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作文篇1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我和妈妈也准备在家里包粽子。
一大早,我们便来到了集市上,挑选粽子叶,经过仔细挑选,我们买的是一种又宽又长的叶子,因为对于我们新手来说,这种叶子毋庸质疑是最好包的。回到家里,我们将做粽子的材料一一准备好,有糯米、黄桃、蜜枣、葡萄干、豆沙,还有洗干净的粽子叶。妈妈先给我做了几个示范,轻松几下就包好了,看起来应该是非常简单的,我非常有信心。
终于该我大显身手了,可是叶子好像不听我的话,怎么也卷不成漏斗形,急得我满头大汗,妈妈看我急得不成样子,就帮我将叶子卷成漏斗形,我拿着大勺子,将糯米、黄桃、蜜枣、葡萄干都放到了漏斗形的粽子叶里,妈妈告诉我,用粽子叶上端的叶子紧紧的盖住这个“漏斗”,多出来的叶子,要两边一折、再一扭,就把这个“漏斗”完全封闭了,咦!有点像粽子了,最后,还要用绳子把这个粽子进行“五花大绑”,防止它“漏馅”!经过我这“能工巧匠”的精工细作,我的粽子做好了,但是“面目全非”,看起来有点像包子!包了几个以后,我慢慢的熟练了,粽子的样子也比以前好看多了。
我好佩服我自己啊!虽然我做的“包子”形状不好看,但是因为是我自己做的,所以,我感觉美味可口!
粽子作文篇2
粽子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食物传说是为屈原而做.所以按照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大家都会吃粽子,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餵鱼、虾。喝雄黄、悬钟馗像、划龙船竞赛也是端午节的习俗。
走过乡村,每家每户忙碌着,欢声笑语。一阵水汽从锅里漫开,那种醇醇的香味儿扑鼻而来。嗯,清香、诱人,那是粽香,浓浓的糯米味裹着淡淡的粽叶儿的清香。
来到城镇,蓄满水的河道上,有节奏的哨声、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十几条龙舟荡漾在碧波里。龙舟上,十几个青壮汉子,挥舞着手中的浆,喊着号声,奋力向前进发。这是粽子的前奏
端午食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习俗。一进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妈妈一般都会准备一篓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干的芦苇叶放在水里浸透做棕叶,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一直是这样做。
端午前一天,妈妈和姐姐就一起动手把粽子包好,放在大水盆里备着。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她们的样子,左手拿着粽叶弯过来,做成圆锥形,然后右手向漏斗里放米,把米压紧抹平后把棕叶反馈过来盖好,握住后再用丝线捆紧系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
那时我是多么高兴呀!多门美味的粽子多么好的民族!
粽子作文篇3
又到端午节了,又到了吃粽子的时候,妻买了粽叶和蜜枣交给妻嫂,就等到端午节那天包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特有食品,幼小的时候,我就从奶奶那里懵懂的知道吃粽子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敬、怀念之情。我不知道屈原是谁,也不知道为何吃粽子就是怀念他,刨根问底的问奶奶,奶奶总是神秘的对我说,要想知道是为什么,那你就好好学习,学习好了,你就知道了。奶奶的招法还真灵,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刻苦的学习,想终有一天我会知道原委。粽子真好吃,我不知道是用什么做的,平素里根本吃不到,它是一个个奇怪的三角型食物,用一种特殊的含有淡淡清香的叶子,包上一种特殊的白米,做成一种特殊的食品,有的里面还放有甜甜的枣儿。
孩时的我,家里穷,一日三餐总是单调的玉米粥、高粱米粥、玉米面大饼子等粗得不能再粗的食粮,总期望着天天过大年,日日迎小节。吃一顿饺子、一顿白米饭;喝一小碗肉汤;穿一件新的衣服,哪怕这件新的衣服是哥哥穿小了的经过浆洗后而变得很干净的;只有那几天,才是我梦想的天堂和希望之所在。
城里人生活的富裕,有讲究,他们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节日,农历的、公历的,就是七天中的一个礼拜天,他们都得改善一下,而对我们农村的老百姓来说,每年只有春节、正月十五、清明、端午节,中秋节才算是节日,清明节和端午节又算不上什么大的节日,只是清明节的时候讲究吃豆腐、做锅贴,煮几个鸡蛋,也就是过节了,端午节呢,有说道,到了过节这一天,大人们早早的就起来了,父亲拿着镰刀进山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回来了,浓浓的露水将他的半身都露湿了,他割了一大捆艾蒿、水柳枝条。奶奶则在家中把几天前就用青麻丝染成的五彩线、小扫帚、荷香包拴在正在熟睡中的我们的脖子上、衣领前、手、脚脖上,意思是扫除身上的疾病,拴住永远的吉祥。等父亲回来后,奶奶又和他一起往艾蒿上、水柳枝上拴好五色葫芦、五彩线和大一点的小扫帚,分别插到房屋的四周和大门上。所有这些活计都必须在日出之前做完。最忙碌的是母亲,她是第一个起来的,忙碌的第一件事就是煮鸡蛋、鸭蛋、鹅蛋,满满的一大锅,咸的、淡的都有,还有几个极为特殊记号的鸡蛋,是五月初一那天小鸡下的蛋,孩子吃了这天的鸡蛋,一年肚子不疼。
鸡蛋煮好了,母亲就开始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净那翠绿色的粽叶,再一摞一摞地码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备好后,便一个人坐在米盆前,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地包着那盛满情感的糯米粽子,然后就烧火蒸。足足有三个小时左右,一股清香味便扑鼻而来,我们哥几个围在母亲的身边焦急的等待着。这时母亲就把我们叫到屋里,端来一大盆蛋给我们分,她先给我们每人一个初一的鸡蛋,让我们吃下,然后就一个鸡蛋、一个鸭蛋、一个鹅蛋的公平地分给我们,怀捧着热乎乎的蛋,我们高兴地合不拢嘴开始四处藏起来,生怕被别人看见偷吃了。
粽子熟了,我们顾不得烫嘴,争先恐后的抢在手里,每人端一个小碟等待着母亲给我们分白糖,我实在等不及了,就大口的撕咬起粽子来,奶奶看着我的样子笑得前仰后合,傻孩子,粽子是吃里面的米,得把皮剥掉。吃着那口感极好的糯米粽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这就是幸福的味道吧。
长大了,从教科书上,我知道了屈原,明白了奶奶的话。
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古老的习俗潜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这些年来我也一直效仿这一传统的习俗,每逢端午节到来,也在家门的上端、房屋檐下插一束束捆艾蒿、葫芦、五彩线,也学着奶奶的样子给孩子的手脖上、脚腕上系上一条条多彩的线,把多少代人传承下来的美好企盼寄予在这个端午节了。而我唯一不做的就是包粽子,因为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要带着妻儿回家,回家吃母亲亲手做的粽子······
如今,母亲离我而去了。两年的端午节到来时,我便有一种酸楚之情难以言表。没有了吃母亲亲手做的粽子的那份热切感受,找不回盛满母亲情怀的那份温存,再无法见到母亲那熟悉的忙忙碌碌地身影。每每见到街市上那各种各样的粽子,夹肉的、包蛋的、什锦的、蜜枣的。但我总是总感觉那粽子情不浓,意不深。
端午节就要到了。仅借此文,权作缅怀自己的母亲吧,也追忆那些为所有儿女操劳一生的——伟大母亲。
粽子作文篇4
每到端午时,母亲最大的乐趣就是做粽子。母亲做粽子的时候,年少的我总会站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不仅是因为想早点吃到那美味可口的粽子,更因为,我始终认为,看母亲做粽子是一种乐趣。
母亲开始并不会包粽子。外婆专程到我家帮着包了两次后,母亲便把手艺全部学到手了。
后来,每年的端午节前,母亲就开始自己忙活了,街坊邻居需要帮忙包粽子,母亲有求必应,给这家包10斤,给那家包20斤,端午节前要忙活一个多星期。帮别人忙完了,再忙自己家的,每次,我们家大约都要包上七八斤。
外婆说,装锅和煮粽子也是有“技术”的,因为用竹叶包的粽子是四角形的,装锅的时候要密密实实地插好,一个压一个,这样粽子才煮不破。摆完粽子后上面还要放上些鸡蛋,因为粽子锅里煮出的鸡蛋有特别的清香。
装好后就开始煮粽子了。用大火烧开锅后,改为慢火慢慢地煮。这时如果火太急,就可能把粽子煮破了,只能等着喝“稀饭”了。大约用慢火煮上两三个小时后,再改用微火,让锅里的水似开非开,一直持续到下半夜。
第二天早晨,揭开锅盖,满屋清香弥漫,我和妹妹欢呼雀跃着,争先恐后地解开粽子的“衣服”,大口地享受着,而几乎是一夜未眠的母亲,又忙着让我们给没有包粽子的邻居这家送10个、那家送8个,分享端午的喜悦。
我喜欢过端午节,我喜欢吃母亲做的粽子。母亲做出来的粽子从外表上看个个都是饱满有形,又香又软。还记得我读大学时母亲给我送来粽子,吃惯母亲做的粽子的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室友得知眼前的粽子是母亲做的,先是吃惊,继而连声说好。
每年端午前夕,同学们都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们出车费给你回家取粽子去。幸好学校离我家只有8块钱的火车票,车票是不会要同学出的,但是每年我都要取一篮子粽子回校。后来发展到不是端午节也要吃粽子,只要提前能买到粽子叶,母亲就包了一大堆粽子,等我星期天回家来取。有几次吃得同学眼泪汪汪地想起家来。
现在回想起来,心里甜甜的。又到端午节了,和母亲一起包粽子。
端午的粽子作文十五篇
冬至作文(汇编篇)
四季歌作文(实用篇)
关于粽子作文4篇
关于粽子作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