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一、儿童特殊心理现状

伊沙多拉.邓肯说:“最自由的精神状态就是溶于身体之中包含的最高端、最顶级的智慧。”所以,儿童舞蹈是源自孩子内心的质朴无瑕、浑朴美好的性情,才能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充分释放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幻想束缚,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美好意境中感受自己天籁般的天性,尽情地展现自我性格和情感当加入了专业化的训练后儿童舞蹈则失去了它的本质特征。

二、古今儿童舞蹈特性分析

(一)现当代儿童舞蹈现当代儿童舞蹈美学体现在舞蹈童趣性。儿童舞蹈应该以快乐为基调,舞蹈作品清新活泼,天真烂漫,爱祖国大地的花花草草,洁白无瑕的云朵,色彩斑斓的花朵,寂静晚上皎洁的月亮、眨眼睛的星星,爱天空中游弋自由的鸟儿,爱江河上跳跃翻腾鱼儿………孩子们用内心真实地感受去拥抱世间万物及自己喜爱的事物,或拒绝讨厌是东西,他们具有好胜心理,求知欲旺,模仿性强,热爱问问题好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作品创作的规律和特点是儿童作品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儿童无论从行走到跑跳,还是从语言的表达到表现自己的情感无不渗透着模仿的过程,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切都是从模仿做起。天上飞的小鸟、水里游的小鱼、地上走的小狗小猫等,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并且,孩子能够从中收获很多的乐趣。

(二)古代儿童乐舞古代儿童舞蹈同样具有童真童趣的美育性质。乐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壁画儿童形象,所有动作外形从壁画来,动作形式以及舞姿形态生动活泼,奇异不同,但不失儿童的本质性味道,极富浓郁的生活的朴实情趣和儿童心理生理艺术特色,在乐舞艺术表现中,独具个体的风彩,具有超强代表性,光彩夺目,展示出了一个奇妙的东方世界的儿童艺术天地,孩子们的形态。儿童乐舞,童子舞伎,得表现队形,一般主要为在舞台调度得前方,围在伎乐天,飞天的四周,其童子舞伎的身体语汇姿态主要以跪,坐,趴,躺,盘,卧,倒在地面。活泼,欢快,有趣是的童子舞伎,在服装特征中,身着红,黄色背心,下穿短裙子,舞姿动作,一般为,腾,踏,跳,跃,转,翻,对对相舞,充分反映了儿童天真活泼,欢乐雅趣的个性和特征,整个表演显得热烈欢快,情趣盎然。敦煌壁画中所展示出的儿童乐舞人物形式,是反映了古代儿童乐舞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研究整个壁画,其中反映儿童乐舞画面的就有几十幅不同姿态,不同场景,不同内涵之多。古代儿童乐舞人物,有的在演乐奏器,有的手蹈足舞在,有的上蹿下跳,有的在爬竿顶碗,充分的展现于古代舞台之上,儿童乐舞变现形式多样。

(三)儿童舞蹈美学原则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一书说:“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对于儿童舞蹈作品就更应该在从生活中提炼出动作的基础上显现出夸张与变形,这样才会使孩子感受到更精彩、更有趣、更美好的生活,也让他们知道珍惜所拥有的每一天。儿童跳出来的舞蹈是类似于卡通的动作,夸张而没有变形的夸打艺术形态,变形而不失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作品表演中的重要本质元素。人类是言情动物,不问平龄层次的人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儿童的语言、性格都共有他的特点,心灵、纯真、活泼、幽默。因此,儿童舞蹈的表演是表现孩子们的生活思想。

三、儿童舞蹈作品编创技术细说

“没学舞蹈的儿童比学了舞蹈的儿童更具有超强表现力”。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儿童在未经受专业、正规、系统的舞蹈训练之前,跳舞表演是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的,表现时是自由、无拘束、自在无虑的,展现出孩子本质对美好童年、幸福生活、对爸爸妈妈、对大自然、对未来的憧憬期待与美好感谢,是发自孩子本体内心最深处、最敏感的情感的宣泄表达,这是儿童的天性。而经过专业舞蹈训练后的儿童,动作则多出了几分规格性,就没有了最自然、最纯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作为儿童舞蹈就失去了以前无忧无虑、质朴天真的感觉,也让儿童身心失去了,孩子本身特有的性格特点。伊沙多拉.邓肯说:“最自由的身体包含着最高的智慧。”所以,儿童舞蹈是源自孩子内心的朴实无瑕、纯真美好、自然原始的天性,才能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充分解放孩子们幻想束缚,让他们在在自我陶醉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尽情地展现自我。当加入了专业化的训练后儿童舞蹈则失去了它的本质特征。儿童舞蹈充斥着大量的成人化的“模仿”与“克隆”。

在一些儿童舞蹈节目中,不难看出其中的孩子有着一种和他们实际年龄不相称的成熟,舞蹈动作过于拘泥做作,甚至还会摆出一些所谓“小性感”“小造作”的造型,把大人的世界搬入儿童世界之中,俨然一个“小身体大人物”的可笑形象。这种舞蹈使本来单纯、淳朴、纯真的孩子失去了他们无拘无束的“真我、本我”一面,取而代之的是舞蹈编导成人化、成熟化、固定化思维的放射,而并非真正以儿童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的世界的一花一木。所以在儿童舞蹈的编排上一定要用孩子的心和眼看了解他们的世界,理解孩子思想,让孩子在舞蹈中舞出自己的个性,舞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形态。现在的儿童舞蹈作品里面加入了许多技巧性的东西,如空翻、小翻等,虽然舞蹈里加入了这些高难度动作,让舞蹈增加了一定的技术含量,使儿童舞蹈有了更大的可看性,也让家长们看到了一些成就感,小演员有了自豪感,但是,当孩子练习这些动作时就会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毕竟他们还小,骨骼及身体各方面都还没发育完全,没有很强的控制能力,所以,过早的练习一些高难度技巧时孩子们就很容易出现意外摔伤或扭伤,这会给儿童以后的身体成长健康状况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而且,往往作品中加入了难度技巧动作,会使儿童在跳舞时把所有精方都放在技巧上,而忽略了编导编排的其他舞蹈动作。所以,我建议过早的训练儿童练习高难度技巧还是要先思而后行。即便有一些技巧,也要符合儿童及其舞蹈的需要。

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儿童插画,中国民俗,库淑兰,造型

1.中国儿童插画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呼唤

五彩缤纷的儿童插图世界背后也存在着问题,那就是具有我们自己国家民族特色的儿童插图作品太少了。鲁迅先生曾对其他国家的儿童插图作品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英国沉着,德国粗放,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嘲我国也曾经有过民族特色作品的高产期,有的甚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曾几何时,在学习外来设计模式的同时,却渐渐忽略了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

我们当今的儿童读物品质的提高,对今后儿童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在儿童插话创作中,面对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和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把中国特色融入其中,开创一支有中国民俗风格的儿童插画。

2.库淑兰剪纸简介

在陕西省渭北黄土高原的旬邑县,生活着一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她叫库淑兰(见图2-2)。方圆百里的乡亲们都亲切的称她是'剪花大娘'。她十六岁学习剪花,六十岁后自创一种拼贴剪纸,作品构图饱满,线条道劲,人物造型动朴可爱,色彩斑斓,繁而有序在剪花”中,凝聚着丰富的人”的内容。

她于1920年10月出生,2004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享年85岁。

3.库淑兰剪纸的独特造型

细观库淑兰的剪纸造型,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花枝、虫鱼,均以极其洗炼、单纯、开张、稳定的造型,作为主体造型符号。不追求动态的显示,也没有情节和表情的刻画,而以一种恒定性的观念型态造型符号,在其作品中反复运用,重复出现,仿佛没有休止。突出的强化了属于她自己造型语言的个性特质。

郭庆丰:剪花娘子,不管她是坐着,还是站着,她里面都有一个基本的构架,构成方式是天地人,三者的构成方式,天地人: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三种境界、三个关系,组合在一起,天人合一的方式,具体到剪花娘子,她都是基本的骨架相同。当然,库淑兰能用她自己的方式,跟她自己的经历融合在一起、自身的精神状态融为一体,跟这个符号融为一体,跟大自然就赋予了她个人的色彩。论文参考。”

4.库淑兰剪纸独特造型对儿童插画的启发

4.1库淑兰剪纸造型对儿童插画的意义

库淑兰的剪纸创作,其物体的造像都是民间的意念造型。和当今流行的日韩细致入微的动漫造型大不相同,但单纯,质朴,稚拙的意念形态却是那么形象仿佛注入了生命和灵魂。这更符合了儿童对事物概括化认知的心理特征。

4.2造型极具想象力

库淑兰的各种造型并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现实性,赋予了的想象力,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符合审美规律的表现。这些具有想象力的造型多是通过夸张、拟人、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来体现的。

库淑兰作品中往往把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大、变形,使其视觉感受更加直观,它与西方造型中标准比例的构形概念是不同的。夸张”是以不改变某些物象的基本的固有特征为前提,有时甚至是为了强化表现这种固有的特征,但是变形”则反之,以舍弃、改变事物的固有特征为前提,有时甚至可取随心所欲”的态度。在这些看似漫不经心”或即兴发挥”的创作中,其实蕴涵了库淑兰丰富的想象力。为当今儿童插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儿童插画设计上要尽量去适应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加以描绘,把形象设计得更稚拙、更可爱。采用夸张手法,能使概括了的形象特征更鲜明典型、更清晰明了,也就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喜欢。

4.3造型语言简洁而丰富

库淑兰在造型风格上有简洁和繁复的对比,也有两者之间的统一。造型中的简洁,并不是简单、单调的意思,而是指造型语言简明易懂、视感鲜明,以最少的造型语言表现出事物的形态、结构等。造型虽然简洁,但在视觉上却觉得非常的丰富,凭借事物现象的缤纷五彩,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4.4造型的装饰化表现

任何造型艺术,从用笔和形体的角度看,都是点、线、面的运动与结构。点、线、面自身的形式与内部规定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库淑兰在造型上不仅对于点、线、面的运用,而且通过精美纹样和一层层各具形态小花朵等的精心刻划,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性与厚重感。从而使人感到充实新鲜,趣味无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显示出明显的装饰性效果。论文参考。

4.5以孩子的兴趣为主题

要创作出让儿童感兴趣的插图作品,就必须要熟悉所画的对象,熟悉和热爱儿童的生活。儿童有自己的审美偏爱,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看他们所看的,画他们所喜欢的。论文参考。儿童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食物,喜欢什么样的玩具等和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这样才能发现它们在孩子眼中的不同特点和性格,并借以恰当的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表现在儿章插图中。

5.中国民俗造型对儿童插画借鉴的意义

总的来说,库淑兰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许多特点与儿童插图的创作要求

是极为吻合的,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偏爱。

已故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有句经典名言: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句话是值得我们儿童插图创作者推敲的。打进去”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因为我们没有必要机械模仿民间艺术家的表现技巧去为儿童画插图,这样的模仿只会让我们的作品更糟,小朋友也不会喜欢。而打出来”比打进去”更难,这当中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就像我们吃饭一样,囫囵吞枣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细细咀嚼后才可能很好的消化。

只有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研究学习民间美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其精华,用以充实儿童插图的创作并使其展现出新的生机。我们把库淑兰剪纸中的独特造型等这些背后隐藏的创作理念和蕴涵的本质精神挖掘出来,将民间美术与儿童插图的设计语言进行组合,才能真正丰富我国的儿童插图创作,使我国的儿童插图创作真正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剪花娘子库淑兰》,(上、下册)上海文章出版社编辑出版2009年

2.《库淑兰剪花娘子传奇》,文为群著,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3.《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张奇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4.《民间美术造型语言独特的真实性》,范涛著,美与时代,2007.07下

5.《质朴纯情天真烂漫——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在儿童插图中的运用》,王淼著,2008

6.《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左汉中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4月

7.《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内蕴的融合》,李立芳著,2002年10期

8.《美的符号——论绘画的形式问题》,徐书城著,文艺研究,1991年

9.《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唐家路著,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10.《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毛铭三著,新闻与写作,1995年

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篇3

【关键词】童书;文学;美学

一、文学表达的“浅语”形式

童书蕴含的所有文学性要素、意义与风格,都需要最终通过语言来呈现和表达,由“图画语言”与“文字语言”共同营造和勾勒出各种不同的意境与情感,幼儿读者在阅读“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体验到这种“美”的意境或者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就实现了童书本身的美学意义。当然,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特质,常被称为“浅语”艺术。“浅”所指向的是读者对象儿童的认知特点;“语”即语言形式,浅语艺术即指儿童文学用适合孩子接受的方式传递关于“美”的讯息和意义。幼儿所能自主阅读的童书一般都是图文相辅的,是一个多种媒介的结合:美好的故事、美妙的画面、美的主题,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中至少包含三类语言:文学语言、美术语言与教育语言。也就是说,童书的信息、美感与意义主要是通过这三种语言融为一体地呈现、传递与表达的。高尔基曾对儿童文学的语言这样评价:“儿童文学文体的简洁和清晰,并不是用降低文学质量的办法来达到的,而是真正艺术技巧的结果。”的确,儿童文学的“浅语”是其独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具体表现在:其一,语言的形象性。儿童思维与语言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儿童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尤其是3-6岁幼儿阶段,其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想象为主的特点是如此突出,使得幼儿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相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重要,因为形象化的语言能使幼儿将亲身经验与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帮助幼儿达到语言与思维、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有效迁移。形象性的语言,使事物或情感可观、可感、可聆听、可想象,例如绘本图画书《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充满童趣,既能愉悦孩子身心,同时也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每个动物的嗯嗯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且与孩子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联系,使得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可感知的形式显现出来,更容易被儿童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儿童的认知发生于动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动作感强烈的文学语言不仅能唤起儿童对认识对象的注意,而且可以增强对认识对象的理解。

如各个不同动物的动作描写,辅之以大量拟声词的运用,使角色形象更加直观、形象、立体。此外,语言呈现出鲜明的色彩感,儿童借助于色彩认知,可以对事物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作为事物最外在的表现,色彩也是幼儿对事物认识的最直接感受,如童书中对鸽子嗯嗯的描写:“又湿又黏的白色嗯嗯”,这样将颜色与形态、形状同步进行的描绘,使事物认知更具形象性。所有关于形象的描写,既使幼儿对于各种事物有比较清楚准确的印象,又使幼儿对于角色心理有真切且较细致的体验。从而既能激发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也能满足他们的愉悦感,同时逐步习得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特点、不同动物“嗯嗯”的特性,并产生追问:“为什么不同?”这是一个难得而珍贵的开展科学教育的契机……其二,语言的简洁性。儿童文学的语言是丰富的,包括作者在描写事物、刻画人物、叙说故事时的叙述语言,以及在作品中的角色对话与交往中的人物语言描写等。作者通过不一样的语言叙述方式,通过不同的语言对话和独白来赋予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幼儿年龄小、难于理解和接受抽象复杂的语言,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总是在充分展示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力求简洁生动,选取明朗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词和句式,使语言赋有丰富多样而又简洁明快的艺术魅力。欣赏英国安东尼布朗《我爸爸》:语言简洁明快,把孩子对爸爸的爱用最具体形象的语言简洁明朗地描写出来,于细微之处凝读出孩子对爸爸的爱,也体会到爸爸对孩子的深情。简洁的语言使孩子易懂易记易摹仿,孩子在赏读过程中也许会更有兴致地谈论起自己的爸爸“像……像……”,语言往往是表达情感的直接方式。其三,语言的音乐性。朱光潜曾这样论述文学的语言:“情感的最直接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出来的情感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声音能够塑造形象,文学语言除了意义层面外,还有声音层面(包括字音、语调、节奏和押韵等特点)。它不仅和意义层面相联系,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给读者以听觉上的美感,音乐性和韵律美。语言学曾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语言结构的敏感性”表现在:其一,对语词排列的敏感性;其二,对语言的声音、节奏、重复和语词节拍的敏感性;其三,对语言不同功能的敏感性。如台湾林武宪的儿童诗《阳光》,语词的排列让诗歌更有韵律,对整与重复使童诗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一遍遍重复过程中加深了理解。思及文化哲学家卡西尔所说:“符号的记忆乃是一种过程,靠着这个过程人不仅重复他以往的经验而且重建这种经验。

”看似一遍遍重复,实际上每一次经验都已经与前一次不同,是前一次的深入、更新与提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自己不同的语言特点,荒诞奇幻、美妙诗意、滑稽幽默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冰心作品中语言“柔美温婉”、金波的“清新明快”、圣野的“充满诗意”、金逸鸣的“形象生动、寓理于诗”等,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会影响幼儿感受不同语言文字的美感。可以说,语言是儿童文学的根本要素,其“浅语”艺术的特质亦具有丰富的审美意味——它具有语言的特性,讲究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这对于处在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儿读者来说尤为重要。它是一种艺术语言,表现在它必须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或通过词语的选择,或通过语法关系的多样组合,让事物或情感可观、可感、可聆听、可想象,以唤起幼儿读者的情境感与形象感。最后,儿童文学的“浅语”必然须从儿童的艺术欣赏水平与欣赏趣味出发,通过“巧妙运用”形成幼儿读者心目中的艺术形象。语言文学最大的魅力即在于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语言,把大千世界的性质、情状展示给读者,使其即使没有亲眼所见,也能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儿童文学的“浅语”艺术,更突出地迎合了幼儿读者的文学审美特点与文学接受能力,更有效地引导幼儿将童书作品中的故事信息与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帮助幼儿达到语言与思维、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有效迁移。

二、叙事线索的“虚实”变幻

童书里的世界,总给我们以美好的联想与感受,这份“美感”是独属于儿童文学的审美,既包括感受语言风格上的“美”,也包括感受作品意境上的“美”,这是一个心灵体验与对话的过程。事实上,童书里的世界如同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处处彰显与折射出美好与温暖,需要我们去感受、体味和挖掘,但这又和现实生活世界的美不同,因为它来得更突显,更符合儿童的审美需要。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总是借助于想象与幻想,这是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形象的、具体的、想象的。因而,童书里的世界也大多是非写实的,或者说其艺术幻想大多都是超现实的,是创造性的想象。正因如此,儿童文学离不开艺术幻想,没有艺术幻想也就没有儿童文学。当然,幻想与想象不是凭空的,具有一定现实基础,这就必然形成虚拟的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相互投射,从而也就构筑出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正因为对现实的关照与折射,儿童文学的叙事过程总是具有了现实与幻想的两条线索,且进行着各种巧妙的构思,文学研究者将之称为“双线结构”,即现实与幻想两条线索在作品中同时存在。这种叙事方式具有三种基本样式:其一,平行线——现实与幻想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如怀特《夏洛的网》,小女孩与小猪都是真实的生命交集,共同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故事深刻融入了孩子的泛灵思想与生命一体化心灵。其二,两线糅合——幻想人物在现实的生活中。如安徒生《海的女儿》,幻想出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并将之揉入到现实生活中,充满幻想,带给孩子现实生活所无法赋予的奇异之美,同时也贴合孩子认识过程中本就天马行空的想象。其三,虚实线——以虚拟的幻想世界为主线,现实世界为虚线。如英国作家米尔恩的代表作《小熊维尼菩》,完全虚拟了一个世界,但是所思、所想、所感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这种“虚实”变幻是儿童文学必要的美学品格,因为它是前两种文学特征实现的必要条件。现实与幻想的交相辉映,蕴含着童书不同的意境之美和精神内蕴,呈现了极为不同的审美体验,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意境:“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和变幻,总是以更适合的方式引导着孩子们领略文学境界的美,无论是民间传统儿童文学亦或是文人现代儿童文学,都体现了成人对儿童和儿童生活的热爱和期盼,蕴含了浓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观照。正因如此,我们会发现很多经典作品的荒诞性,虽然离奇但不虚浮,因为它们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植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及我们的文化里。其通过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媒介材料的图画文学语言呈现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真实可现、变幻多彩的故事情景。小读者的单纯与创作者的成熟或者说儿童世界的单纯与成人思考的成熟,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图文的生命对话,也许哲学诠释所谓的“视域融合”就是这样一种基于图文的来自不同主体间的生命对话,这种对话的精神就是童书的内在品质——童书本身内蕴着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深切的感受,是其表达对现实认识和见解的绝妙方式。所以,无论从外在独特的文学特征上,还是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上,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儿童文学与信仰,儿童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收获于自身心灵的体验,也升华对幼儿阅读指导的生命深度。

三、儿童精神的人文关怀

童书的美学品味必然承载着儿童文学的精神追求。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形态之一,同样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放眼世界儿童文学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中所经历的变化和发展,儿童文学是成人为传达对下一代的道德与文化期许而寻找的一种与儿童进行精神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一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对话路径,一种能够为儿童所接受的沟通渠道。世界上第一本童书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直到19世纪晚期,一些图画书开始被出版和关注。而我国自清末至今,走过了百余年历史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留下了许多童书佳作,哺育一代代少年儿童健康地成长。且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着儿童文学的文本载体形式与功能样态。可以说,不同的人、不同时代对儿童有不同的认识,亦有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所以对于儿童文学、童书之于幼儿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永在的——对儿童生活的投射,对儿童精神的关照。这种投射与关照,实是对童书美学品味的核心透视,其源自于儿童文学作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生活感受力。与儿童读者的心灵对话,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成人世界对自身儿童时期的重新认识与回归,也体现了其对儿童世界存在的现实意义的关照,表现出某种特有的文化品格,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人类对下一代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心灵修养等方面的传递和期望。郭沫若先生曾在其《儿童文学之我见》中谈到:“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绝不像一张白纸;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绝不像一片玻璃。”这里的澄明与莹澈,也许最能把儿童文学所凝聚的最透明的单纯与快乐表达出来,其亦指向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对儿童精神的人文关怀。儿童文学研究者曹文轩曾阐述到:“‘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