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与制作篇1

近些年来,广播电视产业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了其规模。然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维护与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尤其是伴随观众眼界的提高,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安全播出技术的维护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就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展开影响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维护与管理对策,希望能够就此促进广播电视播出质量。

【关键词】广播电视;维护与管理;安全播出技术

广播电视行业由于其较强的实用性、便捷性,能够通过向观众传递各类知识和信息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然而,广播电视播出设备由于长时间处于运行状态,因此极容易出现故障,不但影响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还给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不良的影响。[1]为此,加强播出技术的维护与管理就成为了广播电视日常工作的首要之重。

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相关内容概述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主要是指播出设备、硬件设施均安全有效运行,播出内容不会导致数据和其他信息等问题出现。[2]广播电视节目具有以下特点:①舆论导向作用发挥主要阵地。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宣传阵地,担负着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先进思想文化的宣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②制作过程复杂。广播电视节目从制作到播出需要经历节目制作、传输、入户等多个环节,不仅需要庞大的操作人员队伍,还需要许多设备设施。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有可能导致播出进程受阻,再加上相对复杂的环境以及线路因素都会给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带来不确定性。③特定节目即时播出。诸如新闻联播、一些体育赛事和节日晚会都是现场直播的,这类型节目由于影响大,受关注度高,在播出的过程中,任何差错出现,都是无法更改的。④节目种类多。受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影响,加之观众日益产生新的节目观看需求,广播电视节目逐渐增多了其种类,以此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3]当广播电视节目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节目的播出时间也相应地不断增加。

2广播电视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策略

2.1建立和完善安全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制度

针对各种传播程序的不同特性,各广播电视单位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安全播出技术的维护与管理制度。在维护与管理制度中,应当对规章制度的重要内容予以明确指明。只有建立协调一致、高效快速、秩序井然的维护与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广播电视各个运行环节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得以实现。[4]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过程中,完善的维护与管理制度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然而制度再好,如果不能对其贯彻落实,制度最终也只能沦为一纸空文。因此各广播电视单位领导应当自身做好领导示范效应,带头认真执行安全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上行下效来引领全体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维护与管理制度。

2.2加强对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维护人员对播出设备的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对播出设备的故障处理能力。再加上当前广播电视节目中引进了越来越多的各种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新技术带来的是新的挑战,如果不对维护人员加强相应的培训工作,将使其无法满足设备维护的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广播电视单位应当采用实践训练、交流学习、专家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结合的方式来不断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素养。除了接受单位培训,维护人员更应该具有危机意识,主动出击,努力汲取广播电视各种新知识。当单位引进新的设备和新的技术的时候,维护人员更要积极主动去学习新设备和新技术的相关知识,明确其原理,熟练掌握其可能会出现的故障的维护措施,当设备真的出现故障时候,才能够迅速判断出故障根源,从而快速完成检修工作,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正常进行。

2.3广播电视播出技术维护

广播电视的播出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磨损和腐蚀现象,因此需要对播出设备经常进行检查维护。广播电视播出技术维护主要包含日常检修维护、事故演练和应急维护三方面内容。日常维护就是指对广播电视播出设备进行定期的技术检查和维护,对于能耗大、受温度影响大的设备原件,还应当适当增加日常检查维护次数。除了检修维护播出设备,还包括检查UPS备用电源是否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当播出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发生断电情况确保UPS备用电源能够继续供电,还包括对播出服务器进行日常重启等等。事故演练即是模拟播出事故,通过演练来锻炼全体工作人员事故应对能力。应急维护是指当播出设备突然出现意外故障的时候而进行的技术维护。下面就拿新闻直播节目中的图文点评系统来举例。图文点评系统包括了图文制作、点评列表制作、触摸屏操作以及高清视频上屏等诸多环节,环节越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主要通过硬件备份、图文制作、系统构架三个方面的预防和维护来确保点评系统的正常运行。硬件备份方面:图文点评系统包含两台图文点评服务器,一主一备,热备即时切换。主备机都制作了系统备份,如果遇到操作系统或者TV-Writer软件系统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恢复系统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在新闻直播中遇到紧急状况可以切换到同步播出的热备机进行应急备播。图文制作方面:图片文件以及视频文件从外部网络通过U盘复制到图文点评系统中的防病毒工作站进行病毒查杀,从而杜绝了外来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保证了系统内部的环境安全。系统构建方面:主备机之间采用千兆网卡连接,主备机大屏幕输出信号与高清视频信号接入切换器中。切换器利用光纤连接到大屏幕,同时利用高清视频线将高清画面接入到切换矩阵中,通过切换矩阵进入演播室系统。由于切换矩阵与切换器同处在设备机房中,因此一旦切换器与切换矩阵之间的视频线出现问题,可以轻松进行故障排查与维修。

3结论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技术关乎到整个广播电视产业的长远发展,关乎到用户的切身体验。只有加强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建立和完善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制度,加强对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广播电视播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维护,才能从根本上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予以保障,从而为观众传输高质量的、安全的广播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张云贵.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5(08):9.

[2]刘晓红.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维护和管理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15(16):222.

[3]吴勇,章启朋.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与管理体会探讨[J].科技传播,2015(02):124+132.

广播影视与制作篇2

伴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是广播电视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以国际化大都市香港的广电业发展为最早;台湾广播电视虽然起步较晚,但因其商业性质发展却很快;内地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广播电视发展不仅进入“快车道”,而且后来居上;澳门广播电视由于地域所限,则更注重与内地的合作。近年来,合作正逐步成为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互动的主题。本文将探讨这一合作发展的前景。

一、现状考察:人才业务节目

内地与港澳台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差异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等各种因素影响,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发展速度和模式不尽相同,但广播电视业界一直存在着广泛的接触、交流、竞争与合作。近十年来,在产业化数字化“两个轮子”的驱动下,两岸四地广播电视的合作领域更加广阔,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同时合作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节目互换播出

随着数字电视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的传播渠道大增。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电视节目供应出现了很大的缺口。过去丰富多彩的香港本土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需求,香港免费电视的自制节目只占34.2%,付费电视仅占17.6%,大量的电视节目依靠外购。如香港TVB购买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进行重新包装并配上粤语播出。台湾是当今世界电视频道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现有140多个电视频道,对节目的需求非常大,囿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两岸之间的节目交流与合作还比较少。

2、联合制作节目

近年来,两岸四地频繁的经贸文化往来也吸引了港澳台众多传媒,从而激活了两岸四地广电节目制作的合作。如中秋晚会《天涯共此时》、周播节目《互动星期天》、大型直播节目《海峡西岸行》,特别节目《千里走青藏》、“海峡两岸记者草原行联合采访活动”等聚集了两岸四地众多广播电视媒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高,范围从文娱节目拓展到新闻报道。20年来,两岸合作拍摄电影、电视剧、专题类节目500多部。为了加强联系和便于合作,不少港台传媒陆续在大陆设立记者站、制作公司、办事处等常设机构,如凤凰卫视就把制作基地设在北京和深圳,香港电视制作公司干脆把制作基地设在广东电视台对面的亚洲国际酒店。

3、从业人员交往

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之间往来与合作日趋渐频繁,最为集中的是香港的凤凰卫视和澳门的澳亚卫视。受迫于岛内市场的萎缩,越来越多的台湾影视人纷纷选择大陆市场。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每年台湾主创人员参与大陆剧拍摄的有300至400人次。从1987年台湾摄制组来大陆拍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至今20年来,台湾的广播影视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等从业人员4000多人次受邀参加大陆影视剧、综艺晚会和专题节目的制作演出。共同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广播影视节(展)活动200多场次;台湾业内人员前来大陆参观访问、制作节目、洽谈业务上万人次。[1]

4、广电业务交流

近年来,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业务交流也十分密切,相互之间的互访、研讨会(论坛)、广播影视节(展)活动都十分频繁。2005年9月台湾“两岸科技交流访问团”抵达祖国大陆,访问除了讨论两岸广播和电视的内容合作市场开发问题外,还将与大陆政府及科技界就两岸的数字电视、IPTV等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交换意见,商讨合作发展计划。2006年9月19日,海峡两岸广播事业交流研讨会在台北举行。2007年6月,为呈现两岸三地及海外华语主持人的风采,团结全球华语主持人、推进华语节目走向世界,第十三届上海电视节推出特别活动《华语强音——新娱乐华语主持人盛典》。

目前,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合作已拓展到节目互换播出、从业人员往来、广电业务交流和联合制作等各个领域,但要合作推向更高的阶段,实现“资源共享、创新共荣”的理想,还须各方本着“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原则,开辟合作新路径,创造合作新模式。

二、路径创新:从建立渠道到建构平台

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之间经过长期的接触和了解,逐步建立了各种合作渠道,从业务交流到节目合作,从相互渗透到合法落地,逐渐形成了“借船出海”的合作路径。“借船出海”有两大优点:一是节省资金,二是有利于本土化传播。“借船出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与对方媒体的合作,建立在对方落地传播渠道;一种是各方通过合办公司和合办活动,搭建一个媒体运营和内容供应的合作平台。

1、根据对方需求,建立传播渠道

十多年来,通过“请进去,走出去”,粤港广播电视形成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局面。目前,已有9个境外电视频道(包括香港无线、亚视四个频道,凤凰、华娱、星空、MTV及澳亚卫视)在广东境内合法落地,进入新世纪,内地电视频道也逐步进入了港澳地区的有线电视网、卫星直播电视和宽带网。目前进入香港的内地电视频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中央电视台系列频道,二是部分省市电视频道,三是香港与内地合作打造的播出平台,如神州新闻台、点心卫视等。

针对台湾当局设置的障碍,大陆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对策,“化整为零、借船出海、分散入岛”,大力开展与岛内媒体的合作,实现一种间接的落地。通过与境外媒体的合作,让内地广播电视节目或合办节目逐渐进入港澳台市场。海峡卫视在与境外媒体的合作方面是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来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除了与TVBS、凤凰卫视、香港亚洲电视台等华语媒体有合作关系外,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海峡卫视与台湾东森在新闻资源、时间资源、节目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等方面可以进行共享、优化和合理配置,从而增强了两岸媒体的竞争力,形成一种双赢的合作。

然而,这种通过建立传播渠道进入对方市场的作法,仍然面临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制约,客观上是加剧各方播出市场的竞争。当然,适度有序的竞争也会促进合作是以发展。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传媒规制的原因使这种方式容易遭受抗拒。笔者认为现阶段在节目生产与流通方面搭建合作平台更加现实可行。

2、实现优势互补,搭建制作平台

海外很多观众对中国的了解往往来自影视剧,文化的传播是通过作品潜移默化来实现的。近些年国产剧的海外销售在走下坡路,这是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我国传统的影视生产体系所决定的,重创作轻市场、先生产后发行,而当今好莱坞电影公司都是发行公司,面向全球,以销定产。二是我国影视从业者总是认为国内市场很大,能在这块大蛋糕中切一点就可以了。“制作商瞄准的都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够吃了就行。”东方传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铁佛说出大实话。“从创作源头就没有考虑过海外市场,那怎么可能卖得出去?”如何更好地了解、把握和进军海外市场?与港台广播影视制作业展开更密切的合作是关键的一环。“合拍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海外市场。”央视下属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张子扬副主任明确地提出:“两岸三地合作,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家应该强强联合,即整合各自最优秀的那部分资源,创作出能够传递‘大中华文化’的作品,以此开拓亚洲市场,与日韩展开争夺。”[2]

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广电总局又推出两项影视产业惠台政策:一,大陆与台湾合拍的电视剧经大陆主管部门核准后,可视为大陆生产的电视剧播出和发行。二,广电总局将有台湾演职人员参与的大陆电视剧完成片的核准工作,交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这些政策为两岸四地合拍影视节目和港台影视从业人员合作搭建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必将为做大做强中国影视制作业奠定基础。

3、面向海外市场,构建交易平台

但是,目前这种合作仍然受制于各自分割的市场,因此我们的视野应该更开阔一些。对此,赵玉明教授指出:“中国(含港澳台)是世界华语广播电视的主体,加强海内外的华语广播电视的联系和交往对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有替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平等协商,本着求同存异互惠互利的原则,继续积极筹组多种形式的华语广播电视研讨,交流、展播联播以及联合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活动,推动全球华语广播电视的繁荣。”[3]从这个角度来看,放眼华语广播电视和全球传媒市场,两岸四地需要共同建构一个更大的合作平台。

相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市场的开放和内容生产的合作,两岸四地更应该考虑加强华语广播电视节目流通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众所周知,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已逾百届,为中国经济贸易和对外开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应该“以全球市场为范围,构建一个常规性国际性的影视节目交易平台,打造一个中国影视产品进出口‘广交会’。”[4]广东曾举办过一个短暂的华语电视周,当今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华语广播影视交易平台已是大势所需。

三、模式创新:从项目合作到产业开发

当今广播电视发展已进入了全球化产业化数字化的转型期,两岸四地广播电视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通过创新在产业升级中完成漂亮的转身,加强区域性合作或许是一个好的机遇。近年来,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合作开始进入经营层面。具有台商背景的北京环球七福广告公司承包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并改名为“音乐之声”,环球七福对其进行整体包装和运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音乐之声”已发展为全国广播知名品牌。2006年12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共同投资成立“好易购家庭购物有限公司”,台湾东森媒体集团派驻精英管理团队倾力加盟,三大巨头携手领跑国内电视购物业。但这种合作模式还基本上是以项目合作为主,如要做大做强广电产业还需要变零敲碎打的项目合作为合资合营的产业开发。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田进在回顾两岸广播影视文化交流历程时指出:“两岸广播影视文化交流合作中,要不断完善协作机制,共同遵循市场经济要求,充分采取商业运作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大力推动中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5]如要真正采取商业运用机制,政府应适时适度开放传媒资本市场。广播电视业有五大投资板块,即政府投资板块、企业投资板块、播出机构投资板块、社会投资板块和外资投资板块。两岸四地企业合资合营就是为了增强广电产业的造血功能。问题是目前的传媒规制仍然是制约产业开发的主要“瓶颈”。“如果广播电视不加快变革传统行业管制方法,而是一味地人为割断产业链,长时间地把不同性质的资本分割在各个产业链条上,要做大做强电视内容产业,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已。”[6]为了改善产业链形成的外部环境,内地广播电视要尝试经营播放平台的公司制改造,引入业外境外资本。积极探索非公益性频道频率的公司制改造,组建若干混合所有制的频道频率运营公司。笔者认为,当下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可以携手合作的产业开发有三个取向:

1、以数字内容产业为契机,进军新媒体领域

展望未来,数字化的广播电视内容产业必将成为广电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产业。两岸四地广播电视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抓住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当前,有两个主攻方向:一是数字付费电视,一是新媒体。为了推动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的开展,积极塑造市场主体,面向社会,适度开放,分工合作,建立完善的付费频道产业链。广电总局出台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的产业政策。对此,民营影视产业应该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和联合发展,把产业链延伸到境外。

新媒体包括网络电视、网络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动画、车载移动电视等新技术催生的新媒体。2007年4月“全球华语影视产业论坛——两岸三地广播电视经营模式及新媒体发展前瞻”高级研讨会在深圳、香港、澳门三地隆重举行。显示了两岸四地广播电视进军新媒体的决心,境内外广播电视不仅在内容生产方面,而且内容集成方面和新媒体运营方面大有作为。对此,内地广播电视要紧紧抓住三网融合契机,联合境内外企业进军数字内容产业,在新媒体领域将会商机无限。

2、以动漫产业为突破口,拉动广电产业集群

笔者认为,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产业合作开发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动漫产业。因为动漫产业链具有拉动力大和竞争力强的特点,可以拉动广播电视产业集群及各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球动漫网游产业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球动漫产业产值超过2500亿美元,与动漫产业相关的衍生产业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网络游戏业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产业。

近年来,我国动漫网游产业呈现出强劲、快速发展的态势,每年保持在40-50%的增长速度。据统计,目前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约500亿元人民币左右。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国产动画片生产和动画产业发展。但是动画生产投入大,需要足够的市场宽度和多种盈利渠道才能保证其产出和收益。如果两岸四地能够携起手来,一方面利用内地的市场和人力,另一方面利用港台的资本和创意,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开拓海内外市场,中国的动画就一定能够走向世界,与日美动画产业一决高低。

3、以构建产业链为纽带,打造全球化3.0版本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风起云涌,前面所谈的内容产业、动画产业都是创意产业重要的构成部分。托马斯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分为三个版本:全球化1.0版本,贸易是主要的跨国经济活动方式;全球化2.0版本,跨国公司在各个国家设立相对独立的公司;全球化3.0版本,跨国公司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分配到最具比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华语广播影视产业首先要成为大中华3.0版本,然后迈向全球化3.0版本。目前,凤凰卫视、点心卫视等两地广电媒体正在构建这样的产业链,即总部在香港,制作在内地,覆盖向两岸四地及全球华语区域延伸。广东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支持、配合香港爱国爱港资本机构新开办一家粤语电视媒体,籍此扩大内地对港澳地区的文化影响。通过几年的谈判,2005年6月1日,双方签定了“合作框架协议”,在香港开办了“点心卫视”,同时把制作基地设在内地。展望未来,两岸四地广播电视理应加入全球创意产业体系,构建一个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形成合力才能做大做强华语广播电视产业。

[注释]

[1]茆雷磊张勇:《广电总局负责人回顾两岸广播影视文化交流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gov.cn2007年11月7日

[2]宋文娟:《2007年电视剧市场:引进来走出去》《中国广播影视》2007年3月

[3]赵玉明:《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现状与未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

[4]谭天、谭奋博:《广东民营影视产业发展路径初探》《岭南视听研究》2007年第3期

广播影视与制作篇3

关键词:广西广播影视内容产业社会资本

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广西区政府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培育对象,目标是到201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广西的千亿元产业。而作为其核心层次,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也备受瞩目。广播、电影电视与文化产业中的其他组成部分最大的区别是是给了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了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不仅不知不觉的改变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机制。广播影视肩负着重要使命,既能传播信息、提供娱乐,又能普及知识、发展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加快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能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因此对广西广播影视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广西广播影视现状

(一)广西广播影视产业的整体综述

广西全区广播影视总收入近年来呈逐年稳步增长的势头,如表1所示,2010年广西全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540多万户,城市数字电视用户278万户,广电网络收入为11.45亿元;此外,全区电影票房为1.36亿元,广告收入为9.83亿元。2011年,广电网络收入为12.65亿元,电影票房为1.77亿元,广告收入为10.79亿元。上述各项指标“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在两位数以上。

(二)广西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广西电视产业已经形成依托广电网络公司,广大电视观众通过机顶盒收看数字电视或开展其他相关活动的运营模式。2007年广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200万户,2008年广西14个地级市数字电视监测系统已实现全区联网,2009年广电网络收入突破10亿元,至2010年,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5%和97%。

2、广西电视台、广播电台基本情况

电视台方面,广西有15个电视台,其中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广西卫视于1997年上星播出,覆盖全国人口约8亿,同时在东盟、香港、澳门、台湾等地都有播出。其自办节目《广西新闻》最有特色,每天播出时长超2个小时,及时、权威、生活化,在全国同类节目中也有良好口碑。2012年,广西卫视再次升级,以“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为其核心诉求,大力突出民族、东盟等特色。此外,十一五期间,全区各地、市广播电视媒体也按照统一部署,纷纷开设专栏,巩固壮大了主流舆论。

广播电台方面,广西自治区全区共有13个广播电台,有28个频道。其中950musicradio、广西女主播电台探索出一条主题鲜明、受众明确的广播电台发展路线,成效显著,近年来成为广西收听率最高的电台。北部湾网络广播电视―北部湾在线BBRTV则是由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搭建的跨地区、跨行业的新媒体,是广西最大的新媒体综合平台,有中文、英文、越南语、泰语不同的版本。

(三)广西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1、电影创作

广西电影厂先后摄制故事片120多部,其出产的电影屡获部级大奖,曾经擦亮了广西文化的名片,张艺谋、张军钊、何群、萧风等著名电影导演都曾在此工作并拍摄著名影片。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西电影制片厂电影创作生产经历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近年来,广西电影厂也走上了改制探索的道路,加快创作生产,2009年摄制电影6部、电视剧2部,2010年,摄制电影2部、电视剧7部,2011年上半年,摄制电影2部、电视剧4部。

近年来广西制作了不少优秀电影、电视。2005年、2006年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评审结果,广西6个少儿栏目、节目榜上有名,获各类奖励共计61万元。广西电视台与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科教片《月球探秘》荣获“金鸡奖”“华表奖”最佳科教片奖。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清水的故事》荣获“金鸡奖”评委会编剧奖及第2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奖;而《碧罗雪山》则荣获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及评委会特别嘉奖等4项大奖,还入围第4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最佳音乐奖提名电影;另一部电影《冰雪同行》获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和第27届金鸡奖最佳美术提名。

2、院线发展

2009年广西电影市场逐步发展,电影票房达7,700万元,同比增长46%;2010年,广西院线票房突破亿元,达1.0016亿元,同比增长96%。至2010年,广西共有23家影院,14个地级市中,南宁有10家影院,桂林有6家影院、柳州有4家影院外,北海和玉林有2家影院,其他城市各有1家电影院。

广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效果良好,2010年放映电影17.31万场,观众4729.3万人次。广西南宁新天地农村数字院线有限公司放映网络已经覆盖7市36县326个乡3341个村。除此之外还有百色红土地农村数字院线有限公司、来宾市燎原农村数字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河池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等、梧州市桂东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等。

二、广西广播影视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整体广播影视产业的企业实力较弱

广西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据统计2011年1月―11月的全国电影影院票房,广西自治区只有南宁的万达影城排名在100强之内,名次为第20名,总票房达四千两百二十万元。从上可见,广西除了南宁、桂林、柳州之外,其他的城市电影影院设施甚少,发展十分落后。

(二)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制

目前广西乃至全国都没有针对广播影视产业的资本市场,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并且由于电影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难以估计,资本不敢贸然进入,使得电影项目融资渠道较窄。目前仅靠靠政府投入的融资模式是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

(三)高素质人才缺乏

目前,广西广播影视行业从业人员不多,而高素质人才更是缺乏,尤其缺乏的是能在自主知识产权、文化产业管理以及营销、金融、企业运作等方面都有一定知识储备的综合型人才。

(四)产权关系有待明确

广西广播电视业过去是纯粹由国家投资,现在经过产权改革,已经改变为国家、广播电视机构自身、银行都参与的多产权模式,随比过去有所改进,但仍有资产权益等问题需要明晰。

(五)对外形象不清、没有特色品牌

广西广播影视至今没有在全国打响招牌,比起成功的湖南、江苏、浙江等卫视,没有自身清晰的定位,是走影视、娱乐、年轻化路线抑或其他?其路线非常模糊。目前广西广播影视行业的标识系统基本上处于低水平阶段,品牌的塑造仍需加强。

三、对于广西广播影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扶持重点产业发展

实施内容振兴计划,优先发展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为重点的内容产业,设立影视内容产业扶持引导基金,鼓励和扶持优秀的影视及动画内容的生产。大力提升编剧在影视剧产业链中的地位,鼓励和扶持原创,进而打造广西广播影视内容品牌。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广播影视内容的质量和内涵,将传统广播电视、电影的内容优势延伸到视听新媒体。针对融合媒介、融合终端对影视内容的需求,生产网络视频、手机短剧、移动音视频等数字内容产品,拓展影视内容生产制作和播出平台的产业链。通过这些重点内容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以及经验,再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增加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来源

政府作为引导者,可以协调相关机构,制定与文化产业有关的金融扶持政策;在无形资产问题上,适当改进其评估和抵押办法,为文化企业提供便利;鼓励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同时,可以探索文化信贷担保公司模式,使文化企业贷款贴息方法多样化;鼓励广西影视企业加大与内地影视企业之间、与港台甚至海外影视企业之间进行合拍。

(三)培育独立经营、机制灵活的市场主体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国有广播影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公司。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加快组建广西广播电视网络集团公司并支持其做强做大。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广西广电,使其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运营主体,同时可以加强网络电视台、广电视听网站的运营主体建设。

(四)开发广西特色资源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特色民俗文化辅以高科技可以成为其亮点。广西应该通过文化普查,科学评估优势文化资源,选择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形成有广西特色的文化群,着力打造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影视城(如刘三姐影视城)、数字电视和数字电影、网络电视电影等产业,打造广西文化品牌和企业并推向全国。

(五)加强产业间的协作与互动

电影产业是的产业链很长,可分为五个阶段:融资、策划-生产制作-发行和集中进行市场营销-影院放映-回收资金并进行后期电影产品开发。广西电影产业可以吸收相关的产业支持与参与,发出相当广泛的辐射领域,带动与之相关门类产品的市场开发,如: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电影衍生产品(玩偶公仔)、影院音响器材的更新换代、电影的网络播放、电影出版物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岚,罗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传播,2011,(9).

[2]张向明.关于影视产业化进程中影视频道经营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5,(10).

[3]李建平.广西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03,(6).

[4]胡向荣.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D].2007.

[5]车勇.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2007.

[6]柯研.广播影视业发展观念的历史发展和内涵[J].新闻,2010,(6).

[7]王太华.关于广播新媒体的几点思考[R].这个广播电视学刊,2009,(5).

[8]张向明.关于影视产业化进程中影视频道经营的思考[N].科技创业-产经透彻,2005,(10).

广播影视与制作篇4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广播影视业的冲击

从目前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广播影视业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各方面情况显示,这种影响在时间上滞后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程度上小于对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具体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广播影视业的冲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部分影视剧和节目制作单位融资难度增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者自身资产缩水,信心不足,投资谨慎,对影视作品的投资数量减少,一些影视剧和节目制作单位项目资金运转不畅。

部分中小型影视公司和动漫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一些中小型影视制作单位由于流动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一些以外来加工为主的动漫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相比之下,一些大型的国有、民营文化企业自有资金充足又有银行支持,受到的影响不大。

部分广播电视机构收入不容乐观。我国广播影视业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广告市场增长明显放缓,广播影视行业第一季度全行业广告收入较去年同比减少8.2%,其中上海广电业第一季度的广告下降了18.8%,北京、天津等5省市同比下降5%,其他省级广电媒体广告增速平均减缓15.3%,地市级广电媒体增速减缓20.1%。整个广播影视业的广告减少主要体现为两个特点:一是东部地区比其他地区减缓的幅度大,二是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广告增长幅度比省级和中央级广电媒体减少的幅度更大。原因在于在广告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的广告投放更多地向中央电视台和重点省级卫视等大媒体集中,对地方媒体投放减少。一些市县级电视台、电台尤其感觉到广告市场缩小的压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广播影视业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潜藏着风险,但对我国影视广播业也蕴含着机遇。从历史上两次较大的危机――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来看,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广播影视业都是在应对危机中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并为本国经济走出危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大萧条中逆势而上,演艺、影视业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亮点,出现了百老汇、好莱坞、迪斯尼、时代华纳等一批文化“巨无霸”,最终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韩国纷纷实施“文化立国”战略,日本以动漫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文化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韩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则在10年中扩大了5倍,迅速跻身文化产业发展大国行列,“韩流”风靡全世界。

去年以来,我国影视广播业的迅速发展也充分证明了金融危机中广播影视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去年底,中央电视台举行的2009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逆势上扬,总额高达92.56亿元,同比增长15%,创15年来广告招标总额新高。电影更是好戏连台,全线告捷。2008年,电影综合收益达8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首次跻身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国产影片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超过总票房的60%,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全国院线公司新增影院118家,总数达1545家,比上年增长8.27%,平均每天新诞生1.56个放映厅,比上年增长16.16%。今年年初,全国电影市场取得开门红,电影票房出现井喷态势。1月份全国电影票房达6.35亿元,超过了2008年1月和2月全国电影票房的总和,同比增长162%,环比超过了200%。2月份全国票房继续飘红,仅情人节一天全国票房就达到5000万元,是去年情人节的2倍。今年3―5月,全国电影票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2%。在黄金时间和节假日,很多电影院门前排起了长队,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一票难求的现象。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广播影视业的逆风飞扬,为我们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提供了典型范例,为我们在特殊情况下发展广播影视业增添了信心和希望。

三、我国广播影视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力和潜力

我国广播影视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最近几年,广播影视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整体面貌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具备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力和潜力。

中国是一个覆盖大国。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无线、有线、卫星等多技术多层次混合覆盖的、现代化的、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电视机、收音机的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4亿台和5亿台,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5.96%和96.95%,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是一个制作大国。全国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127万小时,电视节目1455万小时。年生产电视剧1.4万余集,生产电影故事片406部,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年生产动画电视突破13万分钟,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目标。

中国是增长大国。到2008年底,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的总收入已经达到了1582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0.2%。据统计,从1982年到2008年,广播影视业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我国广播影视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蕴含了广播影视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如何化“危”为“机”,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我们在深入研判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做法,发挥广播影视业的反向调节功能,主动应对,积极作为,促进广播影视业健康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强化对策、政策研究。广电总局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早在去年底,总局就将金融危机与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列为总局重大课题,委托有关方面深入研究,评估现状,提出对策。近期,总局深入开展金融危机与广播电视的对策研究,研判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和对广播影视业的影响程度,为广播影视业借机腾飞谋篇布局。

加快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政策和资源倾斜力度,以项目引导带动重点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加快实施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加快全国城市新建、改建现代化影院步伐,推动国有院线建设和跨区域扩张,追赶世界数字化放映浪潮,促进我国电影产业升级,进而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促进电影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实施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二期工程建设,形成集创作生产、后电影开发、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训及旅游观光、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型综合影视基地,全面提升我国电影产业的科技实力和艺术质量,全面提升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代表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方向。广播影视系统正在实施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示范网、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网络整合等高新技术项目是广播电视创新传播手段,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在兴起的新型文化产业业态,直接关系着广播影视业的未来发展。这些高新技术项目都以我国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核心,产业关联性强、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带动作用大、实施见效快,对扩大内需、拉动民族工业、推动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对这些高新技术重大产业项目要给予优先安排,重点加快推进,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引领广播影视业发展中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快开发农村广播影视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村对广播影视的需求量增加,市场扩大。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保障农村群众广播影视基本权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带动和开发农村市场,实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广播影视市场开发,积极推进广播影视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城乡广播影视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新闻等信息服务。金融危机催生了新的新闻信息和资讯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了解金融危机的走向、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听广播、看电视成为普遍的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国家提供经济类新闻信息的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率均有大幅上升。2008年9月,美国CNBC创下“9・11”事件以来的最高收视率,CNN收视率增长了27%,FOX增长了35%,美国人收看电视月均达到142小时,创10年来新高。在我国,中央电视台《直击华尔街》、《华尔街风云》等栏目广受欢迎。广播电视要以此为契机,作强作大经济类新闻信息服务,创造适应新形势的新的节目内容和形态。

大力发展影视剧等内容生产。内容生产是广播影视业的核心优势。受金融危机影响,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骤然加大,迫切需要得到心灵抚慰、精神激励,对轻松娱乐、价格低廉的文化消费的需求非常强烈。1929年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人即使领取救济、节衣缩食,也要走进电影院,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快乐、生存的温暖与希望。也正是在那个年代,美国涌现了《1933年淘金者》、《愤怒的葡萄》等一大批艺术经典作品,在形成金融危机中电影繁荣局面的同时,也给经济大萧条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精神。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衰退,很多失业的年轻人爱上了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产业得以崛起。危机中的人们对电影是有选择的,抚慰心灵、寻找梦想的疗伤型电影,坚定信念、刻苦努力的励志型电影,轻松幽默、诙谐夸张的喜剧型电影,升华灵魂、回归人性的反思型电影是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最近《潜伏》、《我的青春谁作主》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收视率。我们要以金融危机时期人们喜爱的影视剧类型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给予引导和扶持,形成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生产全面繁荣的局面。

加快发展新兴媒体业务。金融危机时期人们对即时讯息和节目内容的需求扩大,为广播影视发展新兴媒体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电视。中央三台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有条件的电台、电视台都要依托传统的广电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要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要依托现有无线传输资源加快网络建设,抓紧建立全系统广泛合作、统一运营的体制,探索走出一条新兴媒体发展的新路子,使新兴媒体成为广电系统继广告、收视费、票房之后的第四大创收来源。

加快国际一流媒体建设步伐。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以中央广播电视媒体为重点,大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扩大我国广播影视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央电视台将以国内发展为主兼顾国际,向国内、国际并重发展转变,由以电视为主兼顾新媒体,向电视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转变,大幅提升中央电视台的全球传播力,建成国际领先的电视、网络视频现代传播体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形成以无线广播为基础,以在线广播为支撑,以新媒体发展为方向,以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现代、国际、综合传播体系,使国际台在技术装备水平、语种规模、节目制播能力、新兴媒体发展、受众覆盖范围、国际舆论影响力等重要指标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主要国际传播媒体的水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语制作、翻译能力,将中国广播网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音频门户网站,搭建全世界华语广播听众的网络社区和家园,使世界任何可以登入互联网的地方都能听到来自中国广播的声音。

广播影视与制作篇5

在星光影视园记者见到了传奇的缔造者──北京星光影视设备集团公司董事长陈瑞福先生。

星光带来新的投资热潮

据陈瑞福先生介绍,星光影视园已完成一期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演播楼建设。在演播楼里建成1600m2、1200m2×2、800m2、600m2、250m2×2、100m2×10演播厅等二十余个,并配有配套的导播室、化妆间、贵宾室、技术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等,可分区域独立完成大型文娱活动、人物专访、专题节目、新闻制作等节目的制作及后期编辑等,此外,星光集团已于2005年得到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卫星传输业务许可证,可将制作完的节目通过卫星直接传送到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目前星光影视园已与中央电视台及其他省市电视台、国外节目制作机构等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一期的五个大型演播室已进入使用成熟期,月拍摄节目场次达40余场。

星光影视园二期演播大楼也已经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包含北京最大的2200m2演播室,它将为电视台节目制作提供更大的空间选择,此外,二期工程还建有客房及配套餐厅,它们将和三期的四星级酒店主体大楼一起,组建可为媒体与电视台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星光梅地亚酒店。

在建中的三期工程将在年底前完全投入运营,酒店的运营将由影视园授权梅地亚酒店管理公司完成。酒店建成后不仅可以为客人提供全方位的星级服务体验及媒体环境,还可以为各电视台、媒体公司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提供演播室、后期制作、信号传输等专项服务。此外星光还将为节目制作单位和制作人打造一个专业的影视制作与媒体聚集平台――新媒体大厦。

如今,北京星光影视园聚集了一批知名的栏目如《温暖2006》、《感动中国(2007)》、《星光大道》、《幸运52》、《经济与法》、《动感秀场》、《第一次心动》、《梦想中国》、《艺术人生》和《非常6+1》等、这些知名的电视栏目全是依托星光影视园节目制作的技术平台。据了解,中央电视台现在只有20几个演播室,加上新筹建的新台也仅有50几个演播室,远远不能满足中央电视台400多个栏目的节目制作,目前在外租借演播室就有50多个,北京电视台目前只有10几个演播室,所以这些知名的节目只好择木而栖。

随着北京星光影视园的建立,国内外的投资机构也在争先恐后抢滩占地,据了解,美国时代华纳集团进军内地影视业,计划在杭州建造一座“亚洲好莱坞影视城”,首期投资高达5亿美元。外资的大举进入,势必使这个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影视设备行业已经越来越细分,标志着演播室节目制作行业越来越成熟,电视演播节目制作俨然已经成为一种行业,引发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电视演播室节目制作市场紧俏

据了解,全球有10亿电视用户,中国占3.2亿;全球有14亿台电视机,中国占4亿。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3.34%和94.61%,其中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亿,电视机的家庭普及率已超过100%。巨大的受众群体昭示了广播电视巨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有近2000多家电视台,共开办电视节目2200多个;还有3000多家正在筹建过程中。全国有近70家电影制片单位,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近90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300多家,年生产电视剧1000多部10000多集。如此规模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仅北京地区的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场地市场需求就有相当大的缺口:中央电视台现在只有20几个演播室,加上新筹建的新台也仅有50几个演播室,远远不能满足中央电视台400多个栏目的节目制作,目前在外租借演播室就有50多个。北京电视台目前只有10几个演播室。随着电视数字化进程和收费电视节目的不断增加,新开栏目也将不断增加。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北京地区范围内目前最大的演播室仅有1000平方米,承办与观众现场互动的大型娱乐性节目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北京市内的省级以上地方电视台办事机构,基本靠租借演播场地录制节目,每逢大型政治、文化活动,如“两会”召开和大型体育赛事等,演播场地更加供不应求,经常靠临时搭建演播设施录制节目。

影视制作市场需求广泛

据有关统计,国内95%以上电视剧和电影的拍摄采用实景拍摄,耗资巨大,给投资人带来的市场风险巨大。在国外,80%以上的电视剧和电影等节目都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如美国的好莱坞,大型和超大型的摄影棚完全能够满足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在摄影棚中只需要更换道具或采用电脑制作等高科技手段即可完成各种背景合成,从而为投资人节省大量制作成本费用。

影视业人士普遍认为:文化产业需要专业化、规模化,美国的影视娱乐产业是除军工以外第二大产业。强大的电视业必将催生出强大的制作业。未来文化、娱乐、影视产业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如果产业链形成,还有超过GDP生产总值10%的空间都不止。因此,可以肯定未来影视业的摄影棚和演播室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非常可观的市场容量。

数字电视引发需求加剧

电视节目,特别是精品栏目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已经成为电视人最焦虑最头痛的事情。电视数字化进程和付费电视的快速发展将引发更大的电视节目危机。

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的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40%,英国的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50%。日本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已达1200万户。我国香港九仓有限电视公司2004年6月关闭模拟信号,全网实现数字化。2015年将停止模拟电视的播出。

国家广电总局已经确立了广播电视数字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时间表:2004年有线电视数字化全面推开;2005年底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2008年利用数字奥运的有利时机,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青岛有线电视作为数字化整体转换试点已见成效。

2004年底前,推出30套付费频道和多套有线数字广播节目、多种增值业务;2005年底前,付费影视频道达到50-80个,全国有线数字广播节目达到150套左右,数字机顶盒用户达到3000万户。卫星传输、有线电视网和省级电视台都将实现数字化;2010年,节目制作、播出及传输基本实现数字化。

数字电视将拓展新的商业模式,形成一个包括节目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的数字有线电视新体系。数字电视必然催生节目的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需求,使电视节目制作的市场空间不断延伸和变化。

加速放开市场准入民营资本大显身手

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要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这是国家以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广播影视业的一个信号,借此东风,广播影视行业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向社会资本开放;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对向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广播影视生产的准入,解放和发展广播影视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推动作用。

广电总局积极探索节目制作领域的改革,适时推出制播分离政策性措施,由此,广播影视制作业向市场化运作敞开了大门。截止2004年上半年,全国经批准的广播影视各类制作机构已有1200余家。为积极推进和深化广播影视业的改革,加快广播影视业的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广电总局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改进广播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制作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降低广播影视制作业的准入门槛,并批准了8家非公有制机构的电视剧制作资格,推进影视制作向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及境外资本开放。2003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又下发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

《意见》特别强调:要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搞活经营,培育和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繁荣和产业壮大;逐步加大广播影视市场的开放力度,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播影视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积极运用高新技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提升产业竞争力。

空前看好的宏观环境和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给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断加大的市场开放力度为民营企业进入影视行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让多年徘徊在影视制作业门外的民营企业终于拿到了“入场券”。

广播影视与制作篇6

观念创新:变对外宣传为对外传播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者和受众是“走出去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传者,即我们的外宣工作及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对外宣传一直是我国广播影视工作、新闻报道和文化交流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宣传”在英语里是一个贬义词,外国人对宣传是十分反感的。BBC中国及北亚区总监李文反馈国外观众的看法时说,中国对外宣传是报喜不报忧,甚至夸大拔高,这样一来就会有两种效果:要么觉得你是假的,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好得没有任何问题;那么就是觉得中国实在是太强大了,如此就为“中国”提供了口实。这说明我们对外宣传无论是传播观念还是表现方式都是比较陈旧落后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对外传播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交锋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应该变对外宣传为对外传播,引进现代传播理论来指导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对外传播中除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之外,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差异方面的障碍,对外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你认为是好的节目,人家不一定看好,甚至看不懂。有些节目在国内热播,但在国外却反应冷淡;反之某些节目在国内不叫好甚至也不叫座的,在国外却有可能受到欢迎。因此,我们要对“走出去”的影视节目采取宽容的态度。二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社会主义中国在西方国家眼中还是一个异类,尤其是美国主导的西方话语霸权给我们的国际传播设置了种种障碍,让我们遭遇文化贸易壁垒,这是一场政治与文化的博弈,它需要策略和妥协。如中央电视台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的纪录片《故宫》,中央电视台制作一个国内播出版,同时国家地理频道剪辑成一个符合外国人观看习惯的海外播出版。

“走出去”是从传者角度说的,“走进去”则是从受众角度来看。我国对外传播的目标受众可分为三大群体:外国人、海外华人、港澳台。我们说的外国又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们影视节目在西方国家影响还很小,像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的大片也是凤毛麟角。中国的电视剧还没有进入过美国的主流市场。在亚洲,国产剧的市场以华人、华裔为主,同时,也能进入到包括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视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国内电视台和频道进入美国有线电视网络的有30多家。国内电视进军美国市场,主要的传播对象都瞄准了人口不到300万的华人华裔人群。①目前,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的对象主要是海外华人(华侨、华裔)与港澳台同胞,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受众群超过6500万,但传播的实际到达率还不高。我们面对的主要是华人相对集中的国家和地区,面对的主要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第一代移民,对于融入所在国社会已成为不会说中文、不了解中国文化的“香蕉仔”(黄皮白心)华裔影响较小。而这些华裔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将逐渐成为主体,今后应成为我们对外传播的主要对象。港台地区是进入海外市场的跳板,而毗邻港澳的广东在实施“走出去工程”中无疑拥有地缘优势。目前内地电视只能进入香港付费频道,迄今也未能在台湾落地。尽管受影响,“两岸的电视新闻报道在经历了从对峙到互渗的时期之后,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都开始了较为全面的合作与融合。”②甚至台湾的地下电台也在悄悄地采用“海峡之声”的广播节目,体现了对大陆资讯的渴求。总的来说,我国对外传播的受众群还不够大,受众面还不够广,对于国外受众的心理需求、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收视习惯、价值观念、、接受程度研究还不够,致使我们的对外传播缺乏说服力、穿透力、影响力、感染力,甚至缺乏公信力。因此,需要我们尽快转变观念,力求创新,实现突破。

模式创新:从自建渠道到“借船出海”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概括起来有三大任务:增强广播影视有效覆盖、扩大广播影视产品发行和建立广播影视交流平台。

如何增强广播影视的有效覆盖呢?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的传播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建渠道,即通过中国电视频道在海外的落地或影视节目自办发行,直接掌控平台和收益。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自启动以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二是“借船出海”,这里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和国外媒体的合作,积极向海外主流媒体供片,让我国的影视节目逐渐进入海外市场,其赢利模式主要是出售节目的海外播映权。如香港TVB购买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进行重新包装,配上粤语播出。还有一种就是与境外媒体合办公司和频道,进行本土化传播。“借船出海”有两大优点:一是节省资金,二是本土化传播。

广东电视台的“走出去”战略也包括这两种模式:一方面,广东电视台积极做好广东卫视、广东珠江频道在香港、澳门乃至美洲、欧洲、澳洲、东南亚等地的落地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广东电视台主动与海外投资机构和资本合作开办境外电视台,组建海外兵团,探索广东乃至中国电视产业与境外资源优化和整合的联合发展、互利双赢的新的发展模式。目前,广东台已经组建了两个境外电视频道:马来西亚“家娱频道”和香港“点心卫视”。

“家娱频道”是总部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中文卫星电视频道,是广东台第一个合办的境外电视频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谈判,在2005年6月,和马来西亚的一家电视制作机构合作开办。“家娱频道”目前主要是面向东南亚的华人,经过一年半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等国家的一些有线电视网,并且还进入了马来西亚的手机电视网。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广东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支持、配合香港爱国爱港资本机构新开办一家粤语电视媒体,藉此扩大电视外宣阵地,加大对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宣传力度,扩大广东乃至中国内地对港澳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及文化凝聚力。通过几年的前期谈判,2005年6月1日,经过与香港合作方的协商,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目前,“点心卫视”节目试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计划在香港上星播出。

广东电视台的“走出去”是被逼出来的,是把境外媒体“请进来”而催生出来的。广东是我国内地唯一允许境外电视频道合法落地的省份,10多年来,广东电视在与境外电视的较量中锻炼自己壮大自己。广东电视台瞅准境外华语媒体内容供应的需求,利用多渠道多方式在竞争中寻找合作机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无独有偶,广州电视台自2003年创办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国际纪录片市场交易平台,许多国外制作商走进中国寻找合作机会,更多的中国纪录片和制作人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请进来,走出去”说明“借船出海”是双向互动的。

“借船出海”还包括多个层面的内容,既可以借助国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也可以借助我们丰富的节目资源换取国外的资金,还可以借鉴、学习和交流国际先进的制作理念。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对国际电影市场平台利用得不够,主要表现在对电影项目的预售方面。二是对国际电影市场的认知不够,严格说来,中国电影人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为拍电影而拍电影的阶段,对自己的产品所能辐射的国际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与关注。三是商业大片题材雷同,中小成本影片国际市场定位不明确。③

与境外媒体合作的前提是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合作双方的目标是“双赢”。海峡卫视在与境外媒体的合作方面是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来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除了与TVBS、凤凰卫视、香港亚洲电视台等华语媒体有合作关系外,更与台湾东森电视台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其中包含:1.建立技术保障机制,在两者之间搭建起一个可以互通有无的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2.建立节目交换机制,既包括新闻节目也包括专题等节目资源的交换;3.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搭建平台,海峡卫视与台湾东森实现了经常性的合作交流,在新闻资源、时间资源、节目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等方面可以进行共享、优化和合理配置,从而增强了海峡卫视的竞争力,实现有效传播。④

运营创新:从“放水养鱼”到“市场导向”

中国广播电视有一个庞大的外宣系统,中央台及省台都设有海外中心或国际部负责提供海外播出的节目。长期以来,我国外宣节目由于重生产轻经营、重政治轻市场,采取的是“以内养外”的经营方针,即以国内经营收益来支撑对外传播的运营。节目出口只求政治意义不讲经济效益,这在短期内不失为一种策略。但长此下去就会陷入节目制作资金短缺、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困境,节目制作更多的是为了评奖,势必影响节目整体质量和对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对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国家唱主角,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传播、民营企业的比重还很薄弱。如何让民营和市场在对外传播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不但可以极大地拓展对外传播渠道,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对外传播的运营效能。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领先全国,市场体系比较完善,民间资本实力雄厚,为民营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广东电视台“走出去”战略应注重整合民营影视这股力量,联合各台组建进军境外市场。

海外很多观众,对中国的了解往往是来自影视剧,文化的传播是通过作品潜移默化来实现的。国产剧的海外销售,近些年正在走下坡路。这是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我国传统的影视生产体系所决定的,重创作轻市场、先生产后发行,而当今好莱坞电影公司都是发行公司,面向全球,以销定产。二是我国影视业总是认为国内市场很大,能在这块大蛋糕中切一点就可以了。“制作商瞄准的都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够吃了就行。”东方传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铁佛说出大实话。“从创作源头就没有考虑过海外市场,那怎么可能卖得出去?”如何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海外市场?与境外广播影视制作业同行展开更密切的合作是关键的一环。“合拍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海外市场。”央视下属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张子扬副主任则更加明确地提出:“合作,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家应该强强联合,即整合各自最优秀的那部分资源,创作出能够传递‘大中华文化’的作品,以此开拓亚洲市场,与日韩展开争夺。”⑤

我国广播影视对外传播原创内容还缺乏竞争力:一是题材单一,创新不足。为了规避风险许多国内影视公司都选择古装剧和历史题材节目,其实当今世界更关注今天的中国,外国观众更想了解中国的现实社会发展。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类影视节目由谁拍更好?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人也不了解外国人的欣赏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合作或合拍,如中央电视台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英国BBC、日本NHK及“Discovery中国新锐导演计划”等都是跨国合作。为此,我们还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合作机构和交易平台,如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总公司、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等。二是精品不多。凭目前广东电视台自身的力量是无法生产出足够的优质内容的,各自为政的国内媒体和企业必须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我国广播影视对外传播不仅需要内容生产商,更需要内容集成商和运营商。

市场是检验产品的风向标和重要标准,只有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才能证明你不仅“走出去”而且“走进去”了,只有取得海外市场的收益才能证明你的产品出口是成功的,中国广播影视企业和产品只有变“以内养外”为“以外养外”,才能说它真正在海外市场站稳了脚跟,才能说它拥有广泛而忠实的国外消费群,才能实现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广播影视作为文化产品,真正的“走出去”,不仅仅是节目卖出去,而是文化输出去。我们的文化为对方所接受,才能真正做到“走进去”,走进西方主流社会中去。

如何更好地利用市场杠杆作用,推行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鼓励民营影视企业走出去,做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实现“以外养外”的良性循环,同时不失时机地进入新媒体产业,这才是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的最佳路径。从落地到入户,从认知到认同,由局部进入到全面渗透,本土化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广播影视的全球化传播,市场化的目标是实现“走出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张敬民:《广播电视“走出去”的若干思考》,《中国记者》2006年12月

②张应辉邓敏容:《比较视野下的两岸电视新闻报道》,《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

③《2007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论坛》,《电影艺术》2007年4月

④岳淼:《福建海峡卫视对外传播策略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