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基本要点范文
1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1.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其思维特点,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理解化学知识。
1.2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方法即如何提出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思路,如何通过知识的概括,领会知识的实质内容。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别特征进行个别辅导。
2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序,引入竞争机制
2.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首先要逐字逐句阅读教材,边思考边动笔,把教材中的疑点和难点标出来,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失地听讲;其次要掌握本节教材的知识体系,注意把握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2.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集中注意力,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主动地思考、听讲,还要把教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典型问题的分析思路以及知识体系简要地记录下来。注意加深预习时对知识的粗浅认识,纠正原来的错误想法,改变学生上课不得要领、似懂非懂的现象,倡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举行化学知识竞赛和学习方法经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2.3指导学生独立作业,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改变学生不复习书上内容、盲目做作业的习惯。应当先复习课本和笔记的有关内容,再独立完成作业,特别是遇到难题时,要树立信心,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不要立即就问老师、同学;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审题,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用正确的形式表达出来。
2.4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教材内容。
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教材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把知识归纳起来,并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例如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采用“分层次重点尝试记忆法”即对记忆内容先分层次找出重点字词,再分层尝试记忆。特别对每章内容要通过进行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用提纲的形式进行系统的小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化学学习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进行分类指导。
3.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要按照教学要求掌握概念和理论的实质,要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其实质。例如“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等)。物质的量的单位叫“摩尔”。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约6.02×10^23)个微粒,因此“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的微粒数是阿佛加德罗常数多少倍的物理量。通过1摩尔物质的质量叫“摩尔质量”,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明确“物质的量”是联系“物质的质量”与“物质所含微粒数”的桥梁。再如,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半径等周期性变化来理解元素周期律。
元素化合物知识。要让学生领会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内在规律,特别要注意同族元素在性质上的异同。
3.2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对烃类及其衍生物等按照同系物结构中,“官能团”的特征,揭示典型反应规律及表现的性质,例如将烃类中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特征加以对照,揭示反应性质的异同。
3.3化学实验学法指导在于指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在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装置的基础上,学会基本操作方法。按照实验步骤从不同角度抓住恰当时机去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对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分析,认真记录。并将其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还要学会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讨论,写出事实求是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生物化学基本要点范文篇2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化学基础知识是由许多基本概念组成的体系,只有切实掌握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才能起着扩大加深基础知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取得摸索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主动权。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不少学生化学基本概念模糊不清、死记硬背定义,不会灵活地运用基本概念,因此,要切实加强化学基本概念之教学。下面浅谈一下我在化学教学中的做法。
一、正反两方面对比,讲清概念
初中化学中的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讲“氧化物”的概念时,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之后,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氯酸钾(KClO3)是不是氧化物”,这样使学生认识到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并不一定是氧化物,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句“两种元素”来分析,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是克服学生对基础概念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讲“单质”与“化合物”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容易错误将一些物质(如红磷和白磷;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认识为单质(因为它们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会误将石灰水、蔗糖水等混合物认识为化合物(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讲酸碱概念时,酸的概念是“阳离子仅是氢离子,阴离子仅是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酸”,碱的概念是“阳离子仅是金属离子,阴离子仅是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碱”,其中“仅是”二字便是关键词,否则,学生易将NaHCO3误以为是酸,而将Cu2(OH)2CO3误以为是碱。因此,讲解酸和碱的概念时均要突出“仅是”二字。
三、要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化学基本概念有些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如,讲“原子”和“分子”概念时,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个联系就是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而区别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保持着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就没有这样的性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把概念分解成几个要点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分解,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溶解度的概念时,“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这个概念表达较长,而且涉及知识点较多,学生记起来较困难,往往也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将概念分解为以下四个要点:(1)一定温度;(2)100g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4)溶解的最大克数。这四个要点构成了溶解度,缺一不可。将概念这样分解记起来比较方便,且易理解和掌握。
五、组织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学完有关概念后,在复习课中布置配套练习加以巩固,这样能促使学生提高对概念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概念的思维灵活性,在不断地应用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认清概念的外延。
六、经常应用,经常复习
生物化学基本要点范文
一、化学基础知识的结构化教学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物质世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决定了化学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从整体来看,化学学科知识可分为如下知识板块: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与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每个知识板块都有一条知识主线,各知识点之间互相联系,交织成知识网络,并体现出各自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以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为例,其基本内容及结构如下:
同时,使学生明确这样一条知识主线和思想: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教学,学生也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学习,从而使化学基础知识形成特有的条理性、系统性和联系性。
当然,这只是“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内部提出的结构化思路,能够体现出知识板块内部各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为了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建立化学基础知识板块之间的结构化联系,这就要挖掘知识板块之间的交叉点和联系性,如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中必然要涉及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知识,如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式等基本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基本理论,始终贯穿于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之中。
二、学科间综合能力培养的结构化教学
“3+X”考试改革,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把握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观念的综合型人才。鉴于学科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交叉点多,使学生和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建立起学科间交叉知识的结构化模型,则可以提纲挈领,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化学学科来说,不仅要立足本学科知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发挥学科独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势,把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挖掘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联系和交叉点,建立化学与各学科知识交叉点和化学应用在其他各学科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从而准确、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注重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又可以将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化学学习和研究中。转贴于
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化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点的结构化模型:
三、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与创新综合能力的结构化教学
学习贵在应用,从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角度考虑,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应用各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强调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研究性。因此,中学化学的教学不能只顾及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应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突破思维的定势和限制,引进新信息、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关注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如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超导技术以及光(量)子计算机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等。
为了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简易、途径简捷和过程易操作,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是有必要的。一般来说,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可建立如下结构化的思维模式:
(1)已知条件有哪些,目标是什么,要解决该问题需要哪些前导性知识。
(2)该问题涉及哪些相关学科知识,已知条件能否转化,能否引入辅助元素,拟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3)执行方案时将引入哪些新问题,如何修正。
(4)研究、讨论后提出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