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篇1

《庄子》.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散文是先秦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多采用寓言形式。

2.文章主旨

在无限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在客观上,这一主旨给今人的启迪是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3.寓言说理

《秋水》一文通篇采用了寓言的方式说理。文中的主要人物北海若和河伯是庄子虚构出来的神话人物。北海若是庄子思想的化身。文章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庄子秋水篇2

秋天,犹如一位穿着金黄色长袍的长发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她用宽大的衣袖,拂去了夏日的燥热,一股凉丝丝的薄荷糖的味道飘入我的心田。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与外公、外婆等一行人,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汉江渔庄。

在汉江渔庄,有许多鱼塘,一些钓鱼爱好者都蜂拥而至到这里钓鱼。

渔庄的大门不是铁栅栏,也不是一扇木门,而是很别致地用木头编成架子似的门。样子像一座古代营塞的大门一样——在两边搭两个架子,上面横着一根横梁搭成的。

走进大门,迎面一条羊肠小路,小路两边有用竹子编成的护栏,护栏上缠绕着一朵朵黄色的野菊花;紧挨护栏的是用竹子做成的一个个竹凳,一副“小桥流水”的农家田园风光,悠闲极了。

一路信步走来,忽然,一排竹楼映入眼帘,别有一付傣族吊角楼的模样!楼旁边有一个很大的鱼塘,塘边,有一叶小小的木舟。我们兴致勃勃地登上木舟。木舟上有两只木桨和一根撑竿,我拿起了撑竿,让妈妈划桨,我来控制方向。

刚一开始,我们就乱了套。妈妈只顾划桨,小船一下子撞在了岸上,我连忙用撑竿抵在岸上,把小船撑了出去。几下捣鼓,小船终于摆正了方向。

刚到河中心,不知怎么回事,小船在原地打起了转,妈妈累得气喘吁吁,小船也丝毫没有改变方向的“想法”,只好让外公这位“老将”上了。“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这话还真不假。不用撑竿,外公一个人就能把小船划得既平稳,又穿梭自如。我们坐着小船,荡漾在碧绿的水上,秋风抚摸着我们的脸,感觉格外惬意.

坐在船上,正陶醉在这美妙的环境中。忽然,“扑通、扑通”,一声声清脆的声音跳入我的耳畔。我回眸一看,哇!原来有一大群又肥又大的鱼儿从水面一跃而起,在空中划过一条条银色的弧线落入水中,壮观的景象颇似“鲤鱼跳龙门”。

庄子秋水篇3

九月,也是庄稼人最为忙碌的一个季节。记得著名音乐家乔方写过这样一首歌曲,就是描绘九月的庄稼人的。

九月九,秋风起,

庄稼人儿早早起,

高梁红来大豆黄,

五谷那归仓人儿喜。

拉大锯,扯大锯,

家家门口那唱大戏,

迎姑娘来接女婿,

满天哪歌声和笑语,

高兴的日子放声唱哟,

丰收的时候喜洋洋,

往日的呀苦和累,

算了个什么,

九月呀等着我。

北方地区,农村地区、庄稼人长大的孩子们,有谁没有听过这样的民谣。

中秋小假,自己又一次亲历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村,又一次身临其境的体会了歌曲生命价值,又一次目睹了童年的往事,又一次见证了九月庄稼人心酸的幸福。

如果我不是庄稼人出身,也许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就是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述,似乎古代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真是神仙一般的生活。

虽然古代阶层分“士、农、工、商”。农民排类于第二位,可是,总管整个古代,农民依然是最辛苦的一个阶层。

千年的花开花落,万年的水来水去。

变来变去,农民依然是李白诗句里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年不变的写照。

中秋假期回去,虽然短短的三天假,但是还是帮助父母干了不少农活,收割了莜麦、拉回来粟子,还有时候喂猪、赶牛------

其实一直以来,我对干农活毫无兴趣,甚至小的时候都鄙视农活。认为没本事的才呆在农村、苦守着毫无生机的田地,辛苦劳碌一辈子。

所以刻苦、努力、发誓要走出农村,一路跌跌撞撞、坎坎坷坷,脱离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庄稼人生活。

在上大学以前,庄稼活一样都不会干。大学毕业以后,每当放假或家里忙的时候,回去偶帮几次,慢慢的学会了播种、撒肥、除草、收割、拉庄稼、碾庄稼……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农民的苦与甜、辛酸与喜悦

人不无知枉少年,我曾经怨过农耕的苦,当我冒着炎炎的烈日在劳作几乎怀疑自己就要中暑时,我看着前面劳作的父母亲,看着隔壁家七十多岁的老人奋力劳作时,我知道并且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

农村人,七十多岁了还在赶着牛车,劳碌的奔波在田地里。城市上班族人,五十多岁,几乎就停止了体力劳动,不得不用晚上的舞蹈去锻炼自己一二。

庄子秋水篇4

我虽然住在城市里,但我喜欢秋天的村庄,诗情画意的村庄。

秋天给村庄换上了黄色的新装,换上了丰收的景色。村头有几棵婀娜多姿的柳树,微风中,它们摇摆着黄色的辫子,仿佛在向人们炫耀着自己的新装。再往里走,就来到了菊花园,那的菊花色彩缤纷:有白的,有黄的,有紫的……他们的姿态更美: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盛气凌人;有的羞羞答答;有的昂首怒放;有的倒挂枝头;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千朵成群;有的孤芳自赏……芬芳扑鼻,沁人心脾。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好似小精灵一样翩翩起舞。随着浓郁的花香,我们来到湖畔。,好美的湖啊!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湖面平静时犹如一面镜子,四面的垂柳映照在水面,形成美丽的倒影。垂柳的枝条飘在空中,好似少女的缕缕秀发在空中飘动;又好似慈爱的母亲用她的手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一只金鱼猛然间从水里探出头来,湖面荡起一圈波纹。湖中有条小船,我们坐在船上,就好像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航行,一股凉爽的风迎面而来,惬意极了。一群鸟儿在空中高高地飞翔,欢快地唱起了歌,声音清脆圆润,为什么它们那么高兴,那么激动呢?因为它们将要回到温暖的南方了。

村庄的人们在屋前搭一瓜架,种些南瓜,或种些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到了秋天,便结出了青、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在月明人静的夜晚,蝈蝈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蝈蝈,蝈蝈蝈……”蝈蝈的叫声,在秋天婉转地歌吟,歌声脆嫩而又悦耳,此起彼落,忽近忽远,如诉如泣,组成了一首秋天的奏鸣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的进入梦乡。

秋天的村庄多姿多彩、如诗如画,我爱秋天的村庄!

陕西西安灞桥区西安西港花园小学五年级:乔悦

庄子秋水篇5

二、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四、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五、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六、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七、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八、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九、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十、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十一、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十二、从今三夜看婵娟。——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十三、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十四、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十五、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十六、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十七、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十八、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十九、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二十、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沈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二十一、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二十二、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二十三、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二十四、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二十五、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二十六、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二十七、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二十八、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二十九、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三十、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三十一、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三十二、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三十三、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三十四、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三十五、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三十六、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三十七、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三十八、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三十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四十、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四十一、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四十二、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四十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四十四、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四十五、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四十六、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四十七、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四十八、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四十九、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五十、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五十一、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五十二、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五十三、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五十四、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五十五、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五十六、同是瀛洲册府仙。——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五十七、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五十八、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五十九、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六十、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六十一、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六十二、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六十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六十四、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六十五、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六十六、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六十七、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六十八、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庄子秋水篇6

“秋风生渭水,叶落满长安……”这是悲秋诗人眼里的萧瑟秋天。其实,一年中,没有哪一个季节的天空,会像秋天这样的湛蓝,树叶像秋天那样的醉人,庄稼像秋天那么颗粒丰厚。

秋天,成熟的庄稼自豪地排列在田垅,等待主人的收割,而它们的主人,则仿佛就要主持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精神抖擞,怀了满腔的热忱,嚯嚯地磨着放置已久的镰刀,打磨着钢刃上面的锈迹,直到它们在秋阳下烁烁闪光。

他们将虔诚的目光投向田野,投向一片片等待收割的庄稼,压抑了一个季节的希望再次膨胀起来,凝聚起一股将要喷发的力量,使人相信,他们有足够的力气将那些庄稼颗粒归仓。这个季节是属于他们的季节,躬耕土地,播下种子,挥汗如雨之后,终于在这个季节里得以收割,得以喜悦。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典礼中,豆荚是最早上路的新娘。八月,金风送爽的时候,豆荚就开始成熟了,那些成熟了的豆棵,不再和它的童年、青年一样无拘无束,而是把已经苍黄了的身体娇羞地紧紧收拢,只展露出最诱人的部分――豆荚,这是它们的果实。此刻,它们的叶子也一改夏季野性的苍绿,变成暖暖的深黄,苍黄的羽针便是成熟的标志。八月的阳光仍然火热着,而那些豆棵却要在这飘着桂香的时节走向晒场,走向将要展露它们浑圆和成熟的地方。在平展的土坝之上,它们静静地卧伏于地下,任阳光在身体上温柔地抚摸、亲吻,等待阳光给它们镀上一层神圣而美丽的金黄。这时候的豆荚,便在这温暖的抚摸里,在农人不经意的注目中,发出噼噼的炸响,只一个晌午,籽粒饱满的豆粒便一颗颗炸落出来,蝉蜕一样,由一种植物变作一种粮食。

这是一场庄稼与农人之间特有的庆典。在疾速挥动的镰刀下,蚱蜢会从人们趟过的草丛里弹起,在草的深处倏地起飞,又沉沉地落在苍黄了的草叶上,蚱蜢也到了产籽的季节,产籽后的蚱蜢会在霜冻之后悄然死去吗?秋天虽然来临,但是它们的双腿和翅膀仍然强健有力,并且能够在原野上发出阵阵清脆的喀喀声响。

除了大豆,还有玉米、高粱、地瓜,以及累累的各种各样的果实,一切属于人类的粮食、果蔬,都在汗水浇灌下,在一份份殷切的期盼中登场。新掰下来的玉米棒是硕大的,外皮给剥离开来,一梭梭悬挂在房檐和墙头上,收获结束,所有的户前屋后的树上,都披挂了厚重的玉米梭子,那时再到村头去看,满村尽是黄金甲。

这是北方的秋季。山腰上的果林里,密密匝匝地结满了柿子、苹果、板栗――北方的果农几乎家家都种有这种看似平常的果子。他们将那些果实从压弯了腰的树梢上摘下,小心翼翼地装箱储藏起来,不久,山道上便会赶来许多经营水果的客商,车载人扛地把果子运下山去,运到远方的大都市里,转手换来一沓沓钞票。

在季节用“秋”这个字眼轮回并命名的时候,长空里,雁阵开始南归,嘹亮的雁鸣响彻了秋的苍穹,就连飘有几缕薄纱轻絮似的白云,都生出满眼的秋色,浩瀚渺渺。在湛蓝而高远的天空下,深秋的山色便显得更加苍茫,山顶之上,树叶开始泛出浅黄,金黄,最后殷红似火,灿烂如霞,整个山野斑斓辉煌。

收获过后的田野显得空旷起来,如果久居在城市空间里,一定渴望这种辽阔感。当一切收获完毕归于宁静,热闹过后心里总会微微浮上一丝失落,一丝怅然,仿佛刚刚经历一场盛大的庆典,曲终人散的感觉――这是不是悲秋呢?然而收获的喜悦是早已种植在心头的了,直到时间过了很久、很久,仍能感觉那个秋天就在眼前,感觉自己仍然就在落叶上行走,在草叶和阳光里行走,在田垅和幸福中行走,脚步越过风声和雨声。

我仍记得外祖父七十岁的时候还趁着黑夜到地里收秋。他在秋天的田垅里挥动镰刀的手臂是那么有力,一张一翕的姿势那么敏捷。等到庄稼收割完毕,外祖父便会搬一只方凳,凳上放的一样是南泥的茶壶,一样是茶杯,廉价的茶叶抓上一把,用水冲泡一会儿,斟一杯慢慢地冷着。他自己,则摇着一把破躺椅,蹴在院门口的门槛里,目光炯炯地望向远处的田野、山岗。在外祖父的心里,那是他刚刚撤离的“阵地”,而他则像是刚打胜一仗的战士。

而今,外祖父已经作古,秋天的时候,我便会到田野里走走,捡拾一些关于秋收的碎片。然而秋天来临,城里竟连这样的记忆的碎片都没有。郊外也有好多的土地,可许多田地去年还种有青油油的庄稼,今年却在某个早晨,突然发现它们被挖了一个个深坑,周围竖起一道道绿色的尼龙网,在推土机突突的轰鸣下,不久,一座新的钢筋水泥的格子楼房便竖立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