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程地质问题篇1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Abstract:Minegeologicalenvironmentproblemisanimportantproblemassociatedwithth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mineralresources.Withthebeginningofthe"thirteenfive"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acomprehensivesurveytounderstandandtimelysolvetheminegeologicalenvironmentproblemhasbecometheimportanttasksofrelevantgovernmentdepartments.ThispapersummarizesandbrieflyanalyzesthemainminesgeologicalenvironmentprobleminXilinguoleLeague.
Keywords:Minegeologicalenvironmentproblems;Minegeologicalhazards;governance
a林郭勒盟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矿业大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的脆弱性及与其相关的环境、社会问题也逐步显现。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划分
锡林郭勒盟各旗县矿山地质环境现存问题类似,类型差异不大,但规模分布不均。据2015年调查数据统计,锡林郭勒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主要分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塌陷裂缝)、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土地资源、地形地貌景观及含水层破坏;固体废弃物;废弃矿井及地面设施等。其中矿山地质灾害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分析
截至2014年底,锡林郭勒盟在期矿山矿业权实际面积约964.85km2,现状生产条件下因压占、挖损等实际破坏土地面积约199.12km2,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形式主要为开采产生的挖损破坏、原料(废料)堆放产生的压占破坏,以及建筑物及矿区道路等产生的占用破坏。截至2015年底,锡林郭勒盟历史遗留无主废弃矿山破坏土地总面积超过32.64km2,对土地资源主要产生的破坏类型为挖损破坏,破坏程度严重。
“十二五”起,锡林郭勒盟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历史遗留无主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全面恢复治理主要城镇周边、部级自然保护区、重要交通干线两侧矿山地质环境,有效改善了“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土地面积已超过117.57km2。
2.1地质灾害
2.1.1崩塌
崩塌主要是由于人为开挖山体造成,主要隐患分布于采石场、采砂场以及公路铁路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露天采坑。采石场开采方式大部分为无阶梯式开采,使得采区内形成高陡边坡,多数边坡岩体裂隙较发育,个别甚至十分发育,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较高,而且边坡边界多无网围栏、警示牌,容易产生人畜坠落等危险。
2.1.2滑坡
锡林郭勒盟矿山内滑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陡边坡失稳,主要隐患存在于砖瓦用粘土矿采坑、建筑用砂场采坑及大型露天矿采坑边坡和排土场。除个别大型煤矿监管工作严格外,中小型矿山企业对厂区内排土场均无监测、防护措施,且隐患区域常有人畜活动,不稳定岩土体经大雨冲刷引发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2.1.3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塌陷裂缝及地面沉降隐患主要存在于地下开采的矿区内,且绝大多数为尚未发生的潜在危险,除地下开采金属矿山监管工作严格、规范外,中小型地下开采矿山对矿区内采空区及预测塌陷区多管理不到位,矿区无监测设施,或监测记录不完整。个别旗县存在未回填的无主废弃矿井,存在一定规模采空区,如遇到地震等强烈地质作用可能会引发地面塌陷。
2.1.4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主要由于人为无序开采破坏产生,主要存在于在期砖瓦用粘土矿采坑、建筑用砂场采坑等,边坡高度、坡度均较小,危害程度相对其他类型地质灾害较低。
2.2地下水资源破坏
锡林郭勒盟砂、石、粘土矿的开采活动基本未揭露地下水含水层,对含水层结构破坏较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对于矿区及区域地下水水质破坏较轻;生产过程中未对地下水进行疏干、导排等,对地下水矿区及区域地下水水位破坏较轻。
能源、金属矿山因开采过程中需对开采区进行疏干排水,进行净化后用于矿区生产、生活,故对矿区含水层结构破坏严重,对于区域地下水含水层结构破坏较轻;经净化达标后的疏干水再利用对于矿区及区域地下水水质破坏较轻;对于矿区地下水水位影响严重,对于区域地下水水位影响较轻。
2.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锡林郭勒盟矿山现开采位置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城镇周边,极少数位于人畜活动稀少区域,由基岩山脚延伸至山坡、山顶及第四系松散的砂质平原。开挖山体取石、取土以及堆料、建厂等采矿活动,破坏了原有自然形成的完整山体,导致岩体破损、基岩,“拨山皮”式的大面积开采破坏更使得风化碎石大规模于地表,植被无法生长,草原植被覆盖面积减少,矿区内地形地貌景观与周围原始地形地貌景观十分不协调。
2.4土地资源破坏
锡林郭勒盟矿山开采活动对土地资源产生的破坏类型主要为压占、挖损破坏,其中露天开采能源、金属矿山多对土地资源造成永久性破坏,露天开采砂、石、粘土矿山对土地资源破坏相对较轻,绝大多数经恢复治理可还原土地资源生态价值。地下开采矿山因开采工艺的特殊性,井巷开采区对土地资源的不可视挖损破坏相对严重,其他生产区对地表土地资源的压占破坏相对较严重。
2.5固体废弃物及废弃设施
固体废弃物多源于能源、金属矿山产生的废土、废石、尾矿等,对土地资源的压占破坏显著。排土场及废石场岩土体除对土地、地形地貌景观等存在严重破坏外,亦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大隐患,是锡林郭勒盟矿山地质环境现存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截至2014年12月,锡林郭勒盟因排土场、废石场及尾矿库压占的土地面积已达55km2。其中锡林浩特市、西乌旗、东乌旗大型露天煤矿的排土场及金属矿山的废石场是固体废弃物破坏最严重的区域。
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情况
“十二五”期间,锡林郭勒盟十分重视矿山地质环境划恢复治理工作,尤其对历史遗留无主废弃矿山,政府相关部门逐年扩大投入力度,有效改善了各旗(县、市、区)“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地形地貌景观,并逐步恢复草原植被。
其中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历史遗留无主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共13个,主要治理对象为废弃砂、石、粘土矿及交通干线两侧废弃采石(取料)场,总治理面积30.615km2,投入治理经费1.2884亿元。各旗(县、市、区)累计投入治理资金近6.59亿元,治理土地面积达86.95km2,有效改善了公路、铁路沿线、城镇周边和景观敏感区生态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自“十二五”开始,锡林郭勒盟矿山企业投入到地质环境治理的自筹资金已超过26.3亿元,治理土地面积94.18km2,治理工作收到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二五”期间,锡林郭勒盟闭坑矿山33个,主要为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和多伦县砂、石、粘土矿,闭坑矿山治理土地总面积3.77km2,治理经费均由企业自筹,共投入治理经费1403万元。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简述
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应具有区域针对性、适用性,治理工作不直接产出经济效益,经济实用的技术是应该首先推荐的。对于矿山治理应根据“谁破坏、谁治理、谁出资”的原则,诱发地质灾害者,要承担治理责任和治理费用。对于属于自然诱发的,且又无法避让及威胁重要交通干线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应尽早采取工程治理。因公路、铁路等相关部门建设所需导致已开采形成的采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及时监督并明确指出其对此类挖损破坏的治理责任,必要时敦促其践行后期地质环境治理责任。确保土地(草原)资源、地形地貌景观等及时得到恢复治理。
当地政府部门应鼓励选定若干区域作为石料集中开采区,在满足基础建设工程所需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降低对土地(草原)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程度、规模和治理难度。尤其是已形成较大破坏面积或形成20米以上高陡直立边坡的矿山,因治理工艺和经费以及施工安全性的限制,导致治理难度较大,可选择性的将该类矿区作为“集中开采区”,间接减少地质环境的更大破坏。对于小范围内集中存在多个石料矿采矿权的情况,鼓励实行“联合治理”并选为“集中开采区”,即待该类区域内数个临近矿山均闭坑后,企业业主联合能力、共同治理该大规模矿区,或相关部门出台适当的可行政策用以支持和鼓励数个业主办理“联合采矿许可证”,在该类区域实行集中开采,同时满足经济收益及基础建设所需。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管理与保障
锡林郭勒盟地广人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布范围广,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的管理工作应做到: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化执法手段,建立信息公示系统,严格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管理,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检查、评估,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制度,实施信息化管理,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媒体监督及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完善并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后的管护工作。
6.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是与采矿活动伴生的问题,基础建设需要不断发展,矿产资源就需要不断被开发、利用,由此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必然一直存在。但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念的提出,以及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和相应治理工作的重视,新建、生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在规模上先增后减,经合理规划矿山布局,规范治理,相信锡林郭勒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终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参考文献:
[1]DZ/T0284-2015《地质灾害排查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5.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9.
[3]《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R].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2015.
[4]《锡林郭勒盟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报告》[R].2015.
[5]锡林郭勒盟采矿权登记数据库(2014年度).
矿山工程地质问题篇2
关键词:西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
一、绪论
近年来,矿业资源的开发也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处理矿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发紧迫。因为,只有探讨出如何加大对矿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可持续、协调关系,才能促使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既不损害自然,又能实现发展。西南地区在我国的地理环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山比较多,尤其表现在当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当中,极易导致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西南地区在我国地理构造中属于第3极地貌单元,包含了、重庆、贵州、云南、四川等几个省(区)市,该地区的矿产资源非常富饶,也使得该地区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强有力支柱。然而,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在一面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所以,在今后的开发利用过程当中,应当不断加大对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工作,从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我国西南地区的矿山分布现状
西南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贮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国内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业基地。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目前西南地区有3万多个矿山企业,而矿产资源包括了扎布耶硼砂矿、煤矿、磷矿、锡矿、钒钛磁铁矿等丰富种类。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开采的矿山企业之多,数量之大,往往由于保护不好,导致在开采矿产资源之后,非常容易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植被的破坏、滑坡、水土流失等现象,进而诱发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将给该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所以,在开发利用矿山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加大对西南地区矿山资源分布状况的了解与掌握,进而加大对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三、我国西南地区矿山环境的地质问题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这个环境地质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好坏。经过多年的矿山环境实践发现,导致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种类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大多具有相似的共同点,就西南地区而言,目前该地区矿山资源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生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律性。该地区的环境地质问题跟该地区的矿产资源的类型、开发利用的长久、开发利用的规模、开发利用的力度等具有直接的联系。而在开采矿产资源过程当中,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包括了地表以及深层的地质问题,例如矿井透水、瓦斯爆炸、土壤污染、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诱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种类较多,包含了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三是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发具有一定的频发性。这是因为,伴随西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的加快,环境地质问题出现了高发状态。
目前,在西南地区较为鲜见的环境地质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大体上是因为抽水采矿或者在地下采矿诱发的矿井瓦斯爆炸、地表开裂、矿井下硐室围岩崩塌、地震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比如说,在重庆市奉节县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表开裂或者地表塌陷等现象,还有就是四川省芙蓉镇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表塌陷或地表开裂现象。
(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做为矿产开发利用过程当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在开采矿山资源的过程中,在尾矿中残留较多的硫化物、氰化物、氯化物等化合药剂,它们在阳光和雨水等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进而产生一些有害的气体,最终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危害非常大。此外,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对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农田的灌溉、水体的净化等均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当中,还会对地表水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例如,在生产过程但中,容易把各种各样的尾矿、矿渣等污染物直接排放入小溪、河流、沟渠当中,给地表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最终影响到人们的饮用水。在矿山的采空区,还可能会诱发地面塌陷、地表开裂等问题,造成地表水或者地下水位的下沉现象,影响人们的饮水。
(三)带来地质灾害问题
在开采矿山的过程当中,往往会诱发较为严重的环境地质灾害,例如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给人们的生活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如1990年4月,在四川省叙永县大树镇硫铁矿发生滑坡现象,直接造成370万元的经济损失。1990年6月,在贵州省六枝县煤矿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现象,冲毁了矿区所有的生产设备,直接造成超过18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四、防治西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开采的同时,由于防治措施不当,往往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代价是惨痛的,也是深刻的,所以,在进行矿山资源的开采过程当中,应当不断加大对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工作。
(一)不断加大对西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摸底力度
加强防治西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首先应当不断加大对该地区已被开采的矿区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整理、归纳出该地区在矿业开采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特征、规律、现状,为防治该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尤其在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过程中,需要弄清调查的对象、调查的目的、调查的范围等,制定调查的计划方案,针对不同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策略选择,对不同的区域进行相应的图件绘制,推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的深入。
(二)不断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探究,促使矿业和矿山环境地质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对矿山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矿山资源的开发应当与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协调发展,在开采的同时注意保护地质环境,而不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应当和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为了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加强对干旱地区生态建设技术、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减量化生产技术、矿山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通过加强并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来不断提升矿山资源开采过程当中的环境效益。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力度,借助3S技术来对矿山的开采实时监测,并及时建立健全完善有关技术标准要求,促使矿山开采的规范化,地质环境保护的合法化、强制化,最终使得各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不断健全完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指标体系,使得评估更加科学、可靠
不断健全完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可靠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而有益于对不同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实施评价,最终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开采、管理、监督等提供技术支持。
(四)科学谋划,重点整治,为重要的矿山环境的建设以及环境的恢复形成强有力的合力
针对西南地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应当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尽快组织编订《西南地区重要矿山环境地质现状图》、《西南地区重要矿山环境建设以及环境恢复工程规划图》等,为建设和恢复矿区的生态环境形成科学的方案,并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下去,常抓不懈,抓出实效,抓出成绩,为强力推进矿山环境的保护提供力量支持。
五、小结
当前,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近几年以来,国内不仅加大了对矿山资源的勘察和开采力度,而且随着也产生了相应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这些问题对国内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害。所以,在对矿山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过程当中,应当不断加强对环境地质的防治工作,及时采取对策解决环境地质问题,从而促使矿产开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彪、沈冰、刘飞燕.西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2007,(04)
矿山工程地质问题篇3
关键词:矿山资源地质环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c)-0222-02
社会经济快速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各种矿产资源的质量和需求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等问题。由于矿山矿地质环境与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该区域的地质与生态环境也变得非常的脆弱。矿山地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失衡,多表现为为区域性的生态环境污染、水资源遭到破坏以及植被破坏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甚至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地震等环境地质灾害。因此,加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随着矿山开采行业的发展,虽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应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尤其是山体崩塌、土地沙化以及泥石流和土壤与水质污染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水质以及废渣污染。实践中可以看到,矿山地区环境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煤矿生产中的粉尘、易挥发的气体等,这种污染物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尤其是煤矸石的存在,给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了地下水,而且对土质环境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这主要是煤矸石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煤矸石本身具有较强的可燃性、爆炸性特点,一旦燃烧、爆炸,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直接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尾矿以及冶炼废渣等,大量堆积在一起,长期不处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因为这些矿产资源副产品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废弃矿石长期、堆放现象,不仅会影响水资源,而且可能会导致该区域的土地严重沙漠化。同时,采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可能会对潜水层进行破坏,导致出现疏干性排水现象,最终影响地下水水位,使其出现明显的下降,甚至引发河流断流、导致原来较为稳定的一些水环境发生不良改变,比如地表水漏失、区域水不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严重枯竭等现象,严重影响矿山地质环境。
第二,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的固定废弃物污染问题。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同时还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严重坍塌等问题,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的不合理造成了地下采空,或者对地表的开采影响了斜坡的稳定造成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煤矿带来的地质危害最为恶劣。矿山开采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很多的废渣产生,比如煤矸石、尾矿等废弃物,因其长期堆积和存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大量的耕地与基本农田本占用,一旦遇到阴雨天气,废弃物中的重金属酸水、微量元素等,会随着雨水逐渐渗透到地下水中,并对地下水源产生严重的影响。比如,在煤矿资源开采过程中,尤其是各种金属矿山开采区域,矿区排出大量的废水,呈严重的酸性,大量无序化废液的排放,导致一些含有铜、砷以及镉和锌含有毒有害重金属大量存在,一旦排入水系之中,必然会影响水资源。
1.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而言,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很多程度上是因为理念指导水平较低造成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关注点都放在了安全生产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方面,严重忽视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实践中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以致于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出现了偏差。
其次,缺乏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导致了矿山地质环境污染问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安监、国土以及环保等部门,而当前国内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存在很多的空白,没有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位,也没有明确的部门分工,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协助,因此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屡见不鲜。
最后,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矿山环境监管力度明显不足,这主要表现为国内现行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不到位,执法监督管理力度明显不足。
2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当。
2.1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监督管理机制,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比如控制性与激励性政策。实践中可以采取禁令、标准以及配额等方式和方法,采取市场调度管理机制,以税收、排污权交易以及给予一定的补贴等方式,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中而言,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仅仅将一种或几种政策性工具作为救命稻草,而是应当对其进行全面的考虑和综合应对。第二,要正确认知矿山地质环境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及其性质,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成本控制。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而言,应当走好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成本控制。比如,矿山地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开发活动与周围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信息处理的难易程度以及要承担的成本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环保机制。第三,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与土地资源复垦方案。实践中,应当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开发落实方案,全面调动各方、各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整治与土地资源复垦方案。对于现役矿山、新批建的一些矿山而言,应当严格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以及谁治理和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并将其有效地纳入到矿山地质资源复垦与地质环境恢复方案之中,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2.2采取有效的经济对策
在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当不断增加环境保护与整治费用的投入,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全面整治经费有效地纳入到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保障机制。在此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保与整治投资力度,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开发过程中,应当不断增强环保示范效应,不断完善矿山地质环保与整治中的经济优惠政策,以多元化投资管理机制为基础,不断调动和激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大力鼓励矿山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矿山治理经费纳入企业发展资金预算中;通过土地租赁承包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重建。
同时,还要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力度,建立保护与治理责任机制。以谁破坏、谁恢复为原则,给于其适当的优惠和资助,鼓励并调动矿山企业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推动治理工程的实施。
2.3加大矿山地质保护教育宣传力度,拓展地质环境整治资金来源
实践中,应当不断深入开展关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保护地质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于现行的法律政策而言,其虽然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依据,但地质环境整治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实践证明,只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才能大幅度降低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耗能,以减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基于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当给予其一定的经济政策倾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资管理机制,鼓励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妥善解决当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资金问题。
3结语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关系着矿山开发行业的发展,但实践中因理念、模式问题的存在,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屡见不鲜,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范,则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加强对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为矿山地质环保事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兴,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2011(8):52-55.
[2]黄霞,齐冉.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评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1):32-34,55.
[3]风华,梁振杰,张梁.解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2):25-27,35,47.
矿山工程地质问题篇4
【关键词】地质探矿;探矿工程;对策分析
一、地质探矿工程概述
(一)地质探矿工程的概念
地质探矿工程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方法,该项技术可以直接获取地下岩层实物,是一门有效的工程学科。这门工程学科主要包括坑探工程、钻探工程和探矿机械,它能够探明特定地质体的形态、产状、深度、规模、结构和储量以及地层中是否存在着隐伏矿体。
(二)地质探矿工程的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矿产资源的有效开采和利用能够使我们更加充分的利用自身资源,壮大国力,因此探矿工作十分重要,许多隐藏很深的矿产资源都需要更为精密高端的探测技术,为了不断的开采出新的矿产资源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探矿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可利用资源,提升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所以地质探矿工程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意义。
二、地质探矿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探矿方式不合理
地质探矿工程中常用的方法有四种即物探法、槽探法、坑探法及钻探法,选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地质情况来决定。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就是槽探法和钻探法,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选择一个合理的探矿方式,这种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在我国不同的省份地区,地质构造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不同的地质条件需要不同的探矿方式,不可以仅凭借经验来选择探矿方式。如果在探矿方式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工程不能顺利进行,还会出现作业安全问题。在实施探矿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对地质形态、矿化、产状等勘测,如果不能对地质体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就会很容易导致探矿工程的盲目性,从而影响了后期工作的进展。
(二)探矿选址不当
我国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是以小型矿山居多。因此在对小型矿山的探测过程中,如果地点选择的不够准确,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在错误的、不合理的探测点工作,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地貌环境,甚至会影响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这样不仅会对经济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还会对人员造成伤害。探矿地点选择不当加大了探矿工程的难度,探测过程中当井口与周围的基准面不一致时,附近的河流也可能会发生淹水的现象,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都会严重影响地质探矿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在选择探矿地址时必须要谨慎小心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三)安全意识薄弱
通常情况下矿山附近的地质环境都比较复杂,很多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安全意识十分淡薄,在工作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照探矿要求进行,出现问题后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样就会容易发生意外。大部分矿山都分布在深山里,所以会出现很多野生动物比如毒蛇猛兽,这种情况如果不事先做好防范措施是很容易危及生命的。又或者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一个好的通风条件,也是十分危险的。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常常忽略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不设置相关防护措施,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得探矿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三、对策分析
(一)全面了解矿山地质探矿环境
每一座矿山都有其特定的地质环境、地形地貌特征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进行地质探矿工程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矿山的地质环境,详细调查该矿山的矿种和规模,了解矿山的地质结构,为探矿做好充足的准备。其次就是要调查矿脉的数量、形态、规模以及矿化这些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的深入研究,只有充分的做好这些事前工作,才能使探矿工程更加顺利的进行。在设计矿山施工时,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一定要遵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做好相关数据的整理工作,为采矿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合适的探矿方式
在开展探矿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科学探矿,熟悉各种探矿方式的基本特征和适用地区,充分了解探测区域的地形地貌,不同的矿山,地质结构上也存在着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矿工程。探矿方式对探矿工程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方式选择有误,一定会影响到探矿的质量,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可能采取环保的探矿方式,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做好探矿安全管理工作
在探矿工作过程中,安全问题一直不容忽视,想要工程顺利进行就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明确工作人员的任务和目标,做好岗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所有工人必须持证上岗。同时,矿区应配备相关医疗设施和专业医护人员,以便如果意外发生,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探矿工程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保证人身安全的同时,顺利且有效的完成地质探矿工作。
结语
地质探矿工程意义重大,对于找矿工作来说是一项很关键的技术,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在这方面的实施工作做的并不够完善,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也希望相关企业和单位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问题加以解决,保证探矿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为国家矿产资源的勘探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雷素军.矿山地质探矿工程若干安全问题的探讨[J].矿业工程,2007(06).
矿山工程地质问题篇5
关键词:矿山开采;环境地质;类型;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由于忽视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不规范或不依法的采矿活动,不同程度的造成了水源、土壤的污染,破坏了自然景观和植被,诱发了一系列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
1、矿山开采中环境地质问题发生原因分析
在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矿山开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于地壳机体进行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原本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地壳,出现了新的不平衡或者是不协调的情况,从而造成地壳物质的不稳固性发生,同时这也是导致矿山开采中环境地质问题发生的本质原因。其次,结合矿山开采的具体情况,矿山开采过程中,尤其是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需要对于矿井基坑中的积水进行排除干净,还要处理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层漏水情况,而这一过程又会导致地下水的不平衡发生,进而造成矿山开采中地层的不稳定性以及不平衡性特征发生。再次,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如果盲目的开采或者是滥采乱探,必然也会导致矿山开采中矿坑突水情况发生,进而引起矿山地层的不平衡或者是不稳定性发生,对于矿产开采造成极不利影响。最后,在矿山开采的选矿与冶炼加工环节,矿山开采生产过程中的采矿以及选矿、冶炼中必然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等,这些废气、废水以及废渣的积累形成或者是长期堆积,必然会对于周围的农田以及森林植被、生态环境等产生破坏作用,造成矿山开采与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2、矿山开采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分析
结合矿山开采过程中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情况,多数矿山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是由于人为地质作用造成的,而比较常见的矿山开采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矿井塌方以及冒顶、片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沙漠化、煤层自燃、三废污染等。下文将结合矿山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情况,对其主要类型进行分析。
首先,在矿山开采中突水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矿山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煤矿的突水问题发生频率要比金属多,但是一旦到南方的一些大型金属矿开采中发生突水事故,造成的危害作用与影响比煤矿还严重。通常情况下,煤矿开采中,由于疏干排水或者是深降强排等开采方式,导致煤矿矿井水头差产生,容易在断层破碎带或者是隔水薄层地段发生突水事故,造成严重的不利作用和影响。其次,矿山开采中,采空区塌陷也是比较常见的矿山开采环境地质问题,它主要是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于采空区不及时采取回填措施所引起的塌陷问题,在各类型矿山开采中都比较常见。再次,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开采所产生的大量矿渣以及矸石、尾矿等,在山坡或者是谷底进行堆积,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诱发崩塌以及滑坡、泥石流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发生,影响矿山的安全开采与发展。此外,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化、盐碱化也是矿山开采中比较常见的环境地质问题,而造成这一环境地质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是露天开采。最后,矿山开采中还容易产生三废污染和煤层自燃等环境地质问题,对于矿山的开采发展都十分不利。
3、矿山开采中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
结合上述矿山开采中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原因以及具体类型,根据矿山开采的具体内容和过程,进行矿山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并且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矿山开采的采、选、冶炼等过程环节。因此,进行矿山开采中环境地质问题的避免和预防,首先要确保矿山开采前地质勘探工作的质量,它也是导致矿山开采环境地质问题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矿山开采中,地质勘探工作不仅包括矿石储量的勘查明确以及矿床地质构造背景调查、新构造运动条件分析等,还要注意对于矿床周围的地壳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分析了解,以保证地质勘探的合理准确。其次,进行矿山的开采生产设计要立足长远,矿山开采与生产过程中应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以促进矿山开采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导致矿山开采事故与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多是由于开采不合理或者是不符合要求规定、使用旧工艺设备等造成的,实际矿山开采中应注意进行避免;此外,对于矿山开采中产生的三废要提早做好污染治理,是避免环境地质问题发生的一个关键点。再次,在矿山开采中,应注意对于矿山开采的采空区与岩溶塌陷区进行及时的回填处理,避免采空区塌陷以及泥石流等问题发生。最后,注意应用一些高新科学工艺技术进行矿山的开采与生产,以保证矿山开采工艺先进性,同时满足矿山开采要求,避免环境地质问题发生。
4、结束语
进行矿山开采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防治措施分析,不仅有利于有效避免矿山开采中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而且对于推动矿产资源的综合开采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就结合矿山开采中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原因以及具体类型,对其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分析,以推动矿山开采的综合与高效、可持续发展。总之,矿山开采所引发的的环境地质问题不仅类型多样,并且对于矿山开采发展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比较突出,应注意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避免和控制,促进矿山开采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林,褚家计,李洪燕.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四矿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J].岩土工程界.2008(11).
[2]杨来顺.日照市国土资源局岚山分局强化矿山地质环境监管保护[J].山东国土资源.2011(8).
矿山工程地质问题篇6
关键词: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技术分析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多,因此要加强对我国矿山工程技术的研究,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进一步发展[1]。这就需要对矿山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等进行全面的分析,重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等,从而促进我国矿业开采和勘探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当前矿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探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安全问题、技术更新、矿区管理等。
1.我国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发展分析
从矿山的具体勘察和开采工作来讲,矿山勘查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勘察工作中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矿山开采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相应的地质问题也需要引起注意,其中的地质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则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会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破坏,影响到工程的安全等。我国矿山资源在多年的勘探和开发中,资源与环境发展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除了进一步加大矿山的勘察力度外,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采矿的过程中注意存在的安全隐患,从长远利益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包含资源环境,促进环境资源和谐发展。
2.矿山地质勘探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2.1探矿方式较为落后
对不同地质的矿山,所需要采用的探矿方式也不一样,一般包括钻井方式、屋里勘察等方法,近些年来,钻孔等方式也在探矿工作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勘察单位在探矿方式的选择上,单单凭借以往的经验对矿区进行探查,但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环境,往往会出现误判的现象[2]。
2.2缺乏专业化的探矿队伍
很多勘察单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探矿人才,但是长时期从事同样的工作,再对环境和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知后,很多人员变放松了警惕,其安全意识也不急从前,矿区的自然环境等错综复杂,在工作中随时会面临一些突发状况,这就要求探矿人员能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提前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等进行分析。
3.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技术及措施分析
探矿工作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关系着社会资源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做好矿山勘查工作,不断探讨工程技术。具体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了解矿山地质条件和环境
每个矿区的环境和条件会有差异存在,因此在探矿工作进行前,首选要做好准备工作,即对矿区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地貌特征等进行全面分析,了解矿层具体构造,为勘察工作做好准备(如图1所示)。此外,要对山脉的具体数量、形态走向和矿化等特征进行了解和分析,掌握了这些资料后,对勘察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为后期的勘察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
3.2选择科学的探矿方式
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环境的差异,所采取的探矿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勘察工作中,要了解地质条件的差异,对矿山的种类、基本特征及矿山的规模等进行了解,从而熟悉矿产的结构,在对这些基本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采用合理的探矿方式。3.2.1我们在接到具体的矿质勘察的任务后,要根据任务的主要内容确定探矿工作的重点,一般情况下,第一次进行探矿的工作时,我们主要以完成制定地区的地质勘察和浅井勘探为目标。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深探,必须要辅助一些钻探工作来完成。3.2.2在进行探矿工程的开展前,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探矿方式,通常情况下,如果矿体比较集中,且矿质类型单一,我们采用钻探的方法即可得到良好的探矿效果,可以确定矿体的基本信息。但是如果矿体比较分散和复杂,就需要配合其他的探矿方式,如坑探作业的配合才能更加准确的确认矿体的基本信息。3.2.3具体的探矿形式的选择还要受到当地的地形条件的限制。不同的探矿方式适用的地形状况是不同的,如地形切割强的矿区就比较适宜采用水平坑道的方法。如果该矿区的地形以平缓为主,那么就更加适宜采用钻探的方式,如果该矿区的地形复杂,且矿物分布不集中,选择垂直坑道的方法就更加的合适。比如地球化学探矿方法,可分为两个阶段:(1)普查阶段:该阶段的工作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化探阶段圈出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区和远景区进行检查工作,缩小异常范围,圈定找矿靶区。其主要工作方法是比例尺的水系沉积物测量,水系不发育地区可采用地壤(土岩)测量或岩屑测量。(2)详查阶段:该阶段采用大比例尺化探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和普查阶段选定的异常进行详细评价,查明异常来源,区分异常性质,确定异常的地质体、矿体的关系,为下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依据。经过现场勘查和对异常的初步分析、研究,进异常分类,对主要异常提出评价意见。其工作方法主要采用1∶1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岩石(土壤)测量等,同时适当配合物探方法以及工程(槽探浅井钻探)验证。
3.3加强对探矿人员的安全责任培训工作
地质勘探工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工作难度较大,这就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保证探矿工作的安全性。探矿人员的安全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在进入岗位工作前,要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帮助其树立安全施工的意识,同时也要培训其在紧急情况下自救的能力,最终实现安全生产。
3.4做好矿山探勘工作的安全管理和有效施工
重视做好施工安全管理,首先要为施工创建良好的施工环境,对矿区的地质条件、自然环境、地质地貌等要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要不断提升探矿人员的专业素质,坚持标准化的技术操作,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隐患等[3]。这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重视做好对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探矿的安全系数,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此外,要加强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减少安全设备故障问题的出现。
结语
综上所述,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目前来看,我国矿山地质探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探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如一些安全隐患等,对探矿工程及人员的安全等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探矿工作中,要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对矿区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条件等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树立安全探矿的意识,并加强对探矿技术的研究,不断更新技术和设备,保证探矿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证矿业勘探和开采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孙占峰,苏号.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21).
[2]李晓旭,曲研.探矿工程在地质资源勘查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9):289-289.
[3]王晓娟.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技术分析[J].同行,2016(9).
[4]刘鑫.浅谈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发展趋势[J].西部资源,2015(5):78-79.
[5]丁飞,姜磊.矿山地质工程测量技术的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49).
[6]赵久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浅析[J].西部资源,2012(2):68-69.
[7]李丽铭.浅谈黄金矿山地质探矿的特点[J].西部资源,2016(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