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篇1

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12月14日在上海顺利落下帷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建筑和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智慧城市是一个方法论,绝对不是一个机制方法论,不是拿“智慧”套到城市里就看作是智慧城市。我们必须站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大环境中去,整体看待一个区域的发展,而不是从自己的利益或自己部门的角度出发。

智慧城市试点文件

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报告提出,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度融合。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科[2012]42号)(以下简称文件)日前下发,决定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谈论起文件的诞生历程,郭理桥表示整个过程很不容易,从开始筹备到文件最终出台,历时两年多。“我记得那是2010年11月20日,关于如何用数字化手段智慧地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城市,亟需一套引导性的办法。”

缘何需要住建部牵头部署呢?郭理桥解释:“城乡规划总规、控规、详规是我们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城乡规划法作为支撑和依据的工作,也是国务院授权对城镇进行管理最主要单位,同时承担着城镇化推进的责任。”

郭理桥强调,要科学规划、实现在事前对一个城镇的发展做出引导性工作,除了要参透主要领导的想法外,组织班子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座谈,专门成立了数字城市工作研究中心,同时还融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力量。

据悉,在调研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举动是对5个镇、5个区、5个市长达两年的跟踪调研。“总结这两年间的所见所得,经过专家来回三轮论证,一些行业部门的共同参与,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现在大家所见的文件。”

文件的核心思想

文件包含三部分,分别是通知、管理办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指标体系《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郭理桥回忆,在调研的过程中,很多设计思想都被一些镇委书记或主管某块的主任给颠覆了,这些一线的工作者对宣传的内容提出了质疑:知道宣传的内容很重要,但是听不懂,也不需要。他们不要吹得天花乱坠的内容,要的是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环境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电煤气、道路交通等社会矛盾持续恶化,也令人担忧。

“怎么样能支撑着城市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关注的。而企业在启动某个项目时关心的是,自己能否参与进去,最终发展到怎么样一个结果。所以我们逐步改变原来的一些想法。”郭理桥进一步说道,“这两年来,我们所有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专家组,在台上夸夸其谈的时候,真正的用户根本就不是这么想的,离得太远。所以我们围绕这一点,逐步地聚焦,在目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我们选择了五大指标体系。”

对于城市的申报问题,郭理桥表示最核心的申报材料是规划。这个规划不是技术方案,也不是工程方案,而是城乡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同“十二五”密切相配套的发展规划。

“这就需要提供一个范本,牵涉到专家问题。我们现在要建立一个公信力很强的专家体系,科研院所选出一部分在国家层面公信力较强、受人尊敬、原则性较强的专家,地方也相应训练专家等,共同组成专家团队,我们不干预他们具体的评价。”

据郭理桥透露,下个月第一批试点城市就要签订认可责任书,签订年限为3年,通过完成任务的多少进行评估。具体的试点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主要涉及产业、民生、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文件的核心思想是在于丰富、传递一种现代城市的发展观,更涉及到城镇化发展价值观、推进的方法论,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经济、社会、空间特征。

因此,“我们要整体地来看一个区域的发展,而不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或者说从自己部门的角度,都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中,即人和环境之间怎么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郭理桥强调道。

他续称,环境,一个是大城市,一个是乡村,中间还有一个过渡概念,就是城镇。三者合为一个区域――城乡。十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如何够真正做到,要按照细节思考,不能说讲一些没用的东西,一定要落实下去。“按照这么一套思维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它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系统工程,说到底这是一个方法论。”

文件产生的依据

党的十提出,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方略。郭理桥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城镇化,把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的最大着力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只谈概念,要从实际操作入手,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讲清楚。

同时还要智慧地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只“有形之手”任何盲动都会影响城镇化的质量。这里要防止几个误区,分别是:忽视小城镇建设、盲目撤并自然村落、过早取消城市土地国有制度、忽视城市防灾设施建设、盲目追随西方汽车消费模式和忽视保障房建设的混合布局。

郭理桥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目标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最终目标是智慧地建设生态城镇,美丽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内涵,更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打造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融合的智慧城市,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助推器。

主要的操作方法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郭理桥提出,智慧城市试点的整体工作思路要侧重三个层面内容,分别是政策、管理和主要措施。在政策层面,管理办法和指标体系现已出台,随后还将制定两个。

城市未来将依据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进行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和创新动作的建设。规定动作的标志性成果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交换与业务的协同;自选动作要体现出城市管理、功能提升、运行服务等的水平,如饮用水安全的监测等公用市政管理,建筑节能能耗平台、社区服务系统建设等等,在公布的指标体系中至少选3到5个;创新动作则要对城市进行统盘分析,找准城市发展定位,进行城市创新指标和项目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篇2

300个试点城市,究竟哪个城市更“智慧”?

在经过4年的大规模试点之后,智慧城市在中国遍地开花,然而,却很难说出哪个城市能成为上述问题的答案。

从2012年试点城市建设启动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快马加鞭。智能改变着市民生活,但智慧并未及时跟上。已经试点和还没试点的城市都发现了同样的尴尬:智慧城市大同小异。甚至有专家批评,许多智慧城市停留在装“监控系统”的“低端智能”阶段。

近日,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出席某论坛时表示,智慧城市如果走错的方向,就变成了“不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必须要能够诊断和治疗“城市病”,防止成为“空、白、乱”的智慧。他建议,进行智慧城市设计,城市诊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使其成为城市诊断的一项利器。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依赖智慧城市治疗城市病,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智能取代了智慧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人口膨胀、交通拥挤、高房价、城市布局不合理等城市病愈演愈烈,尤其在一线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破解城市病的过程中,智慧城市这个舶来品被寄予厚望。

什么是智慧城市?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2)》,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模式。

不过,从具体细节来看,目前智慧城市并没有完整统一的评价标准,但一般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能源环境、住房、交通出行、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用基础设施等领域。

标准未定,试点先行。从2012年11月,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后,短短3年多的时间,我国智慧城市试点的数量突飞猛进,已经约30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纳入其中,有证券机构通过对智慧城市历年投资规模及增长率进行预测显示,未来5年内智慧城市投资规模为1.9万亿-2.4万亿元。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其中问题也不断暴露。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艳丽等专家认为,各地的智慧城市发展存在技术驱动特征明显,部分城市智慧与城市建设脱节、规划相对主观,与周围环境缺乏融合等弊端。另外,我国一些城市在组织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在于我国城市发展进程总体过快,对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准备不足。”

“我们经常批评城市建设缺少特色,造成中国的城市千城一面,如今,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我们又犯了同样的错。”一位智慧城市研究专家表示,目前试点的智慧城市差别并不大,特色也不鲜明,低端智能成了智慧城市的代名词。

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是绕不开的一环,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有专家表示,之所以出现智慧城市不智慧的情况,并不代表着“智慧不够用”。

发改委智慧城市规划所所长黎明分析认为,从技术层面来说,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足以应用于建设智慧城市。但难题是,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维护、运营成本要远远高于传统基础设施。

找准痛点寻突围

据了解,鉴于智慧城市试点过多、特色不明的情况,去年有消息称,住建部已经不再审批新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6年以来,新的试点城市也一直没有再增加。

黎明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智慧城市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缺乏系统的规划、顶层设计方面的统筹。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城市在信息共享、政务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亮点城市并不太多,但也有一些城市逐渐打出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几年的试点,也让很多基础设施并不充分的城市走在了智慧城市的前列。”一位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近日,腾讯研究院的《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显示,整个东部地区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上领跑全国。在“互联网+智慧城市”省区市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7省市来自东部地区,包括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福建、海南,而“互联网+智慧城市”十大城市中,除了北上广深四个传统的一线城市外,剩下的6个二线城市,分别是长沙、佛山、重庆、成都、武汉和青岛。

值得一提的是,在榜单前50名中,德阳、韶关、三亚、梅州、阳江、汕尾、丽水、衢州、云浮和舟山成为领先发展的黑马城市。这些城市在为当地居民提供特色服务上多有创新,且颇受欢迎。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琼表示,“互联网+智慧城市”具有本地属性,市民的需求是非常共性的,只要政府在移动平台上做了努力,智慧城市就可以发展得很好,对于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可以跳脱本地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超前的发展。

6月29日,无锡市与阿里巴巴签订“互联网+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6月23日,鞍山市政府与鞍钢集团公司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6月7日,青岛市政府与中国移动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后者支持青岛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仅仅是过去的6月份,公开报道显示,就有上述多个城市加码智慧城市建设,寻求特色突围。

仇保兴表示,城市能不能为居民提供各种舒适、活力的空间,是智慧城市需要应对的问题。未来,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应当聚焦“公共品”,避免变成单纯“商业品”的智慧城市。

专项创新和点上突破,成为智慧城市避免千城一面的抓手。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篇3

为大力助推“宽带中国”和“互联网+”战略实施,积极助力杭州“世界名城”和“城市数据大脑”建设,进一步推动杭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支撑全市信息经济发展,江干区人民政府与杭州万物互联智慧产业有限公司就江干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达成共识,大力推进信息数据网络物联化、智慧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江干样板。

一、测试工作开展情况

2018年8月30日江干区道路停车收费服务中心与杭州万物互联智慧产业有限公司签订《杭州市江干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5G停车智慧桩项目特许经营协议书》,对江干区闸弄口街道顾家畈路红梅社区至尧典桥路共27个免费停车泊位进行5G停车智慧桩建设,并负责对路侧停车泊位及其有建设需要的进行改造建设。

由于之前选取的测试泊位为免费泊位,泊位内僵尸车较多,周转率低,不利于设备的测试,故杭州万物互联智慧产业有限公司经得杭州市城管委领导及江干区城管局同意,于2018年10月20日在江干区闸弄口顾家畈路红梅社区以东路段的收费泊位完成9个智慧桩的安装,于2018年10月23日开始测试智慧桩的综合车牌识别率。

二、测试取得的成绩

截止2018年11月29日,经过38天的测试(含6个晴天、11个多云天、9个阴天、12个雨天),9个智慧桩共监控18个车位(其中有1个车位长期停放一辆报废包月车),累计采集2942次停车样本数据。经过持续系统调测和算法优化,车牌综合识别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8月23日测试的82.6%(含驶离)、80.23(不含驶离)提升至91.11%(含驶离)、86.67%(不含驶离)。

三、测试存在的问题

但是,近日发现有市民误缴停车费,并对市城管委进行投诉,江干区道路停车收费服务中心立即派专门人员进行展开调查,并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及时约谈。于2018年11月29日下午召集杭州万物互联智慧产业有限公司进行约谈,要求对方第一时间关闭了所有在顾家畈路测试的设备电源,及时将车主误操作支付的费用原款退还给相应车主,认真开展全面清理自查自纠及时研究整改处理措施。二是彻查原因。为了保证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支付功能畅通作为停车收费的重要内容,该公司进行了内部测试及模拟真实收费环境,留有0.01元的内部测试收费通道,关闭了其他金额的所有支付通道,为了防止市民多缴费、误缴费,该公司也在设备桩体上醒目张贴“测试设备、请勿付款”的告示,但是在有醒目告示的情况下仍有市民进行扫码、下载、支付0.01元的行为。经详细排查,从10月20日至今共有29笔停车缴费,其中11笔为支付宝缴费,9笔为微信缴费,剩余的为杭州万物互联智慧产业有限公司内部测试订单,共收费0.2元。目前万物互联已全部原路退回所有缴费,并做好了相关解释工作。并在12月7日向江干区城管局分管领导做了检讨和汇报。三是举一反三。杭州万物互联智慧产业有限公司在江干区进行5G停车智慧桩项目试点工作应严格遵守《杭州市江干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5G停车智慧桩项目特许经营协议书》文件规定,在江干区道路停车泊位开始实行5G智慧停车桩模拟收费,模拟收费结束前继续按原来模式收费,以确保停车收费工作的稳定,保障居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督查。江干区停车中心下一步做到每日三次进行现场巡查,也将进一步加强与杭州万物互联智慧产业有限公司沟通及管理,及时沟通测试情况及后期发展进度,严格督促对方遵守相关协议规定,对扩大变更试点范围、内容等,必须经过我局同意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作,并第一时间向市停车监管中心进行沟通与汇报,以确保停车收费工作的稳定,保障居民群众的合作权益。

出现该事件后,市停车监管中心可能对江干区道路停车收费服务中心年度考核中给予一定的扣分,停车中心第一时间向市停车监管中心进行情况汇报,并及时写了《关于5G智慧桩设备市民误缴费的整改情况汇报》,下一步做到每日三次进行现场巡查,也将进一步加强与杭州万物互联智慧产业有限公司沟通及管理,及时沟通测试情况及后期发展进度,严格督促对方遵守相关协议规定,对扩大变更试点范围、内容等,必须经过区城管局同意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作,并第一时间向市停车监管中心进行沟通与汇报。

四、测试推动的建议和前景

江干区是杭州城市东扩的桥头堡,是杭州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所在,杭州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CBD(钱江新城)所在地,江干区5G停车智慧桩项目虽然市停车监管中心并不赞同该项工作,江干区道路停车收费服务中心积极主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共同做好提升城市停车管理水平。通过建设智慧泊车收费管理系统,有效改善“停车难”、人工收费效率低、信息化程度不够等多重问题,提升泊位使用效率,让停车更加规范化、有序化、智能化,让市民享受更加智慧、便捷的停车服务。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篇4

关键字: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理论建设试点建设

一、关于智慧旅游理论现状研究

2011年7月15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正式提出,旅游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我国旅游业已被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智慧旅游”势不可挡。

1.基本概念及内涵。

“智慧旅游”是伴随“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产生,其概念最早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在我国,“智慧旅游”的实践在各大中城市已经开始,但理论研究一直身处实践之后。

张凌云提出了CAA三层次智慧旅游构架体系,其所依赖的四大核心技术是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盛海斌以旅游业的时展为背景,研究了智慧旅游发展内涵。他认为,“智慧旅游”应该是一个比较系统、有序并且充分服务于国家战略、体现市场发展的,而且以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为契机,并且与现代企业管理、人文科学、经济学等综合性学科相结合,平衡政府、企业、游客三者之间的产业链关系,促使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综合价值最大化,重在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唐洪广研究了智慧旅游与信息化关系,他认为智慧旅游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的结论。他还认为智慧旅游应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层、基础设施三个层次。马勇、陈慧英提出了智慧旅游发展的四大核心价值:科技创新价值、产业支撑价值、经济贡献价值、社会拉动价值。

2.感知体系及管理平台构建。

刘军林对智慧旅游的框架体系的研究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心、两端、三网”。姚国章探析了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指出智慧旅游主要有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智慧政务四个表现形式,其建设框架包括制度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应用体系、服务体系、法规与标准化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部分。朱珠、张欣探讨了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及管理平台构建问题,认为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可以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消费导引、远程资源预定、自导航、自导游、电子门票、服务信息即时推送等多种智慧旅游服务;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资源管理、游客量控制、车辆调度、远程监控、自动收费等多种智慧经营管理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环境监测、交通管理、资源调度、应急处理等多种政务管理服务。同时他们对该体系的具体构建目标进行了研究,该体系架构主要涉及了全面感知层、云平台构建层、应用服务层三个部分。

二、关于智慧旅游实践探索现状研究

在国内,“智慧旅游”的实践发展快于理论研究,各地已经纷纷开始规划“智慧旅游”建设方案,并在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和运营机制上开始了摸索性实践。

1、试点城市智慧旅游研究

试点城市的智慧旅游研究开启于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开辟“感知镇江、智慧旅游”新时空。接着南京、苏州、洛阳、杭州都相继开展智慧旅游建设。

试点城市基本以智慧旅游为背景,纷纷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卞俊、梅亮、吴林立、丁柏林对镇江的餐饮做了研究,认为需要网络和手机终端相结合,促进信息的传播。刘加凤在对常州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中指出,平台由硬件基础层、系统支持层、数据库层、中间件、应用层、表现层、用户层等六层架构和规范标准体系、系统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管理体系等三个体系组成。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和旅游目的地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旅游的智慧性。

2、南京智慧旅游发展

金卫东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提到南京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二是推出了“南京游客助手”手机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机的最新功能,整合集成了南京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旅游资讯。三是开发了新型游客体验终端,该终端与我局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实现实时互动,第一时间播报旅游相关资讯、查询相关信息,为那些暂时还没有智能手机的游客提供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对于南京智慧旅游的研究,邓贤峰、张晓海提出南京智慧旅游建设主要实现三大核心目标:一是为各类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二是为行业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三是促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造薪型旅游文化产品,放大资源效益,建成南京旅游文化云。同时他们认为,南京智慧旅游是各种信息激活、服务于政府公众的全新旅游形态。南京智慧旅游的总体架构主要分为前端的应用体系和后端的支撑体系两大层次,并统一在中央管理平台之下。

三、针对智慧旅游研究现状总体评述

笔者认为,智慧旅游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着一个城市的旅游畅行,试点建设的好坏关系着旅游城市的舒适度。投资多,、项目多、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必须在考虑地方现实经济基础上,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智能化水平。对于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家对其定义、研究对象、体系、评价标准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基本认同是智慧旅游依靠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变革,围绕政府、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智能化进行改革。

在研究文献中,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群体,那就是旅游者,智慧旅游的大规模建设和推广旅游者功不可没,所以我们开发智慧旅游,要面向整个社会公众。前面提到的智慧旅游建设特点也决定了其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发展工程,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普及智慧旅游,提高全社会对于智慧旅游的认识,激发人们对于智慧旅游应用的兴趣,最终为旅游者创造更好地旅游体验。政府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更要在进行建设时吸取广大社会群众的意见,毕竟他们才是智慧旅游的建设者、体验者和评判者。

参考文献:

[1]盛海斌.旅游智业时代的智慧旅游发展内涵.中国旅游报.2012年3月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篇5

在强有力推动城市实现智慧化的同时,我们的城市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既节能环保又低碳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现实发展来看,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思路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节能环保成为了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除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不得不依靠科技的力量来推动城市环境改善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智慧能源”布局。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并且在“十二五”规划中,也重点提出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有关专家估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领域中,将投资8万亿元。而到2015年,仅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超过3万亿元。

智慧能源作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不可分割的版块,不仅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而且也在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助手。

“智慧能源”正步步走来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智慧能源”等字眼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且呼声日渐高涨。

智慧能源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变革原有的发展模式。那它的“智慧”又体现在哪?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三重结构,最底层的就是基于互联网开放体系,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大数据的潜在价值挖掘;随后通过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智能电网以及大容量高安全性的储能系统进行管理;最后由“智慧”与“能源”组合而成的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将人们生活空间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进而把能源变成互联网信息的汇聚点,向能源产业提供开放分享的数据资源半台,以及远程控制和协同管理的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智慧能源就是“智慧”、“能源”和“产业”的有机结合,其最终目的就是缓解能源危机,实现节能环保。其中,“智慧”起到核心的作用,有了“智慧”,节能和产业优化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智慧城市建设包含着生态文明的理念,‘智慧能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前不久在接受《智慧城市》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城市总是充斥着挥之不去的雾霾、拥堵的交通环境等等,这样的城市不仅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而且还时刻制约着城市的健康良好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环境因素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智慧城市建设质量的高低,因为环境要素也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及城市运营服务方式转变的基本支撑。

事实上,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和重视能源问题,并多次强调节约资源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在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且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特别是“建设美丽中国”引起了国人的共鸣。

不仅如此,2014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必须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等等。可以说,这必将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视,加快推动我国能源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目前,内蒙古正全力打造云计算产业集群,将内蒙古从输出“普通能源”的基地升级为输出“智慧能源”中心;浙江也不甘落后,2013年8月,浙江省智慧能源监测中心成立,该中心是统筹浙江省工业、建筑、交通及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能源监测综合服务平台。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多地都在加大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力度,其趋势还有望继续扩大,智能电网又是智慧能源的核心,这将更有力地推动“智慧能源”的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入融合,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工业、城市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低碳,发展“智慧能源”己渐渐形成共识。

能源产业布局有望提速

“作为节能环保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新兴产业,智慧能源将推动产业革新。”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理事长王忠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如此,智慧能源将逐步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从而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并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智能电网为例,智慧能源的核心是智能电网。不可否认,电力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众多生产及生活设备都需要电力供应才能正常工作与生活。如今,我国多地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各类电力设备需求量也迅猛增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3-2017年中国智能电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智能电网包括配网自动化、电力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市场。总而言之,在社会需求下,电网设施不断完善,将催生巨大的产业市场。

就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单业才认为,国家应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发展,以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同时,单业才还认为,当前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具有分散性、间歇性特征的新能源,必须依靠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电网来支撑。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等显著特点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正是契合了这些要求。而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电动汽车的普及。

再以光伏产业为例。当前,中央和地方光伏支持政策不断强化和细化,从而有业内人士就认为,2014年光伏产业或将迎来发展春天。

2014年2月初,国家能源局网站正式公布了《关于下达2014年光伏发电年度新增建设规模的通知》(国能新能(2014)33号),规划2014年新增备案规模总计14GW,其中分布式8GW,光伏电电站6GW;区域省市在去年年末和今年上半年纷纷出台地方补贴政策,光伏补贴包含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这些补贴的确定提高了电站的实际盈利能力,推动了光伏电站的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不管是智能电网,还是光伏产业,都受到了政府及业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既有全面政策也有细分政策进行推动,在今后将会不断强化和细化,从而更全面地支持能源结构转型加速。不过这一核心是要树立以电为核心载体的能源发展方式,包括新能源发电技术(光伏、风电等)、智能电网新技术、用电电气化新技术以及横贯整个电力、电气能源发展方式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可以说,扶持政策的持续不断出台,将带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产业链热度的持续升温,从而对整个现代能源产业布局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产业规模发展挑战不小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则提醒,智慧能源的发展的确需要“大智慧”。但“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同时它还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只有打破固有的能源发展模式,改变人们旧的能源利用方式,才能推动能源的不断发展与变革。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未来20年之内,城镇化率将急速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迁移和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城市能源的消耗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也必然快速攀升,如何有效地控制城市能源的增长成为城镇化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徐小伟认为,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再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都不能扭转城市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现在的网络技术对能源发展和利用将带来一些新的革命和发展,包括城市的能源构架、能源安全、后期运营等。能源问题除了控制,还要管理,通过智慧的IT技术则可实现精细化的能源管理。

当然,随着我国智慧能源建设和发展,智慧能源行业内的相关企业、机构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容易变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势必会降低“智慧”节能运行效率和极大增加成本与风险。王忠敏认为,智慧能源需标准先行,从实际应用出发,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形成标准,并使之能够真正促进智慧能源产业的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高校;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策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2日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自2008年IBM推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我国已有无锡、宁波、广州、沈阳、南京、西安、重庆等2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许多城市甚至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重点并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当前,我国各城市高度重视信息基础建设,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等信息化指标显著提升,政务、商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向更高层次、更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迈进奠定了基础。高校是聚集知识、信息和人才的宝库,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为一体的前沿。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广泛应用,高校信息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具有了更好地为智慧城市发展服务的条件。

一、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理论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城市发展主要是由信息、技术等发展的革命新力量所决定。信息全球化加快了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使城市慢慢地融进了全球化体系中,城市区域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加速了信息经济含量的提升,再加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加强了现代城市的国际。只有拥有完善而发达的服务设施特别是信息服务设施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性的人流、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中心,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模式。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中,知识及知识服务是其必不可缺的软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并非只意味着网络基础设施的硬件设施,没有基于知识的应用内容与之配套,所有的硬件设施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拥有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和信息服务人才。高校的信息服务也正向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

二、高校信息网络服务中心的构建

“211工程”所设立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要选设在高校比较集中、文献信息比较丰富、资源共享有一定基础、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的高校,根据地区优势配置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重点文献信息,实行专管共用,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购置。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与本地区各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和重点院系图书馆或资料室的文献信息,汇总形成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模型可以有实体、网络和实体加网络等三种模型:

1、实体模型。该模型是指投资建成一个新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形成实体。其优点是便于组织和管理,但不能有效利用各高校图书馆原有和将要配置的文献信息,不能调动各高校的积极性,且投资强度大。

2、网络模型。该模型是指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条件下将本地区各高校图书馆组成一个共享服务网络体系,各馆文献信息实行共享,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仅为虚设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其优点在于可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现有文献信息,投资强度小,但管理协调难度较大。

3、实体加网络模型。该模型是指以本地区高校中实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管理水平高的某一高校图书馆为基础,充实、更新和改造相关的文献信息,建立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实体。该中心实体与本地区其他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和重点院系图书馆或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联合开放,形成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这种模式投资强度适中,既可调动各高校积极性,也便于协调和管理。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在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构建中可采取不同的模型,其中实体加网络的模型可适用于多数地区。在实体加网络模型中,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依托的高校应是该地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选择办法应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平竞争、择优布点的原则。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应按其提供的服务内容而定,根据不同地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应有所侧重。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购置,提高使用率,应将那些投资大、共用性强、某个高校图书馆使用率不高的文献信息纳入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统筹考虑。文献信息的科学保护是提高文献信息使用效率和保障共享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应该设立文献信息保护部,为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文献信息的正常使用提供保证。同时,该部还应承担为本地区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保护服务和技术培训。

三、高校为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服务的策略

与社会上的信息机构相比,高校的信息服务应形成自己的特点,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服务:

1、信息调研服务。伴随知识经济的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为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需要掌握高质量的情报信息。高校信息服务人员应抓住机遇,根据所在地区或单位的某些重大科研课题、工程项目或产品,在充分了解信息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有关单位进行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市场调查、用户调查,开展专题文献收集和分析研究,将分散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认真分析鉴别,并进行归纳整理,最终以综述、述评和专题信息、调研报告等形式,提供给有关科研机构、工程技术部门和生产厂家。

2、信息服务。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缺乏信息和较高素质的信息人员,迫切需要各信息机构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高校信息、服务人员应主动深入基层,调查中小型企业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成为该企业的信息人;为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提供国内外产品样本、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研立项、产品调研、课题论证、专利申请、科技定题和外文资料翻译等信息服务。

3、信息检索服务。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很多企业经常要进行技术改造或开发新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一般都是涉及面广,相关因素多,且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这时,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有关新产品的技术和营销信息。高校信息服务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本校丰富的馆藏和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通过各类工具书、文献、数据库、光盘或联机检索、网络检索等途径,为用户准确、全面、快速地提供文献检索、技术查新和事实数据咨询等信息检索服务。

4、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情报信息部门拓宽服务范围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信息服务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邮件服务、网络信息资源报道服务、网上馆际互借服务、网上文献订阅服务、网上广告服务、网上文件传输服务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6.

[2]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石晓峰,刘伟良.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东盟博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