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篇1
【关键词】糖尿病;牙周病;循证护理;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evidence-basednursingappliedindiabetesmellituscomplicatedwithperiodontaldiseasepatients.MethodsAtotalof42diabetesmellituscomplicatedwithperiodontaldiseasepatientsweredividedbyevidence-basednursingimplementconditionintobasicnursinggroup(12cases)andevidence-basednursinggroup(30cases).Nursingeffectsofthetwogroupswereobservedandcompared.ResultsTheevidence-basednursinggrouphadbetter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scores,bacterialplaqueindex,andbleedingindexthanthebasicnursinggroup,andtheir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Applicationofevidence-basednursingcanimprovebademotionandclinicaleffectintreatingdiabetesmellituscomplicatedwithperiodontaldiseasepatients.
【Keywords】Diabetesmellitus;Periodontaldisease;Evidence-basednursing;Effect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生活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各种问题也日趋严重。糖尿病并牙周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统计学资料显示[1,2],糖尿病患者并牙周疾病是正常牙周疾病患者的2~3倍。牙周疾病治疗过程中,因老年患者生理和心理有特殊需求,可能对于口腔疾病不是十分重视,认知程度较低,因而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影响了临床效果和护理工作的正常实施[3,4]。本研究通过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拟探讨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42例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临床资料汇总和观察,根据是否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分为基础护理措施组和循证护理措施组。基础护理措施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70.7±6.2)岁,职业类别:工人5例,农民3例,干部4例。循证护理措施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71.1±6.9)岁,职业类别:工人11例,农民7例,干部12例。纳入标准:参照WHO针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牙周疾病诊断标准主要参照美国牙周病分类国际研讨会中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排除标准:排除对于自身牙周健康有不良影响的疾病,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排除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针对糖尿病的病情给予降糖药物等基础性治疗,对牙周疾病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抗生素药物的应用等。
基础护理措施组主要针对牙周病给予基础性护理措施。循证护理措施组首先是建立循证问题:①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呈现两极分化,有些患者不重视疾病,对于牙周病可能存在的诱因不注意,另外一部分患者可能对牙周病过度担心和忧虑,心理负担沉重,加上糖尿病临床症状,促使其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影响了治疗的配合度。②口腔卫生知识匮乏,对于正确的刷牙方法、牙线使用、牙签使用等认识不足,不能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③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年龄较大,可能因不良心理情绪等原因影响,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突发性风险事件,严重者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采用查阅资料和结合临床经验的方法建立循证支持,根据循证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循证护理方案。实施循证护理措施:①首先患者在叙述病情时,医护人员认真的倾听其倾诉,尽可能不随意打断,保证患者自尊心,提高治疗的自信心,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根据治疗需要详细地询问老年各种病史,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以通俗的语言告知患者各项检查的重要性、优缺点、口腔修复的费用、诊疗的时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②护理人员向患者示范正确的刷牙方法,牙刷毛束针对牙龈缘,刷毛和牙齿呈现45°,稍微施压,促使牙刷毛可以进入牙龈沟,另外一部分深入到邻近牙面间隙,水平颤动进行刷洗;正确的使用牙线,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绷紧线圈,两手指距离2cm,保持咬合面正确的接触,牙线紧贴在一侧牙面的颈部,呈现C型对牙面进行包绕,紧贴在牙面进入牙龈缘以下的牙龈沟,向着切端方向运动,从而对牙面的菌斑进行刮除。牙签主要适用于牙间隙乳头退缩较为明显、牙间隙较大的患者。牙签放在牙间隙,紧贴在牙面或者牙根面,做颊舌方向的移动,通过摩擦,消除牙菌斑。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SDS、SAS评分情况参照SDS和SAS对两组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心理情绪进行评价,两组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均可在独立的情况下完成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回收率100%。
1.3.2观察两组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牙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SDS、SAS评分情况,循证护理措施组患者SDS、SAS评分低于基础护理措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牙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情况,循证护理措施组牙菌斑指数、出血指数均低于基础护理措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牙周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并且随着糖尿病的不断发展牙周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5,6]。牙周疾病是诱发牙齿缺失的重要原因,牙菌斑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其是牙周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因为牙菌斑可以让血液凝固加快,促使血栓形成,微小血栓形成可能诱发以糖尿病为代表的微血管病变的发生。血糖升高使血液流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促使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抗凝血因子减少,增加了红细胞的脆性,使组织出现缺氧,诱发血管内皮细胞破裂,使得毒素、病毒等有机会侵入,从而诱发一些列的病变。
糖尿病患者多数为年龄较大的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明显衰退,中枢神经系统各项功能发生迟滞,患者在口腔修复过程中配合程度明显降低,动作缓慢,影响了诊疗的效果。另外患者生理年龄增大、口腔卫生、营养状态和生活饮食习惯等造成患者牙齿缺失数目较多,余留牙条件不好,牙齿出现移位、伸长、龋齿等情况,残根残冠较多,咬合关系和颌位关系紊乱,牙槽骨有吸收等现象[4]。年龄较大的患者社会关系单一,负性情绪的排解途径较少,孤独感、失落感强烈,同时脑功能明显减退,其在治疗过程中固执、自卑、急躁及多疑等不良情绪明显增多,影响了临床修复诊疗质量。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获得了患者对于医护人员和医疗服务的信任感,减少了不良情绪的发生,赢得了患者的耐心配合和坚持。另外通过牙周疾病的健康宣传提高了患者对于牙周疾病的认知程度,利于治疗后牙周疾病的自我护理和防止复发。了解老年患者身体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的系统性疾病病史,掌握患者生理动态和心理动态的变化特点,根据患者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给予一定程度的预判。对于一些年龄较大、自理能力较差、交流困难的老年患者,要注意安排家属陪同进行诊疗,提高老年患者的安全感,利于通过护患沟通掌握老年患者的需求。
本研究通过分析本院42例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施循证护理措施进行分组,分为基础护理措施组(12例)和循证护理措施组(30例)。结果表明,循证护理措施组SDS、SAS评分、牙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均优于基础护理措施组(P<0.05),提示糖尿病并牙周病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慧,曹均凯,宫琦玮,等.老年痴呆患者在口腔修复治疗配合中的护理体会.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1,9(1):38.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日本经济增长;人口红利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状况分析
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大致四个时期的经济增长,即战后恢复阶段(1946-1955)、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6-1973)、低速增长阶段(1974-1991)、低迷停滞阶段(1992年以来),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人口数量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经历从高出生率到超低出生率的转变。从劳动力层面分析,1956年日本经济迎来高速增长时期,而人口的年龄分布结构对经济增长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劳动数量的充足不仅为经济的崛起提供可靠保证,这一人口红利优势在工资成本、劳动力抚养、人力资本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此时日本老龄化率仅为5.3%;1974年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生育率的降低、生活质量水平改善使老年人寿命大大延长,1975年老龄化率上升为7.9%;2014年日本总人数达1.27亿,超过65岁的老年比重达26%,超过联合国20%的标准规定,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率最高的国家。
日本的老龄化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对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重新改革、产业结构的转变等都要求对此问题引起深刻重视。首先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的降低使得日本国内劳动力大大减少,不仅对传统的公司雇佣制度造成冲击,同时也会滞后日本国内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影响日本的经济发展;老年人整体消费意愿低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对日本的消费存在一定的抑制效果。日本总人数的减少使国内消费市场持续萎缩,以至于内需刺激国民经济这一拉动作用大大降低;老年人数的增多会导致日本家庭剩余资金的减少,降低日本国内的储蓄水平,进而阻碍借贷和投资的规模,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产业结构也会随着人口年龄分布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日本会相应地根据老年人的消费习惯、需求发展与之相关的行业,这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有弊,政府的有效调节和指控也会起到关键作用。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和日本同样作为亚洲强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复兴历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经济加速发展初期,都享受了充足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作用这一保障和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福利设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出现老年人数量大大增加及出生率逐渐降低的趋势。因此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针对日本本国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推广开发老年人相关产业
截至2015年初,中国60岁以上人口量达2.12亿,占总人口数为15.5%,据估计,2040年将超4亿人,2080年之前中国都将是世界上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规模之大,如果不能实施相应地政策充分调动老年劳动力,不仅会对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将产生极大阻碍。日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措施之一便是推广开发与老年人相关的产业,即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开发新型产业包括养老医疗保健产品、老人文化娱乐服务和日常生活交通设施等等,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将其进行市场化运作。我国老年产业的推进要求政府和市场协同配合,针对城乡、区域、收入甚至性别的特点进行有效划分,而采取相应地对策。政府应该对私营企业部门开发的老年市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强化政策保障。针对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的趋势,设计的保健医用食品应营养丰富、保健器材应安全便捷。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应加强对老年人知识的教育和娱乐文化的普及,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大量老年人的存在起到制度保障作用,日本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本国的老龄化问题的积极效果较为明显,其中实施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值得我国进行借鉴学习。一方面针对老年人看病难、贵的难题实行合理的老年人医疗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完善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老年人娱乐活动设施建设。提高退休职工的薪资水平,切实保障其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可以借鉴日本储蓄性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还可以根据老年人特点设置相应的关于低保费、高保障的养老保险产品。
(三)充分利用现有“人口红利”,改革生育政策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保障及促进作用,合理有效的开发我国现有的人口红利,能够对我国的老龄化现象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目前我国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成本的上升,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不仅要大力加强对国民素质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本,发展科学技术完成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而且要注重城乡、东西部协同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完善人口战略,实行全面二胎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该消息足以显示国家对人口问题的重视,对进一步缓解我国低出生率的现象以及缓解我国老龄化加快的趋势起到一定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韦朕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D].海南大学,2015.
[2]侯建明.日本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10(4).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对策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人口老龄化是很多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本质而言,也是一种人口结构的变化问题,并且这种变化趋势一旦产生,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因而国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也主要从相应的辅应对措施角度入手,难以从人口结构这一根本角度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人口老龄化概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事实上,人口老龄化,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比例中,老年人口比例持续性上升的一个趋势状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老龄化标准界定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标准是,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那么就意味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状态。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6%,显著高于世界普遍标准,并且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和进步,人均年龄的提升,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也在加快。应当指出,人口老龄化是很多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普遍面临的人口结构变化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都会显著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而人口老龄化也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当前日本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甚至超过了警戒线,这也成为困扰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同样如此,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会超过5亿,其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养老负担增大,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以及会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等等。
1.增大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首先表现在养老方面,人口老龄所带来的庞大老年人口会使得社会养老负担急剧增加,特别是对于我国这种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而言。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2亿人以上,如果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人口增加达5亿人以上,那么其产生的养老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这会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造成巨大的压力。事实上,就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体系而言,社会养老保险规模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是如果考虑到老年人口增速,社会养老保险的缺口也在快速增大。在现有的社会养老体系下,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如果仅依靠社会养老保险,甚至已经难以弥补由此所带来的缺口。因而可以看出,社会养老负担问题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首要突出问题,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养老体系来说,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社会养老负担的增大,也会冲击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稳定。在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下,社会劳动人口所需要赡养的老龄化人口数量快速增加,这不但会造成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负担的增大,还会造成家庭养老负担的增大,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应当指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其所产生的社会养老负担也是日渐增大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养老负担问题不单应当考虑当前的基本养老负担压力,还需要考虑未来时期的养老负担压力。
2.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人口比例的变化,而人口比例的变化则是相对的,随着老龄人口所占人口总比例的上升,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人口的下降,从而也就会产生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事实上,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也会极大的限制经济发展,并且还会产生社会性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劳动力资源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竞争力,借助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在工业产品制造方面,有着更强的人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企业和国外资本。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会出现劳动力资源的短缺,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也将不再。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开始突显,部分劳动性密集产业开始逃离,并且也使得我国制造业的成本急剧提升。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是长期性的,特别是对于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言,这种负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未来时期,随着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加剧,其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也将开始显现,这些都是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3.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到我国消费市场,随着人口比例的变化,消费市场结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消费市场变化的根本因素在于消费人群,而消费人群的影响因素中,年龄比例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在消费需求方面,会有着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老年人口群体的消费需求要低于其他消费人群,并且在消费品种需求方面,也有相应的特点。在这种影响下,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消费市场结构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国内消费市场需求的整体规模出现萎缩,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普遍大幅度低于青年群体、中年群体。其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引导消费市场产品种类结构的变化。例如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在消费市场方面,老年人群消费品的需求必然会增多,如一些针对老年群特点所设计生产的各种商品,以及为老年人群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等等。同时,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是相对的,在消费市场整体规模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如果老年人群消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出现增加,那么其他人群的消费商品服务需求也必然会下降,这样一来,就会带动我国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继而影响到相应的产业机构以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对策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等。
1.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社会养老负担会急剧增大,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包含物质保障、精神保障以及医疗保障三个方面。首先,在物质保障方面,应当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获利途径,提高其盈利能力,为应对未来时期老年人口增加提供重组的养老资金保障。其次,在精神保障方面,应当构建起完善的老年人群精神文明保障机制,为老年人群提供丰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以社区为单位,定期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群的闲暇时间。最后,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包括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为老年人群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整体而言,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是相关政府部门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措施,也是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必须要承担的职责。同时,在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方面,应当进行更加完善的优化,不仅强制性要求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还应当为一些自由职业者等非企业职工提供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应当在现有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缴纳领取的比例,使得农村养老保险真正发挥相应作用。
2.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
在应对劳动力资源短缺方面,应当看到由于短期内难以有效的改变人口比例结构,因而很难从人口比例方面来解决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这就需要对劳动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实现利用最大化。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生产水平在不断提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出现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解放了劳动力资源。因而优化劳动资源结构,最主要的手段,便是从这一角度入手,通过采用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来实现对于劳动力的替换,将空闲的劳动力资源进行转移,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由政府部门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开展各种职业培训活动,组织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使得其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这对于加速劳动力资源的流转以及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
在人口老龄化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下,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着挑战,也有着机遇。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产业机构的重新洗牌,在市场的调节下,消费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规模会出现变化,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一变化,需要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情况,来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因而应该在当前就对我国产业机构进行相应的引导,使得部分企业能够意识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需求变化问题,提前进行产业布局,在老年人群消费商品和服务方面加大投入。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还有着市场调节的引导作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会对产业机构产生较强的引导作用,这种市场调节作用甚至远远大于政府调节。因而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更多的还是应当依赖市场调节,相关政府部门则是应当为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一定的规范性保障。例如可以由政府部门领头,来引导产业结构变化,使得一些相关的企业和社会资本能够提前适应消费市场结构变化的影响,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投入。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养老负担增大,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以及会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等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等。
参考文献:
[1]薛凯.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6-8.
[2]任冲.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05:160-166.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篇4
关键词:老龄产业;问题;对策
1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关于老龄化国际上的定义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到2000年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7.0%,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0.3%,可以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我国人口已经面临老龄化形势。200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4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11%。据我国学者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3.1亿,占总人口比重20.42%;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高达4.37亿,达到人口总比重的31.2%。“未富先老”的老龄化形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老龄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日益膨大的老年消费群体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老龄产业的发展将不仅有刺于老龄问题的妥善解决,而且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而研究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老龄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年消费群体的巨大需求。
(1)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指导。
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一系列基本制度作支撑。尽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认同老龄产业必须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但到目前为止,针对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进老龄事业的产业化发展,还缺乏一套全面系统的战略思路和行业规划。老龄产业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包括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涉及工商、民政、老龄委员会、财政、劳动、社会保障、计委、国税、地税、物价、银行等许多部门,这样就导致在老年保障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政出多门,难以协调统一,缺乏互补与合力的问题。费用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支持等具体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落实,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龄产业投资审批手续繁杂,优惠政策不落实,投资者在财税、金融、地税、信贷等方面很难得到相应的支持。政策与资金的双重缺位,造成目前老龄产业发展后续乏力,使当前老龄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在规模和结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2)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程度低,覆盖率低,社会养老概念差,家庭养老概念重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老龄化产业的发展。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一种“低工资,高福利”,由政府和企业“包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它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进展相对缓慢和滞后。因此,尽管改革以来我国城镇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均有显著提高,城镇职工的退休金和养老金也随之增长,但由于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一些制度和举措尚未落实并实施,个别地方在政策执行中又存在一些失误和偏差(如退休金、养老金的拖欠,医疗费用报销难等),都无形之中增大了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严重抑制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使相当一部分现实购买力转化为储蓄,老年人口有支付能力的现实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且增长乏力,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老龄人口消费结构单一和消费需求不足。
首先,我国老龄市场具有其特殊性,老龄人口的消费行为具有平稳化和退行性特征。老龄人口消费模式多为理智型的消费类型,大部分支出是用于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消费支出比较少,因此拓宽老人消费结构是中国老年产业发展的关键。其次,传统观念影响老龄消费需求不足,这主要表现在消费观念陈旧、落后,消费结构不合理和消费社会化程度低。老龄消费重积累、轻消费。高层次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精神文化消费较少;重子孙,轻自身,很多老年人的消费支出大部分都用在子孙身上。老年人的消费主要集中于生存资料消费、物质资料消费,而享受性、发展性资料的消费、精神文化消费、生态消费、服务消费比重太小。
(4)老年用品、服务及休闲文化领域发展滞后。
首先,老年用品供给短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如老人床垫、手杖、轮椅等以及辅助商品如老花镜、助听器、假牙、假发等,即使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也很难找到老年消费品专卖店,即使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保健型、方便型、舒适型商品也少之又少。其次,在老年服务业领域,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是滞后中的滞后。再者,在老年休闲文化领域,日前我国老年人的娱乐场所主要是在家里、马路上和公园里,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裕,可自由支配收入高,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和个人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专门针对老年人休闲娱乐市场的潜力巨大。
(5)养老机构缺少行业规范问题颇多。
①报批程序不到位,便急于仓促上马,留下隐患。②入住率低,经济效益低,亏损面广。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急需老龄机构的扩展,但现在市场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老年公寓建好后都大量闲置,造成浪费。更重要的是,低入住率及其他原因造成政府投入的有效回报率降低,投入效益得不到实现。进而迫使许多社会力量撤出或不进入社会福利服务领域,严重影响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③将老年公寓集中在远离人群的偏僻郊区,不利于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及参与社会的发展。许多老年人产生“已被隔离”、“打入另册”的感觉。加上这样的老年公寓价格一般都比较昂贵,一般老人住不起,致使一些已建成多年的老年公寓至今无人问津。④缺少统一行业标准,服务人员素质尚须培养和提高。许多省市的养老机构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对其服务质量无法测评和监督。大多数老年机构的管理和服务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或专业技术培训。这在护理老年人,特别是护理生命脆弱的高龄老人时是非常危险和不负责任的。
3推动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建立并不断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从国际经验看,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政府都起着扶持、指导、催化作用,建立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老龄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的立法规章制度,必将为老龄产业顺利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相关的法律文件,为集体、个人以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组织及个人在我国国内兴办为老服务机构提供政策依据,也使负责这项工作的老龄或民政部门有章可循,便于操作。
同时,应在调研、试点基础上,尽快制订统一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办法,为各地方制订和实施老龄产业政策提供参照依据。政府有必要在老龄产业发展初期,根据老年人需求的成熟状况和老龄产业领域的发展特点,将老龄产业的发展加以正确定位,分阶段适时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制定出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使得老年人的大部分需求尽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解决。
3.2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口的购买力
制约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障碍之一,就是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购买力有限,“未富先老”。老龄人口收入的增长有赖于老年人口保障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保障机制的健全,提高老年人购买力水平的一个根本举措就是要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保证并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水平,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加大对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把商业医疗保险定位为对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重要补充,多元化运作医疗保险基金,发展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好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尊老敬老的精神文明建设,保证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得到合理的经济赡养,解除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
3.3加强消费教育,引导老年人转变消费观念
老年人消费观念更新与否,也关系到老龄产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要促进老年人消费观念转变,必须让老年人意识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适度消费是必要的。今后不仅要加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还要扩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范围,积极引导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同时应加强消费教育,提高老年人消费能力。其中包括:第一,加强基础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终身教育,提高老年人自身文化水平,如开办老年大学等。第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帮助老年人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增强维权意识,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犯。第三,通过多种形式,向老年人普及消费知识,帮助老年人科学消费。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篇5
未来,奥巴马政府期望通过扩大针对工薪家庭的税收优惠,推广带薪休假和学前教育,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免费的社区大学教育,加大对研发、制造业和互联网的投资,实现给中产阶级家庭减负,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目标。
“中产阶级经济学”的提出对美国社会而言有紧迫的现实意义。2000年以来,作为美国社会经济基石的中产阶级穷困化的趋势日渐明显;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拉大了美国的贫富差距,中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化。
根据美国统计局的数据,2000?2013年,美国年收入低于3.5万美元的家庭在家庭总数中的占比从31%增加到34%,而同期年收入在3.5万?10万美元的中产阶级家庭占比从45%下滑到43%。
究其根本,美国中产阶级的衰落有经济、人口结构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200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速,企业在创造和管理全球供应链上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可以方便地在全球找到劳工工资最低,政府税收最优惠的地方。美国近年来的多项研究和民调都认为,美国中产阶级是这场经济全球化大潮的输家。
其次,美国人口结构不断老龄化也加剧了中产阶级家庭收入的减少。美国人口结构不断老龄化也加剧了中产阶级家庭收入的减少。美国二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在本世纪初以来逐步进入退休年龄,极大地改变了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占比。
再次,政府并未采取有效政策来减小经济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对美国中产阶级的打击。在分配政策上,不论一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都明显偏向富裕阶层。在一次分配领域,美国企业的收入分配明显偏向管理层。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发现――1978?2011年,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收入增长了725%,而普通劳工的工资增长幅度则小于6%。
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美国工会势力日渐衰微,目前工会覆盖的美国私企员工比率不到7%,导致劳工在与资方的谈判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在政府主导的二次分配领域,美国也并未像加拿大和多数西欧国家那样推行强有力的社会再分配政策,提高中低收入家庭薪水。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篇6
关键词:“二孩”政策;大学生;生育观
一、潍坊学院大学生在“二孩”政策实施后的生育观状况分析
本课题以潍坊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400名在校大学生开展网上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个人情况”、“大学生对‘二孩’政策的了解和建议”、“大学生自身的生育期望”等方面问题。收回有效网络问卷数据400份,有效率为100%。
(一)大学生的个人情况与家庭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所调查的男女比例相当,男生占48.28%,女生占51.72%,这将使调查结果更合理,而不会因为男女观念差异出现太多偏差。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从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再到在完全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中国生育政策的逐步调整背后是中国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虽说全面实施二孩,是结合逐渐发展的国情对生育政策的逐渐改变,但是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够做到将全面二孩更好地实施下去,也便成为了我们大学生研究的话题。及时调查为政策及时做出反馈和建议,也是一种无形的社会现实价值。
调查中发现,有5.91%的学生对“二孩”政策非常了解,0.69%的学生对“二孩”这一政策是比较了解的,48.77%的大学生对“二孩”政策略微了解,甚至有2.32%的人不清楚有这个政策的存在。同时,我们针对大学生对“二孩”政策的态度也做了相应调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是支持国家这一政策的,仅有小部分学生是不支持的,而保持中立态度的也有不小的比例。被调查者中有62.07%的大学生认为开放二胎的生育政策还是可行的,有32.02%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5.91%是拒绝的。针对这部分不了解,不支持政策的同学,我们应加大对二孩政策的宣传力度,制定方案帮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充分认识树立科学、健康生育观的重要性,用积极理智的心态来对待生育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的生育观及对影响生育观因素的看法
对于生男生女的问题上,调查结果表明:60.1%的大学生认为生男生女是一样的,剩下的人群中生男孩生女孩的比例也接近1:1(想生男孩的有21.18%,而想生女孩的人数占有18.72%)体现出90后大学生的生育观没有出现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这是值得肯定的。
而在影响生二孩的因素上,大家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65.02%的大学生认为有家庭观念的影响,有的家庭因为一脉单传,所以在为了保证自己的家族不在自己这一代中断,就必须生一个儿子,这就有可能出现超生的情况。85.71%的大学生认为经济状况是很重要的因素,认为在经济状况良好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和教育程度,才能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并能够健康成长。17.73%的大学生认为生二孩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也有部分人不想要孩子。还有9.36%的大学生认为生二孩有着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造成了大家有着不同的生育观念。51.72%的大学生认为国家政策是很重要的因素,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人们生育观念的多样化因素,对于合理的应积极支持而对于部分超生和不生的人群也应该积极引导她们,基于中国国情形成科学合理的生育观,这也正是“二孩”政策的实施愿景所在,让更多的人们加入到生二孩的行列来减轻孩子的养老压力,和减缓老龄化对社会的压力,让孩子更能健康成长,家庭更加和睦,社会更加和谐。
(四)国家人口基本概况
联合国公布的社会老龄化标准显示,2000年的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就已经有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趋势。然后,联合国科研机构大胆预测,自2022年开始,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我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然而,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将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即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就会出现未富先老现象。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社会所需要的年轻力量也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而变化,这使我国不得不实施二孩政策,从单独二胎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国家一直在努力改进生育政策以应对老龄化、养老压力、经济发展等各种问题。
二、总结
(一)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对“二孩”政策积极关注,通过问卷调查中的开放式答题中得到大学生对生育政策的建议总结后如下:第一,可以针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政策,针对不同学历的人群实施不同的政策。第二,希望国家能够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因为很多家庭想养二孩却局限于经济基础不足,而没有办法生养二孩。第三,对于人口出生率较低的地区,可以实行鼓励生育,从而有利于减缓老龄化进程。第四,希望社会可以做到男女平等,因为很多公司、企业一直都存在性别歧视。第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实时调整国家生育政策,在实施“二孩”政策的同时,要对其相关方面(医疗、教育等)加强制度的改善和实施。第六,大力普及“二孩”政策,但不强制“二孩”政策,希望自己的意见能被尊重。
(二)当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性别结构的失衡,中国的人口结构正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一些隐忧。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并且接受了较多科学的思想观念,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在生育子女的观念上更趋向于合理性,也从中显示了我们90后大学生的生育观明显的现代化特征。体现在对于生育子女的“重男轻女”观念弱化、及时关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科学合理的思考生育问题,这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利的,但有一部分同学仍然存在落后、消极、不科学的生育观念,表现在对生育政策的不关注,仍然受封建落后观念的影响等方面,这说明还需要对大学生积极的去引导,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生育观,用积极理智的心态来对待生育问题,进行现代生育观的指导,端正部分大学生的生育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毅,普遍允许二孩民众和国家双赢[J].社会观察,2012;9:23-25.
[2]王广州,胡耀玲,张丽萍;中国生育政策调整[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12,217.
[3]陈岱云,高功敬,于晓丽,刘静;生育意愿调查报告[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李晴琴;对大学生生育观的调查――以HH大学为例[J].才智;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