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的区别范文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是我们本土的艺术文化,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广西民族民间的美术。因此,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需加强对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传承和弘扬我地区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必备手段。只有加强对我们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了解、发现和深掘,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传承和弘扬;

广西高中美术欣赏教育教学中,对中外纯美术的教育研究及运用较多。但对自己本土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却关注较少,形成这一现象有多种因素,但关键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缺乏民族自信心,从而引发对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民族民间美术的种类接触较少,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亦对民族民间美术与民族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之知甚少,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几乎于漠视状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不同种类的具有典型、代表、特色、优秀的作品进行鉴赏,领略民族民间美术的种类,领会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和体会民族民间艺术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民族民间美术,从广义来讲是相对于汉民族的各少数民族的艺人们或普通老百姓所创造的美术;从狭义来说,则是指相异于正统美术(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宣传画、漫画等)的民俗美术,它纯粹根植于民间,创造于民间,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或以此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所创造。它不像纯美术那样出于纯粹的欣赏目的而创作,而是以实用为创造前提,或用以美化环境,或用以丰富民间民俗活动,或应用于日常生活。

广西地处祖国南部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民族。广西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地域沿着自身的生活轨迹,保持和发展着本民族优秀传统的艺术。它们从一开始就受到民族心理民族崇拜和民族习俗的影响。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侗族的建筑、水族的编织、瑶族的刺绣、毛南族的花竹帽等等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贯穿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风俗民风,显示出各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艺术资源宝藏。在大量的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中,保留着更多的古老式样,原始艺术形态或称之为原生态形态特征显著,是民族艺术的“活化石”,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是繁荣我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需更多的加强对我们本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是传承和弘扬我地区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必备手段。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活的需要又促进了美术创作的发展,体现在造物的实用功能上,人们生活提供帮助和对生活的实际改善。出于这种功能和目的,这种美术创作自然是一种真诚、淳朴和源于生活的,在内容形式上以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的要求,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因而才使得艺术风格质朴真诚。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民间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有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绝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它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老百姓常说“我想什么就画什么,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广西民族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生动可感的形象,一切都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来体现的,离开了艺术形象就不可能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许多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和实物充分运用了大量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媒介,以创造艺术形象的审美活动为基本过程,通过个体内心自由境界的不断实现,从中享受和领悟自由愉悦。因此,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堂上充分得用最能体现广西少数民族的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和实物展示给学生。极容易唤起学生的美感,尤其是每个图案、纹样、每一种造型、色调或构图等具体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表现,使学生容易接受和领会,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故事传说,如“百鸟衣”、“一幅壮锦”、“长发妹”等等,使学生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滋养。这些对于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均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可以直接请当地少数民族的能工巧匠到课堂上表演刺绣、剪纸、印染、编织等技艺,起到传播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作用,同时在审美愉悦体验功能上激发学生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兴趣,关注和探究。

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的思想。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加强对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必将会不断地丰富或在某种程序上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同时也使蕴涵着几千年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的文化内涵得以发扬光大。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的美术,只有加强对我们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了解、发现和深掘,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罗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广西;河池;546400)

参考文献

[1]甘幼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中学试用课本美术欣赏》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的区别范文

本文介绍了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及其现状,并对学校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进行了论述,从学生的视野出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对康巴地区美术进入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美术资源问题策略意义

康巴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部,是藏、汉、彝、羌、回等22个民族聚居地,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古老的石砌高碉、崩溃,展示了古代羌人的迁徙和流向。藏族文化古城德格印经院,拥有比较丰富、完整的藏文书版。古朴厚重的民俗风情,流派纷呈的藏戏、供神的酥油花、风格各异的锅庄,弦子和踢踏舞蹈,独特的藏族服饰、银饰、藏刀以及独树一帜的藏族绘画和雕塑,神奇奥妙的藏传佛教等,为世界人民所关注。但这些丰富而神奇的文化宝藏并未有系统的研究和文本资料的详细记载,所以在继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细节的变异和种类的流失。而康巴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种类繁多的康巴民间美术资源

康巴地区是我国民间美术蕴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征、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个性,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包括三大类别:工艺设计类(如银饰品、藏刀、酥油花、藏式器皿、服饰等)、建筑类(如道孚民居、甲居藏寨、石砌高碉等)、民间绘画类(如唐卡画、岩彩画等)。

1.唐卡画

“唐卡”藏语音译,泛指供奉在藏传佛教寺院内的各种佛画,内容以佛像,佛教故事为主,也有少数历来传说题材。唐卡画的风格独特,一般善于运用贵重的黄金,白银,与各种矿物色彩颜料为制,工艺精细而精美。唐卡源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明初随着格鲁派的创立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并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质朴淳厚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各民族的绘画精华,使之更臻完善,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枝奇葩,唐卡在佛教文化中更是独树一帜,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品。

2.酥油花

酥油花是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最早产生于苯教。藏传文化艺术"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如今正悄悄向世人展现着她的神秘。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其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国外盛行的蜡像艺术,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表现丰富的的内容。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十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兽,个个精致、写实、而其姿态神韵力求传神达意。因此,酥油花所塑的人物禽兽、花鸟鱼虫、无不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3.服饰

康巴服饰俗称康装。康装又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特区服饰等。康巴服饰男装服饰差异不大,女装服饰差异尤为典型,形成地域风格。服饰美观大方,并随地区不同略有差异。康巴服饰以色彩鲜艳为其显著特色,衬衫以白、大红、蔚蓝、桃红、桔黄等颜色为主色调。服饰大胆的色彩、别致的款式和精致的配饰都充分显示了其实用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唯美性。

4.道孚民居

道孚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绝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它有纯藏式和藏汉结合式两种,前者居多。不论哪种结构,都是白墙红(棕)壁花窗,“品”字滴水檐,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排列有序。由于道孚地处青藏高原、鲜水河断裂带,日照长、风沙多,昼夜温差大,属“四季无暑,一霜成冬”的典型高原气候,于是聪明的道孚人便巧妙地利用本地建材精心打造居室,使其冬暖夏凉,且尤为抗震。

5.银饰

银饰种类繁多,有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图案新颖活泼,做工精巧。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金鱼、宝瓶、胜利幢、、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宝伞)和一些龙、凤、鸟、祥云等作为装饰图。

6.藏戏面具

面具主要用于寺庙跳神和藏戏表演时使用。藏族的面具艺术在藏族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分为五类(宗教中的佛、神的面具;各种动物面具;妖魔鬼怪面具;藏戏中的温巴面具;藏戏中的角色面具)主要用泥作原料制成,也有少量用木头或金属制成。

二、康巴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康巴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由于交通不便、地势偏远则使其较少遭受破坏,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目前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保存已面临诸多问题:

1.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岁数年迈,年轻人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使本土的民间美术产生了传承上的危机。

2.部分地方民间美术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得不到有利修善和保护。

3.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土传统民间美术的课程更少甚至没有。虽然地处藏区但很多同学却根本不了解这些民间文化。

4.相对研究民间美术理论的较少,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不够等。

保护民族美术文化首先要从教育入手,要使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美术课堂。

三、康巴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技法,鼓励支持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践。

2.加强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在高校中实时开设相关民间美术课程。让高校培养部分热爱民族民间美术的学生,为传承民间美术做贡献。

3.不断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观念,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将我们的民族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和利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欣赏课、理论课、,还是技能课,需要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实践环节。

4.设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将优秀民间美术作品展出。这样既可以为教学提供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还可以将其收藏传承。

5.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了实地研究,尽可能以图文形式留存有关民间美术工艺流程与作品特征,对民间艺人进行访谈,了解其身世背景、制作工艺发展演革等。

四、康巴民间美术资源走进课堂的意义

将康巴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课堂中来,非常重要。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使民族民间美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学校美术教育也输入了新的血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有了更直观更贴近生活的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美术的意义,给美术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的区别范文篇3

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藏族格外引人注目,这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独特的民族个性及文化形态密切相关。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是我国藏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各藏区的美术创作既具有自身的地域特点,又呈现出共同的民族特色,其中以西藏地区的美术创作最具代表性。藏族美术是藏族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在以往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主要是通过藏族服饰、唐卡、金属工艺品等获得对藏族美术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藏族美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艺术,使自身面貌更加丰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藏族美术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藏族美术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内、国际上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藏族美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进人21世纪后,西藏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交通、通讯的不断改善,使相对封闭的雪域高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便捷,西藏本土艺术家及留居西藏的内地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方面相互借鉴,共同为西藏美术创作的繁荣做出贡献。一部分本土画家坚持继承传统,采用藏族本土绘画的材料、表现技法等,创作了一批反映新时代藏族人民生活并具有较强装饰风格的作品。如计美赤烈的《高原魂》、巴玛扎西的具有浓厚藏文化色彩的《燃灯节》、《藏历年》,以及拉巴次仁、格桑等创作的新唐卡《盛世和光》、《珠峰神韵》等;十世班禅画师尼玛泽仁则在吸收中原绘画和西方艺术技巧的基础上,将藏传佛教绘画推向新境界,形成独具特色的新藏画,如《元蕃瑞和图》、《格萨尔王》等。

油画在西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不少藏族画家从事油画创作,曾在中央美院接受过系统训练的次仁多吉,运用西方现代油画材料、技法表达表达藏族人民的审美诉求,创作出一系列表现主义油画。而另一部分以韩书力、余友心、叶星生等为代表的由内地赴藏并长期留居西藏的画家,则借鉴藏族传统绘画形式,将他们在内地掌握的水墨画、工笔重彩画、油画、水粉画的技法运用到藏族题材绘画的创作中,创作出形式新颖又不失高原特色的作品。需要指出的是,西藏及其他藏区的美术教育也在新时期得到较快发展,在本土艺术家的培养及藏族传统美术的传承和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藏区高等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开设了美术专业,有关藏族美术的科目也不断增多,使得藏族传统美术成为高校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部分,为系统持久地继承与发展藏族美术提供了保障。

以上提到的当代藏族美术,主要是围绕着主流艺术。在社会上层活跃着主要来自藏区政府主管下的各文化机构及高等院校美术工作者,他们的美术创作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体现了精英艺术追求高格调、创新性、个性化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与内地主流艺术存在相通之处。尽管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术创作者都在努力在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衔接点,但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消解、弱化了藏族传统美术的特色。值得重视的是当代藏区还活跃着另一支美术创作队伍,就是民间画师和手工艺人,尽管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不及前一类艺术家,但他们更了解藏区普遍民众的艺术需求,其作品直接面向大众,特别是基层藏族同胞。其中有部分画师及手工艺人服务于藏传佛教寺院,他们的创作活动更多受到来自宗教及民间本土艺术模式的制约,较之上层艺术家,这部分民间美术工作者更加重视延续藏族美术的传统。许多手工艺人还是藏区各藏传佛教寺院的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师的直接传人或再传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