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与社会期待作文4篇1

人存在于社会之中,注定不会是一座孤岛,从而“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这样印上了我们不同的身份标签,被贴在有人们的脑门上:医生、学生、志愿者、男人……这使得社会期待会根据这张标签上的字而对自己产生影响,但如何应对这种影响,权力仍在我们手中。

有一位经济学教授,最近因上热门辩论类综艺节目而遭到人们的诟病:“教授不好好做学问,居然跑来综艺节目娱乐大众?”一位网友如是评论道。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学者,社会期待对于该社会角色,必然认定为,教授就应该写论文、作报告、教育大学生。但是,这样传统的期待无异于限制了个人能力的发挥,使人压抑自己的天性与爱好,规定其必须向“被赋予”的社会角色的人生道路上发展。社会期待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有时捆住你我。

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我认为,是淡化影响本身,而让期待成为审视自己行为的一种视角。当代的青年人,早已不满足于受限一种社会角色,从而发明出“斜杠青年”一词。白天可以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晚上可以是某酒吧的驻唱歌手。他们在两种或更多职业间来回转化。面对社会上人的非议或指责,他们“我行为素”;而对人们对他们的褒扬,他们一笑而过。为什么要让“期待”来定义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要让“角色”来限制自己的表演空间?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期待的影响或好或坏,但终究不应是我们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行路守则。

我们青少年和为祖国的花朵,被赋予了“学生”“新青年”等社会角色,社会寄予了接班人的期待。尽管人生的掌舵手一起是我们自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如此叛逆固执的态度行船。因为,我们有时并不能判断准确航线和天气,我们或许会陷入黑洞般的旋涡无法自持。社会期待是需要的一种角度、一种目光,来反思省察自我的行为,是否太过偏执,是否违反了道德标准,又是否是一场不切实际的青春期狂妄大梦?我们仍需要社会角色赋予的社会期待,包容并接纳异样的目光也是一种必要的成长。

就如村上春树写道:“我们注定不是草莓牛奶,在瓶上被打上永恒的标签。”我们是社会动物,被打上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的标签,但与其撕掉标签做自己,不如让那个标签贴在那儿,偶尔阅读一下上面的文字,用自己赋予的角色演绎出自己人生的这场大戏。

社会角色与社会期待作文1篇2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学校作为学生,在家中身为父母子女,在街道福利院又成为志愿者。我们的角色丰富多样,暗含不同的期待。我认为:社会期待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我们个体,同时我们也应当怀有自己生命的热度。

人的本质终究是社会性,我们在服务他人中成全了自我。在自我社会角色的设定中,我们是驱(趋)光的蛾,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不断接近光芒的同时,发掘出自己生命的意义。特蕾莎修女身为志愿者,捧出希望的热土,救赈接济贫民,传递真、善、美的种子,亦活出志愿者精神的内涵。动乱之际,以圣茹斯特为代表的热月党人,他们明确自己肩负开创法兰西时代的期待,传递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呼声,开创了法兰西共和国……无数的人物,无尽的人们,处于不同岗位,因为角色期待追逐完美,臻于至善,不仅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完满和丰腴,更化身为里程碑为后世景仰,更为自己的角色增添亮色,诠释“完美”“追求”的意义。

从社会环境上说,不断增长的人才评判标准与素质考量让我们发挥主动,践行美好之事,让我们不再囿于自己的井,不限于一亩三分田,以宏大的视角和长远的视角谋划考量,同时在社会期待中学习更好的,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

的确,“物尽其用”的道理是对的,但我们万不可止于外界的角色期待。叔本华在《凡夫俗子批判》中如是说:“我们每个人看似在自我追求,却在为他人希望而追求。”诚然,“为他人而活”成为桎梏,便无法彻底彰显价值,而真正的勇者不困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苏轼一再被贬,当整个社会都放弃了对他有期待时,他买来“贱如泥”的猪肉甘之如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将被排挤被贬谪时谱写出生命的诗章,在最艰难时书写“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辞章……从社会期待上升到自我期待,依自我内心的动力活出生命的期待,不甘于外界,执着于风花雪月的梦想,活出无与伦比的洒脱。

清醒于世,依自己又可以重新定义自我的角色。赛曼先生身为物理学家,一反人们普遍设定的“古板”形象,创造出诙谐风趣的科学家形象;巴斯德不甘于理论研究,以实验揭开新的实验生物学的面纱,因为自己改变设定,影响其他角色,便又活出了一层生命境界;超级女声舞台上的李宇春突破人们对女性形象的框定,用有个性有辨识度的形象为自己代言。

罗兰伯特·罗素在《我为何而活》中说:“我活于社会又奉献社会,因为他给了我人成为人的期待,但是,我又能改变传统,抬头观察星星为何会发光,渴求于毕达哥拉斯的力量。”是啊!当社会角色影响与自我动力相结合,便诠释了尼采口中“自有其哲学”的内涵。

社会角色与社会期待作文2篇3

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且不只一个。在家里,我们可能是父母,是儿女,在工作中,人们的社会角色更被不同的职业和职务细化。作为社会运转的一颗螺丝钉,扮演好自己所肩负的角色是不可矢否的责任,但应铭记,我们的使命是尽角色的本分,而不为角色所操控,时刻记得“我”是一个人,而不是没有温度的标签。

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所在。身为父母,应该教育子女,赡养老人,这些就是每个人身上所被赋予的社会期待。正是因为这些被人们公认的社会期待,才有了和谐而安定的社会氛围,因为它正确地指导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了稳定的结构,从而能够安小家而定大家。满足这种最基本的社会期待,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各自的社会角色,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责任。故此,我们应将正确的、基础的社会期待归为一种义务,从而塑造自己为关怀家人,有温度的公民,只有先从最小的社会单元开始立身做人,才能在未来思他人所思,助他人所难。

正如正确的社会期待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有些期待对我们来说过高而无法企及,这就会造成长期的挫败感而影响对生活的动力。人们往往对名校毕业生的期待浓缩为高薪、高学历,尽是无限的风光,这个社会对“名校毕业生”这一角色设定似乎有一条固化的路线,而有悖于这条路线的人就是大众眼中的失败者。其实不然,社会期待所反映的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所代表的是他人的意愿,而非我们自己的心中所想。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是一条人生道路,但绝非唯一。

切勿被自己的社会角色所绑架,误将普通的社会期待视作自己的全部,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因为首先,外界对这个社会角色真正在承担的事务是存在认知偏差和不足的,芸芸众生们会主观臆断地将看到的表象视为全部,将自己理想化的东西放大,夸张化。其次,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过分在意社会期待会让我们变得单一,失去热情,失去自我,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尔·盖茨逆潮流选择辍学创业,成为世界互联网的领头羊,正是他遵从自己对计算机的热爱胜过了那一纸文凭,超越了他人的期望定式,才有了今日的伟大。

我们应当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但不被角色绑架成为木偶。

社会角色与社会期待作文3篇4

生而为人,便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因而无论你是谁,只要身处社会中,必然会有你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可以由亲属关系赋予,比如父子兄弟夫妻;可以由职业赋予,如老师医生律师;可以由阶层位置赋予,比如领导与下属,富裕者,中产或是工薪阶级……

而不同角色也必然肩负着不同的社会期待。比如儒家思想所概括的为臣要“忠”,为子要“孝”,为兄要“悌”;又如《菊与刀》中近乎苛刻的对于作为妻子的要求;当然也有对老师春风化雨,医生妙手回春,法官维护正义的期望。总之社会期待是从道德与技能两方面施加的,而社会期待的影响会使一个人更好的去接近于他的社会角色,但同时也应避免同质化的危害。

社会期待会给人带来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的责任感,则相应地会带来约束力,使得社会人更为规范地拥有其社会角色所应具备的品行。同时由于这些期待是代代相传的全人类的通性共性,乃至被写入了四书五经成为了“修身”的金科玉律,期待成为了一个有目标有条条框框的`对象,使得人们既便于达成,却也不免在此过程中陷入了同质化的可悲。

正如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篇(编)》中所言“中国人就是一群由头羊率领,只知走得更齐、更快的羊群”。当每个人的前进都是为了更好贴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被赋予的社会期待,那我们不就变为了鲁迅笔下那可悲的羊群了吗?没有个性,或是个性被期待的壁垒给剪除,而成了格式化的刻板单一产物。可见过分执念于社会期待而丢了自己属于人的本性,便会成为可悲的符号化社会角色。而个人单一化的叠加,则会使得社会变得固化,因缺乏流动而停滞不前。

因而面对社会期待的双刃剑,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求同存异”,“同”为我们所应具有的社会角色的良好品质与技能,在自己现有的角色上做到受之无愧,担负得起身上的社会责任。但同时社会人也不能为了融入社会而放弃了人的多样性与个体差异,要不被角色及期待所禁锢。就如同马云,他不满足于成为一个英语老师的社会角色,而是明了自己内心的方向,向前进发。他没有被“老师就该在学校教书”的社会期待所禁锢,而是“不安分”地去创去干。而当他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互联网大佬,他也身体力行地去完成其新角色被赋予的期待。可见只有社会上有那么多敢跳脱也敢担当期待者,社会才会有流动与力量,才会不被期待单一化同质化。

敢闯敢担当,只有不囿于期待,方能推动社会的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