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 拼音,意思解释

简体

忠言逆耳

繁体

忠言逆耳

拼音

zhōng yán nì ěr

近义词

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的意思和解释

【忠言逆耳】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诚恳正直的规劝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良药苦口」、「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典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2>己疾也;忠言拂3>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 典故或见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孔子家语、卷四、六本》。(2) 已:停止、结束。(3) 拂:音ㄈㄨˊ,违逆不顺。〔参考资料〕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孔子家语、卷四、六本》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典故说明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因为饱受强邻秦国的威胁,加上国君无能,人心涣散,以致内忧外患交迫,随时都可能亡国。韩非身为韩国的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门下受业学习,希望能用一己之才,为国效力,挽救国势。他虽屡次上书劝谏韩王,却无法受到重用。于是他把满腔的抱负雄心,写成《韩非子》一书。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提到︰有用的药,吃起来虽然觉得很苦,但是聪明的人却会勉强自己喝下它,因为知道吃下之后能够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话语,听起来让人很难受,但是英明的君主却会听从,因为知道采纳之后可以成就大业。后来「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表示诚恳正直的规劝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书证01.汉、东方朔《七谏、沉江》:「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

02.《后汉书、卷七四下、袁绍刘表列传、袁绍》:「配闻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便于行。」

03.《三国志、卷五九、吴书、吴主五子传、孙奋》:「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04.《元史、卷一六八、许国祯列传》:「世祖曰:『不听汝言,果困斯疾。』(许国祯)对曰:『良药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愿留意焉!』」

05.明、徐《杀狗记、第四出》:「手足之亲两不和,忠言逆耳奈如何。」

06.《黑籍冤魂、第一三回》:「烟馆里的人,都看这人来历不明,劝他不要与那人要好,却是忠言逆耳,哪里听得?」

词典附录修订本参考资料:诚恳正直的规劝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孔子家语˙卷四˙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元史˙卷一六八˙许国祯传:召国祯入视,世祖曰:不听汝言,果困斯疾。对曰:良药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愿留意焉?世祖大悦。亦作逆耳忠言。

【忠言逆耳】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诚恳正直的规劝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孔子家语、卷四、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元史、卷一六八、许国祯传》:「召国祯入视,世祖曰:『不听汝言,果困斯疾。』对曰:『良药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愿留意焉?』世祖大悦。」也作「逆耳忠言」。

【忠言逆耳】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诚恳正直的规劝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 【造句】忠言逆耳,不知他是否有肚量将这些话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