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会计基础范文

二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和目标:

我班共有学生28人。本学期我班的基本目标是: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继续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班级荣誉感,以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基本措施和做法:

1、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⑴与学生交谈。有计划地利用班会课与思想品德课与学生交谈,增加师生感情,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膜,有利于开展工作。

⑵不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检查学生的书面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度,学生出现较大的进步要及时鼓励与表扬,当学生的成绩出现较大的退步时,要及时调查原因,扭转局势。

⑶进行家庭访问、通过与小学生父母的对话,了解小学生在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

2、抓好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1)检查本班学生值日生工作。

班级的值日制是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自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班级的值日工作,对他们进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培养劳动习惯等方面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组织好放学。

组织放学是班主任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小学生在经过半天或全天的紧张学习,离校时情绪变得激动,行为举止也容易失控,在返家的途中会相互追逐,不遵守交通规则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班主任必须重视抓好放学这一环节的教育。打了放学铃后,班主任进教教室整理好学生队伍,向学生提出放学返家时的纪律。

3、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级集体是班主任教育的对象,又是班主任工作依靠的教育力量。班级集体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班主任进行长期工作,进行组织和培养。

⑴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班风。

共同的目标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还应该有良好的班风,正确的舆论。为此,班主任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班风要以正确的舆论做起。

⑵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

班干部定期轮换,让更多的学生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既能当领导,又能被领导的适应能力。实践证明,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好助手,正确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有利于班主任搞好班上的工作。

4、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班主任应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要歧视,感情上不要厌恶,态度上不能粗暴。对后进生要一分为二,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鱼丝。

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对症下药,教育个别生首先要找出个别生特殊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有很强的自卑感,造成性格孤僻,不和群。有的是精力过剩,人很聪明,而班级生活对他来说很不满足,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就会搞出恶作剧”。总之,对个别生不能一概而论为差生,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班主任要在工作中努力吸取新经验,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掌握了初步统计、图形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的学习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二)、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四)、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五)、数学广角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六)、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七)、表内乘法<二>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八)、统计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三、教学目的要求

1、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7、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8、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的让孩子们跟着我的思路,慢慢的深入,最后把数学学好,这是我的教学思路,也是学生们提高成绩的重要方法之一。我相信我能够把我的学生的数学教好!

二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掌握了初步统计、图形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的学习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二)、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四)、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五)、数学广角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六)、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七)、表内乘法<二>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八)、统计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三、教学目的要求

1、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7、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8、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简单会计基础范文篇2

[关键词]土压力,侧壁挡墙,墙下条基,桩,基础梁

Abstract:Thethesisinitiallyanalyzetheimpactofsoilpressureonstripfoundation,pilefoundationandfoundationbeam.Atlast,accordingtothedifferentdegreeoffillthickness,itbringsforwardrespectivemeasurestolessentheimpactofsoilpressureonthesuperstructure.

Keywords:soilpressure,sideretaining-wall,stripfoundation,pile,foundationbea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山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全地下室、半地下室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由此产生的支挡结构的设计显得尤为突出,它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安全及经济效益。

一般来讲,支挡结构的设计方案包含两个:第一,挡土墙与主体结构分开设计;第二,将挡土墙与主体结构联合设计,即通常所说的地下室侧壁兼作挡土墙(下文简称侧壁挡墙)。

第一个方案,即挡土墙与主体结构分开设计的方案,其优点在于受力明确,主体结构不会受到侧土压力的影响,但其缺点在于挡土墙的单独开挖及施工会增加工程造价,延长施工工期,并且在一些特定场地不允许在主体结构外进行额外开挖。

第二个方案,即挡土墙及主体结构联合设计的方案,其优点在于节省工程造价,无需单独开挖,对施工工期影响较小,并且侧壁挡墙防水较为简便,但缺点在于侧土压力要对上部主体及下部基础产生附加内力,并随着侧壁填土高度的增加,土压力的影响会增大较多。

在山区城市中,特别是重庆地区,对挡土墙与主体结构联合设计采用较多,侧壁挡墙除应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外,还应对其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验算,在此,本文针对侧壁挡墙的设计谈谈初步体会。

2土压力对墙下基础的影响

2.1土压力对墙下条基的影响

对于基岩埋深较浅,建筑及地下室侧壁挡墙均可采用浅基础形式进行处理,即结构柱可采用柱下独立基础,侧壁挡墙采用墙下条形基础。当侧壁挡墙采用条形基础时,且墙下条基嵌入中风化、微风化基岩深度不小于基础宽度时,可考虑基岩对侧壁挡墙的嵌固作用,那么作为挡墙嵌固端的基槽侧壁在受水平力作用时,是否满足水平承载力是值得我们注意的[1]。

收稿日期:2011-04-11

作者简介:徐诗童(1980-),男,四川达州人,硕士,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结构设计

计算简图如图1所示,

图1基槽侧壁水平应力计算简图

基槽侧壁上应力应满足式01的计算要求,

(式01)

(式02)

(式03)

上式中,a,b,h分别表示基础的长度、宽度及埋深;Q表示作用在基础顶面的水平剪力;M表示作用在基础中心处的弯矩,,而M0则表示作用在基础顶面的弯矩;,其中;、分别表示作用在基槽侧壁上由剪力Q以及弯矩M产生的应力;为作用在基槽侧壁上的应力,其最大值必须小于等于地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从式01~式03中可以看出,当计算作用在基槽侧壁上的应力大于地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时,加大基础埋深或者基础宽度可以较为有效的减小地基基槽的水力。

2.2土压力对墙下地基梁、桩的影响

对于基岩埋深较深,上部建筑的基础一般采用深基础,较为常见的深基础形式是桩基础,而在重庆地区采用一柱一桩的形式尤为常见,侧壁挡墙一般则采用桩间基础梁抬侧壁挡墙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此,笔者仅对无基础底板的基础梁进行介绍。

2.2.1土压力对墙下地基梁的影响

基础梁的受力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基础梁承受侧壁挡墙自重以及侧壁挡墙传递的竖向均布荷载,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梁属于一个大偏心受拉构件,但由于侧壁挡墙卸荷拱的作用,上部竖向荷载要向基础梁两端桩进行传递,因此,基础梁正负弯矩筋均较小。

第二,基础梁承受侧壁挡墙传递的土压力的作用,受力模型相当于一个受竖向均布力Q1的水平放置的连续梁,模型中梁截面的高x宽相当于实际梁截面的宽x高,如图2所示。

图2土压力作用下的基础梁计算模型简图

土压力对基础梁传递的水平均布力Q1随侧壁外填土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基础梁的宽度以及梁两侧腰筋应根据计算加大,此外,基础梁宽度的加大以及梁两侧腰筋的增加还可增大基础梁的抗扭刚度。

2.2.2土压力对桩的影响

一般来讲,桩基础以承受竖向力为主(无特殊说明处桩均指圆桩),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当竖向外力满足桩身强度以及竖向承载力的情况下,桩身主筋配筋率可按照0.65~0.20%进行配置(小直径桩取大值,大直径桩取小值),桩身箍筋一般采用6~8mm@200~300mm的螺旋箍[2],较为常见的桩身主筋配筋率一般控制在0.30~0.20%。但是,如果桩承受土压力引起的较大桩顶水平力作用下时,如仍然采用上述方式对桩身进行配筋,特别是受力主筋的配置是偏不安全的。此外,受水平力作用下的桩也对桩身周围的土体产生水平作用,该水平力一旦大于土体水平承载力时,基础设计也是偏不安全的。

单桩水平力的计算采用“m”法进行计算,即将承受水平力的单桩视为弹性地基(由水平弹簧组成的线性变形体)上的竖直梁,桩底端按自由端或铰接端考虑(一般来讲,当桩基穿越土层,采用端承桩,桩端持力层在基岩时,可按铰接端考虑;当桩穿越岩层,采用嵌岩桩时,可按自由端考虑),最后计算公式为[3]:

(式04)

式04中,x为桩顶位移;y为计算点距桩顶距离;m为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由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供;Bp为桩的计算宽度,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第3.4.2.6条计算;E为桩身混凝土弹性模量;I为桩身截面惯性矩。式04采用级数积分后可分别求出各截面的内力及位移,实际计算一般采用软件辅助计算。

为说明土压力对桩身主筋配筋、箍筋配筋的影响,笔者分别以X向柱距L=6.3m以及柱距L=7.2m,Y向柱距按三排柱为例进行计算,并作如下假定:(a)对于临土侧单桩的计算,仅考虑水平力的影响,不考虑水平力与竖向力的相互影响;(b)临土侧单桩受力时,考虑Y向桩在基础联系梁作用下的共同抵抗作用,因此,在计算中近似将临土侧单桩受水平力按为总水平的1/3考虑;(c)桩身构造配筋按桩身截面的0.4%进行配置。

图3土压力作用下的基础梁计算模型简图

简单会计基础范文

关键词工程力学艺术类专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4.028

AbstractEngineeringMechanicsisabasicengineeringcoursethatcoversavastareaofengineeringtechniquesandvariesbranchesofmechanicalstudies.Withthedevelopmentofmodernengineering,customizationandartisticintentionsareimplementedonengineeringdesign.Thus,moreandmoreuniversitiesandcollegesarerequiringart-major-studentstotakeEngineeringMechanics,sothattheycanbewellpreparedforfuturework.However,theart-major-studentshaveaweekbackgroundinscienceandengineering.ToenhancetheirunderstandingofEngineeringMechanics,weshouldrevisetheteachingobjectivesaccurately,useteachingtoolsandmodelsflexibly,combinetraditionalblackboardwritingandmodernmultimediapresentationseffectively,interactwiththestudentsproperly,andrefertonormallifevividly.Sothestudentscanhaveabetterunderstandingofthiscourse,andimprovethecombinationandimprovementofengineeringandarts.

Keywordsengineeringmechanics;art;highereducation

工程力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工程技术领域和众多力学学科分支、具有较强理论性、并且紧密联系工程技术的工程类基础学科。这门课程中涉及的定理、定律和结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工业日趋个性化、艺术化,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给艺术类专业学生也开设了工程力学课程,以达到在培养未来的设计师时为他们打好工学方面基础的目的。

一般而言,相较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科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工程知识的了解甚少。因此,在学习工程力学这样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工程学科时,他们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困难,对于知识点不易理解和掌握。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对工程力学这门课程的掌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要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首先必须准确地把握好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开课前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编体系、知识结构,并准确地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调整好整个教学过程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