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篇1
关键词:跆拳道,礼仪文化,推广,传统文化
1前言
跆拳道是韩国国民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1973年5月28日世界跆拳道联盟(WTF)成立以来,到2000年奥运会上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走上了世界最大的运动舞台,并成为了风靡全世界的体育运动项目1。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曾说:“中国者,礼仪之邦也。以中道立国,以礼仪立国,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而言最具特色之处。”当我们摒弃了所谓的繁文缛节,礼仪成了区别“野蛮”和“文明”的关键所在,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我国武术礼仪文化推广的基本模式,以求为武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跆拳道礼仪文化的价值功能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这句话充分说明礼仪的价值。跆拳道运动倡导“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礼仪”是跆拳道运动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跆拳道练习过程,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礼仪不只是形式上的表现,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实施它,在长期练习和比赛的过程中,逐渐将礼仪的形式转化为心理动力。最常用的礼节表示方式是向教练、同伴敬礼。同时,跆拳道的礼仪贯彻到训练与生活始终,对于练习者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很好的作用。全社会都需要一个精神支柱点,也需要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舆论氛围,加强武术所倡导的进取有为的精神,为社会和时代所用。
借鉴跆拳道礼仪教育,传播传统礼仪有利于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传统礼仪文化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的部分内容和要求对于人的思想和欲望有规约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意愿,更是因为其中也蕴涵着更为深刻的道德内涵。礼仪与人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密切相关。以礼相约能使个体加强道德修养,萌生羞耻之心,从而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传统文化的礼仪可以使国民养成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的个性。帮助国民调节他们行为的发生、发展、和修正,理智文明的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将国民的行为控制在符合礼仪道德的要求范围内。
3.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现在却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的传统文化太复杂,既有正统的也有流变的,既有健康的也有陈腐的,既有中断的也有延续的,重要的是,它甚至连一个象征的、具有凝聚意义的仪式都不存在,事实近乎如此。中华传统礼仪没有得到重视、发展甚至被废弃。从这一点说,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相对高丽文化和跆拳道项目的礼仪传播是颇有不如的。
3.1学校教育抓质不抓量
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只抓质。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硬件”的传授,而忽视了“软件”的教育,即传统文化如语文、历史、政治、武术等课程中教学中只教会学生知识、章节、招式,却没有给学生灌输量的东西如传统礼仪以及那些比技术更深厚、更重要的传统思想、内涵和精神。然而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结果,学生在每堂课上只学会了一些空洞的、没有灵魂内容。却没有懂的传统真正内涵:“对礼法的恪守,对正义的忠诚”。学生在课堂对老师的礼节也只是表面却没有内涵,不是怀着敬意和尊重而只是点头,敷衍行礼。变成了一个有礼无德的人。学校道德礼仪的教育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却使学生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却失去了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3.2应试教育重物轻人
应试教育在当今占据了话语权,但异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唯考试论导致学生在最重要的黄金时期不能获得与人相处的能力,尊重和被尊重的权利,这种畸形的实用主义,不断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夺标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思想不断侵蚀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明显表现为“务实性”和“功利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受到做人处世的能力教育,步入社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传统礼仪虽不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万能钥匙,但它重义轻利、尊敬谦让等内涵足可以使他们得到社会的认可,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4.借鉴跆拳道礼仪文化的推广模式
学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学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礼仪道德体系:如让学生从心里接受礼仪,在教学中践行传统礼仪使行,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
4.结语
传统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见证。传统道德,传统礼仪就是传统文化的最好佐证。我们要学习跆拳道礼仪推广的优秀模式,把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道德传承下来并推广到世界去,只有通过礼仪教育,世人才能有机会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只有加强传统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大传统道德礼仪的推广才能彰显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中华的本质。当然,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礼仪的形式上,还有在乎于国人的思想、心灵,在乎于我们的内心对礼仪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汤立许,等.北京奥运会武术礼仪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
[2]张令.武术礼仪开展的重要性刍议[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11(5)
[3]曹琼瑜,等.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12(2)
中华礼仪篇2
关键词:传统礼仪文化;大学生礼仪教育;启示。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享誉于世。可以说,“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1]。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代,礼仪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素质教养的重要尺度,更是现代人立身处世、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对于承担着建设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文明这一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弘扬传统礼仪文化,提升文明礼仪素养,复兴礼仪之邦,责无旁贷。
1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意蕴。
1.1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文化”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传统文化则是民族文化通过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和磨合,不断地发展演变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
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精髓。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在物质文明极大繁荣的同时,“中国人在礼仪文化方面的缺失与落后几乎无法再与曾经的华夏媲美”[2]。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礼文化在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韩国却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本位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对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不加以重视和继承,民族文化将会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殆尽。
大学生肩负着文明传承的重任,对于传统礼文化,要批判继承,汲取精华,将礼仪文化中的优秀精髓入脑入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言行举止之中,使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穿过历史的长河,体现出永恒的价值。
1.2推动国民素养的提升。
中国古代的礼仪是以修身为基础的。儒家把“礼”视为修身的最高境界,也把它作为做人的基本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礼记》有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强调礼仪和修身相结合。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都是主张外在的礼节仪表要以内在的美好德性为支撑,内外兼修才能称为君子。
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礼仪素养恰恰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良好的礼仪道德修养。
1.3体现和谐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传统礼仪曾作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的重要手段,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产生过不可取代的作用。总的来说,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就是“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
“和”体现了礼文化内在的结构性功能,礼能够调整人的主观欲求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方式,促使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共处的平衡境界。因此,礼文化中所强调的“和”,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当代中国,全面构建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和谐素养的大学生。汲取传统礼文化精髓,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使他们通过后天的习熏悟化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结构,推动整个社会实现富者有礼高雅,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意笃,社会有礼祥和的良好社会风尚。
2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2.1礼仪素养残缺。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且高度聚集的群体,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不仅应有过硬的知识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文明素养。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在逐年完善。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的学生仍不乏其人;标榜个性、冷漠自私的学生随处可见;不敬师长、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和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
2.2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大量“新事物”和“新思潮”涌入,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而当代大学生对于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认同,能够快速接受。二是对传统礼仪文化认知缺失。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被良莠不辨地一并作为封建残余批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包括礼仪文化在内的民族的、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被无情摈弃,文化因断裂而无法传承,礼仪之邦也辉煌不再。三是家庭礼仪教育的不够。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可是他们一旦养成一种习惯,便很容易地、很自然地被接受了。”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到的最初也是最关键的启蒙性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而当代的一些家长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自身思想认识和礼仪修养不足,因此,“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论语·子路》);加之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有余而管教不足,导致很多孩子教养不够。四是学校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智力教育和知识教育,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相比之下,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学生没有机会系统而深入地学习礼仪文化,导致一些学生忽视礼仪规范,礼仪素养不高。
3礼仪教育的途径。
3.1情景化人。
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加强礼仪教育不仅有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的努力,更应当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只有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青年学生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大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应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传统礼仪教育,使学生知礼懂礼守礼,培养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将礼仪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引入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自觉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其次,要重视和加强家庭礼仪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通过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和专题讲座,提升当代家长的素质,弥补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再次,要营造全社会学礼守礼的良好氛围。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国人学礼、明礼、行礼正在成为一种风尚,我国的礼仪环境正在恢复重建。要大力倡导和弘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重视现代公民的文明礼仪素养培育。此外,还要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和渗透作用,大力传播明礼行礼的观念,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学习氛围。
3.2古意新范。
古语有云:“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任何一种新思想,既不会是人们脑中所固有的,也不会突然从天而降,而是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换言之,是赋予“老”传统以“新”
意,即“古为今用”。因此,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精神做出现代诠释,对于丰富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内涵极为有益。中国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如“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同现代的民主、平等观念格格不入,应当扬弃;另一方面,传统礼仪中辞让、中和、敬老、尊师、诚信等观念,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礼仪是一致的。因此,古为今用,从传统礼仪文化中寻找现代礼仪的精神源头,将礼仪教育深深植根于这一基础之上,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正如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谨严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3.3知行统一。
《吕氏春秋·孝行览》曰:“礼者,履此者也。”显然,中国传统礼文化不仅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有着鲜明的践履性,即实践性。“德诚于中,礼行于外”,意在礼仪既有内在的道德要求,又有外在的行为尺度。因此,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要知识与实践并重。
首先,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课堂想象成社会舞台,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运用“示范———模拟———评议”的教学模式,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操作,使学生亲临其境,融入角色,学以致用,促进理论知识和礼仪规范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为,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清是非,掌握礼仪的“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缩短学校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距离,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表达能力。此外,可采用对比教学法,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礼仪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仪和礼节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比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帮助学生明晰古今中外礼仪的流变和异同,有助于学生正确施礼。
加强传统礼仪的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有利于大学生在体验和践行礼学的过程中,站在传统文化的制高点,深刻认识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能够促进大学生将知识和修养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读书与做人“两张皮”的问题,使大学生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出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无穷魅力,塑造出举止适度、气质高雅、语言文明、服饰得体的谦谦君子形象。
参考文献
中华礼仪篇3
【关键词】礼仪教育;重要性;范畴;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747(2012)01-0021-01
一礼仪的含义
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鞠躬,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
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2.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礼仪之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南北东西交往,礼仪的范畴愈来愈扩大,个人形象中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礼仪;日常交际中的相晤、拜谒、馈赠礼仪;社会交际中的宴请、舞会、晚会礼仪;求职应聘及职场礼仪等等。无时无刻不在规范着各色人士的行为。约束着人们朝着礼貌、文明的轨道上前行。
3.礼仪是做人的基础
人非同于禽兽,而在于作为人的特殊性,在于其社会性。所以“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从成材方面讲,“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所以人应该“先后问世”。只是,腐朽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教”是反动的、糟粕的东西,与我们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一些礼仪文化的精华部分有着质的不同,后者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应当是首先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做学问。
4.加强礼仪教育,是构建道德教育的平台
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必然会有其良好的礼仪修养,也必然会表现出良好的文明行为。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需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所以能够凝聚着十三亿多人的民族为一家,持续数千年光辉历史而不断,使伟大的中华民族以一种特殊的姿态顽强地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传统礼仪文化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发掘中华礼仪文明的瑰宝,弘扬中国“礼仪之邦”美誉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三礼仪教育的范畴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对于优化青年大学生行为将会起到重大作用。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中青年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在充分认识“振兴中华”的意义上能够脚踏实地地在勤奋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够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好“修齐治平”,将之化为自己行动的动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更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从礼仪的社会功能上讲,实施必要礼仪,比如升挂国旗和奏唱国歌的活动,非常有助于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国旗、国歌、国徽敬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传统的礼仪固然要继承,现代的礼仪更要发扬。不仅要发扬本国的礼仪,也要了解国外的礼仪。特别是从事商务活动的文员、秘书,尤其要学好商务礼仪、涉外礼仪。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各种文化里的人们对时间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也不一样。如在西欧,商务活动应提前三到四星期安排好约会。在美国、德国等国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甚至更长。在美国,要会见总经理一般至少要提前3个月预约,更重要的事情要提前两个月。到最后一分钟才打电话提出会晤要求,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日程安排对美国人、德国人和北欧人是神圣的。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空间问题与人的思维、情绪、经济与社会行为都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群体空间开放程度、空间利用、空间保留等都不同。美国人在工作时,当其门开着时,表明愿意与外界沟通,开放程度较高;当门关着时,则表明主人此时不愿意受外界干扰,如冒失进入无疑将会招致主人的不满。而德国的企业家则不同,他们在工作时,门总是关闭着的,被视为希望自己的工作空间是安静和封闭的,不愿接受外界的打扰,因此德国人习惯于在工和、谈判和开会时把门关上。但对外人来访并不拒绝,只要敲门即可,即使未经许可也可进入。这些礼仪、习俗在我们本国极少数地方也有,但未有如此的机械。
四礼仪教育辅以适当的礼仪训练
大学里的礼仪教学,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完善个人形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加之课时较充分,故既需要同时也能够进行较为系统的礼仪教育。其内容包括礼仪的产生与发展、礼仪的特点与原则、礼仪的功能与作用等。目的在于介绍许多礼仪规范的时候,除了让学生知其然,还可以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讲“服饰礼仪”一节时,除了着装的基本原则和男女装的着装规范以外,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服饰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以及色彩的各种情感意义、搭配方法等,以提高学生在服饰文化方面的修养和丰富学生关于服饰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着装的各种规范。
但是礼仪教学中毕竟有很多内容具有可操作性,仅是纸上谈兵,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讲授“仪态”的时候,不妨让学生按照“五点一线”的方法站一站,或者顶着本书来走一走;讲“见面礼”的时候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演练;讲“服饰礼仪”的时候,让学生利用其衣橱里的现有服装进行搭配,拿一条领带来练习一下领带的打法等。以此将理论的学习与做的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傅克斌.讲礼仪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承《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1期
[2]朱建.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的素质《中国教育理论杂志》2004年第4期
中华礼仪篇4
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随着中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提升,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精髓,同时让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重点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课程的教学水平。
一、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解析
从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中华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继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不断深厚,且具备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并凸显出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民族精神。
而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深渊的影响。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职院校礼仪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礼仪课程真正内涵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将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职院校礼仪教学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相比于普通的中等院校学生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在入学初期的综合分数较低,知识基础较为浅薄,这也是造成目前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差的主要因素。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技术型的中级人才,并让学生掌握一门特殊的技能,以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但在中职院校进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学生为了日后获得从业机会,便会满目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充分了解、掌握,只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从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接触。这种教育模式以及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感、道德品质,也会对其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2.教师没有充分理解礼仪课程的内涵
根据目前中职院校的利益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中职院校在开展利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教授的大多是常用的礼仪知识,例如用餐、就坐、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这些教学内容缺乏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知识将表面的礼仪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这样的礼仪知识只是在表面做出相应的礼仪动作,并没有深刻掌握到礼仪课程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其没有对礼仪课程的群进行充分理解,便无法在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外来文化影响因素
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并对外来文化产生了高度认同。个别学生由于盲目追求个性,推崇庆祝西方的节日,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积极去探寻。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往来程度不断加深,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学生向往西方的生活、交往。这些都是降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礼仪教学中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中职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学的内涵升华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教学便应提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礼貌、友好地对待他人,并做到和谐共处、互相谦让。中职院校虽然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进行了规范,但这种要求过于强制性,学生被动、强迫地接受学校的硬性规定,并不能发自内心接收礼仪课程的知识。因此,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中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涵进行升华,便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自内心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遵守,并做到了良好的日常行为、礼仪规范。教师在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礼仪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礼仪的核心便是尊重,要让学生做到每一件事都应将尊重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礼仪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传输礼仪相关的表面知识,应在礼仪规范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才能让学生将礼仪的规范以及真正意义充分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古人采用传统礼仪与人相处的视频,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还可以将古代的礼仪规范,结合礼仪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共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礼仪的魅力,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并提升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
2.在礼仪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潜移默化渗透传统文化
在中职礼仪教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由浅及深的方式,要在礼仪教学课堂中逐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礼仪课程具备的特点,结合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从而突破说教式教学的弊端,教师还应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礼仪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全方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利益概念的过程中,可对礼仪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中国是礼仪之邦,并是人类在礼仪、礼节方面的重要发源地,礼仪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这便会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让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华民族儿女的骄傲与自豪,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加深其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结语
在中职礼仪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充分掌握礼仪课程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教师观。因此教师应加强礼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浅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才智,2015(23):47.
中华礼仪篇5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
合:大家好!
男:今天,翔宇实小,高朋满座,共商教研大计;
女:今天,百年老校,群贤毕至,再谱阅读新篇。
男:本学期,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女: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
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蒙学经典。
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女:“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男:请欣赏一年级同学表演的诵读蒙学经典——《三字经》。
男:我们诵读《三字经》《千家诗》等蒙学经典。
女:入学一年,一年级同学已能背诵七十首古诗啦!
男:下面请欣赏由一年级同学表演的古诗文点诵。
男:“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循循善诱的孔子如在眼前。
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话犹在耳旁。
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名言让我们脚踏实地。
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让我们懂得了勤学不辍的道理。
男:我们在诵读中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
女:我们在诵读中,感受历代圣贤的思想。
合:让我们共同传承民族智慧,让中华五千年文化滋润我们茁壮成长。
男:水乡宝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女:水乡宝应,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男:这里碧波万顷,烟波浩渺,如梦如幻。
女:这里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如诗如画。请欣赏二年级同学表演的吟诵“水乡之歌”。
男:荷乡有十里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女:荷乡有出水莲蓬,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男:荷乡是“接天的莲叶,映日荷花别样红。”
女:荷乡是“一色裁的罗裙,芙蓉向脸两边开”
男:啊,美丽的荷乡,让我们在淡淡的荷香中吟诵你……
男:美丽的荷乡令人向往。
女:荷乡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请欣赏由二年级同学表演的《采莲谣》。
男:起伏蜿蜒,雄奇险壮,这就是山;
女:涓涓细流,浊浪排空,这就是水;
男:山,站成一个参天的叹号,抒写着一段青色的情感;
女:水,流淌成一个前行的逗号,描述着古往今来的颤动。
男:今天,让我们走进山的世界里,去饱览山川的秀美。
女:今天,让我们徜徉在碧波之中,去陶冶自然的情怀。
男:你看,少先队员们在火车的鸣笛声中,在青山绿水间,开始了他们快乐的旅程。
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风景这边独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男:从您的诗句中,我们感受您豪迈的激情,深邃的思想。
女:从您的诗句中,我们领略你博大的胸襟,伟人的情怀。
男:他就是一代伟人——。
女:请欣赏由六年级同学表演的“感受伟人情怀”。
男: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伴我们一路远行。
女: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养育我们的灵魂。
男:让我们师生共读经典,在书海中徜徉。
女: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在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男:下面请欣赏由我校青年教师展示的“书香伴我同行”。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中华礼仪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礼仪文化;思想品德;养成教育
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启发幼儿爱的情感态度,培养其诚实、友爱、勇敢、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所以,我们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将礼仪文化、思想教育贯穿于幼儿在园的各个环节。
一、以课程立德为主,将礼仪文化渗透于各领域教学活动之中
就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来讲,没有将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礼仪文化教育作为一个领域单独列出来,而是将它渗透于幼儿园的健
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之中。如,语言教育中的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活动中,不仅要完成语言教育的目标,还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进餐时不掉饭粒。再如,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歌曲《我们都是好朋友》,不仅要让幼儿学会唱这首歌曲,还要求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二、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开展幼儿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
大家都知道,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之根。我利用经典诵读活动让传统文化、文明礼仪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我们知道,真正的人格修养和品格行为是建立在厚重文化底蕴上的。于是我利用孩子早来园、晚离园的时间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名著,作为孩子们早期阅读的内容进行诵读,逐步将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渗透于孩子们的认识行为之中,使孩子们知道要尊敬长辈和老师;懂得相互谦让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始终贯穿于幼儿一日的生活当中,我也经常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实景引导幼儿练习。如:在课间盥洗的礼仪,问幼儿:你们早晨起床后要做什么呢?幼儿会回答说:洗脸刷牙。又问幼儿每次你们大小便后应怎么做呢?幼儿也会肯定地回答我:洗手。接下来我就会用弟子规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样盥洗的礼仪在不知不觉中已深入他们的心里,久而久之逐渐养成习惯,达到礼仪教育的目的。
三、以环境育人为辅助,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文化植根于地域,环境影响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孩子们当之无愧的第三任老师。因此,我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断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随处可以看到名言警句、传统知识,以此来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绘有幼儿喜闻乐见并具有礼仪文化的故事内容,楼梯过道、教室内都有教师和孩子们的各类作品。让幼儿真正融入环境中,接受环境的影响,从而感知真、善、美。
四、以家园共育为重点,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