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知识范文篇1
首先,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也必然是民族声乐教学要关注的第一要素,无论从歌曲的演唱方式,还是从听众的声乐审美标准与审美水平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规律,我们都不难发现,民族声乐教学一定要在教学的内容、演唱形式,以及艺术处理等方面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与风貌。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教师,既要全面地传承、借鉴与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声乐文化与科学的发声方法,重视特定的民族风格与特色,又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发声训练,以及演唱特色上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虽然民间传统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文化无论在旋律、节奏等音乐本体上,还是在音乐性格上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作为民族声乐教师还要根据时代的审美特点,对现阶段的作曲家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写成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歌曲加以重视与吸收,这些新的民族声乐作品以民歌、曲艺和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水准。由于这类歌曲(如孟勇先生创作的《水姑娘》、《山寨素描》等)具有音域宽广、转调多、音程变化幅度大的特点,而且这类民族声乐作品很好的将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演唱这类作品时,需要演唱者既要有较强的民歌、戏曲的功底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同时又要有较为全面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唱法的革新上,就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
民族声乐教学的简约性,是指教学使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学到相对较多的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待这种简约性。简约性是相对于民族声乐知识形成的过程而言的,就是通过学校教学所得知识与通过日常生活的感受、体验、观察、思索等方式习得的知识比较而言的。第二种学习具有盲目性、无计划性的特点。虽然有计划的声音训练与观摩学习也具有一定的简约性,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在有经验的声乐教师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更具简约性。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精选知识的内容,可以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最有用的、最普遍意义且最稳定有效的内容;其次,可以做到传授手段的有效性,经过精选而形成的发声训练体系是对前人知识总量的一个浓缩,可以做到训练手段的有效性;教学活动的组织化。这种组织不仅表现在声乐教材的自身编排上,而且包括与民族声乐相关的各门课程的综合的编排上(即对课程体系的组织);这种组织化的程度对于不同教师而言可能是不同的,不同程度的组织化也就在不同程度上促使简约性得以体现。
总之,民族声乐教学的简约性是指教学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且最基本、最持久起作用的知识传给学生,让学生尽快从声乐的不自然的阶段过度到新的自然阶段。
所学知识的间接性这一特征性规律,体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一种对间接经验与知识的吸取,表现为所学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抽象性,民族声乐的学习在表演上,即手、眼、身、法、步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不能直接凭学生的经验、直觉来演绎,这种相对零散的,偏于直观、直感、直觉的,且以直接经验作用为特征的习得方式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走许多声乐学习上的弯路,如在喉咙没有稳定、没有得到气息支撑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追求声音的“响亮”,歌曲处理上也表现为自由、直感,不洞悉作品本身的音乐内涵就加以处理,结果必然会出现与作品的风格不一致的情况。
总之,民族声乐的教学应主要依托于前人所形成的系统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民族声乐的理论,理解较为抽象的发声训练内容。民族声乐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与抽象性需要有效的运用间接性特征规律,而且民族声乐的学习中有大量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东西,如气息、声音位置及声音的支点等,这些知识必须靠学生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靠他人和前人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形成对正确声音的感悟能力与辨别能力,和在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在直观与抽象结合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声乐的学习能力。
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既指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又指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及学生发展基础的多样性等等。因为,学生所受的学前教育不同,学生背景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所在社区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以及遗传因素的不同,甚至是性别不同也带来个性差异。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多样性,尊重学生音色的多样性,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努力研究各民族的民族特色,体现各民族的音乐风格与特色。如我国许多老一辈民族声乐歌唱家,如何纪光先生的高山腔就是很好的避免了“千人一腔”的现象,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百花齐放”的多样性。
总之,我们在关注这一规律性特征时要注重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西洋传统唱法的训练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中国传统的民歌、戏曲的训练,并恰如其份地将西洋的方法融合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在用声上讲究声音“甜、亮、脆、圆”的特点,再加之表演上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协调融合,形成每位学生独特的演唱风格,这样多样的演唱风格才能使民族声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声学知识范文
1加强实验,丰富学生经历
科学中最基本的部分包括基本概念、事实、定律等解释性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关注科学的解释层面.然而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其意思是: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此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可以看出实践、体验、经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声音是什么》一课的“声音的产生”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利用纸、皮筋、试管等物体发出声音,看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独特.对于“纸”,学生采用弹、揉、撕、吹、抖动、折成纸炮等方法使其发声;对于“皮筋”,学生采用拉紧后松开、拉紧后用手弹拨等方法使其发声;对于“试管”,学生则采用吹、敲击、蘸有水的手指摩擦等方式使其发声.通过这些环节的体验,我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但学生往往还是很难准确回答出来,继而我让学生将手放在喉咙处,感受自己说话和不说话时手上的感觉有何不同?通过对比,学生能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试想,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身经历,而是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这一基本事实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认同吗?再如本课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具有能量”等教学环节中我都安排大量的实验让学生去经历、体验,而不是简单传授这些基本概念和事实,这些环节的设置证明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方法,引领科学认同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张宪魁教授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一书中指出科学有四个层面,其中之一为精神层面,即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等,这是科学的灵魂.在《声音是什么》一课中我虽然设置了大量的实验让学生去经历,但学生只是感受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状态有不同,他们一定认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吗?为此在“声音的产生”教学环节中我又增添了以下几个演示实验:
实验一先让一个不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水面,再让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水面,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水面的不同.学生发现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时有水花溅起.
实验二先让一个不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再让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乒乓球状态的不同.学生发现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静止悬挂的乒乓球时乒乓球被多次弹开.
实验三先在不发声的鼓面上撒上纸屑,然后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纸屑状态的不同.学生发现鼓面发声时纸屑被弹起.
这三组实验的前后对比说明发声的物体的确在振动,从而使学生认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这一科学事实.同时学生也有了方法上的突破,以上环节中涉及到“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学习方法,这些科学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都起到重要作用.
再如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抽气使玻璃钟罩中发声的闹钟声音变小,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来认同这个科学事实,这也是初中物理第一次涉及“理想实验法”,所以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的适当引导.以上这些实验并不新奇,但在演示中我注重了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认同科学知识,这就从科学本质上使学生知识技能得以提高.即便再新奇的实验如果没有科学方法的引导,充其量只能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而不能更大程度地使学生认同.有时候老师往往会困惑实验演示场面很热烈但预设的目标很难达成,或许是因为没有赋予方法引导的演示实验不足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实验吧.
3优化反馈,促成知识内化
学生所学的知识如果最终不能从理论回到客观实际中去检验,那就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课堂反馈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它是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手段,在《声音是什么》一课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1发生的音叉轻轻靠近用细绳悬挂的泡沫小球,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如果这个实验放置在真空环境中进行,你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样的问题设置没有简单、孤立的考察“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和“真空不能传声”这两个科学事实,学生需要对题目所呈现的情景和所学知识进行信息整合才能较完整地回答出来,这样的反馈是直观的,而且是真实有效的.
反馈练习2如图1所示,取一个圆柱形食品罐,一端开一个圆孔,另一端将底面去掉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在桌子上约每隔5cm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将圆筒的开口对着蜡烛,手敲击橡皮膜,你在听到声音的同时会看到蜡烛的火焰由近及远被“吹斜”(烛焰会摇动).该实验现象说明哪些科学道理?
这个物理情景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由近及远传播,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等.其中关于传播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并不是本节课所要求的,但也有的学生能够回答出来,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吗?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各环节中慢慢地渗透,我认为创新能力是显性的体现,而创新意识是隐性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厚积薄发终能显性地体现出创新能力.
声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民歌;地方戏曲;应用
引言
民歌及地方戏曲作为艺术形式,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区中生成,是人们口头相传的文化艺术。从艺术层面分析,声乐教学与民歌及地方戏曲本质意义上密切相关,民歌及地方戏曲以其题材宽泛、内容丰富的特征,成为声乐教学中的有力教育资源,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声乐学习能力,进而彰显出高职声乐教学的育人价值。因此,研究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十分必要,不仅是学生艺术素养全面培养的需要,也是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
一、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现状
(一)师资力量匮乏声乐教师是学生声乐学习的引领者,有助于学生学好声乐课程知识。但从当前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现状来看,高职民歌及地方戏曲师资力量缺乏,影响到民歌及地方戏曲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运用。高职声乐教师大部分在学习欧洲唱法体系下成长的,许多教师由于不了解或者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之甚少,在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教师民歌及地方戏曲教育效度不足,使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停留在形式,没有达到根本性教育效果。
(二)学生本土知识匮乏从教育层面来看,“教”与“学”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声乐教育实施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融入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民歌及地方戏曲教学能力,更需要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认知、了解,以此在教师的启迪下更好地感受民歌及地方戏曲作品内涵,进一步培养自身声乐学习能力。但从当前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现状来看,学生本土知识匮乏,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之甚少,不利于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的学习。
(三)声乐教学方法单一在高职声乐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够增强、激发学生声乐学习兴趣。同理,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也需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从当前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声乐教学方法单一,不仅影响到两者教育资源的融合,更使学生学习声乐知识以及认知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兴趣不足,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教育资源繁多,对自身学习形成压力,并没有认知到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声乐教学中的根本性教育意义,影响了高职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运用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传递声乐书本课程知识、民歌及地方戏曲文化知识等,使部分学生教学参与兴趣不高。
二、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民歌及地方戏曲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其生成于民间,反映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生活性,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流传至今。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电子产品的普遍运用及外来文化的涌入,对人们思想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削弱本土文化的地位,影响了本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这对人们生活、国家发展造成不良的冲击。而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传递民歌及地方戏曲,可以让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具有正确的认知,增强学生文化探析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知晓民歌及地方戏曲更好地挖掘本土文化,以此促进本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必定会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背后的文化知识一同编排成声乐课程教育形式,通过教育路径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文化自觉,使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人。
(二)丰富声乐教育资源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起到丰富声乐教育资源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部分教师重视声乐知识、技能的传递,很少根据书本声乐知识向外延伸声乐相关知识,使学生声乐知识学习过于局限,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而民歌及地方戏曲诞生于民间,题材广阔,故事情节丰富,演唱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对学生基础声乐知识的学习起到辅助性作用,助力于学生声乐能力的提升。因此,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能够丰富声乐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声乐视野,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
三、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声乐教育思想认知在高职声乐教学中,运用民歌及地方戏曲,需要转变声乐教育思想认知,重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融入,以民歌及地方戏曲拓宽、创新声乐教学形式,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首先,声乐教师重视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深入研究民歌及地方戏曲与声乐教学,找寻两者相融合的切入点,推进两者的融合,实现民歌及地方戏曲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例如:研究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知识,立足于声乐课程教学形式,根据声乐课程教学内容,挖掘民歌及地方戏曲中内容,推进声乐课程知识与民歌及地方戏曲内容的衔接,一同教育、引领学生;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民歌及地方戏曲宣传力度,不仅提升教师更提升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认知,理解、了解民歌及地方戏曲,激发学生探析民歌及地方戏曲的欲望,以此促进本土文化的弘扬;最后,在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根据声乐教学形式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的教育需要促进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声乐教育氛围,以环境感悟、带动学生声乐学习积极性,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
(二)创新声乐教学方法在高职声乐教学中,运用民歌及地方戏曲,需要重视声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方法,推进声乐教学知识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相融合,以此丰富、拓宽声乐教育形式。基于声乐教学的开展,包含理论与实践教学部分,在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中,应根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不同,分别促进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不仅丰厚学生声乐理论知识,更强化学生声乐实践技能,以此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从声乐教学层面来看,只有推进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够实现声乐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的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声乐理论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民歌及地方戏曲导向,重视探究性、思维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诸如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技术等,通过多元化声乐理论教学方法,推进声乐知识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相融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知晓本土文化内容。针对声乐实践教学的开展,以民歌及地方戏曲为基础,重视学生声乐基础技能的训练,实现训练的多样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声乐演唱能力。例如在声乐实践教学中,运用民歌及地方戏曲,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引领学生进行声乐演唱,加强学生声乐表演、演唱能力,使学生将所学声乐知识更好地进行运用,以此为学生今后发展、就业奠定基础。
(三)促进多元化声乐活动的开展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应借助民歌及地方戏曲教育优势,推进多元化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首先,整合民歌及地方戏曲资源,促进民歌及地方戏曲改编,实现民歌及地方戏曲现代化,满足师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学习、认知需要。民歌及地方戏曲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在时代的发展中生成的,反映一个时代人们生活愿景,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艺术、情怀是不同的,民歌及地方戏曲要想在高职院校中传承、弘扬,需要进行一定的改编,使其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在民歌及地方戏曲改编中,一方面要考虑当代人的审美观;另一方面要考虑民歌及地方戏曲伴奏配器的选择,实现伴奏、配器选择多元化;第三方面要考虑声乐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相融合的艺术特性,以此改编成符合学生声乐学习需要的艺术形式,辅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知识;其次,高职院校,依托于声乐教学形式,推进多元化民歌及地方戏曲活动的开展。诸如:民歌大赛、地方戏曲竞赛、声乐演唱会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知晓更好的声乐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内容;最后,高职院校以艺术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推进民歌及地方戏曲的有效运用与普及。
(四)优化师资队伍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应提升教师民歌及地方戏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综合性发展,以此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首先,重视师资队伍构建,立足于民歌及地方戏曲形式,选取专业化教师担任高职院校声乐教师,向学生传递民歌及地方戏曲。其次,高职院校加强教师培养,以民歌及地方戏曲为导向,构建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使教师通过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以此为学生更好的开展声乐教学,并且推进民歌及地方戏曲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