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篇1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一病区,河南南阳473058

[摘要]目的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的6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术后护理,6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中,治愈60例,术后1例并发心理失常、1例低心排,术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给予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手术治疗预后效果,降低死亡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

关键词]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3(b)-0045-02

心脏瓣膜病属于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多风湿热证引起,对人体健康及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重要手段,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手术创伤性较大、管道较多,病情发展快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手术治疗预后效果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就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患者,给予术后护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的6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在6~68岁之间;发病部位:二尖瓣有11例,,主动脉瓣有13例,二尖瓣与主动脉有21例,二尖瓣与三尖瓣有8例,主动脉瓣与三尖瓣有9例;心脏功能等级:18例Ⅱ级,33例Ⅲ级,11例Ⅳ级;手术术式:24例二尖瓣置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9例双瓣置换术,20例联合置换术。

1.2护理方法

1.2.1循环系统护理①心电。术后对患者心电进行密切监护,尤其是T波、ST段、心率等状况,若存在心理失常症状,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若患者心动过缓,可放置起搏导线或给予起搏器进行治疗,而对于房颤症状严重者,可给予适宜药物进行治疗。②血压。通过有创性动脉测压监测法对患者血压进行有效控制。在测压过程中,如果压力曲线呈现不均高低状态,且输血量不一致,表明血压波动性较大。当压力缺陷呈现低平状态时,表明局部管道受阻,应及时将血块抽出,保持血流通畅[1]。③中心静脉压。术后每隔30~30min对中心静脉压进行测量和记录。当患者处于安静状态10~15min后进行测量,并使中心静脉压处于通畅状态,测量时不可使用药物,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以避免感染症状的产生。④尿液。对尿液性质、颜色及量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若尿液量过少,应及时停止或者减少钾输入量,若尿液过多,则应对血压进行密切监测。⑤水电解质与血气。定期对患者水电解质、血气进行监测,若出现血气异常或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以对呼吸机相关参数进行调整,以避免患者出现心理失常、血钾紊乱、室颤等症状。

1.2.2呼吸系统护理术后给予10~72h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呼吸频率每分钟12~14次,潮气量为12~15mL/kg。患者意识清醒后,可改为间歇性通气,患者病情恢复平稳后,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低血压、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随后慢慢减少通气次数[2]。在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时,应对潮气量、胸廓起伏、呼吸频率及呼吸深度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为了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每隔1~2h给予气管吸痰,并控制好氧浓度,吸痰时间在10s以内。黏稠性痰液难以排除,应给予适量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提高痰液排出有效性,达到良好的吸痰效。每日对呼吸机装置进行有效清洁和消毒,以避免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产生。

1.2.3管道护理术后给予相应的引流装置,并保证引流管道的密闭性和通畅性,每隔1~20min对引流管挤压1次,并对引流液性质、颜色及量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保证留置尿管的通畅性,对尿液性质、颜色及量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各种管道接头、管口必须保持无菌状态,在给予患者血管活性类药物时,必须建立相应的静脉通道。

1.2.4抗凝护理引流拔管后,若无任何异常现象,可给予适量抗凝药物进行治疗。首次使用剂量为3.75~5mg,并对凝血酶原活性与时间进行监测,并依据用药检查结果调整药剂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黑便、止血困难、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加、恶心、呕吐、昏迷、头痛等症状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1.2.5其他护理为了保证患者皮肤完整性,应定期帮助患者更换体位,并在背部、臀部就两腿等部位垫上软枕,以避免压疮形成。术后给予营养补液,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当患者病情有所恢复后,可进食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术后保持伤口清洁,以避免伤口受到感染,同时做好术后疼痛护理工作,减轻患者疼痛感。

2结果

经过术后护理,6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中,治愈60例,术后1例并发心理失常、1例低心排,术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病程相对较长,对人体心肌功能、心脏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免疫功能大大降低,并出现营养不良、多器官损害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

现阶段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方法以瓣膜置换术为主,虽然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容易并发各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甚至加重患者病情,提高疾病死亡率。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性瓣膜置换术6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给予循环系统护理、呼吸系统护理、管道护理、抗凝护理、皮肤护理、营养支持及健康教育等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60例治愈,2例死亡,1例并发心理失常、1例低心排。循环系统护理,能够对患者心电、血压、中心静脉压、尿液、水电解质及血气等状况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发展患者存在异常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呼吸系统护理,能够及时掌握患者呼吸状况,给予呼吸机、雾化吸入等治疗,以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避免患者呼吸道受到感染;管道护理,对各种管道进行有效护理,以保证导管通畅性,避免各种导管事故和并发症的产生;抗凝护理,能够保证临床用药的护理性,对抗凝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和控制,以降低疾病死亡率;皮肤护理、营养支持、切口感染护理,能够保证皮肤完整性,增强体质,避免切口感染,确保手术治疗预后效果。

总之,给予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手术治疗预后效果,降低死亡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

参考文献]

[1]鲁庆杰,陈洋,李秀敏.心脏瓣膜置换术68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7(14):73-74.

[2]骆福秀,刘邕波,邓盛,等.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11(20):67-68.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

多发性损伤是指在意外机械力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2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遭受创伤。这种损伤往往属于严重创伤。它具有伤情复杂,合并伤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故在救治过程中快速、准确、有效地进行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和后继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我院自2010年1O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多发性损伤患者7O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64例,女6例,年龄4~71岁,20~40岁47例,占67.14%。其中手术治疗55例,非手术治疗l5例,除4例因失血过多,多脏器衰竭死亡外,余均治愈出院。

损伤部位按AIS.90九分法,其中头部9例(6.O%),面部14例(9.4%),颈部1l例(7.4%),胸部11例(7.4%),腹部66例(57.7%),骨盆7例(4.7%),脊柱5例(3.4%),四肢6例(4.0%),平均损伤部位2.1处。其中腹部损伤为最多,其次为面、胸、颈部。

2急救护理措施

2.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改善缺氧状态:创伤患者一律及时有效给氧,以40%氧浓度,3~5L/min氧流量较为合适。患者呼吸道必须保持通畅,遇有合并头面部损伤者,要彻底清除呼吸道内的血块、异物;遇有喉头水肿,舌后坠者,可用舌钳夹出,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本组有9例合并颅脑损伤,为加速气体交换,立即行气管插管,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效果满意。

2.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患者因创伤、失血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故应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一条用作扩容,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另一条输入各种抢救药品;第三条静脉通路采用16~18G静脉留置针,必要时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保证液体的输入。

2.3采取心电、呼吸监护,留置尿管,严重休克者行中心静脉压。

2.4对四肢骨折及出血伤口均采用加压包扎,夹板初步固定伤肢。

2.5协助医生进行必要的诊断性操作:本组患者常规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术。对伤史不明,疑有腹部伤一次腹穿阴性者,在观察期再行腹穿术。

2.6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要及时做好抽血、配血、备血,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

2.7对无紧急手术指征的患者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并做好记录。必要时由责任护士制定急救护理计划,各班护士依照执行。

3体会

3.1快速、准确、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初步判断伤情后,首要措施是解除呼吸道梗阻及休克复苏。休克复苏时常选用上肢大静脉,采用16―18G静脉留置针,既能满足短时间内的扩容需要,又避免了静脉切开。本组有21例伴有不同程度休克,均在2h内使收缩压维持在9O~98mmHg。

窒息是最紧急的症状,意识不清者呕吐物误吸、舌后坠是窒息的常见原因。本组有9例气管插管,16例放置口咽通气管。

及时吸引,保证呼吸道通畅。快速、准确、有效地施救措施,既保证了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又为进一步诊断和专科处理创造了条件。

3.2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在救治过程中,一般分为初步判断伤情,复苏处理和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3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护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使抢救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实践证明: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简洁、明确,易于掌握,行之有效。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

排痰困难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是确保患者保持呼吸道畅通最首要的护理措施。现将排痰困难者的护理综述如下:

1排痰的重要临床治疗意义

痰液是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病理情况下痰量增多,由浆液、粘液、各种炎症细胞,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异物和病原微生物等组成。痰不能有效的排出体外对人体是有害的。它不仅促进呼吸道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本身存在的炎症扩散,还可引起继发感染,且粘稠度高的痰阻塞支气管,尤其是较大支气管时,则通气和换气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缺氧和呼吸困难,使病情加重,因此咳痰是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功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应注意排痰的重要作用。

2排痰困难的护理方法

2.1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可帮助维持呼吸道畅通,防止肺不张:等并发症。病人尽可能坐的舒适一些,先进行5~6次深而慢的呼吸,然后在最后1次深吸气后屏住呼吸3~5秒钟并保持张口状,先咳嗽数次使痰咳至咽喉部,再迅速用力将痰咳出,同时上身前倾,咳嗽时腹肌收缩,一次吸气,连续咳嗽3声将痰咳出。深吸气后的咳嗽可促使分泌物从远端移向大气道随咳嗽排出,或粘附于气道壁的粘液被清除。

2.2胸部叩击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而无力排痰者。应定时协助其翻身、叩背,患者取侧卧位,操作者5指并拢稍向内合掌,指腹和大小鱼际肌贴背,腕关节用力,力量适中,有节律地叩、拍患者背部,至下而上,由外向内。每一肺叶反复叩击1~3分钟,叩击同时鼓励患者作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次叩击15~20分钟为宜,每日2~3次,宜在餐前进行,并在餐前30分钟内完成。操作前要向患者作简单说明,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并作肺部听诊。操作中要注意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的感受,观察咳嗽、咳痰情况。结束后清洁漱口,并复查肺部呼吸道及音变化。

2.3雾化吸入是应用超声波声能将痰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随病人吸气进入呼吸道。当痰液粘稠干燥不易咳出时,宜用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宜取坐位或半卧位,使用后及时漱口。

2.4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按病灶部位取适当。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有大量脓痰而排出不畅时,引流多在早餐前1小时,晚餐前及睡前进行,每次10~15分钟。引流过程应有护士协助进行,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出冷汗、心悸或分泌物涌出、头晕、大咯血时应立即终止,联系医生处理。引流时应予以吸氧,结束后用温开水漱口。

2.5对痰量较多的排痰困难者在协助排痰的同时应备好吸痰器及气管切开用物。必要时采用鼻导管吸痰,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负压,动作要轻柔,以防损伤呼吸道粘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前后给予氧气吸入。病情严重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气管切开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2.6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按病灶部位取适当。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有大量脓痰而排出不畅时,引流多在早餐前1小时,晚餐前及睡前进行,每次10~15分钟。引流过程应有护士协助进行,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出冷汗、心悸或分泌物涌出、头晕、大咯血时应立即终止,联系医生处理。引流时应予以吸氧,结束后用温开水漱口。

3其他护理措施

3.1饮食护理嘱患者在痰多粘稠时,一定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并建议病人少吃或不吃海鲜类及油炸、肥腻食品、无禁忌者多饮水。

3.2环境舒适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具体有:1)每天进行室内通风15~20分钟。在冬天选择适当的时间,通风换气,通风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注意室内卫生。3)保持病房安静,以利于患者休息,避免情绪波动。

3.3心理护理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不利于痰液的排除,由于病程长,对治疗缺乏信心。认为排痰的这些措施只治标不治本,因而不愿接受此措施,这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采取上述措施前,必须说服病人予以配合,使其明白疾病的控制单靠抗生素是不够的,必须综合护理,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通过排痰减少细菌、病毒在体内滋生,从而减轻疾病促进健康。

4小结

在护理人员参与,病人及家属的配合下,有针对性的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通过恰当的护理方法,促使痰液排出,这对有效地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改善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秋香.对咳痰困难患者实施综合排痰措施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