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和茶道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茶道;文化传承;高校教育

中国茶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茶文化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具有自己的茶道文化,而所有的茶道文化都是在中国茶道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高校是茶道、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教师讲授、茶文化专家的讲座,来传达茶道知识、茶道传统与茶道技艺。因此茶道文化对现代人的意义并不在于学习茶道技巧,而在于继承、传播茶道文化,推动茶道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茶道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茶道起源于唐朝,《茶经》是第一部有关茶叶的文学著作。而中国也是最早发现茶、饮茶的国家,从唐朝以后茶作为一种饮料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开来。《茶经》是唐朝陆羽所做的有关煮茶、饮茶的文学文献,它不仅仅是介绍煮茶、饮茶等茶叶知识的学术著作,还包含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一切皆空的深厚茶道文化思想内涵。自唐朝以来,宫廷、民间、寺院、市井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饮茶品茶活动,茶道茶文化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宋代以后逐渐出现点茶、斗茶等活动,茶道也由原来的高雅文化逐渐向市民文化转变。各个阶层的民众都能够用茶道文化招待朋友、拜访亲友,以完成日常的交往活动。明清以后的饮茶品茶活动更为简约,而茶叶的选择、生产也更加的精细化。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饮茶活动,茶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中国茶道并不拘泥于煮茶、饮茶形式的选择,而更加关注茶产业附加产品的生产、茶产业经济效益的增加。自唐代以后茶道开始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各个地区的茶道交流活动往来不绝,其中茶道文化得到最好继承的国家为日本。茶道在原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四大皆空的思想上,又增加清寂的禅学思想。因此茶道思想融合宗教、哲学、艺术、伦理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自身独有的清、柔、圆、寂的文化氛围。如今的茶道一方面承担养生的作用,普通民众从茶道中获得心灵的升华;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茶道内涵能提升国民的思想素质,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2茶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茶道融合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宗教的文化思想,形成独特的清寂和美文化理念。我国地域辽阔、茶叶种类众多,因此在煮茶、品茶等形式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各个地区的居民都有一套自身独有的饮茶方式,也形成不同的茶道思想。当前茶文化领域尊崇的茶道思想为“廉、美、和、敬”,廉洁清廉、追求美向往美、心态平和安定、心存敬畏成为茶道所尊崇的主要思想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茶道正在逐渐往商业化、大众化等方向靠拢,休闲娱乐成为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道专注于煮茶、饮茶、茶产品方面的探索开发,提倡茶叶平心静气的养生作用。但相比于日本茶道而言,我国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茶道礼仪规范。由于我国的茶叶种类众多、茶道流派复杂,煮茶、饮茶等茶道方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此同时政府也没有从制度层面对茶道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特色进行规范,所以我国的茶道发展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特征。目前我国专注于茶叶产业建设,包括茶叶生产、茶叶附加产品生产、茶文化景区建设等,通过建立茶叶品牌来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叶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茶文化交流活动来吸引游客,增加本地的茶叶收入,提升地区的茶叶知名度。茶道的传承主要通过茶叶的经营销售来完成,现代居民通过煮茶、饮茶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各个高校还设立有茶文化、茶学专业,传授给同学们茶叶理论知识、茶道的理论知识,使同学们自觉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操。茶道还能够与茶叶科研结合起来,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茶叶产品;有些学校还开设茶产品营销课程,教授给学生茶产品营销技巧。而社会中也出现茶艺师培训等课程,主要向现代居民传授茶道的礼仪文化,以及煮茶、倒茶、饮茶等方面的技巧。茶道文化传承方面的间断问题,应该在茶道制度、茶道传播形式、茶道传播程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茶道传播制度、方式、程序方面的规范,能够建立起完整的茶道文化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茶道文化主体。同时茶道的传播要贴近普通群众,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茶道文化的推广宣传,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还要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进行茶道文化课程的设置,争取每个学期都能开设一门茶道文化课程。茶道行动规范、礼仪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3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维中的运用

中国茶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强烈的现代意义。茶道首先讲究现代居民对茶的理解,讲究茶文化的发掘与传播,以及茶道产品的开发创造,主要围绕茶叶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附加价值等方面展开;然后茶道讲究现代人对自身的理解,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等一系列的活动,人能够从自身灵魂中发掘到更多的东西,将身体与灵魂进行融合。茶道的内涵是以自然为基础,进而上升到人文精神领域。茶道中的“真、善、美”是相互联系的,茶道讲究真善美,提倡清寂廉静和美的文化品位。所以,茶不仅具有缓解口渴、陶冶身心的物质滋润作用,而且有着洗涤心灵、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茶道也成为居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的茶道活动,能够带给人心灵的陶冶、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茶道的清幽、廉静、和美是传统茶道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应该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幸福目标。茶道分为两个部分:茶和道。茶涵盖所有的茶叶种类,道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属于哲学的范畴,是由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佛教的《金刚经》等一系列的宗教经典组成。茶与道的结合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茶道文化涵盖我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茶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特征、以及茶本身的清幽,揭示茶叶与环境存在的紧密联系,也能够从侧面提升人类的环保意识。茶叶具有“和善美丽”的特性、茶道主张“精行俭德”的品德与信仰,告诫世人应“德博而化”。这表明通过茶道文化和善品性的熏陶,能够逐渐提升世人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茶道还具有天道人伦的道德思想,天道人伦的思想主张万事万物都要按照其自然规律进行运转,不能违背天道人伦进行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茶道以和、天人合一作为人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所依从的理论依据,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茶道专业讲师专注于对茶道的文化、精神、艺术特色进行详细讲解,以提升大众的艺术水准与文化修养。茶道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连接关系,茶道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的演示活动,进行茶文化的传播;还能够通过茶道书籍、茶道自然生态景区进行茶道文化的传播。自然科学、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共同构成完整的茶道文化体系,才能促进茶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才能使人们深入了解茶道文化的精髓。通过利用茶叶博物馆、老茶馆、茶叶生产加工基地、茶文化景区等现实资源,开展茶道文化传播活动。茶叶基地参观考察、茶文化景区游览、茶道社团活动的结合,能够促进茶道文化的深度传播,也能够使大众了解茶、感悟茶,品位茶道的独特美感与深厚的文化哲思。我国在古代已经有茶道教育方面的课程,茶道教育大多以家庭授教为主。传统上社会的茶道交流、煮茶、饮茶,也以男性为茶道交流的主要群体。现代社会也允许女性从事茶道学习、交流活动,大多数茶馆酒楼有着男性茶道传授师,也有女性茶道传授师,他们主要从事茶道表演、煮茶等一系列茶道活动。我国也逐渐增设茶艺师资格考试、茶道师技艺欣赏交流活动,用以培养大量符合国家要求的茶艺从业人员,提升全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茶道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在高校教育中主要起着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虽然说各个高校也开设茶道课程进行茶道的交流,但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与陌生人、合作伙伴的交流能力,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要按照一定的规矩来履行各自的职责。茶道具有严格的动作规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经过茶道的学习以后,能够增强学生与他人的心神交流,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茶道中的动作规范也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茶道的教授活动能够促进茶道文化的传播交流,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与道德素养。对那些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茶叶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传授茶道煮茶、倒茶、品茶等方面的技能与规范。通过茶道知识的通俗讲解,使学生初步理解茶叶方面的知识技能,理解茶道传播的人文思想。对那些茶叶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专业的茶叶、茶具、煮茶标准动作、品茶心态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茶道文化的深邃内涵。

4结语

茶道不仅仅包含茶叶、茶文化的内容,更涵盖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与艺术思想。因此茶道包含茶文化的所有内容,同时也包含哲学、美学、自然科学、艺术学等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社会居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归属。所以高校的茶道教育管理,最重要的是传播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高校可以通过茶道专业教学、茶叶产地参观游览、茶道实践等方式,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茶道文化体系,推动茶道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作者:刘大勇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庄爱兰.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理念与制度关系探讨[J].才智,2015(36):124-125

[2]岳淼.高校的教学管理现存问题与应对措施[J].科技展望,2016(3)

茶艺和茶道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文化价值;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

中华文化悠悠数千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创造了悠久厚重的茶文化。茶,是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从古至今,由南到北,中国人都爱喝茶,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中国人爱茶,饮茶,品茶,论茶,世世代代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茶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即“以物质为载体,或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因此,茶文化当之无愧地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备了其特殊的道德价值作用。

一、茶文化的定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解为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观念文化层。

1.物质层面的茶文化

物质层是茶文化的最表层。茶兼有文化和实用价值。茶的种植、采摘、焙制,成品茶的辨别、分类,以及茶具、茶馆和世代累积的大量茶书典籍,都是茶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而茶文化也就包含了物质层面。这是茶文化的基础,文化特征相对而言也较为稳定。

2.行为层面的茶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从端起茶杯开始谈论茶文化的。茶文化的行为层面,包括饮茶方式、泡制方法、饮茶风俗及各类茶文献中与茶相关的民俗内容。行为文化层是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层面的茶文化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背景下,该层面的茶文化差别很大。

3.制度层面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茶相关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如古代的茶政,现代行政的茶叶管理等。现在饮茶、贩茶是一种自由生活或商业行为,只要不违法,不再受国家或社会制度的过分制约。历史上,茶与官制几乎是伴随始终的。充实国库的“榷茶”、经济外交的“茶马古道”等等,都与时代与政治相关。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马古道”等文化现象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存在与消失恰恰说明,茶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最具时代性的。

二、茶以载道——茶道精神与儒释道思想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始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我国的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叶的专著。它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茶道是指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之后又趋于“三教合一”。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三、茶道之中见茶德——茶文化的道德价值作用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释、道诸家深刻的哲理,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完美的展现出了茶文化的道德价值。

所谓“茶德”,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茶道精神将佛教圆通空灵、道教之幽玄旷达、儒家文雅含蓄的意境之美融为一体,因此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一个‘和’字,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实为最好的茶德概念之说。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互相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于中国的民族精神之中,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我国茶文化的道德价值作用,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核心,将中国茶道精神发扬光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今茶的使用价值已经弱化的情况下,我们应更多考虑茶的文化价值,利用茶的种种文化优势,提升整个行业的认可度与辐射面,将茶作为一个文化消费品,融于整个社会中。品茶不仅仅是品茶,而是品一种文化,品一种沉淀在中华文明五千年中的厚重,品一种健康生活与道德规范的精髓。(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

[2]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36.

[3][唐]陆羽、[清]陆廷灿著,志文注译.《茶经续茶经》[M].三秦出版社,2005.

[4]李海杰.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茶艺和茶道的关系范文篇3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国古代茶道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这样也给茶人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思想内容加以发挥创造,艺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禅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异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茶道精神还是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础。古代茶人虽然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则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后来茶道精神的发展都没有超出上述所说的茶道之要素和内含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