最佳治疗效应等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只有制定了这种临床标准或规范,世界各国的医疗服务管理部门才有可能接纳中医药服务进入其主流医疗服务。

吕爱平委员强调说,作为我国特有的、有优势的未来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发展方向之一,目前我们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没有专门的投入或专项,也鲜有部级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医疗机构,更没有部级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科研机构。国家应该加大投入,支持和资助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从利益相关方和长期战略高度完善我国医改

针对我国医改,吕爱平委员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建议从利益相关方和长期战略高度完善我国医改。他表示,医改进入“深水区”之后,关于医改的尖锐问题、尖锐批评,已经提示医疗服务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一方面存在“看病难”问题,同时又存在严重的药品过度消耗、过度医疗问题。相信我们大多数具有公费医疗条件的人,家里都有超过合理范围的药品存储;何况还有不少病人可能被滥用治疗。另外,如果回想起来,我们没有实施医改前,感觉医疗服务问题似乎还没有那么严重,经过多年的医改,好像越改越难、越改越贵。显然,医改已经不单是医疗领域的问题,而更是社会治理的严重问题。

吕爱平委员认为,所有医改相关的方案讨论必须要有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应该包括政府管理人员、医疗管理人员、各阶层医护人员、药业相关人员、保险人员和患者。现有的许多讨论都是领导、医疗专家或者医疗管理人员在参与,加上可能有些人也没有亲身经历过医疗服务中的问题,其讨论的方案自然很难达到最佳。现在的医改方案,患者的参与度明显不够。另外,我们还应充分考虑和理解医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战略高度制定长远计划,稳步改革。建议用反推的思维设计医改。首先明确未来20年后我国医疗服务的蓝图,再看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机制、人才配置等。只要该蓝图有利于社会保障、可行,我们就应该逐步实施。

吕爱平委员建议参考世界成熟经验,制定公平公开的医改方案。医疗服务的特点在于保证公民应该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有政府保障、保险、自费三个层次的医疗服务可以选择。建议政府大力支持县级医院的综合建设,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将县级及以下医疗服务机构变成全公益;也就是说,让县级及以下的医院充分体现国家基本医疗的公益性质,作为所有公民的医疗服务基本保障;大力发展医疗保险,让医疗保险在保险的商业范围依法服务;让大部分人自愿选择不同的保险医疗服务,获得更多、更高的医疗服务;将大型或特大型的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逐步变成私营医院,或者根据医疗需求,鼓励建立更多的私立医院,与政府公共基本医疗服务脱钩。现在医改的核心问题是将所有掌握国家最重要医疗人才资源和财政资源的大型三等甲级综合医院归为公立公益机构,必然造成医疗公益中的许多奇怪现象。

吕爱平委员认为,应将医改纳入全面改善社会治理的范畴,而不单单是医疗行业的职责,或者单单是医疗相关方的事情。他建议在医疗服务方面取消相关特权,让全民医保首先在全民公平的水平上开展;同时他还建议管理人员、特别是医疗行业的管理人员要下基层体会医疗服务问题,而不单单是听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现在的大问题是:决定医改的管理层,很少亲自体会过医疗中的问题和症结。我相信没有多少领导干部或者医院院长在不找熟人的情况下,亲自独立地去医院看过病。”

吕爱平委员表示,政府应该建立医疗宣传制度和监督机制,应该正确引导医疗宣传,并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说清医疗现有能力的局限;在所有媒体上,再也不要宣传医疗服务中的“奇迹”。如果医疗是医学科技,那“奇迹”本身就不值得宣传,因为那些所谓的“奇迹”,一定是“遥远的未来”大家才可以享受的技术。可惜,现在宣传的所谓“奇迹”基本上是宣传自己、个人炒作;更可怕的是,到目前为止,电视媒体上依然可以看到众多的不切实际、不符合医学科技的宣传。因此,吕爱平委员建议在公众媒体上少宣传医疗功能,多宣传医学科技的进展和趋势,特别是对医学探索的未知性、不确定性和未来性的宣传;少宣传夸大的、概率小的成功的医疗功能,对于患者可能存在的、也是合理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医疗功能期待”来说,是最好的宣传教育。

吕爱平委员还建议增加医疗投入,改革医学教育体制。“我国医疗投入相对较少,必须增加。同时,建议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防止一方面医疗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又有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并不像国外的医学精英教育,因此,国外的医生待遇、医生管理方式将都不适合我国医疗系统。我们应该将医学教育回归到它的专业教育、精英教育属性上来。目前,我们一方面合格的医生少,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又去从事其他职业。我们的医学教育应该根据我们的医改蓝图,进行细致的专业规划。”吕爱平委员最后说。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国特色概况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制定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当务之急。2000年初,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脑血管病目前治疗手段的重新评价,按照这个评价结果,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个管理系统,即卒中单元[1]。自此,起源于欧洲的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脑血管疾病临床究人员的关注。

狭义的卒中单元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如卒中病房中,组织神经专科医生及专职的物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病人或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续到出院之后的家庭医疗和社区医疗及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2]。2003年美国和欧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确指出:卒中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里接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很多,究其病因,虽历代各医家学说纷纭,不外虚实两类,虚、火、风、痰、气、瘀六种病因。其病位皆为脑和经络。其病机较复杂,《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国,中医已经长久广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疗中,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中风的诊断、治疗和调护方面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医疗模式,至今与西医方法并存于临床。StrokeUnit突出以人为本,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不是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理论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从管理上将中西医各自在治疗、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在临床上进行优化组合,将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治疗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卒中单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医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是我国的特色,将国际上通用的卒中单元模式与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将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中药、推拿、针刺方法融入卒中单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规范的融西药、现代康复技术、中药、针灸、推拿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是我国目前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石学敏院士推广以针灸为主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国内的应用,揭开了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序幕。李向荣等[3]通过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对住院卒中病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住院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死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樊永平等[4]在卒中单元中运用中药制剂治疗脑卒中病人,结果能有效地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升高急性脑梗死病人Bathel指数(BI)评分、减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张运克[5]自1996年以来,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治疗5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尼莫地平法评定疗效。结果好转率达到80%以上,临床治愈率达到50%以上,并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证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吴俊红等[6]自2002年12月开展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的管理模式以来,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均高于普通病房管理。2006年广东中医院黄燕等“关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变)及2006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启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的启动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在中国具有的可行性、优越性。王万林等[7]将全部278例发病7日内的急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对照组116例应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2组14日内病死率、死亡原因、感染发生率和随访21日欧洲卒中积分(ESS)和90日Barthel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MBI)。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比常规治疗模式具有优越性。宋冬梅等[8]观察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将120例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6例为治疗组,54例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可以提高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吴俊红等[9]选择2002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住院病人160例,随机进入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80例,主要观察指标有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神经功能评估IHSS)。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杨楠等[10]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与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的中医辨证治疗和针刺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评估(M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0.05)。结论:与一般的卒中单元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更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中更多获益。

李丹丹等[11]将94例严重脑卒中(牛津残障量表评定均为5级)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中西组加用规范化中医药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观察项目为住院病死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等。结果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组OHS恢复到3级~4级者较对照组多(P<0.05);两组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较一般卒中单元对患者更有益。

通过探讨一种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为脑卒中治疗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是我国在治疗脑卒中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王法德等[12]认为创建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应该坚持“五个”结合。(1)中医与西医结合;(2)中药与针灸、推拿结合;(3)治疗与康复结合;(4)内治与外治结合;(5)治疗与预防结合。白小欣等[13]认为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建立和实施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新模式,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童。

总体来说,我国卒中单元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现仍正处于起步阶段。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新的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研究应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重治疗轻预防2.重药物轻康复3.重西医轻中医4.重肌力改变而轻正确运动模式的再学习5.重运动功能的恢复而轻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卒中单元。神经功能的恢复、重建或代偿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终身的过程。近些年中医针刺、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结合现代神经病学对于卒中后偏瘫的研究和认识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所以,应当用现代科学手段揭开中医治疗中风的机制,同时进行多中心、多样本的观察研究,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形成治疗指南,充分发挥中医简、效、廉、便的优势,根据本国实际,将中医、西医各自的特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疗效更高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参考文献

[1]李厥宝,倪朝民.卒中单元的系统论[J].医学与哲学,2004,25(7):27-28.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李向荣,吴清明,刘未艾,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病人的影响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381-383.

[4]樊永平,熊飓,周纡,等.卒中单元中熄风化痰活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247-249.

[5]张运克.中医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与实施[J].中医药学报,2005,33(5):5-6.

[6]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7-208.

[7]王万林,周满翔.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的优越性[J].河北中医,2005,27(12):891-892.

[8]宋冬梅,郭占英.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7(4):47.

[9]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7.

[10]杨楠,李国辉,张志强,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12.

[11]李丹丹,李向荣,吴清明,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严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影响的初步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273.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篇3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疗程长药多量大,长期用西医药治疗会引起耐药性及不良反应,而用中西药治疗疗效慢,这是临床医师们所遇到的棘手问题,本人在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借此与同道们共讨。

西医治疗肺结核的化疗方案:初治方案29HRZ/4RH疗程为6个月,有的人疗程达12个月,大多数患者无法坚持到全疗程,西医治疗的优点是作用快,缺点是长期治疗会产生耐药性及不良反应,如异烟片,利福平对肝细胞的损伤,链莓素对第8对颅听神经、肾功能的损伤,这些问题是西医治疗普遍遇到的头痛问题,给治愈肺结核带来很大困难,中医认为肺结核是由于正气虚弱而感染上“瘵虫“所导致虚损伤阴的表现。如:咳嗽、咳痰血、盗汗、潮热、面赤、乏力、消瘦、精神差、纳差,为气阴两虚,治以滋阴润肺,气虚者益气。脾虚者健脾,方剂有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月华丸;中药有熟地、百合、五味子、乌梅、贝母、鳖甲、冬虫夏草等。优点:长期治疗不良反应小,不会产生耐药性,很经济,长期治疗也不会对肝细胞、肾功能及第8对颅脑神经的损伤。缺点:中药治疗起效缓慢,这也是中医师们遇到的头痛的问题。笔者认为,按中西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或标本并治的原则。肺结核分为三期,即进展期,稳定期,好转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就是要把握好这三个期。在肺结核的进展期,最好用西医治疗方案,即2SHRZ/4RH,使得西医的优点最大发挥出来,待病情稳定后,在稳定期和好转期采用中西医药治疗,滋阴润肺,益气健脾,如培土生金法,进而使中医药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使得中西医完美结合发挥出各自的优点,从而更好地治愈肺结核。

例:患者,男,35岁,肺结核5年,咳嗽、咳痰血丝,盗汗,乏力,纳差,潮热,消瘦,精神差,双肺中上野可闻及局限性水泡音,血沉100mm/小时,痰涂片:抗酸杆菌(+),胸片:双肺上斑片状阴影,诊断:浸润性肺结核,治疗,入院首选西医治疗,2SHRZ/4RH方案左氧氟沙星静滴,住院20天复查痰涂片,抗酸杆菌(-),血沉:40mm/小时。后继续采用中医药治疗,滋阴润肺,益气健脾,方剂:百合固金汤,生熟地黄9g,百合9g,贝母9g,麦冬6g,玄参9g,桔梗6g,当归6g,白芍6g。与消食导滞药加减,如:山楂、神曲、半夏、白术、茯苓、陈皮。服7剂后,盗汗、潮热消退,食欲大增,精神渐好,出院后仍坚持服中药,冬虫夏草,高营养饮食休息好。3个月后经复查胸片:结核灶吸收钙化;观察患者:精神好,食欲好,体重增加,肝细胞、肾功能均正常,痊愈。

以上病例说明:只要把握好各种病的特点时期,使得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完善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解决疾痛之苦。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篇4

一、中国医学范式的构建是医学发展的历史必然

医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与自然界长期的抗争过程中孕育诞生。公元前5世纪前后,《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构建的东西方生命之学,成为中西医学发展史上两座不朽的丰碑。公元2世纪,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降生了两位医学巨人:张仲景与盖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确立了理法方药系统的中医辨证体系;盖伦以解剖生理、观察实验为基础,著出堪称系统的百科全书,发端了分析还原的西方实验医学科技方法。中西方开辟了医学发展的不同路径。随着地理大发现,特别是在西方殖民扩张的挟裹下,西方医学作为强势文化的一部分进入中国,开始了中西医学交流史。

1.中西医汇通:“折衷归于一是”的梦想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学东渐,西医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人们不得不思考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关系。受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医家提出“中西医汇通”的主张,形成了“汇通派”。代表医家有唐容川、朱沛文、张锡纯、恽铁樵等。唐容川第一次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朱沛文著《中西脏腑图象合纂》,强调学习西医的解剖知识;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

30中国高等教育2014.19

“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恽铁樵指出“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汇通派”站在中医的立场上,从不同角度探索沟通中西医学的途径,比较两种医学体系的异同与优劣,并在比较与汇通中维护中医学理论,希冀通过“折衷归于一是”,保存和发展中医学。由于时代局限,汇通派没有、也不可能寻找到一条中西医学“汇通”的有效途径,但是其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中西医学共同发展的新方向。

2.中医科学化:“整理中医”的单向尝试

20世纪20年代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科学”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检验中国学术的唯一标尺,“中医科学化”思潮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下应运而生。丁福保最早提出“中医科学化”的口号,认为“沟通中西医应自中医科学化始,撷采彼长,以补吾短,适为保存国粹之唯一途径。”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何云鹤、陆渊雷、谭次仲、时逸人、施今墨等,他们主张借西方医学来整理中医,去除中医理论中的“玄理”,实现中医学的确切性和实证性。

中医科学化提出了科学整理中医的目标和任务,反映了工业化时期对医学发展方向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其尝试简单地运用西医理论来“整理”中医的方法,显然具有狭隘性。同样,简单地用西医理论来整理中医学,也难免走入死胡同。

3.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的双向互动

新中国成立后,党与政府站在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高度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口号。1956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他认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指示明确了中国医学的发展方向,确定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病证结合”诊疗模式、“菌毒并治”防治方法、肿瘤治疗的中国模式等,均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但是,中西医结合却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尴尬,即现行的中西医结合,主要停留在中西医治疗上的配合阶段,即中西医两法治病,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结合,没有打破各自理论体系,发展为更高层次的医学模式。

2010年6月2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同志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办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这一讲话对于校正长期以来在中西医结合方面,以西医学为基准的方向有着战略性指导意义,也促进我们不得不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中西医结合,去思考更高层次的中西医融合问题。

从“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到“中西医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相遇后大致的三个阶段,虽然各个阶段立场和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历史诉求:那就是希望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长处,并能够融通结合。尽管这种有机融合尚待时日,但这一历史逻辑的指向却是清晰的。随着医学的发展,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已经成为可能,“中国医学”的诞生已呼之欲出。

二、现代科学搭建了孕育中国医学的温床

现代科学发展促进了医学发展,同时搭建了孕育中国医学的温床。随着纳米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等的迅速发展,医学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这是宏观文明和微观文明并进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以宏观见长的中医学,与以微观见著的西医学的高度融合寻找到了契合点。

现代科技推进中西医理论“不谋而合”。由于中西医理论基础的差异,长期以来中医学理论被认为不“科学”,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秘”的中医理论揭开了面纱,呈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的“不谋而合”状态。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等理论印证了中医外邪致病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神经、体液的异常,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中医情志致病的理论;现代时间生物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地理学的发展已提出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气候的人群患病有不同的规律性,堪称是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发展。

系统生命科学促进中西医疗法的“不期而遇”。“辨证论治”个性化诊疗是中医学的特色。近几十年以来,西医无差别化医疗模式遭遇湍流,以“单一疾病一单一靶标——以一概全”的观念正向个体化医疗转变,利用多种治疗药物,并将营养、心理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考虑在治疗方案内,尤其有助于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上达到最佳效果。医疗实践上的这种转变需要以系统科学一系统生物学为基础。旨在了解动态和非线性系统内的彼此相互独立的两者之间的联系及相关性,及其出现在某些组织水平的性能。这个系统概念与我们的中医学理论是相通的。因此最近几年,科学领域中出现一个新兴的“健康”概念,而长期以来这个概念都是以中国传统医学的健康理论为核心。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草本组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中西医“个性化”疗法的汇合。

现代科技推进中西药物研究“殊途同归”。中西不同的医学体系形成了不同的药物研发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医疗实践中。20世纪随着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中西药物研发模式的交叉。如中药砒霜(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教授和他的团队,以“以毒攻毒”的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发明的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白血病取得的成效让世界刮目相看。2000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用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案。另一个例证是获得2011年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DeBakeyClinicalMedicalResearchAward)的中国科学家屠吻吻,表彰她在青高素(artemisinin)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三氧化二砷和青蒿素都是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这两项工作用事实表明了中药的巨大潜力。他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都是现代科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这两项成就打开了药物研究的视野,促使更多的研究者从中医经典中寻找研究灵感,用现代科技方法使传统药物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三、中国医学范式的特征优势

所谓“中国医学”,即传承中医学精髓,中西两个医学体系交叉融合,体现现代科学发展水平与方向,具有世界推广价值的当代医学新范式。它以发挥中国传统医学整体观、个性化的优势为基点;在生命与疾病的认识思维、辨治模式、处方用药等方面集中西医学之大成,中西医相互融合协同的全新医学范式。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医学的特征突出表现在融合与协同两个方面。融合:中医学的向内用功与西医学向外探索的融合;中医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与西医学的科学观、人体观、疾病观融通;中医的生命时空变动之道与现代医学的人体结构功能之学融通;既具中国传统原创,又兼具国际现代融通。

协同即在方法论上,中医整体论与西医还原论的协同;在认知方式上,中医察同与西医察异的协同;在思维方式上,中医直觉思维和西医逻辑思维的协同;在研究方法中国高等教育上,中医主观经验和西医客观实验的协同;在诊疗方式上,中医辨机辨证与西医辨病辨症的协同;在治疗理念上,中医针对人的“调理”观与西医针对病的“修理”观的协同;在治疗方法上,整体与靶点的结合,体内过程与体外表征的观照,复方与单体的选择性运用协同。

中国医学为集中西医学大成的全新的医学体系,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特色的原创性和先进性。中国科技自古领先于世界,进入近代以后却被西方思到了后面。经过100多年的追赶,毋庸置疑,目前我国医学的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更为罕见。但是,通过积极开发我国宝贵的具有原创性的中医学资源,以独特发展视角构建中国医学新范式,形成具有中国原创性的集成优势。可以在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医学率先取得领先地位。

理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中国医学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优势。它吸收了当前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形成具有多元医学内容兼容并蓄的当代医学整体的知识论模式,符合人类医学发展趋势。其将构建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平台,既可以在理论与方法上为当代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在生命科学发展的若干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反过来也使得传统的中医学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

临床疗效评价的全面性。中国医学的优势,体现在临床的高效上和对疗效评价的全面性上。比如扩大了诊断视野;用新的理论分析、揭示疾病的内在规律;将疾病发生、演变、转归同立法处方用药紧密相连;将生理、病理、医理和药理连贯思考等。将局部的病理变化和人体疾病过程的整体反应、动态变化相结合,两种理论融会贯通,对疾病认识更加细致,提供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创造出新理论、新药物。并且对疗效的评价,将打破目前以单一指标为评价标准的局限性,建立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四、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使命

引领中国医学的发展方向。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肩负起知识与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历史重任。中国医学以传承中医学精髓为核心,融合中西医学为基础,为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担负起引领中国医学发展方向的历史责任。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将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动物模型、临床研究等多层面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下,产生出一批可以统摄、涵盖、交融两种医学思想和医学知识的术语,打破中医科研是单纯“以西解中”的局面,形成一批可以阐释中医、也可以阐释西医并且能够有效表达人体和疾病的复杂现象的新的中国高等教育术语群;将实体模型与唯象模型相结合,把中医的藏象研究与西医的解剖形态研究结合,促进医学新的发展;在药物研发上,研究具有多靶点优势的药物,开发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新药品种。

提升中国健康事业的水平。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中国医学的特点,秉承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辨证施治的诊疗思想,药物及非药物干预等养生方法,融合西医学优势,不断提升维护健康、干预亚健康到疾病的防治能力与水平,从而提升中国健康事业的水平。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教学现状设想

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等倡导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快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与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但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科学观,到目前为止,我国中西医结合现状并不是很令人满意,明确教学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势在必行。

一、中西医结合教学的现状

1.培养目标含糊,教学体系不完整。

目前开设的中西结合偏于中医方向,还不能独立建系,只是一个专业,甚至只是一个专业方向,难以明确区分中西医结合与中医学教学的差别及优势所在,对学生教学培养目标笼统而抽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足,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医的学习更讲究学生的悟性,西医有一个量化、客观、具体的标准,在如今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西医更易被接受,从而在学习中以西医为主,忽略中医,导致基础不扎实,为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2.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教学主要是中西分隔,虽同步开课,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教师各自“授之以鱼”,很多中西医出身的优秀人员都进入临床或科研,走进中西医教学的少而又少,中医教师对西医知识掌握得不够,不能及时更新一定的知识理念,对最新科研动态了解不够,没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而西医教师对中医的理论也模糊不清,两者没有结合点,学生更难以找准中西医的结合点。

3.中医“四大经典”的解读不够重视。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精华之所在,但目前教学中对经典的学习不够深入,授课内容一再压缩,学生和老师都不够重视,课堂不够生动,课件不够吸引人,大部分经典老师没上临床、照本宣科。如今不再是师徒制,若经典文献的课时再减少,则学生中医水平难以取得明显进步。

4.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不够。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越早接触临床,以后临床经验越丰富,能力越强。但目前授课与临床实践的比例不协调,学生普遍只有一年的实习机会,见习的动手机会更少,而中西医结合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每个科室都需要实习,转科时间有限,对每个科室疾病的认识浅显,而有些学生忙于求职和考研准备,不重视实习过程,导致临床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从而出现求职困难。另外,国内综合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数目不过几十所,实习生难以都分配到综合医院,有一定的偏向性,大大降低中西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可能性。

5.教学材料的缺乏与重复。

不论是中医课程还是西医课程,均存在教学内容的大量重复及基础理论课和临床课的脱节,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比例、中医与西医课程比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一般都是一套中医教材加一套西医教材,在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科中,学生更难以将两者相互贯通。许多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书籍只是简单地把中医病症与西医疾病相对应,然后把各自内容拼凑在一起[1]。每个学院所采用的教材可能不一致,但大体模式相同,没有优秀的中西结合的新型教材,缺乏创新。

6.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教学软件的应用不多样化、新颖化,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互动不够,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7.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有限。

对医风医德的教育不足,学生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识不够深刻,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院建设和发展由依赖型向经营服务型转轨。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医德存在多面性特点,因此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很有必要。

二、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设想

1.建立完整、独立的中西结合体系。

明确中西医结合教学培养目标的靶向,提高培养目标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细化标准[2]。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课程的精简整合都是建立在优秀的教材基础上,因此需要修订教学大纲,优化课程,重新编写教材[3]。开设拼盘式课程,放开制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其独立创新的意识。

2.建立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师资队伍。

适当引进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的硕、博士生人才,在政策上加以扶持,鼓励和要求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举办中学西、西学中两种形式的临床课程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中西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另外还可组织副高职以上教师举行中西医结合专题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达到学术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4]。

3.提高对中医的认识。

活跃中医氛围,加强对中医特质内涵的分析。加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学经典、取精华,指导临床,把职业目标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在经典的学习上,采用生动形象的说课方式,课堂授课时采用启发式,结合临床实践,做好医学教材横向层次和纵向层次,充分发挥授课者的主导作用和主动能观性[5]。课件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利用相关教学软件,可帮助学生学习和分析。在实验中求索真理,把握中西医的精髓。开设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这类桥梁课程可以是《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史》、《中西医比较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学》及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系列讲座等[6]。

4.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疾病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采用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目前PBL和CBL教学模式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PBL教学程序基本遵循“提出问题―资料查阅―讨论―再提出问题―再查阅资料―班级交流与讨论―总结反馈”的周期进行,每个周期内有数次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提高教学的速度和深度。如此滚动进行,实现完整讨论与分析。在辨证论治教学部分应用CBL教学法:在讨论时多采用临床真实案例为主线,形成以自我完善为基础,以“头脑风暴”为特色的教学形式[7]。老师布置病例讨论,课堂不够,课后探讨,查资料,最终拟出解决方案,再汇总、分析总结。

5.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

循证医学意指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内容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发展中获取最新、论证度最高的论据,从而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临床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树立医学生科学、求实、严谨的临床思维和工作作风。从单纯的理论到具体的病例,最后到基本的临床思维方法,增强活力临床教学效果,达到临床教学目的[8]。

6.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从基础知识学习开始就安排一定的见习周期,临床上的疑难病症会启发学子的思维,有利于以后临床学科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建立。见习地点除了附属医院外还可以设在学校附近的医疗点或社区,除任课老师和本科室的在读研究生带领外,邀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指导。见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整理好病例记录,并写出见习心得[9]。

7.增加中西医结合学制。

增设中西医结合八年制专业,修订培养方案,达到理想效果,在技术层面上教学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因此在选拔学子时强化标准,控制人员数目,择优录取。另外,增加选修课程,丰富学子的社科知识,发散教学思维。

中西医结合任重而道远,只要找准结合点,注重教学改革,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致安.中医院校教学将如何面对中西医结合[J].新疆中医药,2005(23):58.

[2]王炜,朱虹,钱静.境外医学教育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7(05):92-96.

[3]黄冬梅,刘艳娟.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园地,2013,9(02):105-106.

[4]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05):864-865.

[5]董芸.中西医结合教学应加强中医学的特质内涵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4):110.

[6]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05):864-865.

[7]JaneJackson.Case-basedlearningandreticenceinflbilingualcontext:perceptions0fbusinessstudentsinHongKong[J].System,2003(31):45-46.

[8]黄仁发,滕久祥.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0(05):158-159.

[9]周俊琴.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本硕班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03):46-47.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篇6

一、充分认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意义

(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中医药以其显著疗效、鲜明民族特色、独特诊疗方法、系统理论体系和浩瀚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我省具有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明显优势。我省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服务网络较健全,中药研制开发较先进,为全省人民医疗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全省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江西、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全省中医药事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按照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江西优势,推动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创新,深化中医药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药战略,走出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为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主要目标。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为建成一批现代化中医名院和名科,培养造就一批中医名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省建成一批西医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高,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网络初步形成,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中医药科学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进程和学术进步加快,中医医疗服务对全省医疗服务体系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

三、加强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及其能力建设

(五)健全和完善中医服务网络。各地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配置好中医卫生资源,形成以省、市、县级中医医院为骨干,以名院名科为特色,以农村、社区和个体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县及县以上政府都应办好一所中医医院。不得随意撤销、合并中医医院。

(六)建设好各级中医医院。各级中医医院是中医服务网络的骨干力量,属于综合性医院,各级政府应按照中西并重的原则,与同级西医综合医院同等对待。切实加强对中医医院的政策扶持,中医医院的基本规模、服务功能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相适应。各地要将中医医院纳入当地120急救网络。各级中医医院的负责人要热爱中医工作,事业心强,懂业务,善管理。中医医院应相对集中当地较有名的中医人员从事中医诊疗工作,要逐年选拔中医院校毕业生充实中医医院,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中医医院。

(七)强化名院名科建设。各级政府要重视中医名院名科建设,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要以现有条件较好的中医医院为基础,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建成一批服务功能健全、临床疗效显著、社会影响广泛、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技术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现代中医名院名科,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切实提高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

(八)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中医医院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正确的办院宗旨,确立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尊重和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和中医医疗保健需求为目标,为创办现代中医名院名科,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医名家而不断努力。

(九)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医院应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服务方向,应用中医药手段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尤其要在慢性病、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发挥优势。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的特色,积极开展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治和保健服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资源配置、经费补助、中医药人员职称评审、中医药服务价格等方面,鼓励、支持中医医院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要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人员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防治疾病,运用中医药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为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十)重视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优势,特别要注重组织对癌症、艾滋病等及疑难病症进行中西医结合的防治研究,提高临床疗效,破解医学难题,创新医学成果。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要不断改善办医条件,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尽快建设成为管理规范、效益显著的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发挥全省中西医结合的龙头作用。

(十一)加强西医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西医综合医院中医科室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医疗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及县以上西医综合医院都要设立中医科,并设置一定比例的中医病床。要充分利用西医综合医院的人才、设备优势,努力做好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到2010年在全省建成一批西医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

四、推进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十二)抓好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县抓好中医医院、乡抓好中医科室、村抓好中西医两法的模式,以创建国家和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为载体,抓好农村中医工作。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立中医科室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人员,中心卫生院及有条件的一般卫生院应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村卫生所(室)要有一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鼓励支持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按有关规定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对专科专病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纳入乡村医生的范围进行管理,通过有关考核合格后,允许其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十三)大力加强农村中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为基层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县级中医医院要充分发挥本县域中医医教研的中心和龙头作用,到2010年,使全省乡村医生掌握并运用防治常见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十四)发挥中医药在新农合中的作用。中医药在新农合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明显的优势,凡符合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中医医院都应列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中医药治疗项目及常用的中药应列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在定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和中医传统技术治疗疾病,补偿比例高于同等级医疗机构西医治疗的10%。

(十五)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将中医医疗机构作为社区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时,要统筹考虑支持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人员和必要的设施及中药。要积极开展社区卫生从业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10年,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能开展基本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五、切实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十六)加强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充分挖掘我省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努力研究江西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加强具有地方特色诊疗技术和名医、名科的培育及旴江医学的整理研究。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草)药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和验证研究。深入研究“樟邦”、“建邦”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加强江西道地药材、特色药材的开发和研究。弘扬江西中医药文化,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优势。

(十七)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各级中医医院要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选择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重点建设,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行为形象、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为全省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作示范。新建和改扩建的中医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全省中医医院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风格。

(十八)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我省中医资源和学术文化优势,在医疗、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以便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单位在境外开办中医医院和中医药学校,积极引进留学生、进修生,安排中医专家援外,促进中医药行业对外开放。

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十九)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我省中医药事业的根本所在。省卫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全省建立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作出规划,要以培养适应中医药发展需要的各类中医药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中医药终身教育制度。重点抓好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二十)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省中医药高等院校要深化教学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打造精品课程和强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中医药高等教育。

江西中医学院是我省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突出特色、着力打造在全国领先的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为发展江西乃至国家中医药事业作出贡献。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我省中医药高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完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在应用型学科上办出特色,培养高质量的高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十一)抓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和本省的中医药教育资源,依托现有中医药院校和中医医院,组织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重点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紧缺人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员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到2010年,重点培训一批县级中医医院管理人员、专科专病技术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全面提高基层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通过继续教育使一批应用中医药为主的乡村医生取得中医药中专以上学历,造就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医药管理人才和中医药类别的全科医生。

(二十二)注重选拔和培养新一代名中医。省卫生、教育、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要探索多种途径,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和完善评选和培养中医名医制度。使那些理论功底扎实、临床技能过硬,医德高尚、群众信赖、社会尊重的中医人才脱颖而出。激励有志者奋发努力,不断进取成为一代名医。

要尊重保护名老中医,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离退休名老中医要尊重其本人意愿,针对不同对象,采取抢救性措施,配备助手,协助其整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要从政治上、工作上、身体和生活等方面给予照顾,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愿意留用的则留用,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为激励基层中医药人员钻研业务,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对县(市、区)、乡中医药人员晋升职称,主要注重其实际工作和解决本专业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业绩条件可适当放宽。省人事、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实施办法。

(二十三)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要落实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人事厅赣人字〔2004〕213号《关于加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培养工作的通知》精神,以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及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造就和引进一批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医药领军人物。尽快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现代知识丰富、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创新团队,承担中医药重大科研任务,引领江西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推进中医药学术现代化。

七、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二十四)重视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部等十六部委《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我省确定的中医药发展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中医药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深化中医药创新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江西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五)把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各单位要遵循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在保持我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创新优势规划好创新目标、确定好创新重点、搭建好创新平台、组织好创新团队、制定好创新机制、落实好创新政策、编制好课题立项、安排好科研创新经费、计划好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把创新工作的关键环节落到实处,切实抓出成效。特别要根据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增加科技经费投入,使科技投入与中医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要予以重点支持。省、市中医医院要按业务收入的1%提取科研基金,用于中医药科研创新。

(二十六)加强省科研龙头单位建设。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建设,为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提供支撑条件。省中医院南方灸学研究所、南方灸疗中心及新灸法重点研究室等特色研究机构要加强建设,争取在灸法临床和理论研究方面早出成果。

(二十七)努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以临床实践为核心,规范中医诊疗技术,筛选、优化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重大疾病的治疗方案,形成一批新技术新方法。在医疗、教育、科研及管理等领域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药标准体系,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促进中医药学术体系与现代科技同步发展。

(二十八)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以“名厂、名店、名药”为骨干,不断壮大和提升中药产业。

加强对我省道地药材、大宗药材和重点中成药所需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全面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规范中药炮制。加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建成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中医药现代化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研制中药新药,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名优中成药。大力支持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药产业化升级,促进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壮大中药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我省现代中药产业。

(二十九)加强中药制剂的研制开发与利用。中药制剂是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改革剂型和研制开发新药的基础和前提,要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人员继承创新中医药传统剂型。鼓励和支持中医机构对安全有效的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方,自制成中药的膏、丹、丸、散等普通制剂,方便群众使用,提高中医药使用率。

八、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

(三十)贯彻落实中医药政策。国家对中医药的总体方针政策是发展传统医药,实行扶持为主,保护优先,遵循规律,发挥特色优势,中西医并重,促进发展。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党和国家中医药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江西省发展中医条例》。要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落实保障措施,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关心、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把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发展中医药事业负有重要责任,要切实加强领导,坚持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对中医药事业在感情上要热爱,在思想上要重视,在工作上要加强。

(三十一)增加对中医事业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对中医事业的经费投入,增加幅度应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中医事业费要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要纠正少数地方减少、取消或调控收回对中医医院补助经费的做法。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应设立发展中医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中医事业。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合作、合资等形式,发展中医事业。

应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加大对中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中医医院建设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工程投资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统筹安排建设经费,并按照中医医院建设用地要求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三十二)切实减轻中医医院的社会负担。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福利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优惠,各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对中医机构的非法集资、收费等行为。中医医院结余经费应用于中医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