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案范文

一、在概括中认识图形的元素特征

对于平面图形来说,元素特征主要是指一个图形边与角的特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相关图形进行概括,能够快速地认识其元素特征,进而区分和辨认图形。例如,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四边形,然后概括画出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最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修正对图形元素特征的理解。

师:你们画的四边形一样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我们画的都不一样,但有相同的地方。

师:同桌商量一下,什么地方一样?

生:有四条边,有四个直角。

师:有四个直角的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或长方形。

上述案例中,先让学生画一个四边形,然后讨论画的四边形是不是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概括了四边形的特征。由于学生之前所认识的四边形主要是长方形,为了避免学生认识上以偏概全,我又引导学生感受长方形与四边形之间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新课程倡导“学得主动、学得有效、学会思考、学有乐趣”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到生动的诠释。

二、在分类中认识图形的测量特征

在学生认识了图形的元素特征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测量特征。这里所说的测量特征主要是指图形元素的数量特征,如一个图形的对边相等情况、平行情况等等。在形式逻辑中,分类是揭示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分类的要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要有分类的标准;二是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引导学生通过分类能够有效地认识图形的测量特征。仍以“认识四边形”一课教学为例,课堂上我设计了开放性的分类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四边形的边与角,思考图形的测量特征。

出示六个图形,分别是正方形(1号)、长方形(2号)、梯形(3号)、平行四边形(4号)、菱形(5号)、有一个直角的一般四边形(6号)。

师:如果把这六个图形分成两类,怎么分?

生1:有直角的分成一类,没有直角的分成一类。

生2:全部直角的分为一类,不全部是直角的为一类。

生3:有直角的为一类,1号、2号、6号为一类。

师:为什么要把6号拿过去?

生4:因为6号也有一个直角。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生5:有斜边的为一类,没有斜边的为一类。

生6:长得很像的为一类,如1号和2号为一类,4号和5号为一类,3号和6号为一类。

师:把1号、2号、4号和5号都放在一起,有没有道理?你们想我这样放的理由是什么?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师:4号图形对边相等吗?

上述案例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分类,再来讨论分类的标准与结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进而获得对图形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在开放的分类活动中,学生不仅有机会分享他人思考的成果,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在比较中认识图形的关系特征

图形的元素特征与数量特征是认识图形的两个侧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关系特征。所谓关系特征,可以理解为一个图形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认识图形的关系特征。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比较活动。

师:从信封里抽出三角形中的一个角,这个三角形可能是——

生1: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生2: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生3: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师在信封里抽出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直角)

生4: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师在信封里抽出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

生5: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师在信封里抽出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

生6:是锐角三角形。

生7:不一定,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师:刚才看到一个角你们就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现在为什么不一定呢?再给你们看一个角。

生8:还是不行。

师:为什么无法确定?

生9:因为所有三角形都有两个角是锐角。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建立按角分不同种类三角形的表象之后,教师通过猜三角形的游戏,丰富了学生对各类三角形的形象感知,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空间观念,学会认知的方法。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边形质疑收获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2-025

“认识多边形”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认识,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经验和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原以为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我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没想到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向我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于是我顺势而为,把这些意外生成变成了课堂教学的资源,颇有收获。现撷取其中的教学片断,与大家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关注本质,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学片断1:四边形不都是歪着的吗?

师:刚才同学们从窗格图案中找到了一些边数相同的图形,其中有的图形有四条边,像这样有四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想一想,我们之前认识的图形中有哪些是四边形?

生1:正方形,长方形。(大多数学生表示认可)

生2:四边形是歪着的,而正方形、长方形一点都不歪,所以正方形、长方形不是四边形。

生3:是的,我跟他的想法一样。(部分学生开始动摇了)

……

【说明:关于四边形的概念,数学学科有着精确的定义,即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四边形。鉴于此概念中“直线”“线段”“平面”“首尾相接”“围成”“封闭”等词的抽象性,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对窗格图案的观察、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等活动感受概念――像这样有四条边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这样的描述对于二年级学生弄懂“什么是四边形”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情,甚至我一度以为让学生自学都可以,至于理解四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之间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事实证明,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很多学生对四边形的认知很容易停留在从例题抽象出来的表象上(一般的四边形)。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四边形的本质,我继续强化。】

师:只要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当然也是四边形,不过它们长得比较好看、周正些。如金鱼,你能说漂亮的金鱼不是鱼吗?(学生会心地笑了)

……

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定义”的概念有很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差异,不急于求成、过早地灌输精确定义,但这样也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引入概念后生怕自己一不小心会超前定义,不给学生任何建立概念、发展概念的时间和机会,就匆忙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样教学,导致学生不是从内在、本质上把握所学概念,而是形式、表象上的片面理解,自然不能掌握数学知识的实质,更谈不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比较、探究中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初步体验概念的外延。这样,以后遇到“不定义”的概念时,学生就能正确地认识相关概念了。

二、顺水推舟,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

教学片断2:圆是多边形吗?

师: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五边形,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六边形,由七条边围成的图形叫――

生:七边形。

师:对,由几条边围成的图形就叫几边形。像今天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都称为多边形。照这样,你还知道几边形?(学生兴奋地举手)

生1:由十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十边形。

生2:由一百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一百边形。

生3:由一万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一万边形。

生4:老师,我还有个不一样的问题。圆是多边形吗?

生5:当然不是了,多边形的边是直的,而圆的边是弯弯曲曲的。

……

当时的我也做了同样的解释,这个问题就此带过,可课后始终觉得有些不对劲。要知道,如果正多边形的边数趋向于无穷大时,不正是一个圆吗?当然,圆和正多边形的关系实际涉及极限的问题,超出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对这类超出学生认识水平而又暂时无需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但既然学生已主动提出这个问题,那教师也没有必要回避,不如顺水推舟,让他们了解正确的答案。那么,怎样既能将这个概念表述得通俗易懂,又符合数学学科的精确性呢?思索一段时间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利用课余时间,我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至此圆的轮廓已基本显现。于是,我指着这些图形问:“想象一下,当多边形的边数多到无穷无尽的时候,那它就会越来越像哪个图形呢?”学生瞪大了眼睛,小脸上满是惊奇,看着很接近圆的正十二边形,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圆”。看着学生惊喜而又满足的笑容,我不由地暗暗长舒了一口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对于学生的提问,任何时候都要给予重视、赞赏和鼓励,并适宜地给予引导、帮助。对于一些目前没有要求学习、掌握的内容,教师可根据需要让学生有所了解,使他们在自然、肯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探索,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这不正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吗?

三、允许不同,精心呵护创造的火花

教学片断3:老师,可以这样剪吗?

师(出示练习):从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生1:剩下一个三角形。

生2:是五边形。

生3:也可能是四边形。

【说明:出示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自主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图形的多样变化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理解多边形概念的本质。我在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跟上述三个学生一样,在正方形纸上直直地剪一刀,剩下部分是三角形、四边形或五边形,这也是教参中推荐的答案。教学至此,目的基本达到,于是我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可这时有一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4(出示右图):老师,我跟他们的答案不一样。

【说明:这个学生的操作结果(凹多边形)让我眼前一亮,这既超出了我的备课内容,又超出了小学数学学习的范围,于是我直接提出问题。】

师:为什么这样剪?

生4:剪下一个三角形,题目并没有规定必须是剪一刀,我觉得剪两刀也可以。

师:大家觉得可以吗?(学生表示认同,在他的启发下,其他学生开始踊跃发言,提出了一些新的剪法,如右图)

师(追问):这样一来,题目的答案就有很多了。不过,如果只能得到屏幕中所给的答案,这道题该怎么改变呢?

生(异口同声):一刀剪下!

……

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又是新课程提倡的培养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呵护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构建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猜想、敢于质疑,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长足发展。此外,教师也要学会妙用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尝试发现,以帮助学生收获更多。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篇3

关键词:图形的旋转;小学教学;北师大版本教材;教学反思

1引言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认识到数学之美是授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图形的旋转”这一课的授课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如何使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构成复杂图形。

2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的小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展示的是如何通过旋转,使简单的图案生成复杂的图案。学生学完这一单元后,应该能够明白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图案,使用简单的图案生成,要引导学生探究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教学目标

通过使用北师大教学的“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第一,认识什么是图形的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以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能够清楚旋转的性质,用数学语言描述使用一个简单图案如何通过旋转运动生成一个复杂图案。第二,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列举实例和图形进行一定的训练,有一定的想象能力,积累了几何运动的经验,能够举一反三。第三,激起学生对几何运动学习的兴趣,能够欣赏数学的动感之美,同时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欣赏数学的美和应用价值。

4教学难点及问题

本次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如何运用旋转的三要素来清楚的描述一个图形旋转的具体过程。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4.1学生兴趣低迷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使得学生上课时的情绪低迷,兴趣也不高,会使教学质量大大折扣。尤其这一课的内容是几何运动,因此,把握学生这课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也十分重要。因此,为了防止学生情绪低迷,要设计有趣的情境。

4.2注意渗透数学方法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所以要在设置的情境中不是单纯的使用生活中的实例,更重要的是渗透一些数学方法,不要舍本逐末。4.3把握重点和时间“图形的旋转”这一教学知识面比较广,范围也比较大,因此教学的时间也十分有限,要注意把握和学生的交流时间,尽量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深一些深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力。

5教学实施方法

“图形的旋转”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趣的上课内容,为了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

5.1学生主动寻找图案

为了激起学生兴趣,可以提前让学生寻找一些具有旋转特征的或者由旋转运动构成的图案,这样还可以使学生提前预习,对授课内容感到好奇,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5.2创造学习情境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学习,可以创造一些情境,准备一些图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准备一个三角形,通过不停地旋转绘制图案,可以引导学生旋转后的图案进行观察想象。5.3动手实践为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动手操作。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图案来创造一些新的旋转而成的图案,引导学生自己述说图案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能够发现美。

6教学反思

通过对“图形的旋转”的备课与教学实施,总结了一些教学时应该注意的方法。数学课主要锻炼的是思维能力,仅仅靠记忆和枯燥的学习来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的方法是很不可取的,因此,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6.1以学生为主体

如果采用被动式教学,即知识单纯地由老师给予学生,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式学习。那么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老师授课为主体。

6.2知识与生活结合

如果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话,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兴趣,随时随地地巩固知识,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旋转的图案可以很好地将生活与学习接轨。使得数学和现实世界发生交叉,认识到数学的迷人之处,数学的美。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只是存在于课本当中,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6.3把握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旋转的三要素就: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无论是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还是由学生自主创造图案,都不应该离开这个教学重点。否则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能够把握好上课的节奏,不能让学生只沉浸于一些案例,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把握。

7结语

本文对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图形的旋转”这一教学内容的实施进行了总结并且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白玉国单位:彰武县平安镇平安九年制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