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期;认知能力;心理护理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讨论,①此组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所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标准。②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③此组患者均为积极主动要求治疗,能够配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手段。④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家庭系统支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16-67岁,平均年龄为37.31±4.31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神经症患者11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6例;进行认知心理治疗的次数为3-22次,平均治疗次数为(7.03±1,02)次,其中小于5次的患者10例,小于10次的患者12例,小于15次的患者8例,大于15次的患者10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1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有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1.1准备治疗阶段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2治疗阶段将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1.3巩固治疗阶段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2.2效果评定此组患者经认知心理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及自我感觉按三级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痊愈是指症状均消失,患者自感满意的病例;好转是指症状大部分消失,但是患者自我感觉部分满意的病例;无效是指症状未消失而且患者的自我感觉不满意的病例。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当患者回归与社会会考虑今后的工作、学习、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等各种问题而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的问题,加之对自身所患疾病的错误认识,患者常常会产生悲观、自卑以及失望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以及出现意外自杀等严重后果[3]。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银娥.住院精神病人康复期负性心理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19(10):621.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篇2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法之一,)‘一泛应用于多种精神障碍的治疗,包括抑郁和焦虑。顾名思义,认知行为疗法包含“认知”和“行为”两种成分。认知疗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患者对自身疼痛的负面认识,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控制感。而行为疗法的依据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操作方法来消退、抑制、改变和替代原来的不良行为。认知行为疗法是两者的结合,重点在于改变患者的信仰、期望和应对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可能加剧疼痛的环境因素并且指导他们改变这些因素(如调节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睡眠和运动)。医生可以指导患者如何使用特殊的认知方式控制疼痛,如注意和分散注意、引导想象、自我催眠等,作为对药理学方法的补充。
己经证实,CBT对于多种类型的急、慢性疼痛都有显著疗效,包括术后痛、腰背痛、烧灼痛、风湿性关节炎痛、肌纤维痛、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癌症痛、坐骨神经痛、颖卜领关节痛、头痛、镰状细胞贫血病性疼痛和治疗性疼痛等。
2支持心理疗法
支持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支持为主的特殊心理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不用去分析患者的潜意识,而主要是支持和帮助患者适应目前所面对的现实,故又称为非分析性治疗。支持心理疗法是心理医生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采取劝导、启发、鼓励、支持、同情、说服、消除疑虑、保证等方式,来帮助和指导患者分析认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使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正确面对各种困难和心理压力,以渡过心理危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支持疗法在慢性痛中应用的第一步是让患者产生被理解的体验,可以通过向有同情心的聆听者讲述他们的故事而实现。患者最迫切希望讨论的问题是疼痛在他们的社会生活、情感及行为这几方面的影响。患者需要别人认同并且重视他的痛苦。一旦患者开始产生信任感,也就产生了支持的效果。支持疗法的特点在于它将患者从单纯机械理解自身困境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康复和复原中活跃的角色。
3操作行为疗法
操作行为疗法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是Skinner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作中探索到的一种现象。纯粹的操作式条件反射范式假设:当强化维持的时候,行为的频率增加;当没有奖赏或者惩罚的时候,行为的频率降低。操作行为疗法理论在慢性痛的应用首先由Fordvce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创。Fordvce的方法关注于通过调节明显的疼痛行为来改变功能。与之相一致,操作行为疗法包括以卜几个方面:识别出需要进行调节的疼痛行为;找到出现在这些行为之前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刺激;确定针对这些行为的强化刺激与惩罚方式。目标在于移除疼痛行为的强化因素,并且提供对好的行为的奖赏。在操作行为疗法的早期,要求患者、配偶及家庭成员集中学习操作行为疗法的模型,并忽视疼痛行为(如抱怨、休息等),用言语夸奖或者患者喜欢的其他奖赏方式强化其正性行为(如坚持运动、锻炼及自信的表情等)。
4催眠疗法
催眠治疗有3个基木要素:诱导、治疗性暗示和终止催眠体验的暗示。
诱导是促使患者的意识发生改变的过程,即从平常的清醒状态变为一种有利于暗示发挥作用的想象性投入状态。诱导的目的是使患者获得分离的能力。在诱导过程中,医生的首要目的是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其次是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减少注意范围,然后将注意力引向内在事物,最后一步就是分离。分离性感受是使催眠区别于非催眠体验的关键。分离是指从意识中主动划分出某些方面的感受。在疼痛治疗中,催眠激发了患者从意识中分离出痛苦的能力。一旦患者体验到了分离,便可以对他们实施治疗性暗示,即分离疼痛症状。在这一阶段主要进行治疗性沟通。对医生来讲,了解患者对暗示是否有反应是很重要的,因为镇痛反应仅仅发生在患者的想象中,对医生来说是看不到的,所以提供另外的提示使反应表现在外在的举止行为上,有助于评价患者的反应性。在经历了治疗性暗示后,催眠体验趋于尾声。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暗示患者在催眠之后将感到神志清爽,精力充沛,并惊讶于症状的改善。但是这一步并不是所有疼痛患者都需要,例如烧伤患者,他们处于制动状态,不需要回复到机敏的活动状态。
催眠疗法可以用于多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在急性疼痛中,对于正在遭受疼痛折磨、接受术后护理或因疾病和外伤而丧失能力的患者,分离性暗示可以使重度疼痛患者从疼痛及伴随疼痛的不愉快感中解脱出来,并产生高度的舒适感。术后痛、烧伤痛、牙科痛、分娩痛及其他医疗操作造成的急性疼痛都可以通过催眠干预得到缓解。
另外,在慢性疼痛综合征中也可以应用催眠。在癌症痛的临床治疗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首先临床医生必须了解,癌症痛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疼痛对患者的意义。癌症痛威胁到患者的安全感,常常源于焦虑和恐惧。因此,减轻癌症痛需要以患者自身的痛感觉为中心来实施催眠暗示,同时治疗其他的伴随症状冈。在头痛的催眠治疗中需要注意,头痛常常比其他部位的疼痛更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它对于清醒和自我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在头痛没有发作的时候进行治疗比较好,例如偏头痛患者,由于痛苦难耐,患者在偏头痛发作期间无法承受催眠治疗。此外,催眠也适用于神经源性痛及骨骼肌肉痛的急性发作,缓解患者急性痛,并且提高患者对于非催眠治疗的顺应性。催眠治疗用于幻肢痛也会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帮助患者将幻肢痛变为舒适的感觉。控制疼痛后,接下来的暗示会使患者意识不到幻肢的存在。
5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又称为眼动心身重建法,属于行为疗法中暴露疗法的一种形式。它是最新型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促使消极想法和负性情绪快速而稳固地缓解。由于对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具有显著疗效,EMDR被推广应用于很多的临床治疗中,如成瘾、抑郁和疼痛。EMDR是对疼痛心理治疗的全套方法的补充它可以推动心理和情感创伤起源的慢性痛的认知进程。
EMDR由心理学家FrancineShapiro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定义,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眼睛的快速来回转动可以减少消极的想法和感受,经过一系列实验之后,提出了EMDR疗法。EMDR疗法在1998年正式被美国心理学会认可,其要素包括冥想、暴露、双焦点注意、放松和认知。这些元素大多是传统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而EMDR特征之一就是将
这些治疗元素进行整合。
在EMDR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识别出能够让其感觉更好的问题或条件,并且指出与负性感受和想法相关的问题。然后,患者被指示关注消极的想象、感觉和想法,同时进行快速眼动,通过患者追踪治疗师双手的运动来实现。之后,患者被指示放松并注意他们是否感觉到任何的不同。有很多人都会报告产生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这一过程会重复,直到患者感觉改善。EMDR既能够改变疼痛的强度,也能够改变痛觉记忆的方式。
6介入性治疗中减少痛苦和担忧的心理学手段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焦虑症;心理治疗;电针治疗
Therapeuticeffectofpsychologytherapyandacusectoronanxietyneurosis
ZHANGJing.ZhumadianMentalhospital,Henan46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effectofpsychologytherapyandacusector.Methods71clearlydiagnosedanxietyneurosissufferersweredividedrandomlyintoGroupA(psychotherapy),GroupB(acusectortreatment)andGroupC(psychotherapyandacusectortreatment).PsychologicalmeasuringscaleSCL90wasadoptedandtheresultswerecomparedpretreatmentand12wposttreatment.ResultsAnxietyneurosiswasoftenaccompaniedwithapprehensiveness,depression,personalrelationshipsensitivity,compulsionandsomatization.TherapeuticefficacyofGroupCwasthebestandthesymptomremissionrateswere:GroupA51%,GroupB47%andGroupC86%.TherateofGroupCwassignificantlydifferentcomparedwiththoseofGroupAandGroupB(P
【Keywords】anxietyneurosis;Acusector;Drugtreatment
焦虑性神经症是精神科常见的以紧张不安、肌肉紧张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衡为主的精神障碍,常常伴有抑郁和精神衰弱等神经症性症状。过去多仅用药物来治疗,但药物有过度镇静、药物依赖性等缺点,故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副作用小的其他治疗方法。我们通过对焦虑症的心理结合电针治疗的比较研究,以探讨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焦虑症的单纯心理治疗、单纯电针治疗和心理加电针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科门诊和住院患者78(男30,女48)例,年龄18~56(平均38±12)岁。病程在3个月~8年。经统计学处理,三组间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符合CCMD3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病程>12周,为了使患者能准确配合心理检测和心理治疗,研究组的纳入标准为:患者文化程度应在初中以上,年龄在56岁以下,排除重症精神病、脑器质性疾病、酒精和药物依赖患者,以及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2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心理治疗组(A组)26(男9女17例,在予黛力新片2片,1次/d的基础上单纯给予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治疗。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脱落原因为不能坚持治疗。电针治疗组(B组)27(男11,女16)例,在予黛力新片2片,1次/d的基础上单纯给予电针治疗,针方法:百会,向后枕部平刺0.5~1.0寸;印堂,针尖从下向上沿皮平刺0.8寸;太阳,向耳垂方向平刺1.5~2.5寸,透安眠[1,2]。连接方法:百会、印堂一组,双侧太阳一组。治疗过程中脱落3例。心理加电针治疗组(C组)25(男10,女15)例,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治疗观察时间为12周。对脱落病例全部排除组外,不进行统计学处理,有效病例数为71(A组24,B组24,C组23)例。心理检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检测。疗效评定以SCL90结果为心理学指标,结合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功能康复情况判断疗效;痊愈:焦虑症状消失,睡眠改善,能够正常参加工作、学习和处理日常事物,家庭和社会功能恢复,SCL90相关指标好转;显效:焦虑症状基本消失,睡眠明显改善,基本能参加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但有时感到有困难;家庭和社会功能基本恢复;SCL90相关指标有所下降;有效:焦虑症状明显好转,睡眠有所改善,能参加少量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家庭和社会功能有所恢复,SCL90相关指标有所下降;无效:各项指标均无改变。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包,数据均用x±s表示,所用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
2结果
2.1SCL90各因子阳性症状情况71例中焦虑71例(100%);恐惧60例(85%);抑郁43例(60%);人际敏感46例(63%);强迫30例(42%);躯体化64例(90%)。结果表明焦虑症患者的心理症状是复杂的,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心理症状的消除,忽略失眠症状。同时要分析患者引起焦虑的内外在因素,以利于在心理治疗时把握患者的心理要素和心理过程。
2.2焦虑性神经症患者治疗前后SCL90各因子分比较A,B,C各组治疗前各指标相差不显著,所选病例较均一;治疗后各组指标经方差齐性检验结果相差不显著,A,B,C各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见表1.治疗后C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等SCL90因子分较A组和B组明显改善(P
2.3三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经12周治疗后各组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A组51%、B组47%、C组86%,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焦虑性神经症临床上较多见,有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病机理与5羟色胺(5HT)的失调有关[3]。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系由Melchenaum、Ellis及Beck等倡导使用的。认为认知过程是情绪与行为的决定因素,强调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于个体对环境情况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又直接来于个体的认知观念。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知过程、改变人的观念来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治疗时,着眼于患者的错误认知,而不仅针对其异常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分析与认知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应激情况下出现的身体、心理变化,大多情况下是一种正常的、有益的反应,紧度增大时,身体和心理也随之变化,更有利于面对危险的情境。焦虑性神经症应属中医心病范畴,与郁证、惊悸、脏躁、百合病等病证有关。
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从现代医学看,脑为人体思维活动的场所,督脉为阳脉之海,与脑其他脏腑有密切关系,并与心、肝、脾、肾经及冲任二脉在经络上有广泛的络属。焦虑症患者常出现睡障碍,惊恐不安,多与督脉经气运行不畅有关,故选用经穴百会、印堂等穴调节督脉经气,解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从SCL90结果的分析看,患者除了明显的焦虑外,多伴有抑郁、恐惧、人际关系敏感、强迫、躯体化等心理和躯体症状。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正确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和躯体症状,给患者以恰当的解释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帮助患者找出引发疾病的心理诱因和家庭、社会诱因,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帮助解决患者存在的心理困惑[4,5]。焦虑症不同于其他疾病,在心理电针等方法治疗的同时必须给予药物治疗。心理加电针配合药物是焦虑症治疗的最佳方案,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舒德海,周桂芝,何华,等.电针为主治疗强迫症3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9,19(12):713714.
[2]张中发,吕文佳.电针治疗难治性强迫症临床疗效分析.四川中医,2002,20(1):7576.
[3]ConnorKM,DavidsonJRT.Theneurobiologyof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BiologicalPsychiatry,1998,44(8):1284.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1篇4
关键词:保守治疗;护理配合;宫外孕
针对宫外孕疾病可以采用传统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一般保守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小病人治疗风险,并且具有方法简便、创伤小的特点,不会对女性生育器官造成严重伤害,保留了女性正常生育功能[1]。为了进一步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我院针对宫外孕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并在治疗期间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获得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保守治疗的有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宫外孕患者62例,均为本院接收22~34岁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26.4±1.4)岁。患者停经时间为27~58d,采用B超之后发现不存在宫内妊娠情况,其中输卵管包快直径长度小于4cm,没有发现破裂情况,也没有出现流产迹象,出现少量出血情况。检查发现子宫体积均小于停经阶段,并且肝肾功能均正常,没有发现甲氨蝶吟相关禁忌证。另外,检查血β-HCG均介于273~9556mlIU/ml。
1.2保守治疗方法
采用甲氨蝶呤药物进行治疗,剂量:1mg/kg,通过静脉进行微泵注射。经过1d之后采用甲酰四氢叶酸钙,剂量:9mg,实行肌肉注射帮助解毒。患者药物治疗1次~3次,药量总数不能超过50mg~250mg。在治疗期间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
1.3护理配合
1.3.1心理护理措施
病人是渴望怀孕生育的,如果被确诊出存在宫外孕,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出现焦虑不安、沮丧情绪以及担忧、恐惧心理。有一些病人会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从而担心治疗费用太贵;也有部分病人向进行保守治疗,但是有害怕药物存在不良副作用,或者是治疗不成功等,从而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保守治疗效果。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讲解相关的治疗过程、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慢慢开导患者,缓解患者紧张不安、恐惧及担忧心理,帮助逐渐树立治愈信息,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及护士护理工作,从而确保治疗效果。一些患者在进行保守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现血β-HCG水平降低不显著,认为保守治疗方法没有效果,从而动摇了保守治疗信心。也有部分患者在发现血β-HCG水平显著下降之后,就以为是完成治疗,私自停止用药,不按照医生叮嘱。遇到此类情况,护理工作者应认真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并向其讲解治疗疗程所需时间,在治疗过程中血β-HCG含量没有恢复正常水平,即使血β-HCG水平显著下降也不能表示就是结束了治疗过程。向患者详细介绍相关治疗知识,使病人了解到保守治疗的相关治疗,不能放弃治疗,也不能自行停止用药,应严格按照医师叮嘱进行药物服用。护理在治疗期间应做好相应的保守治疗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心理指导工作,确保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3.2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确保患者病房整洁、干净、干爽,维持室温在25℃上下,空气湿度保持在50%,确保空气清新,氧气充足。护士应叮嘱病人多卧床信息,尽可能避免会提高腹压的活动,例如过度咳嗽、用力排便、大笑以及按压腹部等,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输卵管出现妊娠破裂[2]。另外,还应叮嘱病人卧床休息时翻身过程中也应确保轻缓,避免用力过大造成宫外孕破裂。在病人饮食方面,叮嘱其多使用水果蔬菜、多使用高维生素食物,帮助预防便秘情况。治疗过程中确保患者会位干燥、清洁,出现出血情况时要经常更换护阴垫,从而防止出现逆行感染情况。
1.3.3重视患者病情观察以及疾病知识宣教
炎症也是造成输卵管妊娠的一个影响因素,其使孕卵着落在输卵管上,造成异位妊娠情况。因此,告知病人重视确保会位干燥清洁,并且出血时要经常更换护阴垫,能有效防止上行感染。护士在患者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病人血压、面色以及脉搏等其他生命体征表现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帮助定时监测肝功能、血常规以及血β-HCG水平,时刻了解患者治疗效果,从而能适当调整治疗方法以及护理对策。
1.3.4用药护理
给予病人药物治疗后,由于药物产生药效会发生出血以及胚胎组织坏死情况,对腹膜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出现腹部疼痛现象。有时也会出现由于破坏了滋养细胞从而导致血β-HCG水平上升,病人会误移位保守治疗不起作用而产生放弃保守治疗的念头,所以应认真对病人实行用药护理,指导病人正确用药并讲解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及解决措施等,增加患者治疗信心。病人在服药过程中应告知其要多饮水,注意口腔清洁及护理工作。其中甲氨蝶呤药物属于叶酸拮抗剂药物,在用药期间禁止使用含有叶酸的食物或者是其他药物,防止其对药物产生稀释作用,降低药效作用。
1.3.5患者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如果血β-HCG水平太低回造成输卵管发生妊娠破裂,所以在完成治疗前应密切观察病人各项指标水平,防止血β-HCG过低。叮嘱患者出院之后应注意多休息,禁止外出活动,防止长时间站立、坐以及蹲,也禁止提、扛重物,并且定期回院进行复查,检测血β-HCG水平,指导患者恢复正常水平。并叮嘱病人不能吸烟、喝酒,拒吸二手烟,这是因为烟草中含有尼古丁,其会使输卵管发生逆向蠕动,从而容易发生宫外孕情况[3]。治疗后一个月患者可同房,但是应做好相应的避孕措施,避免再次出现宫外孕情况。
2.结果
本组62例患者中,经过保守治疗成功者55例,治疗成功率为88.7%;有4例患者输卵管破裂,3例患者因保守治疗不显著转为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为10~14d,平均住院时间为(15.2±1.8)d,全部病人在出院之后一个月内,血β-HCG水平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3.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宫外孕患者而言保守治疗方法是一种简单方便并且创伤小的治疗方法,其能完整保留女性的正常生育功能,满足女性今后生育意愿。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常规护理、心理护理以及用药指导等健康教育,能大大提高保守治疗有效率,确保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能保留正常的生育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凤琴,贾野.宫外孕患者保守治疗期间护理配合[J].大家健康.2013,7(1):132.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心理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疗效观察
近年来,心理问题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正常人,为17%~27%[1]。心脏性死亡风险是单纯冠心病的2.4倍[2]。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本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连续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住院患者60例,年龄52~76岁(平均62.4岁)。诊断均符合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CCMD-3(中华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2001)抑郁症诊断标准。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1.2方法对照组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他汀药物(氟伐他汀),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心理治疗组除进行对照组的治疗外,辅以心理治疗,主要采用了心理分析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及松弛-生物疗法,音乐放松疗法,每日1次,每次30min。
1.3观察内容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抑郁症状(情绪低落,压抑,郁闷)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猝死率及心电图的变化。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电图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5mm以上,或T波由倒置变为平坦或平坦变为直立;无效:心电图较治疗前无变化。
1.4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抑郁症状改善、AMI发生率、猝死率比较见表1,心电图变化见表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抑郁症是一种与情绪障碍有关的精神性疾病,与冠心病的关系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抑郁症是影响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尽管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有较高的发生率以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但它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如炎症反应、免疫紊乱等[3]。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所以临床治疗也比较复杂。既要慎重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治疗方案,考虑冠心病的基本治疗,又要避免使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反应的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状态进行调整。到目前为止,关于心理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疗效及预后评价的试验证据有限。笔者针对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辅以心理治疗干预,使患者静下来,调动患者的情绪,促进自身免疫功能恢复,帮助患者解除心理及躯体症状,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抑郁症状改善,无1例发生AMI和猝死,心电图明显改善(P
参考文献
1RudischB,NemeroffCB.Epidemiologyofcomorbidcoronaryarterydiseaseanddepression.BiolPsychiatry,2003,54:227-240.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1篇6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以便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负性情绪,合理用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愈率。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在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药物治疗的136例高血压患者,将治疗有效的患者(83例)纳入研究组,治疗无效的(53例)纳入对照组,进行有关心理方面的调查评估。结果136例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平均得分为(52.57±11.54)分,与全国常模(33.80±5.90)分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u=9.25,P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理因素;焦虑;心理治疗
Effectsofthepsychologicalfactorsonhypertensionpatientstreatedwithantihypertensivedrugs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softhepsychologicalfactorsonhypertensionpatientstreatedwithantihypertensivedrugs,toreduceharmfulfeelingsonhypertensionpatients,andtoraisecurerateonhypertensionpatientsbyreasonablecure.Methods136hypertensionpatientswhowereuseddrugfortreatmentinoutpatientserviceswererandomlyassignedintotwogroupsbycurativeeffect.Thegrouptocurewitheffect(studygroup)was83cases,andnoeffectgroup(controlgroup)was53cases,toseehowthepsychologicalfactorsinfluencingthecurativeeffecting.Results136hypertensionpatientsaveraged52.57±11.54pointsofanxiousscaleandshowedsignificantdifferences(u=9.25,P
[Keywords]essentialhypertension;psychologicalfactors;anxiety;psychologicaltherapy
近年来关于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已扩展到包括行为特征、情绪状态、生活事件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而目前对这些因素的探讨,多着眼于病因学方面研究;在治疗方面则多强调药物的作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多种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1]。有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除了药物治疗外,也与精神、心理活动有关[2]。因此,有针对性并深入地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合理用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愈率,以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以确定哪些因素在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WHO(1999年)高血压病诊断标准,2002年11月~2003年3月在社区医院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病程7个月~25年。对患者系统、规范药物治疗3个月,参照全国心血管会议修订的药物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0mmHg,但降到正常或下降10~19mmHg,或收缩压下降超过30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将治疗显效或有效的患者纳入研究组(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的作为对照组(治疗无效组)。研究组为83例,其中男44例,女39例,平均年龄52.2岁。对照组为53例,其中男31例,女22例,平均年龄51.3岁。两组在系统、规范药物治疗前的高血压级别、年龄构成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对这些患者使用盲法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资料采集。选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90、SCL-90)、生活事件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3]进行心理测评。问卷调查与测评实施者为高年资的临床医师且经过心理咨询培训的同组人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数据结果用(±s)表示,用配对u检验来判定组间显著差异性,率的差异性对比使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高血压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测评结果136例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得分为(52.57±11.54)分,与全国常模(33.80±5.90)分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u=9.25,P
表1血压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测评结果的比较(略)
2.2生活事件刺激的比较对两组患者近两年中所遇到的紧张性或愉快性生活事件进行评估,结果见表2。将两组患者生活事件的影响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患者所遇到的愉快生活事件的量基本相同;但治疗无效组患者遇到的家庭烦恼问题及负性生活事件数明显高于有效组;在对不同生活事件进一步分析时发现:治疗无效组患者在生活与工作中受到的不良刺激也明显多于治疗有效组的患者。其事件主要集中在诸如分居、配偶有外遇、与家人不和、同事关系紧张、社交活动中受人歧视等方面。
表2两组患者生活事件影响的比较(略)
2.3经多元逐步判别分析发现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量、与家庭生活有关的问题、社会支持总分、SAS分等四个因子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有鉴别作用,归类正确率为78.69%。
3讨论
Jonas等[4]报道,明显的焦虑情绪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一个独立的预报因素,并可影响降压药物的疗效。Linden等[5]提出,通过心理干预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可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压,并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本调查表明高血压治疗无效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而且治疗无效组存在中度以上焦虑情绪患者的比例更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据文献报道[6],人体在焦虑时若加以抑制,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高,而焦虑或愤怒情绪外露时,血液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二者都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继而影响降压治疗的效果。另有学者报道,经过有效的抗焦虑治疗后,降压疗效有显著提高(86.67%)[7]。本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的网络作用及是否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是影响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
除患者所处环境(如紧张性生活事件的质和量)的影响,患者内在的个性特征也会影响着药物疗效和病程转归。事件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事件本身的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当事人对事件意义的认知和评价。从本研究结果看,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正性生活事件数及负性生活事件数与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基本相同,但是他们却表现出受到更大的负性刺激。通过精神分析方法来看,这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主观认识和内心体验,即同一紧张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应激能力差的人群来说负性刺激量更大。因此,我们在了解外部环境紧张性刺激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患者的内心活动。在对紧张性生活事件评估时,还应关注患者能否有效、合理地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应对生活事件[8]。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效果显著组的患者获得了较大的社会支持,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朋友和单位、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并且他们也具有较大的主动寻求支持和帮助的能力。我们还看到,治疗效果不显著组在家庭关系中存在较多问题,这可能也是他们不太容易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和帮助的原因之一。从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我们可以注意到:患者的个人心理活动是影响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而负性生活事件量的多少则是次要的。因此,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高血压病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重视心理疗法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在高血压病治疗前就应该对患者的心理障碍做出正确判断,据此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障碍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形式及方法进行系统心理治疗。而且这种治疗应该贯穿在高血压病治疗的始终。这将有助于改善病人的整体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病人能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WuCH,YanHZ,HuangJH,etal.Emotionalfluctuationandselfcontrolof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indailylife.Reportof100cases.ZhongguoJiankangJiaoyu(ChinJHealthEdu),2001,17(5):288-289.
2LiBL.Analysisofspiritandpsychologicalfactoraboutcardiocerebrovasculerdiseases.ZhongguoLinchuangKanfu(ChinJClinRehabil),2002,6(13):1933.
3ZhangRX.Astudyofsentimentsstateaboutnewstudentsinadultmedicalcollege.ZhongguoShehuiYixue(ChinJSocietyMedicine),1995,4(1):19-20.
4JonasBS,FrankP,IngramDD.Aresumptomsofanxietyanddepressionriskfactorsforhypertension?ArchFamMed,1997,6(1):43-49.
5LindenW,StosselC,MauriceJ.Psychosocialinterventionsfor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ArchInternMed,1996,156(7):745-752.
6VingerhoetsAJ,RatiliffCJ,JabaaijL,etal.Cardiovascularstressreactivity.JPsychosomaticRes,1998,42(2):177-190.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针刺疗法;难治性失眠症;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5(b)-0118-02
失眠症又被称为入睡和持续睡眠障碍(DIMS),其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并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其中针刺疗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该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月就针刺疗法辅助治疗中老年难治性失眠症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中老年难治性失眠症患者80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6.3岁。所有患者的纳入标准【1】均包括:①病程2年以上;②曾接受过3种以上的不同化学结构镇静催眠药的足疗程治疗,但未达到显效标准;③所有患者均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2】量表测量,总分≥14分。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妊娠或(和)哺乳期妇女等。80例患者的病程病程2~8年不等,平均病程3.7年,且所有患者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症的分型标准分为心脾亏虚型28例,心胆气虚型22例,心肾不交型17例,脾胃不和型13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中医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两组患者均首先给予中西医联合治疗。西医治疗包括黛力新(国药准字H20020474)和劳拉西泮片(国药准字H20031065)的应用,其中黛力新剂量为10.0mg/d,分早晨和中午各1次口服;劳拉西泮片剂量为2.0mg/d,嘱患者睡前口服。中医治疗给予中药方剂安神汤服用,基本药方包括浮小麦50g、珍珠母30g、柴胡15g、夜交藤15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10g。用水煎服,1剂/d,取汁400ml,嘱患者分早晚两次服用,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给予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等心理干预。
②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辅助治疗。选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四神聪、安眠穴为主穴。心脾亏虚型选取心俞、脾俞、内关为配穴;心胆气虚型选取心俞、胆俞、内关为配穴;心肾不交型选取肾俞、心俞、内关、大陵为配穴;脾胃不和型选取血海、脾俞、胃俞为配穴。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对选穴部位的皮肤常规消毒,采用毫针刺法针刺各穴,并辨证施行补泻手法,留针30min/次。治疗4~5次/周。两组患者各治疗8周后对疗效进行判定。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进行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并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以对治疗的安全性进行判断。并应用PSQI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的前后的睡眠指标进行评分,共0~21分,得分越高,说明睡眠治疗越差。
1.4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PSQI减分率≥75%;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PSQI减分率50%~74%;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PSQI减分率25%~49%;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或甚至加重,且PSQI减分率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5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PSQI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7.5%,两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不良反应的观察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轻微的嗜睡、头晕、恶心、口干等反应均可耐受,且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因针刺治疗但来的不适,并经心、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3讨论
临床上通常将经过联合用药的规范化治疗后,疗效依然较差的失眠症患者称为难治性失眠症,且难治性失眠症已经成为类危害中老年健康的重要疾患[3]。西医的药物治疗长期以来疗效并不满意,且长期服用抗失眠类药物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
失眠症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不寐”的范畴,且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致神失所养[4]。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失眠的机制主要在于调和阴阳,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以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恢复正常生理功能[5]。百会是督脉经穴,有平衡阴阳、镇静安神之功效;四神聪为奇穴,可调动太阳、督脉之经气;神门穴可补心气、养心安神;安眠穴为经外奇穴,具有镇静安神之功效[6-7]。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难治性失眠症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往往病程较长,且到处求医,甚至具有一定的药物依赖性,且因常常过度的关注睡眠结果而产生明显的焦虑清除,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单一治疗难以奏效[8],包括单一的针刺诊疗也不能及时的缓解症状,因此对于该类患者该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发现较为可取,既可迅速的缓解患者症状,又能固本培元,同时还有效避免了对西药的过度依赖[9]。在该组的资料中,对应用中西医结合的对照组和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辅助治疗的观察组比较,治疗8周后观察组PSQI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对于中老年难治性失眠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并同时给予针刺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还应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以更好的辅助治疗,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92-294,213-214.
[2]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29(2):103-107.
[3]英健民.失眠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1):123-124.
[4]罗建武,曾德志,王兵华,等.针刺疗法辅助治疗难治性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7(2):223-225.
[5]张鹏,鼓建伟.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9(11):l28-13O.
[6]曹伟群,孙相钊.针灸治疗失眠症患者焦虑抑郁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10,13(8):937.
[7]徐子莉,张晓燕.背部推拿辅以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9,17(12):100-101.
[8]李永贵.顽固性老年失眠症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1,17(12):102-103.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来二六七职工医院进行护理的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临床高血压患者300例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然后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心理护理的高血压患者治疗组的降压效果和稳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护患冲突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在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除了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结合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对改善护患关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56-02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病,也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有统计表明,有近四成人被查出血压高,而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轻患者的比例也逐年增高,上升的趋势远远高于老年人。随着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模式中的作用、地位日益显现,临床护士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愈加关注。“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优选护理对策的前提”的观点,已初步成为临床护士的共识。
1资料与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二六七职工医院进行护理的符合WHO/ISH关于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3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300例进行研究。
1.1一般资料。本组共对二六七职工医院符合WHO/ISH关于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者300例进行护理,其中男161例,女139例,年龄30-81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16例,初中90例,高中101例,大学93例。家庭经济状况:贫困19例,一般75例,中等176例,富裕30例。对心理治疗无任何了解的患者50例,仅有一般了解的163例,基本了解的50例,对相关概念比较清楚的37例。
1.2研究方法。
1.2.1分组研究方法。按随机分层的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51例,对照组149例。
1.2.2治疗方法。
1.2.2.1治疗组治疗方法。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同时给予病人采取密切的心理护理措施。①药物治疗方法:高血压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本次研究服用药物均为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以及其他扩血管剂等。可以根据病情和医生的指导采用单剂或联合应用,降压治疗的效益非常明显,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事件及致残率,现今降压药物以能使90%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降到正常。服药期间知道患者科学用药,并戒烟戒酒,采用低盐饮食等措施。②心理护理措施包括:认知干预治疗、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治疗。
1.2.2.2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其药物治疗方法和治疗组相同,在治疗期间只是按时科学用药和进行必要的临床护理,而不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专门的心理护理。
1.2.3观察测量方法。每组病人均在休息后测量血压,由统一的医护人员、在统一时间、统一测量3次,时间为8∶00、16∶30、24∶30,然后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当天测量结果。
1.2.4统计学方法。本组资料以α为0.05水平为检验水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对于患者的血压稳定值则采用标准差的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见表1。
2.2两组高血压患者护患关系情况统计见表2。
表1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对比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
对照组171.65±18.3895.89±7.85149.95±10.6392.35±5.10
治疗组172.16±17.8596.32±7.96136.35±8.6580.22±3.65
P值>0.05>0.05<0.05<0.05
表2两组高血压患者护患关系情况统计
肢体冲突(例次)语言冲突(例次)患者满意(例次)
对照组(149例)10262
治疗组(151例)0116
3讨论
由以上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试验组的降压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患者的血压稳定情况也好于对照组。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试验组护患产生的冲突时间仅为一例,几乎为零,远远低于对照组的36例,对治疗结果满意的患者试验组为16例而对照组仅为2例。由此提示我们在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外,同时采用心理护理措施能取得更好的降压和稳压效果,能明显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导致高血压病的机制主要为各种劣性刺激因素持续作用于机体,通过兴奋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导致下丘脑的电活动增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增加,血压升高。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单纯的药物降压治疗而不注重心理调节,效果往往不理想,所以应同时给予以积极的心理治疗。本组通过认知干预治疗、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治疗等综合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护理结果。
参考文献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抑郁症;集体心理治疗;效果分析
集体心理治疗是指针对一组经过选择的心理障碍患者,由1~2位经过训练的治疗师所主持,利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缓解不良情绪、改善适应不良行为及促进人格成长的过程[1]。近年来集体心理治疗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精神科的各个领域。我们以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在抑郁症中的疗效。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为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双相障碍(抑郁相)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排除器质性疾病及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
1.2方法34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另外36例患者为干预组,除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外进行分阶段主体式集体心理治疗,两组病例除干预组进行集体心理治疗外,其他的治疗方案均相同。
1.3疗效评定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4、8、12周末作Hamitton抑郁量表(HAMD量表)评定[2];对两组患者在初诊时及治疗12周末对其服药依从性进行评定、向不参加集体心理治疗的2名精神科医师提供患者的入组情况进行单盲评定。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
2集体心理治疗
2.1形式集体心理治疗每周举行2次,每组15例,每次约40~60min。集体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是上午:集体授课;下午:示范与讨论。一般以8~12周为一疗程。
2.2示范与讨论在心理治疗师集体授课之后,邀请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作治疗的经验介绍,通过患者的现身说法,起到示范作用。组织患者集体讨论,讨论在互动、互助和融洽的团体氛围中进行,鼓励患者表达自身体验与感受,学会接纳别人、肯定别人,促进小组成员的共鸣,减少孤独感,建立相互信任感。
3结果
3.1一般情况对照组34例中,男6例,女28例;平均年龄(36.52±20.15)岁;病程0.6~7.9年;HAMD评分平均(29.19±3.03)分。服药依从性:被动服从30例,主动服从4例。干预组36例,男7例,女29例;平均年龄(35.11±19.30)岁,病程0.7~8.0年;HAMD评分平均(28.42±2.99)分。服药依从性:被动服从31例,主动服从5例。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2两组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4周其HAMD量表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后HAMD量表评定,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两组依从性比较两组患者初诊时服药的依从性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服药的依从性均有改善,但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4讨论
抑郁症是一组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它的发生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3],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也较高,正日益受医学界的关注[4]。有研究报告显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4.4%~19.6%[5],所以抑郁症患者的恢复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表明传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改善症状有一定疗效,结合集体心理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药者,其服药的依从性和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集体心理治疗能改变认知,也可能改变个体的某些人格特点[6],集体心理治疗可能对患者克服人格发育上的缺陷、改善应对行为有一定的帮助。本研究显示集体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既能减轻患者抑郁症状,提高其治疗效果,又能改善其人际关系,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集体心理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又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95.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5-203.
[3]冯冬梅,甘露春,刘金英.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300例临床分析.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4,12(5):338-339.
[4]ANGSTJ.Epidemiologyofdepression.Psychopharmacology(Berl),1992,106(Supp1):S71-S74.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
1、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原理及过程
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理论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有效的咨询在于促使当事人在明确构成的自由许可的关系之下了解自己,朝向新的方向积极迈进。据此,治疗所使用的技术,都是为朝向发展自由接纳的关系、发展积极的自我辅导的行为服务。当事人中心疗法并不认为治疗者如果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将有一定的结果,而是更重视个人的更大的自主性(IndePendence)与统整性(Integratsion)。治疗焦点在于个人,而非问题,在于帮助个人成长,而非解决一个特殊的问题。
罗杰斯在其工作的早期,曾就治疗过程提出过12个步骤。但他强调说这些步骤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12个步骤分别是:(1)当事人前来求助;(2)治疗者向当事人说明咨询治疗的情况;(3)鼓励当事人情感的自由表现;(4)治疗者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倩感;(5)当事人成长的萌动;(6)治疗者对当事人的积极情感要加以接受和认识;(7)当事人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8)帮助当事人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9)疗效的产生;(10)进一步扩大疗效;(11)当事人的全面成长;(12)治疗结束,治疗关系终止。
罗杰斯曾说:“当一个为许多困难而苦恼着的人来找我时,最有价值的办法是,建立一个使他感到安全、自由的关系,目的在于理解他内在的感情,接受他本来的面目,制造一个自由的气氛,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存在沿着他要去的方向发展。”可见当事人中心疗法不太注重治疗技巧,而是注重治疗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治疗者不是以专家、医生或科学家的身份去理解他的情感,促进他的成长,不是以治疗者自己的理论去影响咨询者甚至强加给他们,而是要在良好的环境里,让当事人自己内心世界发生变化。
2、当事人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的共通
近年来,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在我国咨询实践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得到了许多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认同。当事人中心治疗在中国的盛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与中国文化的共通性。关于这一点,国内众多研究者都有论述。
徐红在探讨罗杰斯“以人为中心治疗”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沟通时指出,当事人中心疗法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在治疗目标和理念上的追求、在治疗过程中强调的原则与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两家的某些观点颇为相似。颜农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观和知命论与罗杰斯对人性和人之潜能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与罗杰斯的教育学说均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它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上都有相近之处,并且,中国传统的心理治疗思想与罗杰斯的治疗理论在观念、方式和医患关系上有契合之处。陈丹从人性的界定、人性的倾向、人发展的决定力量、健全人格的特征四个方面,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与中国传统儒道两家的人性观进行比较,发现“以人为中心疗法”与儒家的人性观并非有些文章所说的那样具有很大的融合性,但与道家的人性观基本上是一致的。柳圣爱研究认为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理论对人性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的人性观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人的基本动机的理解之上,这两个基本动机分别为实现倾向性和复归倾向性。陈嵘等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来访者中心疗法和中医心理疗法具有在心理治疗中以人为本和注重人自然本性的相关性,在治疗目标和具体治疗方法上存在相似性。蔺桂瑞认为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在人性善的观点上、在对人生境界的认识上、在非指导性心理治疗的方式上,都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因此这种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更具有适用性。此外,江光荣也认为,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的主要部分,尤其在理念方面,与中国文化有很好的契合性。
由此可见,“当事人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在人性观、治疗理念、传统哲学等方面都有共通之处,这为“当事人中心疗法”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适宜的基础和条件。
3、当事人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社会整体的文化背景及所注重的价值观念会决定心理治疗的取向。由于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背景是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强调个人奋斗、个人表现、个人完善,在行为倾向上支持和鼓励个人取向,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主张人际合作有相悖之处。国内学者对此也有相关论述。
赵冰洁、陈雪琴认为来访者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人生价值的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冲突;(2)人格特点的冲突;(3)角色期望的冲突;(4)“价值中立”与“价值判断”的冲突。陈嵘等同时发现,来访者中心疗法和中医心理疗法在人性理解、心理病理机制和治疗程序方面存在差异。柳圣爱也发现罗杰斯与老子在人性观上虽有上述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表现在他们的基本动机论上。罗杰斯的实现倾向性将其焦点放在“发展”上,而老子的复归倾向性则将焦点集中在“恢复”上。吴婷、鄢呈h认为罗杰斯的“人性本善”与中国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契合度,但在注重先天还是后天的偏向上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罗杰斯提倡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应该保持“价值中立”,以及其理论的个人本位主义倾向,这在中国应用起来是比较困难的。王佳权、丁红燕则认为中国人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的偏见和曲解,对于“当事人中心治疗”而言是“摧毁性”的,是“当事人中心治疗”本土化的最大障碍。
综上所述,“当事人中心疗法”由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不同,因此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认识与应用上的冲突,这使得“当事人中心疗法”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面临种种障碍和挑战。
4、当事人中心疗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应用的思考
当前,“当事人中心疗法”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心理工作者的重视,也越来越被国民所认可。它一方面与中国文化有共通之处,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它在某些地方与中国文化发生着冲突,限制了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这也激发了国内学者的探索热情,以期更好地实现“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本土化。
赵冰洁、陈雪琴在探讨来访者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的适应时,指出“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人性观在咨询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来访者人格的重塑有积极作用,并就“来访者中心疗法”在中国心理咨询实践中的运用和针对不同求助者的灵活运用做了精细的说明,最后得出结论:“来访者中心疗法”在我国的运用,既有丰富的技术和理论可以吸收,也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还有一个艰巨的本土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应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现实大胆扬弃和吸收。另一方面要超越现实,要注重中国未来文化――一个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环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颜农秋指出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适宜采用人本治疗模式。他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中国人喜欢把所接触的人分成“自己人”与“外人”,对“自己人”就较信任,能谈自己心事,对外人就保持距离,不暴露内情。因此,我们在构建咨询模式时,就得切实考虑中国人的行为特点。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咨询的关键在于咨询员与当事人能相互接纳,建立起有治疗性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让当事人能把咨询员当成自己人,最大限度地取得当事人的信任与合作。就此来看,当事人中心疗法无疑是最合适的方法。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当事人中心疗法”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但学者大都是从“当事人中心疗法”在中国的适用性方面进行的探讨,仍没有摆脱理论论证的模式,而在实践层面的论证可谓寥寥无几,另外,目前国内关于“当事人中心疗法”与中国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有所突破创新的则几乎没有。这些应该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松花.罗杰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心理科学,1998,(4):361一364.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3一225.
[3]张德山.“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与应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3):32一34.
[4]颜农秋.当事人中心疗法本土化之可行性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9一93.
[5]徐红.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沟通[J].心理科学,2000,(l):121一122.
[6]陈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及其中国化[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94一96.
[7]江光荣.当事人中心治疗取向在中国文化中的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3):228一232.
[8]柳圣爱.罗杰斯与老子的人性观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8,(4):14一17.
[9]陈嵘,毕云,秦竹,杨玉芹.来访者中心疗法与中医心理疗法的相关性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6):21一23.
[10]蔺桂瑞.以人为中心疗法与中国传统文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7一60.
[11]赵冰洁,陈雪琴.“来访者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适应[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一85.
[12]吴婷,鄢呈h.浅析来访者中心疗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与冲突[J].法制与社会,2007,(6):663.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篇11
关键词:抑郁症;内观疗法;引导意向疗法;积极心理学;自体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53-03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典型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活动减少等。近十几年的研究逐渐证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多方面的因素。由于抑郁症致病机制的复杂性,治疗方法也呈现多元化。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对其临床采用药物结合心理治疗的方法。在心理治疗方面,由于2013年我国颁布新的《精神卫生法》,明确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范围与权限,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提出了更严格的限定和要求[1],因此对治疗技术的规范性和治疗师的专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列举了近年来年国内外对于抑郁症心理治疗疗效的验证性研究。然后对国内外新近发展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和理论取向进行梳理和介绍。
一、抑郁症的评估及心理治疗效果研究
1.抑郁症病情的检测
通常,对于抑郁症病人恢复状况的测查是通过量表进行测定,常用的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QL-90)[2][3];更精确的结果则可以通过脑部成像技术获得,比如PET、fMRI[4],以及最新的DTI技术[5]获得,或者直接检测患者血浆中单胺类物质,如五羟色胺(5-HT)的水平[6]。
2.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效果研究
薛云珍的研究显示,药物结合心理治疗与单一药物治疗对抑郁症治疗均有效果,但联合治疗组相比单一药物治疗组,在言语,注意功能的恢复上显著高于单一药物组[2]。李茗,李光锦的研究显示,支持性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研究组在痊愈率上显著高于单一药物治疗组[3]。王韬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揭示了重性抑郁症病人接受引导想象心理治疗后引发额叶白质的特异性改变,被认为与大脑情绪调节网络的重塑有关[5]。国外也有类似研究,例如,Pim等人总结以往八百多例相关研究后认为,采取单一治疗模式情况下,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心理治疗,但两种治疗模式各有所长,且合并治疗效果优于二者的单一治疗模式[7]。
二、国内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的进展
传统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方法、人际团体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8]。对上述治疗模式本文不再赘述,以下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抑郁症治疗在传统基础上新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
1.内观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内观疗法是日本心理学家吉本伊信1937年所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内观,即自我省察,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内观使患者对人生的再体验、对恩情的再体验、对人生的再定义,使患者在内观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反省,体验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深刻连结,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9]。通过内观,患者会对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进行调整,提高同他人的共鸣协调和自我控制能力,使自己情绪行为变得稳定,从而对各种精神障碍产生效果。
近几年来,内观应用与抑郁症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张勇辉的研究表明,内观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减轻和社会功能恢复[3],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金志星等人的研究显示,文拉法辛合并内观治疗,相比单一用药,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症患者的残留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10]。在竹中哲子等人内观治疗实践中,总结出通过对隐藏的愤怒进行工作,从而治疗抑郁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9]。
2.引导意向与意象对话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意向是各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都使用的一个概念。引导意向的技术,在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治疗技术中都有应用[11]。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凭借以往的体验和感受,创造意向情境的过程。意象不仅是心理能量状态的反映,也是心理能量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既可以通过向来访者询问对具体意向的感受。一方面澄清隐藏在意象背后的问题和冲突,有助于减轻焦虑;另一方面问题通过意向表征,减低了患者的阻抗;而且,通过重构意向,有机会改变患者对问题的体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11]。
意象对话是我国学者朱建军根据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借鉴释梦、催眠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心理治疗技术[12]。在利用原有催眠技术的基础上,让患者在意识较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自由想象,通过一些固定的引导语,让人产生意象(类似梦),这种意象是来访者自己不由自主产生的,因此是毫无掩饰的无意识的真实反映,咨询者围绕来访者的意象进行对话也就更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所以咨询和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和快速[12]。
抑郁症患者的明显特点是心情压抑、情绪低落、对生活没有信心,缺乏行动力。通过意象对话技术可以帮助来访者找到并认清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李俊茹在研究中引述了一个意象对话治疗抑郁症的案例,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12]。此外,郭秀华的研究也显示,意象对话技术通过创设意向情境,使患者能够面对进而处理现实中隐藏和回避的负性情绪,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的目的[13]。
三、国外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的进展
1.积极心理学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MartinSeligman,KennonSheldon和LauraKing[14]。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反对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正向思维训练(PAI)技术,把正向的情绪和时间作为一种资源。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通过多种形式体验积极的感受,比如书写正向词汇,细数自己的幸福,默想别人的好处,等等[15][19]。通过这些方式,让患者能够抓住生活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对抗抑郁情绪与诱发抑郁的生活压力[16]。国外PAI技术应用于抑郁症治疗已积累了一定经验。Lyubomirsky的研究显示,一个积极的认知减弱了抑郁症状,而正性情感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17]。另外,Sin等人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了PAI技术对抑郁症患者治疗的有效性[18]。Jeff等人的研究显示,PAI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住院病人的自杀意图[20]。
2.自体心理学视角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是kohut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理论主要针对自恋式人格障碍的治疗。Kohut认为,自恋的由外部客体平稳的转向自身,形成内化的理想化超我,是健康自恋形成的必要条件。该理论在客体关系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三级自体的概念,即夸大自体、理想化自体和他我自体,分别对应镜映移情,理想化移情以及孪生客体移情。自体心理学的治疗试图通过创设适当的环境,利用移情的发生和转化,继续患者早年失败或停滞的自恋内化过程,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1]。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恋式人格障碍与抑郁症有着紧密联系,国内外分别有关于二者的共病性研究。王牮[22]的研究发现,自恋型人格障碍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显著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Steven等人将自恋型人格障碍,抑郁症,自虐与受虐共同归入自爱缺失的理论框架下,通过问卷测量,验证了自恋人格障碍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23]。David着重探讨了精神分裂症病人愈后伴随抑郁症的治疗[24]。他推测,具有全能妄想的病人,由于全能感的破灭,必然陷入无望的痛苦中。此种状况造成的抑郁症有望通过自体心理学框架下的治疗过程进行克服。David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运用自体心理学的治疗技术帮助患者寻找价值感,重建自我的过程。近年来有学者对抑郁症采取自体心理学的治疗实践[25],显示其对抑郁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今后的工作给出了宝贵经验。
四、结论
当下,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从理论取向上看,仍然是以精神动力学,认知行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和大的分类。在各学派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治疗师根据治疗实践,发展并总结了新的治疗理论与技术。国内方面,以内观、意向对话为代表。国外的研究一方面在澄清各种心理治疗之间不同的治疗作用,同时也在积极地将心理学后现代的理论成果运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比如积极心理学、自体心理学。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一方面要注重总结经验,在现有的成果上进行整合性的创新;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要区分不同年龄,性格以致文化背景的患者应用何种治疗方法,使抑郁症治疗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小林,童俊,赵旭东.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精神卫生法观点交锋纪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11):857.
[2]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3]张勇辉.内观认知疗法对抑郁症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干预[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2.
[4]王纯,张亚林,张宁.抑郁症心理治疗的神经影像学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183-185.
[5]王韬.成人抑郁症心理治疗早期大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3.
[6]崔宁.老年抑郁症中医不同证候阶段单胺类神经递质及P物质、β-内啡肽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7]PimC,AnnemiekeS,etc.ArePsychologicalandPharmacologicInterventionsEquallyEffectiveintheTreatmentofAdultDepressiveDisordersAMeta-AnalysisofComparativeStudies[J].JournalofClinicalPsychiatry,2008,69(11):1675-1685.
[8]王立娜.抑郁症的心理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4):325-326.
[9]竹中哲子,真荣城辉明.关于内观疗法应用于抑郁症的一些想法[J].上海精神医学,2005(6):371.
[10]金志星,粟幼嵩.内观疗法对抑郁症残留症状疗效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15):80-82.
[11]崔君红.引导意向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10):33-35.
[12]李俊茹,刘惠军.意象对话技术及其在抑郁症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154-156.
[13]郭秀华.抑郁症的心理咨询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217-218.
[14]任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5]KristinL,JosephC,DeliveringHappiness:TranslatingPositivePsychologyInterventionResearchforTreatingMajorandMinorDepressiveDisorders[J].The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Medicine,2011,17(8):683-685.
[16]FredricksonB,CohnM,CoffeyK,etal.Openheartsbuildlives:Positiveemotions,inducedthroughlovingkindnessmeditation,buildconsequentialpersonalresource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8,95:1045-1062.
[17]LyubomirskyS,DickerhoofR.AConstrualApproachtoIncreasingHappiness[J].SocialPsychologicalFoundationsofClinicalPsychology,2010:229-244.
[18]SinN,LyubomirskyS.Enhancingwell-beingandalleviatingdepressivesymptomswithpositivepsychologyinterventions:Apractice-friendlymeta-analysis[J].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9,65:467-487.
[19]KristinL,JosephC.PositiveActivitiesasProtectiveFactorsAgainstMentalhealthconditions[J].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2014,123(1):2-13.
[20]JeffH,ChristinaD.FeasibilityandUtilityofPositivePsychologyExercisesForSuicidalInpatients[J].GeneralHospitalPsychiatry,2014,36(1):88-94.
[21][美]HeinzK.自体的分析[M].刘慧卿,林明雄,译.北京:世界地图出版社,2012.
[22]王牮.自恋型人格障碍与心境障碍的共病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3]StevenH,SharonN.MalignantSelf-regard:AccountingforCommonalitiesinVulnerablyNarcissistic,Depressive,Self-
defeating,andMasochisticPersonalityDisorders[J].Compr-
ehensivePsychiatry,2014,55:989-998.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篇12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窝求的角度,论述了图书馆推行“阅读疗法”的客现环境,详细介绍了“阅读疗法”的原理和作用机,探讨了大学图书馆在“阅读疗法”中有所为的做法和白牙的角色定位。
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的极端事件不断出现在媒体的报导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大学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情况却并不如人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都设有正式或非正式的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是业余或兼职教师。而且通常近两万学生也只有一个半心理教育专职人员。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准都难以企及国外的大学。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对心理咨询师的戒备,如找心理医生怕被当成精神病患者受同学的歧视,向理咨询师倾诉心声又怕被泄密使自己受到伤害等等。使得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敬而远之,转而求助于其他途径,通过阅读来自疗就是大学生本能求助的方法。长期以来,可以说人人都白觉地或者不白觉地利用过阅读疗法。通过读书来排遣心中忐忑不安的思绪和焦虑,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己的意志。通过阅读疗法,大学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可以有所为的。
2阅读疗法原理及其作用机理
“阅读疗法”一词由“图书疗法”一词延伸而来。“图书疗法”是英文"bibliotherapy”的汉译,在英语中,"bibliotherapy”的同义词还有“readinghealing”、"readingtreatment”、"readingtherapy","readingcure"等。翻译为中文有:阅读疗法、阅读治疗、图书疗法、图书治疗、读书疗法、书目疗法等等。《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这样解释阅读疗法:①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②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
阅读可以治病,国外的医务人员和研究者在实际的医治方案或是实验中得到这个结论。如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在中国,从古到今,也流传了一些读书可以治病的佳话。汉刘向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曹操读陈琳檄文而头痛顿愈,成为阅读疗法史上的著名医案。
阅读疗法是馆员一患者一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在交互过程中,馆员利用专门选择的文献资料而对病人实行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大学生喜欢到图书馆去找心灵的慰藉。例如大学生在遭遇恋爱烦恼或性的困扰时,求助于图书的多过求助心理医生和辅导员。那么大学图书馆在阅读疗法中能扮演个什么样的角色?
3大学图书馆在阅读疗法中的角色定位
3.1大学图书馆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戴缺
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成长过程与现实环境不适应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注重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和倡导修身养性。那么到书籍中寻求心灵的慰藉,通过阅读来修身养性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通过有治疗效果的文献信息的传播,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有能力承担这项教育职责的,并且是责无旁贷的。
首先,人学生有这种需求。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的第一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就是要求学生能提高自我意识,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调节自己,从自我的角度来摆脱心理症状,这是心理自疗阶段。在这个自疗的阶段,大学生们更倾向于获取相关的知识或信息来解决内心的困惑和冲突,而不是马上向朋友倾诉或进行心理咨询。这一点在大学生消除自身的性困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其次,图书馆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于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就担负着教育的职能,在图书采购和藏书建设中,关于青年心理、生理、心态、理想、交际、道德等人文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都是非常丰富的,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这一方面的信息需求。并且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不必花钱,就可以随时借阅,同时携带方便,这一点对于贫困的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图书馆是个人人都去的公共场所,到那里进行“阅读治疗”,不怕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有伤自尊。因此,通过阅读治疗,图书馆是能够让困惑的大学生们得到心灵的医治的。
3.2大学图书馆在阅读疗法中的角色把握
阅读疗法只能作为一种心理的辅助疗法,起到它相应的疗效。并且这种疗效是不确定的,针对不同的人群与具体的个体都会有不同。因此,图书馆在实施阅读疗法时,可根据阅读对象心理疾患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3.2.1针对大学生群体,图书馆可作为实施者应积极开展阅读疗法
在大学校园里,存在一定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已非几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这是最需要学校关注的一类人,也是容易走上极端的危险人群。图书馆可通过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或与本校心理咨询机构合作获得相关的大学生方面的心理健康资料,与心理咨询师一道开出对症的阅读书目,作为在流通部门推广的书目。在阅读治疗中,推荐书目的内容应有所针对性和应变性。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态势提供相关书目,如抑制烦躁、易怒、敌意的书;抑制兴奋过度的书,调整紊乱思绪、减轻内心焦虑的书;克服精神抑郁的书等等。
在期刊阅览部门,可开辟心理健康一角来陈列相关的阅读材料。首选心理学报刊,如大学生普遍欢迎的《臼理世界》、《臼理医生》、《臼理与健康》等刊物。其次是大学生喜爱的心理问题和人生哲理类图书,如《走出抑郁》、《战胜焦虑》、《克服自卑》等。第三是人文社科知识类的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中国大学生》等休闲读物。第四是图书馆员搜集整理的心理学书刊目、剪报、专题报道等。
3.2.2针对心理障碍较重的学生个体,图书馆可作为合作者推行阅读疗法这一辅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