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篇1
【关键词】体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42-02
体育校本课程指的是对国家课程所遇到的挑战做出的合理回应,即在保证国家对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各高校自身主观条件与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体育校本课程最大程度反映了各方需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
1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删减,而且是体育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和结构性的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的做法是高职教育的要求与教育本义的回归。
1.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现实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不同资质、不同特点与不同个性的学生。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教师要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对不同个案研究分析后,即能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需要。
1.3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就由执行者改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与评价者,要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丰富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体育教师要胜任此项工作就必须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进行深化总结与提炼,不断学习与完善自己,所以说这个角色转换过程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水平的过程。
2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取向
2.1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要以国家的教育目标为准则
高职院校在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应以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为基准,设计体育校本课程时,将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强调特殊性与差异性,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体育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2.2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要以现代健康理念为出发点
高职院校体育校本体育课程必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导向,结合学生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增强体质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学生体质下降、身心变化与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身心调适能力,激励他们努力追求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的更高层次,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2.3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要确定终身体育的原则
高职院校体育校本在课程确定目标时,除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意识,,以满足未来高科技竞争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提高他们未来生活质量。
2.4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制定校本课程目标时,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周详地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确定目标取向时,一些反映学生个体需要的目标就自然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考虑。
2.5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要正确处理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关系
高职院校体育开发,要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运动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在此基础上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
2.6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设计应符合时代性、发展性和民族性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嗒嗒球;中学;快乐体育
2003年诞生了一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兴运动项目——嗒嗒球,以最短的时间在南方各城市迅速开展,尤其是在中学开展教学和娱乐活动,为中学体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从嗒嗒球运动的特点,作用,意义等角度探讨将嗒嗒球引入长春市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长春市中学体育课开设嗒嗒球课程的可行性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
对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及其它中学进行嗒嗒球课程设置的可行性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98%,其中女同学54份,男同学44份。
2、实验法
实验对象: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的104名初中二年级学生。(按自然班进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班的教学内容按照哒哒项目和内容安排,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实施的规定进行。为了避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存在着系统差异,在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有关指标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这些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组开课情况
嗒嗒球作为一项集趣味、健身于一体的新兴项目,首先在视觉上给学生带来良好的体验,学生对新项目的好奇心理,是学生在练习时有浓厚的兴趣。
(二)学生对开课的兴趣调查
兴趣标志着个人参加某项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中学的体育课程设置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本研究从没学过嗒嗒球课程的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态度入手分析中学体育课开设嗒嗒球课程的可行性。学过嗒嗒球课程以后,有95.46%的男同学和89.74%的女同学喜欢嗒嗒球课程,这说明过学嗒嗒球课程的绝大多数同学对嗒嗒球运动是学生感兴趣的,也同时说明在中学开设嗒嗒球课程会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三)学生对嗒嗒球课程的评价
好的运动项目应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锻炼,学生在课后有良好的回味和评价。嗒嗒球这项运动在教学中,学生评价如表1所示
82.21%的学生感到体育课是很愉快的;90.72%的学生感觉到在体育课中有令人难忘和感动的体验;64.18%的学生认为在体育课中能和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76.65%的学生认为在体育课中总是尽情和充分的运动;30.91%的学生认为学会一下新的技战术;60.74%的学生认为能自主的进行体育学习,说明中学生对嗒嗒球课程学习方面有良好的反响。
(四)长春市中学开设嗒嗒球课程的可行性
1、适用群体很广泛
嗒嗒球运动由于兼具了乒乓球和羽毛球的特点,因此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锻炼,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男生还是女生,都可以通过嗒嗒球运动来达到健身的目的,这项运动可以作为终身锻炼方式。
2、打法灵活
嗒嗒球运动是将乒乓球与羽毛球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项体育运动,比赛时可将乒乓球的推挡,搓球,扣球,拉球打法与羽毛球的吊球,挑球,放网前球,扣杀球等各种击球技术和步法结合起来,具有乒羽二者结合的特色,并带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说嗒塔球是乒羽的综合新兴运动项目。集体育运动的竞赛性,趣味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可单打、双打、混合双打,有网,无网对抗。根据比赛类型的不同,可设单项,也可设团体赛。[3]
3、可操作性强
小型多样,易教易懂,一学就会,一打就上手,尤其是有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技巧的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参与人群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易推广普及。
器材易拆装,携带方便。活动时不受场地地限制,不受气候影响,只要有一平整地面即可,房前屋后,室内户外均可展开,在室外运动防风性能较好。
三、结论
嗒嗒球运动是一项融合了体育运动的竞赛性、娱乐性、健身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又独特的新兴项目,同时它又具备了隔网球类项目的文化属性,它符合当代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利于营造“快乐体育”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中学开设嗒嗒球课程是必要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杜才华.浅谈休闲体育与健康[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4):17-18.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篇3
关键词:中学;德育;校本课程
一、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早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cMullen)于1973年7月在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网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此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目前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可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进行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开发活动”。(2)校本课程开发亦称“学校本位课程开发”或“学校自编课程开发”。简单地说,“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评价课程的活动。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某一类学校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伞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或本班级进行的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活动。”(3)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和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综合以上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种种不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为满足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的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校本课程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学校的个性特色,养成学生的良好德性将起到莺要作用。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中学思想品德课校本课程和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它是在国家及地方制定的德育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及完善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整合校内外可利用或可开发的德育课程资源,由学校独立、自主开发德育课程的活动。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在培养目标上,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德育国家课程开发不同。德育国家课程开发着眼于本国公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七是至关重要的”,它的目的是:当面对一般的道德问题时,国民能够做出相同或者相似的道德判断并付诸道德行为,因此国家德育课程开发在解决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的道德问题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则更强调具体的学校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二是在课程目标上,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不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虽然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支,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更强调人的德性的养成、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三是在课程管理上,德育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不同。三级课程管理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课程权力分享和责任分担的理念,德育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职责都有明确的界定,而活动课和选修课只是具体的课程表现形态,德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可以选择这些表现形态,德育校本课程也可以选择这些表现形态,它们本身在内涵上并不具备明确的权力和责任主体。
二、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一)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法律上的支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基础工作会议,随后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政策法律文件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法律上的支持。
(二)教师专业自的发展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根本保证
教师成为专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拥有专业自,即能够对自己专业内的事务有充分的决定权。新课程实施,呼唤并要求专业自回归教师。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教师获得了全方位、全过程介入课程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的专业自主空间和权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中学德育教师已从过去仅仅是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的课程决策者、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换言之,在角色内容上,教师已经从扮演单一的角色转变为多种角色;在角色的态度上,教师已经从被动地参与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角色形式上,教师已经从孤立的工作转变为与他人合作。中学德育教师专业自的发展,增强了他们参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调动了他们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无论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在实践操作,更加趋于理性和成熟。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权力下放和多样化的办学进程。到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决定改革统一的教材体制,在统一要求、统一审定的基本前提下,逐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1988年上海市和浙江省先行一步,着手进行教材多样化的改革试点工作,编写适合于这两个地区特点的教材,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前奏。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决策权力部分下放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它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管理和开发,为校本课程开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这些实践经验的基础七,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实行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层管理体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让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都能参与课程的决策,使中小学的课程能够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反映本地区和学校的独特性及学生的不同兴趣、需要,使基础教育的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和适应性。我冈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无论在理论层面卜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四)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
新世纪之初,我围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伞国顺利开展,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实现了课程管理集权与分权的结合,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有利于中学德育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当地的道德资源和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增强了德育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其次,我闷课程与教材的发展趋势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r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和作用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霞,课程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
三、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及一般流程
(一)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本”是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最重要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具体而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首先就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在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生与教师拥有同样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主体。校术课程的开发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心学生的学习和道德生活,让学生成为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的主人,让其主体性在学校德育中得到有效发挥。其次,是为r学生。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日的足满足学牛道德认知、基本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需要。因此在其开发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牛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鼓励他们从传统的认知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并且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伞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叮持续发展。第三,把师生|''''HJ的互动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形式。德育校本课程的学习并不是一种单一的“传授一接受”的关系,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了感情和爱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作用,中德性共同成长的过程。
2.坚持以德育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所谓以教师为主体足指把中学德育教师置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以德育教师为主体,需要做到:第一,确立德育教师学校主人翁的地位。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荇没有德育教师自觉积极的参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德育教师主人翁地位的确立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第二,赋予中学德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中学德育教师对中学生的道德需求、知识能力储备以及当地可以利用的道德资源等情况较为了解,对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此中学德育教师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课程歼发的权力。第三,加强中学德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课程教帅队伍。
(二)中学德育校奉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是指开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运行程序。尽管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视小同地方、学校的道德资源和实际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本文试从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角度探讨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1.没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是整个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前提条件之一,它足整个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机构。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足一个成员广泛的组织,应该包括:学校领导、德育教师、学牛、学科专家以及社区和家长代表等。
教师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的力量,对于课程的理念、课程H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都有深刻的厂解,冈此教师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中也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有着最直接、最直观的感受和判断,并且教育的最终日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该给予学生参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学科专家是中学德育课程理沦最为丰富的群体之一,也是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rj然十分关心孩子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其在校的发展情况,因此家长也应该成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成员。家长代表参与课程评价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下可设若干小组,各个小组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有做到步调协调、工作有序、资源共享,才能使各个不同部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障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开展。
2.制定德育校本课程目标。德育校本课程目标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归宿,是指通过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总的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泰勒的观点,课程设计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四个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什么教育日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才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砦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iF在得以实现?在现代课程理论巾,课程目标的确定被视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同样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也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它制约着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养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在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以下要素:第一,学牛的特点。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必趣和需要而设置的,课程的基本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校本课程塑造的是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因此它的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第二,教育目的和中学德育大纲。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足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归根到底两者是一致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固然要考虑到学校的差异,但不管学校差异有多大,德育校本课程目标都不能脱离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未来的人才需求。
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终究要融入到社会中而成为一个社会人,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不仅仅要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现实的社会,更要提高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因此德育校本课程日标的制定不仪要霞视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而且要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需要。
3.调查分析当地德育课程资源。对当地德育课程资源调查分析是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义一重要步骤。德育资源是德育校奉课程开发的载体。涉及方方面面,主要包括:(1)文本资源,主要有教材、图书、报刊、图表等。(2)音像资源,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各类教育软件。(3)实物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以及电子信息资源、乡土资源(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牛活经验等)。(4)人力资源,主要有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其它社会人士。
尽管德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对其进行精心地筛选,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因此对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要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资源观念,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道德资源利用机制,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德育资源,并将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的道德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深入挖掘道德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现德育课程目标。其次,要建市德育资源的筛选机制。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是否能被德育教师允分利用等,只有能够满足这些条件且能够开发利用的道德资源才能纳入我们的视野,才有可能使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更有成效。再次,在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坚持综合性原则。中学德育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要合理规划、综合开发,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校内校外的德育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一种课程资源的优势。
4.设计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的设计是指课程实施之前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及课程方法的选择、学分的设置、德育教师的选拔以及考核方式的设定。它是总揽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宏伟篮图,在整个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课程内容的选择。在选择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和兴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理论的发展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课程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等。(2)课程类型的选择。它足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德育校本课程作为必修还足选修课程、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的设计。德育校奉课程类型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3)学分的设置。学分制是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和制度,学校根据德育校本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规定其学分。一般情况下,可规定为一至二个学分。(4)课程方法的选择。课程方法是指为实现德育课程日标所采取的实施课程的方式、方法的综合,它的选择应该视德育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而确定。德育校本课程方法主要有: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座与学生研究相结合;社会实践与调查;召开主题班会;观摩、主题研究与交流;播放影像资料等。(5)课时的安排及考核的方式。课时的安排是指德育校本课程开设的时问以及开设时间的长短。我们可以根据德育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决定在哪个学期开设、针对哪些学生开设以及开设多长时间。德育校本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有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的方式要注意避免把德育校本课程看作考试的工具,把德育校本课程知识当作得分的手段。
5.组织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阶段。中学德育教师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中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有所创新。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牛被动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反思自我的机会。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意识,放下自己的“尊严”,与学生打成一片,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各种认识、聆听他们的感受,不束缚学牛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和表达自我。
6.评价反馈德育校本课程的进展情况及实施结果。对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反馈足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阶段。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并不一定完伞按照事先预定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进行评价。德育校奉课程开发是针对德育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课程开发的具体运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和以德育教育为主体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并把德育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适应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晓滨。对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利用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呈现不平衡现象,教育条件和环境也不尽相同,造成了体育教学不能很好的开展,于是就产生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自提出以来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并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运用无疑是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校本课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为体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为高中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理念,能够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和深化体育教学的开展,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为体育教学提供新的平台,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要注意的问题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价,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了课程权利的民主化,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这是实施好体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1.重视运动项目的开发,教师要加强改造与开发教材内容,一方面可以对原《体育教学大纲》中确立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对新兴运动项目内容的引进、改造和加工。例如:球类项目中增加许多小球类,舞蹈项目中增加竹竿舞等内容,体操项目与健美项目相结合、民族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相结合。增设了滑板、攀壁、越野、救生、背摔等内容,并实行新的整理和分类。在教材内容运用方面,可以在使高中生能普遍达到《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开设田径、武术、球类等必修内容,同时增设丰富多彩的兴趣拓展内容与运动专长选修内容。教学内容改造后,能增强综合性(含健康教育)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同时新学习内容的引进,扩宽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了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有学习内容的选择,使运动爱好和专长得到发挥,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性、自主性和个性。
2.开发校本课程一定要密切联系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不能走极端,高中体育的国家课程的开发是根据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而制定,具有科学性、普遍实用性,最终体现在《课程标准》中,而高中体育的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依据当地教育和体育资源,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反映体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具有相当完善的体系,地方课程体现了灵活性,这两种课程为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密切联系国家和地方课程,吸取他们的精华,贯彻他们的精神,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3.校本课程要体现对学生新的评价方式,按照《标准》的要求,侧重对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标准要求比过去高了,成绩评定的价值取向要发生变化,只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只要自觉锻炼,掌握方法并运用,能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就应该评价得好成绩,学生认为:学习评价很客观,有弹性,在完成学校统一限定评价内容中,能有机会选择自己的运动专长和其他评价内容,能参加民主评价和自己评价,是对他们学习价值的肯定和激励,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评价的要求,争取好成绩。
二、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配合学校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
以往课程体系建设是由研究人员或专家设计改革方案,进行开发和传播,再由广大教师接受研究者的思想和理论并付诸实施。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地位被消解了,他们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统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缩减成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过程,体育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了,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要做好以下两点:
1.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加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高中体育教师产生深远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出现使得高中体育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观,反省教学方法和途径,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督促自身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掌握,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实际、学校教学条件实际、自身实际和教材实际,要求必须具有科学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具备高度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清醒的认识到不同阶段教学的任务,并对总体的教学具有高度的把握能力,因此校本课程应用的过程就是体育教师不断成长、自我提高的过程。
2.学校应随时关注体育教师的课程参与情况,鼓励体育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决策和课程的开发。使他们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课程的开发提供大量的资源,这样也会避免学校不了解教师,学生的需求而出现“闭门造车”的怪现象,同时引导和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体育教师与校本课程一起成长。
三、结语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要在紧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加大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进一步综合利用学校资源、教师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J].教育参考,1999,(3).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4]卜杨.构建学校体育特色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R],2005,(1).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篇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而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各个学校进行选择。这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地域差异较大,这就给了体育校本课程发展的空间。但由于人们对于校本课程的界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对于体育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也存在不同观点,笔者比较赞同董翠香和周登高的观点即:“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方案。”此体育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为系统的阐述体育校本课程提出的缘由和必要性,说明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性,提出了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观和学生观。
(1)课程观。
由于长期接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存在着偏颇,课程即学科总合这一观念根深蒂固,其课程的涵盖范围极为广泛,它包括学生的学习进程,学校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与劳动,个体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一系列经验,生活周围所有具有教育价值的人或事物都应该纳入课程的范畴。抛弃“课程即书本”的片面认识,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开发出不同的课程以促进其成才,课程开发不再是课程专家的权利,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不同人士均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课程开发可以成为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
(2)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成果的体现者,只有树立起新型的学生观,使教育活动与学生有目的学习活动配合起来才能实现成功的教育。传统教育多关注于有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现行教育侧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和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获得认知结构上的调整,更多的是为终身教育和未来生活作准备,要求学生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3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体育校本课程的健康第一原则。
新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突出健康第一课程思想,因此在体育校本课程中要围绕这一课程理念做文章,选择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都要体现体育课程的主要教育思想,不仅体现身体健康。更要使学生身心融和,使学生全面发展。当前一些学校对一些运动项目的改造,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学生的身体感受,使体育课堂出现一玩到底,学生没有感到丝毫生理上的刺激,达不到锻炼体质的要求,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在注重兴趣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的目的性和传授体育文化的知识性。
(2)体育校本课程要突出学校的特点。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方向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学校为本,它解决的课程问题要反映出学校的体育特点和实践情况,它所贯彻的是本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特色和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校本课程开发一旦脱离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这对体育校本课程而言同样尤为重要。
(3)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原则。
应当根据学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合理的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格,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了解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在实际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突出特点,贯彻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注重体育的教育本质。不能本末倒置,使体育课失去原有的教育意义。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篇6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推广;研究
1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目的
通过对长顺县19所中学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对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场地器材等状况进行调研,就农村中学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长顺县各学校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展中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2研究对象
以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长顺县民族中学、长顺县第二中学、广顺中学、代化中学、鼓扬中学、白云山中学等19年中学为研究对象。对长顺县19所中学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师资建设、体育场地、器材等进行调查。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查阅我国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期刊、著作,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参考。
1.3.2走访法
走访全县17个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老百姓。通过对19所中学民族民间体育开展情况和对老百姓进行访谈,获取有关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信息。
1.3.3问卷调查法
为切实了解长顺县中学民族民间体育的开展情况,对19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及部分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3.4实地考察法。
长顺县有17个乡镇,1所高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所中学。均对所有学校体育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各中学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及现状分析
2.1.1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经调查,19所中学没有一所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列入校本课程;有9所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有;4所学校校运会中有比赛或表演项目;1所学校在课外活动中经常开展,主要以民间游戏为主;3所学校偶尔在课外活动时开展或在课堂上作为准备活动小游戏;2所学校未开展。开展项目中,跳绳、拔河和民间小游戏占多数,仅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开展陀螺、板鞋竞速、押加、推轮胎。可见,来自于农村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基于空白,普及性极低、内容单一。
2.1.2师资队伍建设
长顺县共17个乡镇19所中学,24万多人口,高、初中在校学生达17000多人,中学专职体育教师39人,师生比例约为1:436。除了县城学校的19人,在基层的学校任教的20人,乡镇中学师生比为1:625人。本科以上学历20人,专科14人,中师5人。经调查,大部分教师的专项均是篮球、田径,而武术、羽乒、足球、健美操的几乎没有,没有一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教师授课内容多为所学专业,民族民间体育开展甚少。
2.1.3场地器材
据调查,19所中学均有运动场,除了高级中学拥有1个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县城二所初中均为煤渣跑道,其他学校均为200米泥沙跑道,各学校均有一至二个篮球场,没有一个学校有体育馆。常规器材则更少,民族体育器材仅高中有板鞋40余双,陀螺10余个、押加绸缎3根、轮胎5个、沙包大小共50余个、跳绳若干、拔河绳1根,其他学校除了跳绳和拔河绳,别的一件民族体育器材也没有。调查表明,这些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常规教学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需要,教学均以室外为主,雨季根本无法开展教学。
2.1.4抽样全县480名中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了解与喜爱度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喜欢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学生占比例较大。89%的对当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有所了解,部分项目、游戏儿时均玩过,但都是在校外自发组织,往往均不欢而散。在与学生交流中学生表明课堂教学内容单调,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玩”多了,没有多大兴趣。70.63%的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感兴趣,希望在教学和运动会中开展,主要原因是趣味性强;19%的学生喜欢程度一般;8.13%的学生无兴趣;1.45%的学生无所谓。
2.2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调查
通过走访和资料查阅,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射箭、高跷、跳拱背、舞龙、铁环、砸鸽子、丢花包、打格螺(陀螺)、五人同步(类似板鞋)、斗鸡、斗牛(动作同押加,二人头对头对抗)、踢鸡毛毽、跳海、跳皮筋、拔河、掰手劲、滚轮胎等。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群众基础好,具有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和健身性等特点。
2.3农村学校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对原来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具特色,有着多彩各异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好这些独特、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推广,将会使学校体育教育更群众化、多样化、趣味化,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把反映各地自然和风情的,学生感兴趣,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纳入课程中,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挖掘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们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严重缺乏的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来说,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资源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纲要》的倡导,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受学生喜爱。这些项目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农村,怎能在21世纪农村的孩子身上失传?学校开发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必须要认识其重要性,选择的内容要适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计划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定会给我们农村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3.2建议
3.2.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领导要把在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体育作为发展民族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将在校学生作为载体,抓好和传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加强场地器材的建设和投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3.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到省内高校学习民族体育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加强教师对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创新改编的能力培养,办出特色教育。
3.2.3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地方的宝贵财富,是地方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选择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及校本课程时,既要我们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项目活动产生的情感、安全性等作好分析,有的项目可以通过对场地、器材、规则等进行改编创新后应用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教学内容不能脱离“三维目标”,要避免盲目选用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的发育。
3.2.4借助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契机,向学生宣传介绍民族民间体育,让学生了解开展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意义,让部分优秀运动员的课外训练带动全体参与。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学校运动会比赛或表演项目,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中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郭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马永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山东高校中的发展现状[J].《山东体育科技》第32卷第3期。
[3]刘继鑫.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若干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