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评课稿篇1
《司马光》一课是部编版一到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能在阅读和思考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习兴趣,二是学习方法。
这节课,谭老师以“趣”为先导,以“读”为主轴,引导学生感受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接下去文言文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谭老师的课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谭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群儿戏于庭”的“庭”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了解“瓮”时又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来理解,理解“众皆弃去”的“弃”字时又引导学生借助组词语来理解。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实用又有效,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谭老师在这节课中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
记得看到过这么一句话,看完使我对文言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借此机会,我想跟在座的老师一起分享:没有文言,汉语的世界就像是天空没有星光,就像是花朵没有芳香;没有文言,汉语的大地就没有了母亲河;没有文言,我们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篇“文言文”是孩子与文言文的初次相遇,对于第一次教部编版的老师来说,也是老师与文言文的初次相遇。我们都知道,部编版比起苏教版来说,文言文的比例大幅提升了,我们老师也要重新开辟一条新的教学之路,这条文言文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司马光评课稿篇2
《司马光》是我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小古文,从编者的意图来看,要引导小学生从小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学习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感受中华悠久的文化。杨老师执教的《司马光》有以下几点亮点:
1、为学段学生而教。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从阅读兴趣开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许多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本节课中杨老师就设计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出示一个魔法小棒,让孩子能够读好停顿,还有像在学习“戏于庭”的时候,杨老师进行了迁移运用,出现两幅图,让学生模仿古人说一说,如:问“群儿诵于室”、“群鱼戏于池”,这些都能激起孩子学习古文的兴趣。而后在初步感知中,让孩子学会运用古文的组词方法,这也是一种兴趣的启发。
还有对于“之”的理解,“持石击瓮破之”之是瓮,“持石击窗破之”之是窗,“持石击核桃破之”之是核桃,这些都体现了杨老师注重古文兴趣的'激发。
杨老师在教的时候也注意到了三年级学段的特征,不任意拔高要求,孩子们能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下来也就可以了,因为是第一次来学习文言文。
2、在单元系统中教。
本单元的教学重心是了解人物的美好品质,语文要素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所以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学要完成单元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司马光“破瓮救友”的事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写事的。这点杨老师在教的时候也有涉及到,比如说故事的起因是“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经过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结果是“儿得活”。老师在引导时让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写事的,并从这件事当中学习司马光的美好品质,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3、抓住古文的特征去教。
编者选取这篇古文就是有意识让学生认识古文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古文的阅读表达与现代文有极大的区别,去朗读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满足于读者之音,还应该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正确的逻辑停顿。本节课杨老师在读中也下足了功夫,如:要求孩子们读通顺,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其中还有老师和学生的合作读,男女生读,让学生填补空白读,最后呈现一个画面让学生背下来。杨老师也注意到了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4、扣课后练习去写。
本节课杨老师的教学目标制定的非常正确。她紧紧抓住了课后习题来确定她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课后习题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本节课杨老师教学时紧紧围绕课后习题进行教学,也体现了三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
本节课亮点颇多,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杨老师在教学生了解这件事的时候,是不是能更好地抓住文本当中特色的地方去品读?像“登瓮,跌没水中”、“持石击瓮破之”,如果能够再深入一点,抓住语言特色去品读,效果会不会更好?最后也可以问问学生,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又会怎么看?怎么办?这样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字词的同时也关注到自己,更好地把课文放到单元系统中去教。
再比如杨老师在朗读指导的时候,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孩子们能不能进行展示读,再或者加上动作读,去读出古文的节奏感和画面感可能课堂效果会更出彩一点。
司马光评课稿篇3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很成功的(研究型)课。具体纪录如下:
1.新授课由图片引入→姓“司马”→“司”字的写法,创意很好!
在引入新课时,有好的创议是很重要的,但在自然过渡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可以再发挥点教师的'智慧,即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方面,再多思考下。
2.由于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演示功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学生自读课文开始时,可能由于习惯使然,非自读,而是齐读,但还是逐渐变成自读。这可能是平时自读少,而齐读多的习惯造成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课堂真实、有效,未做假。
反思我到中小学听课这20多年的经历,公开课,尤其是对外的观摩课,不造假的似乎很少!
4.“读字正音”环节,形式活泼、多样,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由“学生推荐下一位同学读”,做法新颖,有创意。
6.“看图说话”的图设计的有问题(这一点上,我与市教育局骆处长观点一致),要注意“图”必须为“文”服务,也就是说,“图”应该准确地将“文”给直观地反映出来。
7.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营造氛围,带领学生通过看图,模拟《司马光》的人物情景,感受和体会当时的场景的做法,效果非常好!
电子白板逐步展现“文字”,通过“读”,“动作模仿”+“语言表述”等,自然、真切,使学生体会很深刻。
8.最后,通过放映《司马光》动画片,让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视频相结合,再次体会和感受课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提升。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运用,是很值得研究
司马光评课稿篇4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很成功的(研究型)课。具体纪录如下:
1、新授课由图片引入→姓“司马”→“司”字的写法,创意很好!在引入新课时,有好的创议是很重要的,但在自然过渡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可以再发挥点教师的智慧,即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方面,再多思考下。
2、由于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演示功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学生自读课文开始时,可能由于习惯使然,非自读,而是齐读,但还是逐渐变成自读。这可能是平时自读少,而齐读多的习惯造成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课堂真实、有效,未做假。反思我到中小学听课这20多年的经历,公开课,尤其是对外的观摩课,不造假的似乎很少!
4、“读字正音”环节,形式活泼、多样,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由“学生推荐下一位同学读”,做法新颖,有创意。
6、“看图说话”的图设计的有问题(这一点上,我与市教育局骆处长观点一致),要注意“图”必须为“文”服务,也就是说,“图”应该准确地将“文”给直观地反映出来。
7、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营造氛围,带领学生通过看图,模拟《司马光》的'人物情景,感受和体会当时的场景的做法,效果非常好!电子白板逐步展现“文字”,通过“读”,“动作模仿”+“语言表述”等,自然、真切,使学生体会很深刻。
8、最后,通过放映《司马光》动画片,让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视频相结合,再次体会和感受课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提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运用,是很值得研究
司马光评课稿篇5
孔xx老师教学的《司马光》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每一步都细致入微。课堂上学生训练有素,而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一上课就问“第五单元我们学了哪些聪明勇敢的小朋友?”学生回忆了以前所学,引出了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自学要求明确。教师出示了要求:
1、标出自然段。
2、把圈出的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要求明确,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完成的很好。
三、整堂课重点突出,主要围绕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展开了识字教学。在课堂上,孔老师先是指名让学生认读,并练习组词,然后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老师领读,接着分男女生赛读,最后再去拼音读,通过最后老师出示生字抽查学生识字掌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课文中的13个认读生字了。
四、巩固环节游戏“水缸跳字”、“假山跳字”、“猜字谜”特别有趣,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中学习知识,效果可想而知。
司马光评课稿篇6
听了孔老师的课我觉得有几个亮点值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亮点一:教学目标明确
1、学生进入状态后出示教学目标。
2、老师强调几个重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重点。
亮点二: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间充足,教师指导及时、到位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自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比较强。
2、老师检测识字的方法多样。分别是:水缸跳字、假山跳字、猜字谜和在语言环境中认字,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新颖,教学环节紧凑,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建议:认字的方法再多样化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