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引导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正如所说:读《三国演义》,可以领略到诸葛亮口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能学习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许多名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节精彩,主题深刻,是文学之精华。因此我认为: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到名著里遨游,让名著知识伴随学生,定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可在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山区中学,老师应怎样引导好山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呢?这是重要而又难执行的任务。下面,谈谈我在此方面探索出的一点思考与方法。

一、根据现状要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1.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目前山区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⑴教学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经调查,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wwW.133229.cOm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大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山区镇连一家正规的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租书,也没地方。⑵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或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⑶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看动画片、看球赛或电视剧。而对名著却不感兴趣,不想看。⑷缺乏引导,名著难以理解,特别是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许多青少年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山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我们在高度重视之余更应明确: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2.利用一切资源,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⑴是以学校的图书室为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到读书室借名著来阅读;⑵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找或借,凑几十本书。学生就可以有书可读了;⑶利用上网查看。个别同学家有电脑的,并提醒学生上健康的网站如:教育服务网等;⑷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联系,如:用至家长信,让家长了解阅读名著的好处,赢得家长的支持,尽量为子女提供名著书籍与阅读时间。

二、培养兴趣,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强烈愿望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教师和同学推荐名著的好片断读给大家听,或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的影片看,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等。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名著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发挥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力量的氛围。

2.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3.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月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总结,看谁读得多,看哪个小组读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可以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知识竞赛、讲故事、谈读后感、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以检验大家的阅读效果。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名著。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1.轻松读得,富有实效。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我们也可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朝花夕拾》一本书,常常是先浏览一番其中的十篇作品,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描写百草园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2.制作读书卡。⑴作摘抄。将读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节、名言警句、分类地抄在卡片上。经过选择、抄录,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⑵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⑶作笔记。这是与写作练习结合的一种方法。阅读后,写出提要(或提纲)、读后感等,把阅读所得加以提炼、概括、系统、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如《随感录》、《名言警句》等。这样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提高文学素养。学生就可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总之,山区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名著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使山区学子从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收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俊.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魏海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我们不妨从阅读名著入手,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因为首先,名著作为贯穿古今文化的纽带,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施耐庵的《水浒传》体现着封建时代被剥削被压迫人们英勇的反抗精神;鲁迅的《朝花夕拾》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对故乡的怀念;高尔基的《童年》展示了少年时代的艰苦和统治阶级的黑暗;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残忍。通过读名著你可以了解更多的常识,包括文学的和生活的,了解外国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历史背景。

其次,学生能在阅览别人人生的同时吸取教训,更加了解人生:有的古典名著里面包含了计谋、军事的运用;成功的秘诀;社会的规律;而且任何年代都适用。如《三国演义》;有的名著本身文笔就很好,并有励志作用,看后使人们振奋,坚强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的在当时就特别创新,而后人又难以超越的。如《聊斋志异》;还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如《论语》《孟子》等。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关注名著呢?

(一)营造名著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阅读成果产生于有兴趣的阅读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每堂语文课前,我开展了语文课前三分钟“名著片段朗诵”比赛,由男女各一名同学向全班朗诵名著的经典片段并要朗诵推荐语,每周组织学生选出最佳朗诵者和最佳推荐语,贴在班级宣传栏上供全班阅读。时间长了,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不可缺少的话题,成了大家情感世界的需求。这样,从交流的需要出发,学生从名著中就能读出乐趣,读出成就感。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之前,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片片段,设计一次有关祥子等人物的语文活动,出一期有关人物分析的板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感受小说人物的魅力,自然而然得唤醒学生对小说人物坎坷命运的同情,鼓舞他们阅读文本的信心。

(二)教材教学与名著阅读相得益彰。

大量的名著阅读,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当这些知识与课内学习内容相关时,不失时机地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理解名著。

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课文后,发现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童年的情节特别感兴趣,我顺势对学生说:“你们不想读读其余几篇吗?如果想了解鲁迅对它们的态度、情感,以及关于它们的故事,那就去翻一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那有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也许你会有不少的收获。”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积极引导与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相结合。

在学生读书问题上,引导学生读名著固然很重要,但是尊重学生的自更为重要。老师千万不要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书强行让学生阅读。

学生有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在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阅读篇目。名著有许许多多,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我觉得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四)抓好名著阅读的落实,“读”出成效。

1.时间落实。每周至少有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二是落实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

2.活动落实。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要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读什么为什么要读怎样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让学生“读”什么?笔者认为,这是阅读教学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确立了“读”什么之后,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为什么要读”和“怎样读”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并将阅读中获取的精华迁移到写作和口语交流当中,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正潜伏着危机――人们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国外的母语教育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并在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典与创新的关系。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均证明:不管学习何种语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经典阅读,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概莫能外。

经典作品犹如一棵棵大树,繁盛的枝叶过滤着浮躁、平庸、虚无的沙尘,深茂的根系汲取着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营养。让学生认真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丰富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让这些作品所展现的崇高境界,帮助孩子抵抗丑恶与残暴,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也获得对于古典美、现代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去提升自我,创造世界。

首先,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教师可结合古诗教学,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能帮助理解,又扩大了古诗词的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阅读经典名著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语文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我们看到一长串书名。每一个被这些经典作品滋养过身心的人都会相信,这些书名的背后,是一座座宝藏,藏在其中的宝物融汇了成百上千年的岁月,依旧熠熠闪光、璀璨夺目。

引导孩子喜欢阅读经典名著,不是布置读书任务或者宣传阅读经典名著的好处就能做到的,需要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进行感染与熏陶。一要创设读好书的氛围,通过和学生的交谈,让学生介绍自己读了哪些文质兼美的书籍,并加以鼓励,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荣誉感。二要让学生感到读书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发现学生在答问或作文中引用了课外阅读的知识,就要及时表扬,还可以对读书已成自觉的同学进行隆重的表彰。

二、为什么要让学生读经典名著

为什么要让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呢?呢?《诗》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经典是千百年来先人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解决的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而杂书解决的则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细枝末节、具体零散的问题。所以,读经典可以使人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源,并解决人生根本的、普遍的问题,帮助人树立信仰理念,引导人明辨是非,确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杂书则只能给人提供工具性、技艺型的帮助。两相权衡,孰重孰轻,判若分明。所以说,生活之树常青,经典之树就常青;而经典之树之所以常青,就在人们愈读经典,愈能感觉到经典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魅力。

经典何以成为经典?名著何以成为名著?那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经过了岁月的刷洗,经过了不断的误读和矫正,已经具有了闪亮的金属内质和公认的权威性、知名度。无论创作的艺术手法,作品内容的丰富典型,作品思想的深刻博大上,它们都具有无可批驳的地位。因此,我们不仅要读古典文学名著,也要读现当代的文学名著;不仅要读中国的文学名著,也要读国外的名篇佳作。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限于兴趣、耐性、接受力,往往会遇到一种阅读屏障,越过这一层,海阔天空;若不能突破,便觉索然无味,勉强应付三两页便丢弃一旁。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这层障碍――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工夫――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文学殿堂阅读实践。

2004年,因当代大儒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而引发的“读经问题大讨论”和“儿童读经运动”曾火热一时。这两年,因为国学热、国服热、中国传统节日热等话题和运动的火爆,使得读经问题很少为人注意。

有媒体报道,北大、清华等二十多所知名高校的学生社团曾经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呼吁晨读中国传统经典:“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而且,这个倡议还得到了汤一介、钱理群、何兆武等九位著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这说明,读经典名著,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内容中刻不容缓的文化任务。

依上而言,中学生读经典名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与振兴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怎么读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要求学生只看与教学和考试有关的内容,与考试无关的课外阅读,包括阅读经典名著和古典诗词,往往会被认为无关紧要,或者不务正业。即使学校不留作业,很多家长也想方设法加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使得学生只能在教材中转来转去,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经典名著。

如果说学校是阻碍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外在因素,那么内在因素则是学生在纷繁芜杂的信息包围下对娱乐的本能追求。现在网络和图书市场上卡通片、漫画书品目繁多,几乎达到了遍地开花的地步,不仅国内大量出版,也从国外大量引进,每年增幅极大。这些出版物符合孩子的阅读口味,题材丰富多样,内容生动有趣,而古典名著从文字来说相对晦涩,所叙述的都是比较久远、相对陌生的故事,学生不感兴趣、不喜欢阅读也不足为奇。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和有些人不喜欢国粹京剧,宁愿看电影电视剧一样,阅读名著也不应该硬性要求,那样不仅起不到推动阅读的效果,反而让学生更加厌烦。学校和家长从素质教育角度提倡、鼓励学生阅读是正确的、应该的,但关键要让学生自发去阅读,自己去感悟。只有学生意识到名著中的文字之美、情节之美,在阅读中获得了和独特的审美体验,不由自主地去分析、去思考名著里的人物和故事,名著才能发挥出名著的作用。

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阅读体验。对学生而言,教师的阅读体验有可能比其他各种解说都更能有冲击力,更有借鉴价值。教师对经典作品的敬重以及阅读感悟,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终生阅读。现在许多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还不够深、不够透,以模棱两可的认识去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结果只能使学生更看不懂名著或者不能准确把握名著的内在含义,现实中误读名著的现象并非没有。因此,让老师们自己首先爱上名著,深刻阅读和感悟名著,是当前推动经典阅读的重要一环。陶行知、朱自清、钱穆等教育家以其博学多识引领许多学生走上文学之路,很值得今天的老师学习。而且,这种积极的引领,非常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扩大,也促进了其品格成长和文化认同。

浏览当下的图书市场,刨除与经典名著有关的延伸阅读,仅四大名著就有各种各样的点评本、图说本、缩编本等,真的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2003年,一本《水煮三国》在图书市场呼风唤雨,据传销量创造了了100万册的神话。最近几年,对四大名著的各种“解读”蜂拥而起,《解码西游记》、《唐僧传》、《白晶晶传》、《沙僧日记》、《大话红楼》等持续吸引着读者眼球,其中不少作品还出自名家名师之手。

此种“解读”是否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经典名著到底应该怎样解读?经典是经历史长河的淘洗留存下来的,承载着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但对经典的理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网络时代加快了经典名著的传播速度,同时网络的多元价值特点又赋予名著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是,不管是谁去解读,不管怎样解读,只要这种解读不是以远离经典、放弃文化思考为代价,体现了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进取的价值观,就应该予以肯定。

对于热衷追求新鲜、刺激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的东西,热衷于对名著的另类解读,这就是为什么《水煮三国》等书受到热烈的欢迎的真实原因。中小学生让古人行现代人之事、说流行语言,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鲜活的看待名著的视角,说明这部分学生在看名著,而且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值得欣慰、值得鼓励的事情。这样的解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学生尚处于未成年阶段,自我判断能力尚显不足,不严肃的解读容易造成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断章取义、让经典屈从我意。解读名著应有个底线,即趋于审美而不是审丑的,应从思想上重视经典名著的历史地位,对经典要有最起码的尊重。这需要教师、家长等进行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关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要明确告知学生名著的教育作用、名著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同时也要尽量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尽量维护名著的原貌,从而把握名著的精髓,否则会造成以讹传讹,与真正意义上的名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