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生存教育生存技能心理素质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让百度在夜空中自由地搜索,我见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突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即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校体育功能的角度对在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生存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化。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例如,在“走跑交替”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为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一个情境――“过马路”。引导学生主动思索,过马路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后,教师可以适时灌输“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促进社会化发展。又例如,在跑步练习中,体育教师可以制作红绿灯的卡片,自己充当交警,指导学生在十字路口时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记“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教师可以让体育委员带头领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间断性地更换红绿灯,以此来训练学生“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生存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对红绿灯的反映,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也给枯燥单调的跑步练习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二、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有效的生存训练机制尚未建立,学生对生存训练内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导致的校园群死群伤的事件屡见不鲜。在人多拥挤的地方,鞋子被踩掉了或随身物品掉落了,弯腰去捡;火灾发生后,慌乱逃生导致互相践踏;面对意外伤害者,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求助于专业救护机构,结果白白丧失抢救的时机……因此,体育教师将生存技能的培训融入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国内生存教育的空白,更是对新时期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全新诠释。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如在体育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运动损伤、运动休克、晕厥、中暑等情况的处理和护理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况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个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耐力跑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做好准备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耐力跑比赛。这个项目不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绩,发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适应以后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了学校体育进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而参加团体项目(如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教师要通过情境性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都伴随不同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各个环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形成情知平衡、和谐、互促、并茂的教学格局,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各种感情,感受生命的存在、跳动、自强、不息、美好、伟大、幸福。帮助学生了解人生价值、目的、意义,进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自然、社会,努力做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

参考文献:

[1]常勇超.浅议小学体育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9,(11).

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培养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鲜明的感彩是必备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体育实践课一般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组成,由于各环节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既要紧扣教学目的和需要,又要抓住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地组织教学。

1.课堂开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开篇,便是戏剧的开始,开篇引人入胜才是制胜的关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最佳心理状态,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师无论从学生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还是组织手段等方面,都要为学生创造有吸引力的外界条件,使学生产生好奇、新颖感。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可以小组结伴练习,可以自己编织舞蹈歌曲活跃气氛。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热情,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距离。小学低段体育教学,应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取乐,实现娱乐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这样不仅为课堂有序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且达到了教学目的。

2.老书新教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材是固定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按照新课标内容使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延伸课本上的知识。为达到此目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下,轻松地接受新知识。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要创设教学情境,依理而据地组织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讲解,引出正确的解决方式,使学生自然掌握新内容。

二、明确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只有透彻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达到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

1.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学工作者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体育教学只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其实不然,体育教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起到的作用应是积极引导学生,取巧得之,要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材料,教材要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如学习课文,课前要做好预习课文的工作一样,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提出不同的疑问要求。学生要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相互探讨,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预习,课前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

2.学生课堂练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分。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和间接性,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良好的练习效果。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随时组织自我评价、自我检验、对知识点的简单分析、对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要求等的活动。这种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又能给学生创造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竞争、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使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最佳途径。小学体育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素质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织部分。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的开篇时期,通过体育教学,小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一个学习阶段,可以有效提高自制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这门课程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生活和科学上有良好的衔接,生活科学的交替让学生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获益更多。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有效合理地进行体育兴趣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明进.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范文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在最旺盛的时期,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进入青春发育期,身体变化更加明显,因此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卫生要求和身体机能特点,采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效增进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体质。

一、中小学生体育教育的卫生要求

1.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行的姿态,并经常变换。体育锻炼应侧重于基本姿态和基本技能练习,避免脊柱弯曲、肢体发育不均的现象,特别是儿童阶段更应重视正确的体态培养。

2.加强学生眼保健操练习,可消除眼睛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提高眼睛生理机能,避免近视。

3.注意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如田径、球类、武术、游泳等练习,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上均衡发展,不能偏颇。

4.要了解学生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注意敏感期素质的重点发展。一般来说,儿童10岁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佳时期;5―6岁是体操、武术、游泳等项目发展的最佳时期;10―12岁是发展速度、力量素质的最佳时期;7―14岁是耐力素质发展最佳时期。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各项的身体素质。

5.教学时,教师要慎用负重练习和过多的跳跃练习,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多,避免下肢负荷过大,从而使骨化提前,影响身高,而应多做一些悬垂和引体向上练习。

6.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和具有趣味性,多穿插一些小型比赛,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疲劳。

7.由于学生的心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教学时应发展有氧能力为主的活动,如跑步、一般性球类活动等,运动量安排适宜,心率控制在125―155次/分之间,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节奏等。

8.加强学生膳食指导,强调膳食要全面,并多吃含钙、磷的食物,有利于身体骨骼的生长发育。

9.由于学生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运用明确的语言和正确的示范,增进教学的直观性。

10.教师应注意对青春期女生经期锻炼的指导。在此期间,不应完全停止锻炼,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运动。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运动卫生要求

1.个人卫生要求:上课时教育学生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以免附着在球上或其他物体上,沾在手上;不乱丢乱扔,保持运动场清洁卫生。运动时穿运动服和运动鞋,随身钥匙、小刀之类物品放好,避免发生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