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山区县农民脱贫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6-0005-0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2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为贫困人口脱贫制订了最后时间表。但对于贫困山区县来说,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其显著特征。现就针对山区县贫困农民的脱贫路径作如下探索分析。

1整合资金,实施易地搬迁

贫困山区县因自然条件、历史等原因,贫困人口往往居住较为分散,使贫困村的数量较多、村里人口较少,且道路交通、水利、电力等硬件设施较落后。因此,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人口较为分散的贫困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是最为便捷的脱贫办法,也便于集中扶贫资金对其帮扶。但要做好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的各项协调安置工作。一是搬迁前,要对贫困村进行摸底排查,并根据贫困程度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类别,以便于在搬迁中分类安置。二是搬迁过程中,要深入贫困村,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使其能够积极配合,遇到问题纠纷及时解决处理,避免矛盾激化,发生冲突。三是搬迁安置后,还要考虑让贫困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在搬迁社区建设配套功能设施,要有小型工厂、手工作坊等,提倡发展物业经济,帮助其尽快实现转移就业,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2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山区县农民贫困主要原因还是从事传统农业耕种,收益较低。因此,不同地区根据自身优势与特点,培育一批特色产业。一是发展乡村旅游。一般来说,贫困山区县经济落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相对较少,生态保护较好,可以利用青山绿水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业,因为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多方面综合消费,贫困农民可以开农家宾馆、卖些农产品,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二是发展种养殖业。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植被情况,进行市场调查,选择一些经济价值相对较高且销路较好的中药材进行种植;同时利用山区的区位优势,人少地多,草资源丰富,大力发展养殖业,提倡农民在山上养牛、养羊、养猪、养鸡,做好生态放养宣传,提高品牌效益。三是打造特色农业基地。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品”,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同时加大特色农业基地品牌宣传力度,做好农产品品牌推介工作,比如召开现场会等,使得农产品有较好的销路。

3加大投入,发展教育脱贫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对贫困山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城市教师职称晋级要先到农村支教一年。另外还要落实贫困山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工资待遇,教师节政府表彰时要加大乡村一线教师名额。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通过毕业后外出务工脱贫。同时还要办好贫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政府出资聘请一些科技人员进行授课,使贫困农民掌握一两门种养殖技术,以加快自己脱贫步伐。三是供读贫困子女。对一些考上大学且家庭贫困的子女,政府可发放无息助学贷款,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一些大学毕业后仍未找到工作的贫困大学生,对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比如建立信息档案、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提供自主创业资金等。

4上下联动,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也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一是交通、水利、电力建设。“要想富,先修路”,没有好的交通条件,山里的农产品运不出,外面的物资运不进。加大对贫困山区水利建设的投入,解决农民的生活饮用水问题,有条件的可进一步解决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加强对山区的电网改造,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二是加强互联网建设。政府可给予一定补贴,使宽带网络能够覆盖所有贫困村,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开设网络课堂、远程教育。开展互联网为农便民服务,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三是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对一些贫困户的危房进行改造,适当提高危房改造补贴,保障贫困农民的住房安全。同时对贫困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对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进行专项资金投入,使贫困农民住得开心、生活得舒心。

5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加强对脱贫工作的领导,为农民脱贫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建立脱贫领导责任制。实行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离岗。同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脱贫任务繁重的乡镇工作,对脱贫攻坚中表现优秀的干部、群众反映好的干部就地提拔。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有针对性地选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同时对村级组织进行整顿,集中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高贫困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三是建立扶贫考核问责机制。建立年度脱贫攻坚工作逐级督查制度,选择重点部门、重点地区进行联合督查,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加大对涉贫事件的处置力度,在处置典型事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水平。

总之,让山区县农民如期脱贫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凝心聚力,精准发力,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篇2

关键词:秀山县;高山地区;移民搬迁

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脉,辖黔江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六区县,是重庆市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也是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翼”。其中,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秀山县)位于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外侧,为渝东南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区内多山地、丘陵地形,当地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散居在群山之中,且交通通达度较低;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移民搬迁工程将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的高山原住居民搬迁至生活条件较好的经济集聚点进行统一安置,是加速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必行之路。

一、区域内高山移民搬迁问题梳理

(一)乡土观念较为浓厚保守。乡土观念古往今来是丰富人类精神情感的支柱性元素之一,大多数人由于在某一特定地域内长期的成长劳作,便不自然的对自己的家乡故土和故乡亲人生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即:乡土观念,人在远离故乡时,思念之情尤为突出。秀山县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民风,原住高山居民多在高山上散居,只有极少山民真正意义上的走出了大山,与外界进行深入交流。长久以来久居于山林之间,使其对自己常年生活、生产的故土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移民搬迁政策的需要当地居民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故土、祖居,世代相传的乡土观使其在心理层面一时难以接受背井离乡―移民搬迁这一现实问题。

(二)居民收入结构比较单一。经济支柱点问题,是一直困扰着快速、高效地发展秀山县经济的一大制约点。目前,秀山县仍是一个农业大县,第一产业收入仍是全县的重要经济收入之一,所以秀山县的经济发展重心仍在全县广大农村地区。县内高山居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多散步在高山各个居民定居点周边,多少居民现仍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规律,农业收入一直以来都是高山居民家庭的主要的收入来源。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让高山原住居民搬离他们长期耕作之地,到别处谋生。经济收入成分单一的高山居民本能上的生活诉求演变成一种强烈的生存欲望,为生存的而出现的拒迁诉求便在现实中不断地演绎。

(三)安置建设工作仍然落后。搬迁就意味着对故乡的远

离,接下来的“安居乐业”是移民们在搬迁具体工作实施前的一个重要心理愿景;由于搬迁工作在秀山县短期内大面积铺开,各个乡镇、村庄一片忙碌。前期的准备工作、相关保障措施以及后续的帮扶措施渐感吃力。高山居民搬迁移民安置点建设,已经被摆在了工作“困难席”之列。县内某些乡镇在搬迁工作上片面讲求高速度,相应的后勤保障措施不能稳步跟上。部分完成了搬迁的移民由于后续安置工程建设的滞后,出现移民拆迁后无房住,租房住,甚至返迁高山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政策宣传贯彻不够全面。一个国家政策出台后,在具体落实前,必须有一个针对政策即将实施的主体进行一次详尽的前期政策宣传,为未来工作开展中公民存在的疑问进行一次预见性的解答,免除公民的后顾之忧。秀山县辖区面积较大,区内交通通达度较低,且高山地区居民多以散居为主;加之近年来秀山县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系列行政机构改革,拆乡并镇、拆村并村等工作不断地得到具体地实践。政府机关等职能机构办事人员的不断精简,造成了宣传人员的短缺;加之县内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许多高山移民搬迁政策的传达,多以政府公布、村委代宣、百姓口传这一层级式的宣传模式为主,到具体搬迁移民的耳中很有可能就变了味,影响了具体工作开展的时效性。

二、区域内高山移民搬迁的需求分析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时代,其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这一时展最引人注目的风向标。秀山县一直以来是部级贫困县,成为渝东南地区、重庆市,甚至是全国GDP增长的下拉线。其中,令人揪心的的重点在全县广大农村。多山的地形、散居的村落、滞后的交通使山内“需求”运不进,山内的“富裕”输不出,当地社会经济有效发展也随之成为一种泡影。高山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把原本散居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山民,集中安置在一个生活、生产条件优越的定居点,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形成一种聚团发展效应,助推当地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促进西部大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战略的实现。

(二)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在追求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地球上留下的一道深深伤痕。秀山县高山地区居民的生产方式,多以刀耕火种的手工劳作为主,机械化作业工具由于当地落后的经济条件,以及特殊的地形地貌一直未得到大规模的运用。原始的生产劳作方式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浪费量是惊人的,国内外媒体专门针对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等地区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进行了跟踪报道,并提出诸多的环境问题质疑。秀山县内的较为原始的生产生产方式,导致乱砍乱伐、随意拓荒等蛮目的索取现象的发生,山洪、泥石流、耕地贫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时有发生。高山移民搬迁让原住居民在远离以前生产地,告别以前的劳作方式,使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2004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秀山县地处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是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自治政策实施地区之一,是我国民族政策成效显现地区之一。高山移民政策的具体落实,在经济层面助推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确保了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在文化层面繁荣了我国民族多元文化特征,确保了区域文化属性保存;在政治层面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局面,确保区域社会繁荣稳定。高山移民搬迁政策在全县范围内的全面落实,不仅有利于移民发生活物质水平提升,而且有利于移民精神文明境界的升华,最终助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区域高山移民的实施策略

(一)以“科教兴国”为战略,革新居民陈旧观念。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被称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教育。中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功,上世纪,我国的民族政治的胜利等系列伟大成绩的取得,无不是教育变革先行,意识革新随后,最终为各种制度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秀山县内高山移民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其中一大阻碍,就是当地原住居民乡大多坚持“故土不能离,祖居不能易”的乡土观念。思想观念的陈旧是文化教育滞后的重要体现,面对高山移民搬迁中的思想意识问题,乃至于全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秀山县应始终坚持“科教兴县”发展战略思路,积极改善教育设施设备,培养引进师资,实现教育工作在软硬件两方面完美统一。针对教育的具体实施,第一在全县范围内继续深入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得到必须的教育;第二在全县范围内鼓励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确保居民视野的高度;第三在全县范围内针对特定人群推行继续再教育工作,确保居民工作技能发水平。

(二)以发展实业为载体,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在秀山县广大农村地区多以的传统手工农业为主,高能耗、低效能,随之而至的低收入成为阻挠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高山移民搬迁整体工程地区的实施,使原住居民远离他们世代耕作的土地,使其经济收入受到巨大的震荡。针对实际困难,提出整改方案;秀山县高山移民搬迁工作的重点在移民,移民工作的核心在移民的生活。秀山县在移民地区经济发展应坚持“结合自身实际,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发展原则;成立专业的农业合作社等经济体,把搬迁地区闲置的土地进行集体化生产经营;同时,在搬迁定居点举办实业经济体,建立适应当地社会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移民上班的就近性,最终实现免除高山移民搬迁后对未来生计的后顾之忧。

(三)以夯实基建为后盾,消除移民后顾之忧。“家”从古至今都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其中家的最客观的现实反映就在于家的具有实际存在性。秀山县高山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拆迁了原住居民昔日的家园,移民搬迁安置点工程建设也随之成为广大搬迁居民对“家”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相对滞后的工程建设,无疑会对高山移民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伤害。解决该问题,秀山县应坚持未雨绸缪的工作原则,在迁拆工作过程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在工程前期要做好高山居民移民安置点的建设工程规划,保障入住居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其次,在具体工程的实施中要做好工程建设监管的工作,确保工程的工期和质量;通过系列工作,确保为广大高山移民提交一份满意的“家”的答卷,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以创新思维为手段,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知情权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一项权利之一,即指公民对国家的重要决策、政府的重要事务等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晓的权利。秀山县高山移民搬迁工作的开展,由于当地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使高山移民居民对国家的高山移民政策的了解的精度和时度大打折扣。为更加有力地做好此项工作,保障移民的知情权,当地政府机关应创新工作思维方式,注重搬迁政策宣传的时效性,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短信等宣传媒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乡镇党委、政府,村(居)委会的工作堡垒作用,把高山移民搬迁政策宣传纳入工作考核机制中去,以凸显工作重要性;再一方面县内移民的政策的宣传工作,学习借鉴兄弟区县成功经验和教训,结合自身情况,实现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徐绍史.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J].国土资源通讯.2009(8).

[2]施国庆,周建,李菁怡.生态移民权益保护与政府责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

关于易地搬迁教育的问题范文

根据你办《关于报送相关资料的紧急通知》文件有关要求,现将我区“住房保障促进脱贫”中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和帮扶成效等总结报告如下。

一、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确保“搬得出”。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精准搬迁”。实行“三看三评三审”,确保应搬户一户不漏,非搬户一户不进。实地“三看”,即看区域环境是否“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看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群众搬迁意愿。严格“三评”,即对贫困户申请,实行社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两委”会议评定。落实“三审”,即对标搬迁条件和对象,开展村社初审、乡镇复审、区级审定,保证符合政策规定。全区共识别“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对象x户x人,并对所有搬迁户实行“一户一档”精准管理,做到可追溯、可查证。二是分类满足群众需求确保“合理搬迁”。根据搬迁安置任务和进村入户摸底情况,坚持以城区、食品工业园、乡镇集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等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多元化安置方式。按照搬迁户意愿和选择,对贫困群众中有就业技能的,安置到城区或园区;对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集镇的,安置到乡镇场镇;对没有离乡意愿和自身条件差的,剩下的引导投亲靠友。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集中安置x户x人,插花分散建房安置x户x人,城区购房安置x户x人,场镇购房安置x户x人,投亲靠友安置x户x人。三是刚性落实上级政策确保“阳光搬迁”。通过走访群众、市场调查、成本核算,以及返贫风险论证,实行分类补助。对进入城区购房、集镇(园区)购房、聚居点建房、分散建房和投亲靠友5类易地搬迁贫困户,分别给予人均补助3.5万元、3万元、2.5万元、2.5万元、1.75万元。按照开工、完工、入住、拆旧四个阶段,打卡直拨20%、30%、30%、20%补助资金。严格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25平方米、户筹资金不超1万元的底线,对面积超标、自筹资金超额、旧房不拆除、质量不达标的实行“四个一律不补助”。

二、精准制定发展规划,确保“稳得住”。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充分考虑群众居住安全、增收致富、生活配套等多种因素,科学确定搬迁安置点选址,做到“三靠”(靠园区、靠景区、靠产业基地)、“五进”(进城区、进集镇、进社区、进乡村旅游区、进中心村和聚居点)、“五不选”(有地灾隐患的不选、无发展后劲的不选、基础难改善的不选、上学就医难的不选、群众不满意的不选),从规划入手解决群众生活品质和发展能力提升的问题。在户型上,由区规划部门按符合面积标准、民居传统、地形地貌、功能要求等统一设计,为每户提供2—3套户型选择,既改善新居风貌,又留住乡愁记忆。在面积上,坚决防止住房面积超标、建设标准豪华、房屋空置等现象。对有后续建房需要的,采取宅基地预留续建空间等办法,由搬迁对象稳定脱贫后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决定是否扩建。在模式上,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要求,由6—20户组团小规模聚居,鼓励搬迁对象2—3户联建具有川东北传统合院式风格的三合院、四合院。二是突出群众主体。实行“政府主导、乡镇主责、群众主体”,加快新居建设。由搬迁户成立业主委员会,坚持统一政策标准、规划设计、土地协调、工程建设,自主进行选址定点、户型选择、队伍确定、质量监督的“四统一四自主”机制,实现“自己家园自己建”。政府重点抓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质量监管、政策兑现、拆旧复垦等。三是突出综合配套。坚持把易地搬迁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配套建设水、电、路、通信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完善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搬迁户的帮扶工作,从关心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入手,帮助实现“微心愿”;帮助搭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众关爱网络,营造邻里守望、互助和谐的人文氛围。以创建“四好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契机,利用农民夜校、文艺演出、“村村响”等载体,开展感恩奋进、文明健康、科技法治等主题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强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同步转变,引导农户自觉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三、精准施策促进增收,确保“逐步能致富”。一是“搬迁户+产业培育”,增加经营性收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发展优质粮油、品质果蔬、特色养殖。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三双”、“152”等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二是“搬迁户+技能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依托职业技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成人继续教育“五大培训工程”,摸清农户就业愿望、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劳务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签约率。三是“搬迁户+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鼓励搬迁户将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和林地,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给业主或者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农地、农房、林木、人才、闲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将“死资产”变为“活资本”。四是“搬迁户+惠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出台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分类分档补助政策,激发贫困户增种增养“五小”经济,放大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基金效益,解决产业发展投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