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左右【十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左右【十篇】,以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左右精选篇1

在寒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是明朝著名作家罗贯中的作品,这本书深深地吸引着我。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有虎背熊腰的张飞,宽厚仁爱的刘备,和神态英武、魁梧非凡的关羽等人物。书中每个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看了这本书,我感悟到和朋友同心同德,才可以成为人生赢家。

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一回——《桃园结义》。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公元3世纪,朝廷腐败无能,朝廷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贴出皇榜,招揽人才。刘备和他认识的张飞、关羽,到了张飞家后院的桃花林,结拜成异姓兄弟,一起报效国家。刘备、张飞和关羽带着军队打败了张宝、张梁和张角,刘备当了官。几个月后,朝廷派了一个督邮前来观察,但他要罢免刘备的官。张飞打了那个督邮。刘备只好带着两兄弟到伐州刘恢那去了,刘恢又把他们举推到了幽州刘虞那边。刘备立了大功,朝廷就任命刘备为别部司马驻守平原县。从此以后,刘备也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军队。我真羡慕他们可以结拜成异姓兄弟,一起打江山。

在人生道路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朋友,但要选择同心同德的人做朋友。有一句名言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句话讲出了,只要兄弟同心同德,就算是黄金也可以弄断;兄弟齐心协力,凝聚的力量就像锋利的刀,能斩断金属;智趣相投,同心同德的人,齐心合力的力量就会很大,就可以干大事。所以我们和朋友也要像刘备、张飞、关羽一样同心同德,一起去干大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朋友是在你失败的时候来安慰你的人,是你跌进深渊的时候,会将你推到出口的人。对朋友要真情,而对国家也要忠诚,朋友之间要同心同德,这样你的未来才会前途无限。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左右精选篇2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是一部关于权谋、忠义的书,很值得玩味,让我全方位了解三国历史。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仁德之主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暴君董卓,长厚的鲁肃,足智多谋诸葛亮,乱世枭雄曹操。而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诸葛亮和关羽。诸葛亮向来以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出名。在赤壁之战中运用火攻这种充满智慧的作战方式打了一个漂亮仗,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应冷静的用智慧去思考各种事情,三思而行。而我妈妈更喜欢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在刘备去世后一人扛下了沉重的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喜欢关羽也是因为他的忠义,他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提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真是令我崇拜不已。《三国演义》是一本流传二千多年的历史巨作,在这本书中,各路英豪纷纷登场,栩栩如生,他们各有各的特点,也有许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在全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赤壁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孙刘结盟,与曹操大战一场,期间双方各显身手,计谋层出不穷:苦肉计、连环船、火攻等等,精彩万分,最终由于孙刘联盟技高一筹,战胜了更强大的曹操,可见在战场上,只要运用好各种计谋,哪怕稍逊他人也能获胜。

其实之前我已经读过《三国演义》,但这次我是与我妈一起读的,每读完一章,我和她便会对章节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独特的见解,我和妈妈都有所收获,这是我之前一个人阅读时所无法得到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左右精选篇3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当你翻开这本书,就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

《三国演义》里面的几乎所有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就比如“温酒斩华雄”的关云长,“长板桥退曹军”的张翼德,“草船借箭”的诸葛亮,“截断江流夺阿斗”的赵子龙,“火烧赤壁”的周公瑾……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那次的大分裂,使中国历史上又多了一个传奇。这本书既是诉说英雄的诗篇,也是讲述智慧的宝典,更是讲述勇武和忠义的经典:神勇如关羽,骁勇如张飞,智勇如赵云。书里面始终贯穿着“忠义”二字。当初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遇害后,刘备痛不欲生。因与刘备结义,关羽也过五关斩六将,一心想回到刘备的身边,义重如山。为了报答曹操,他还在华容道时冒着生命危险放了曹操。同时,书中还赞赏了忠臣,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令敌人也不能不佩服。

我从《三国演义》中还体会了性格的重要性。像诸葛亮和周瑜,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在智谋方面也是实力相当。不过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却发财相同:诸葛亮沉稳,周瑜却十分骄傲,而且嫉妒心极强,正是诸葛亮的表现太优秀,周瑜才会一心想要除掉那个“诸葛村夫”,但他这么做是必定要失败的,最后他果然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临死前还在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这足以看出性格对于成败的影响有多大。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凡的英雄史诗,在一个个细节里凸现出历史的波澜壮阔;其浪漫而热烈的叙事,使得此书超越时空的藩篱,在文学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左右精选篇4

你看过《三国演义》吗?有英勇胆大的张飞,由忠诚的关羽,有老奸巨猾的曹操……

《三国演义》讲的便是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各守一方,三足鼎立,各自斗智斗勇的事情。

我第一次接触这一本书的时候,只是稍微看了一下,到了后面来,却觉得越看越精彩。我个人比较偏向蜀国,但刘备比起曹操来说,不够心狠手辣,这也是蜀国最终退出游戏的原因。

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和赵云。诸葛亮是蜀国的谋士,号卧龙先生,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当朝数一数二的智士,与另一位谋士称为“卧龙凤雏”,字孔明。赵云,字子龙,曾单枪匹马闯入敌方大军,将刘备之子带回,两人都不是等闲之人物。

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诸葛亮骂死王良的那一段,让我想到了许多人被揭老底和吐槽的时候,既尴尬,又愤怒,又憋屈,没有任何办法,也许王良就是在这样的情绪这种死去的吧。

我从《三国演义》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比如说空城计、美人计、连环计、忠诚、狡诈、仁义等,罗贯中是根据当时春秋时代三国鼎立的情况来写的,这本书重要的不是情节,而是人心可见的,当时一个人人心有多么重要。

人心在现代也是十分重要,一个看人不准就有可能导致一个部队有去无回,一个公司的名义彻底崩塌,人不总是好的,人心难测,事事难料,所以需要每时每刻都提防人心,守好本心,不忘初心。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文笔自然极好,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把情节描述的身临其境,不仅如此,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有历史改编而成的历史小说,对历史和感兴趣的人,也可以参考一下。

以上,便是我全部的感受。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左右精选篇5

《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四起,经过多年的战斗,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却因为魏国的司马家族中的一位人——司马炎取代曹魏,而统一三国城建立了西晋。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形色鲜明,各式各样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关羽,文武双全的曹操……在这几十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三大国中的蜀国君主刘备和魏国君主曹操,他们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刘备从一开始卖草鞋,不知受了多少白眼与耻笑,再到后来,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直到最后,因他始终以德服人,收获许多人才,成为了蜀国开国君王,称霸一方。

而曹操虽然被耻笑为白脸奸臣,而且刺杀董卓、二打张绣、官渡之战都险失性命,更是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可是他坚持不懈,最后也是成了三国鼎立中魏国的开国君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历史已经过去,只留下后人在笑谈古今,批评前人的过错,表扬古人的功劳和聪慧,去吸取前人的教训,增强自己的技巧。与曹操与刘备虽然受到了不少耻辱,但是他们海阔天空,遇到困难不退缩、不屈服,他们坚持不懈、有智慧、识人才,才能成为一方君主。相反,如果一个人昏庸无能、胆小如鼠、善恶不分,怎么可能成为一方霸主呢?我们要学习刘备与曹操的这种精神,我们也要坚持不懈、受到耻辱不退缩,要海阔天空、坚强、努力下去,我们就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读了《三国演义》后,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之耻而愤怒,要海阔天空,把一次次的失败当作磨练,坚持努力,等待天高鸟飞的出头之日。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左右精选篇6

以前,我听说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些内容,像《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过五关、斩六将》啦,都是《三国演义》里面很著名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都很吸引我,于是,我决定假期里要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三国指的是魏、蜀、吴这三个国家,三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八十几年,它是从汉朝末年董卓叛乱开始,到司马炎建立晋朝结束。

刘备是一个文比不过诸葛亮、庞统,武比不过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的人。但他为什么能称帝呢?因为他会用人才,神勇的人在他手上,料事如神的人也追随着他,所以他才能当上皇帝。

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人,他在隆中时就已料到天下要三分,真是神人呀!他辅佐刘备战无不胜,帮助刘备攻打魏国、吴国,占领了西川、荆州、汉中等大片土地,为蜀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瑜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军事家,但是他的气量太小了,太容易生气了,他死时年仅36岁,真是太可惜了。

关羽武功高强,是五虎大将之首,他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非常的神勇。他还很重情义,为了和刘备团聚,他过五关斩六将。在赤壁之战中,因为想到曹操曾经对他好,就放了曹操。

张飞是一个鲁莽、胆大的人,他可以在百万军队中取来上将的首级,如同探囊取物,他一个人在曹军百万人面前不但不害怕,还大喊:“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和我决一死战!”吓的夏侯杰肝胆爆裂,倒下马来。他是蜀国五虎大将中的第二位,武功十分高强。

我不喜欢曹操,因为他是一个大奸雄。

三国演义真是太好看了。他不但让我了解了三国时期的那段历史,更让我认识了一个个的大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左右精选篇7

《三国演义》是记述中国古代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征战的故事。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都是真实存在过的,故事是经过作者罗贯中加工美化的。

从前,我一直认为曹操是个坏蛋,因为许多影视作品都把他刻画成奸臣。爸爸告诉我,按照正统思想,汉朝的皇帝姓刘,而曹操占领北方大片地域,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当于篡位夺权。他有悖于正统,所以在书中作者要贬低他,而抬高同样姓刘的汉室宗亲刘备。

其实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他率领军队,征战杀伐。在官渡,曹操以少抵多,以弱胜强,一举击败了强敌袁绍,奠定了功业。连年战争,他终于统一了北方。历史就是这样,谁造成了统一,谁就推动了历史进程,谁就是英雄;谁想分裂,谁就倒退了历史车轮,谁就是千古罪人。

曹操的文才也是一流。爸爸说,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尤其是曹操的四言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人能算是奸臣反贼吗?

《三国演义》里曹操的表现就没那么高大了,多疑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他因为怀疑华佗想要谋杀他,一气之下,将华佗下狱处死。一代名医就此身死,如果不死,不知道他又能救活多少苍生百姓,他的医术也能传世后人,造福后代。他因为多疑残杀了吕伯奢一家,逃亡路上将错就错,连吕伯奢也一起除掉,留下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句子。

其实,这种乱世,对一个大人物来讲,多长几个心眼也没有错。不然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人家干掉了。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曹操,一个功绩远远盖过缺点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