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篇1
我一直很喜欢尼采的一句名言:“才能是一件修饰物,而一件修饰物同时也是一件遮掩物。只有当一个人什么都不能做的时候,他才真正显示出自己是什么。”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思考人的能力和真实性的关系。对于雕刻而言,朽木只能以它赤裸裸的本质展现,无法被修饰和遮掩。在这个领域,朽木是无能为力的,无法像常人一样完美。这就像一个残废的人,无法与健全的人平等。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然而,我相信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朽木,它的生命存在于别处。
我记得初中生物课本的第一章是关于"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到了草木为植食动物提供食物,而植食动物又成为肉食动物的食物。当这些二级消费者到达生命的尽头时,它们的遗体会融入土壤,为更多的生命孕育出新的生命。从自然平衡的角度来看,树木枝干的腐朽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决绝。相反,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奉献。就像"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枝繁叶茂是一种奉献,而化作春泥也是一种牺牲。默默地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花的精魂,在美丽的花世界中循环往复。就像歌剧《魅影》中的假面人一样,朽木掩盖了自己丑陋的外表,让自然界更加美好的事物绽放出充满喜悦的歌声。这种割舍难道不能证明朽木的价值吗?默默的奉献只能换来人们对朽木的轻视吗?也许只是因为草木的繁荣让朽木在这个世界中显得格格不入。或者只是因为朽木的消亡方式与肉食动物相似,超出了大部分植物的想象,所以它被视为异类,以至于被嘲笑为"朽木不可雕也"。这种不公正真是太大了。
卡夫卡说:在孩子们中间,我并不是最聪明的,但也不是最糟糕的。可是,人们却总是把我说成是最愚笨的`一个。这样的遭遇让我感到很同情。爱迪生为了摆弄他的瓶瓶罐罐、破铜烂铁而一再逃学,结果自然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和父亲重重的巴掌。这样的经历让我深感叹息。然而,最后的结局是卡夫卡成了一代文豪,而爱迪生则以“发明大王”闻名于世。类似朽木上结出累累硕果的奇迹,也许正是验证了所谓“朽木”的另一种价值,一种超脱世俗功利目的的光芒与成就。
哲学上认为,人们可以选择无数种藏身之处,但只有一种方式可以使人获救。然而,在这种独一无二的方式中,却存在着无数种可能性,让人可以不断地前进。为什么要执着于追求那些无法改变的弱点呢?为什么要在一条单一的道路上苦苦追逼,最终只会带来失望或者绝望呢?
朽木有朽木的用途,而我们的希望,同样可以在别处。
谈高考作文篇2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现今,承认我国教育出现了问题的人已不在少数,但其中很多人又拒绝谈及这个问题。他们所说再没有找到可以与之替代的之前,就不该对此发表议论。这个想法实在可悲,大概,在其他方面他有正确吧。但这样说的人忘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今尚有几百万的莘莘学子正饱尝其中的艰辛,我们还能不急吗?既然有心,自然谈着无妨,不过无需“逢人便戏”。可某些人说这是“大谈特谈”,假使真是这样——在许多人还没有明白“该谈”的时候,我看就应该“大谈特谈”。
横亘在学子心中的一条天堑就是——高考。这是一条伤亡通道,鲜有人能囫囵的通过。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高考已不在是简单的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它集聚着十二年的寒窗心血,汇聚着家里门外亲戚朋友的殷切希望,凝聚着两代或者几代人的想望;它更是一种象征,涵盖着人生价值学、社会心理学等复杂的东西。如果万无一失,自然皆大欢喜;可是万一了,对于考生乃至他身后的所有人来说,那是昏天黑地,是绝地无生!可笑的是,我们竟把如此重要的抉择完全寄托在那一张雪白的纸片上,听任它的摆布;摸摸那些纸片,湿淋淋的,也许上面还留有未干的血泪吧?!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学得比较扎实那失误自然比较少了,还用怕高考吗?既然怕高考,那就是说明你的功夫没有到家嘛!——我将诅咒这种想法,怀着最大的恶意也怀着最大的恨意诅咒它。至于原因,我将不会说一个字。
高考已经把学子们的人生打乱了;学子们毫无意识或者被动的围着它打转。
当下,成百万的学子正翘首盼望着。盼望着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正如他们瞪着大眼睛守望黎明一般。高考可以说是他们世界中的一盏标灯,明灭在寂静寒冷的.孤独夜里,牵动着无数小心的灵魂。可是谁能保证这盏明灯不会破灭?请问,谁能给他们保证?
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中间的艰难和矛盾明明白白地告知他们,而不是意图遮掩过去。
在这个花一样的季节里,拥有这样的“自由”已是一种错误,不过只能错上加错了。索性让学子们的活动空间更广一些,告诉他们,大展身手的地方并不是唯一的!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鲁迅语)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升学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以求取一份好的工作,或许这就是你的梦想,然而,报这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相应的则是你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你应该换种态度学习了。祖国现在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特色的人物,也需要更多的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付出者;这或许就是你的契机。
埋首只读教科书,一心向着大学冲刺,这样的秀才只会是高考的淘汰品;这是不合理的代价。为了你的未来,为了国家的未来,坚决做人才不做秀才。
谈高考作文篇3
我常去老街上看车水马龙。我喜欢这个词。
老街上各式缓慢杂乱的车子才能组成这个词语。我喜欢用闲暇的目光去看一些杂乱但不慌张的话题。生活中的各种忙与缓慢的对比中让人能够清晰、安静乃至幸福。尽管他们总说我是“望呆”,讥笑我说“尖子看一眼,呆子望到晚”,但是我依旧喜欢静静地看,静静地看到过去的日子: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从前的时候还没有爱上过一个人,但我依旧爱那样的从前。那时候生活里似乎只有一种车,一家只有一辆车。“长征”是一种商标,也有一些隐喻的意思。那个时候生活艰难得也像是长征一样。至少我们的日子是这样子的。我清楚记得父亲的长征自行车,是因为坐在前面的大杠上,一路颠簸到屁股麻木,连鞋子丢了都不知道。这不是狗血的桥段,确实是很多人的经历。后来我们自己学会了“掏螃蟹”的'骑车方法,庆幸终于可以自己骑着车子,不用再憋屈在父亲的怀里。可是我们一得意却不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到父亲的怀里。我们踩着父亲的自行车长大了,离他们而去了。
离去的村口有通往远方的汽车。不是豪华的巴士,是冒着黑烟的三轮。这些轰鸣的家伙卷起烟尘很有些嚣张与傲慢。可我们对他们所要去的城市和方向乐此不疲。争先恐后地爬上去,将父亲给的沾满油腻的钱币换来一张通往城市的入门券。车在城乡之间并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他们是一种角色,一种改变人的思路与命运的角色。他的速度决定许多人生活的维度。他们打败了生活的安静与沉着,却又能让那些落荒而逃的不肖子孙乐此不疲。我就是其中一个。如果说高考是改变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现场,那么车则是连接现实与梦想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改变了速度、方向以及生活的面貌。他是这个荒诞世界以及盲目生活中的掮客。
但车依旧在路上。只是人已经改变。速度与激情的寄托,不仅仅是对车的追究,更是对生活本身的暗示与隐喻。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以及动车,他们改变了生活的路数,也体现着人们梦想的嬗变。说到底我们的梦想才是车子的加油站,才是速度的离合器,才是方向的掌舵人。车快是因为我们的脚步和心念变快了。我不知道是赞美还是摈弃这一切,因为我们确实光鲜亮丽地活着,不好再说那些南辕北辙而忘乎所以的昏话。
可是我依旧喜欢“车水马龙”这个有些古旧而散漫的词。那时候车子很慢,生活也很慢,我们连写字都很慢。但是似乎比现在想得清楚,看得幸福,还常常安静地给自己一个微笑。
谈高考作文篇4
“和”,甲骨文写作“龢”,左边“龠”为笙类的乐器,象征人文的和谐;右边的“禾”则体现自然的和谐。一个“龢”字,表现人文和自然和谐之美。说到“和”,不免让人想到“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是人与人关系的调节,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是国与国相处的准则,也是我们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和”,说明我们要和谐,要和睦,这才是生存之道。
“和”生热爱。柏拉图《理想国》曾说:“人的一生需要旋律与和谐。”柏拉图先是讨论早期教育推行的诗歌和音乐,并说全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宇宙和谐”。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诗歌的“和谐”之美影响人的“身心健康”。4月4日晚,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胜北大硕士彭敏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对诗歌的无人超越的热爱。我们总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作为外卖员,年至不惑,住着每月700元的床位,骑着一辆电动车,怀揣《唐诗三百首》,顶风冒雨穿梭于大街小巷。他虽身处沟渠之中,内心却不卑微,不挣扎,不焦虑,自主乐观,身心健康,有和谐之美。
“和”生力量。苏轼是一个达观的人,他一生关心民命,关心时政,居住在自我的诗文和人格里。不管是受尽冤枉的“乌台诗案”,还是与现实碰撞险些送命,他都不曾如柳宗元愤懑,而写《八愚诗》。他与百姓和乐,依旧高唱“回首同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平和,造福了百姓,也拯救了自我。“和”生力量,这也是一种智慧之美吧!
“和”生未来。“和”要求我们,对内建构和谐社会,对外倡导“贵和”,与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当前,国际文化交流交锋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推行文化霸权,为解决文明与文明的冲突产生的价值危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开出医治西方“中心主义”病症良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文明交流中秉持包容的心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自觉,中国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绘制了宏伟蓝图。
请赐予我们胸襟与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理解不可改变的事。以“和”为美,予生命以斑斓,让我们于茫茫暮霭中,寻找“和”的倩影。当阳光驱散残雾,“和”会呈现雄伟的英姿。
春雨菲菲,“和”犹如充满魅力的青春少女。
夏日朝阳,“和”成为阵阵青春洋溢的雷雨。
秋霞傍晚,“和”胜似金碧辉煌的绵绣画廊。
谈高考作文篇5
徐德亮:隐形的翅膀我感觉是最亲切,为什么呢?这个题目好在,第一是流行歌曲的引用,或者是化用,这个歌大家也熟。这个词正好和青少年马上要飞翔的感觉也吻合,而且有一个事件,我们北大前任校长许智宏也唱这个歌,在校庆晚会上,学生都感觉非常亲切。以至于他离任的时候再唱隐形的翅膀,他说我希望你们都有隐形的翅膀以后飞翔之类的话,这个是最浪漫。
其实,很有可写的,如果要我选,我现在以三十岁的身份选,肯定选这个题目,但是这个题目放在高考来说,毕竟显得有一点空泛,如果对文学没有比较高的鉴赏力和对文字的控制力,“隐形的翅膀”一句话写800字的议论文比较难。
主持人:这要求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一些。
文学素养高一些,思维的跳跃性也要高,隐形的翅膀说起来好说,我们要努力,我们要生活,但是隐形的翅膀怎么扣题,怎么举具体的事例与作文吻合,从布局谋篇这比较难。
我觉得比较好的题目是色盲这个题,这个题本身事例很鲜活,而且这个事例许多学生们都知道,事先有所准备。高考作文毕竟有制度性的东西,怎么起、怎么承、怎么转、怎么合、怎么扣题等,这些老师也讲过,选这个题的话,起码不会在作文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全班学生都选这个题,可能大部分是二类上,一类下,比较好的学生可能在作文上拉几分,比较差也差不了多少,这个题目是比较有水平的。
主持人:适合学生发挥自己的水平。
徐德亮:如果是综合素质方面,我马上出一个很好办的题目,你解决我国历史上打铁的问题,历史上打铁是一个什么程序,是一个什么步骤。或者就直接关于水稻和小麦的区别,肯定可以写出许多,但是学生不知道啊。
很多年以前我高考之前,上海出过一道题“月落乌啼,千年风霜”那个,问化用了那句唐诗,类似这么一个题,可能也不是高考题,反正是语文题,这个题也有难为学生的意思。因为许多的学生是不听歌的,但是在当时来说,许多人说这个题很好,既结合学生的现实,又考察他们的文字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能力,又考察他们的类比和跳跃性思维,当时我很不以为然。
说深一点,我们语文教育写作文要教育学生什么,语文教育要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文字能力,对汉语掌握的能力,对中国的传统名著,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鉴赏能力,要考他们的文学素养,应该是综合这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