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坚持以科技和政策为支撑,以加强示范区(片)建设为关键,以发展专业化服务为重点,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进一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优化结构,创建品牌,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不断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目标任务

全市水稻亩产达550公斤以上,较上年提高2%,总产稳定在35万吨,水稻优质率达90%以上,其中高档优质米比重占85%,发展订单生产35万亩,项目示范区亩增效益100元以上。

当涂县(包含博望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重点实施好“30万亩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和“2个农业部万亩水稻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项目,其中省级核心示范区水稻单产较前五年平均提高2%以上、部级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稻米优质率达100%,稻谷订单收购率达90%以上。

三、工作重点

1、加快优质品种推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优质稻生产发展,稳定双季稻生产,扩大中迟熟一季稻品种比例,进一步调整优化水稻生产结构。由于今年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可进一步扩大粳稻种植面积,力争粳稻比重达60%。在主导品种推广上,中籼(组合)以两优6326(皖稻119)、广两优4号、Y两优302等为主;单季粳稻以当育粳2号、宣粳9397、武运粳23等为主。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要针对近年来水稻生产普遍存在的有效穗不足、田管粗放、肥水运用不当、病虫害危害重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技术路线。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套,重点集成推广以旱育秧为主的培育壮秧技术,以栽足基本苗为基础的增穗技术,以增施穗粒肥为核心的精确施肥技术,以浅湿交替为重点的水管防倒延衰技术,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等为重点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以机械化育插秧为主体的轻型高效生产技术和以防御高温热害、倒伏为重点的避灾减灾生产技术。明确关键技术环节,提高技术应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

3、推进高产示范区建设。高产示范区建设是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也是水稻高产技术集成应用的展示窗口。各地要按照县区建有万亩辐射区、乡镇建有千亩示范片、村建有百亩核心区的要求,全力推进高产示范区建设,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促进均衡增产。当涂县要重点实施好“30万亩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和“2个农业部万亩水稻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项目。要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加强粮棉油作物高产创建管理意见的通知”精神,创新运行机制,推行“五统一”服务,即统一种植模式、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实现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械作业“四个100%”,努力提高示范区建设水平。

4、发展稻米产业化经营。引导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稻米购销或加工龙头企业,参与水稻示范区建设,与农民签定订单,实行优质优价收购,示范区订单收购率达90%以上。大力培育稻米专业合作社,创建和完善植保、农机等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切实提高水稻生产组织化程度。引导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稻米精深加工,培育创建知名品牌,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实现水稻增值增效。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政策、有措施、有落实。要通过督促指导、跟踪检查、媒体宣传、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营造促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氛围。农业、财政、科技、粮食、统计、气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目标任务实现。各级财政要统筹落实项目专项经费,增加资金投入,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今年国家、省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政策,各地要大力宣传,做到政策家喻户晓。要进一步抓好水稻良种补贴、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政策落实,完善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强化配套服务,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政策不走样和及时落实到位。加大水稻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力度,在种子供应、工厂化育秧、机插秧、配方肥使用、统防统治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开展政策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和应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

3、强化技术服务。要及早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机制,强化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培训。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开展农资市场大检查,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产品,确保水稻生产安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要结合“科技进村入户”、“科技特派员”等活动,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鼓励技术人员与种粮大户、稻米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技术结对,开展面对面服务。要加强水稻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动态监测,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组织示范观摩考察,提高基础服务能力。加快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技术服务模式,多形式推行良种统繁统供、秧苗统育统插、肥料统测统配、病虫统防统治、稻谷统订统收等专业化服务。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萍乡市;杂交水稻;粮食安全;科技创新;良种推广

作者简介王朝新(1961-),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生。(湖北武汉43007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粮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粮食产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萍乡市是中国水稻主产区江西省一个重要的稻米生产区和水稻生产技术创新区,地处赣西湘东,现辖芦溪、上栗、莲花县和安源、湘东区及萍乡经济开发区,拥有农业人口124.47万,耕地面积69.57万亩;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天气类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603毫米,日照数约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适应南方籼稻生产。本地区人多地少,水稻种植技术和单产水平高,优质高产稻种业初具规模,水稻技术创新体系相对完善,全年种植水稻面积超过100万亩。因此,回顾总结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确定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战略不仅对于萍乡市在新的形势下处理好粮食主产区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关系,做大做强萍乡市杂交水稻产业链,增强萍乡市杂交水稻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成就

水稻是萍乡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作历史悠久,品种类型众多,常年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产量占粮食总产的95%以上。萍乡俗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但是萍乡市农业以精耕细作闻名,是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和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区,农业科技和杂交水稻育种与耕种技术在江西省处于领先地位。

(一)以萍乡市农科所为依托。以颜龙安院士为核心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形成

在萍乡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中,萍乡农科所是最重要的研究单位。萍乡市农科所创建于1971年,主要从事

水稻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属国内最早开展杂交水稻选育研究开发的科研单位。

颜龙安院士是萍乡市农科所从事杂交水稻主要创始人,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40余年,1970年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2年育成我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A”,为1973年我国实现水稻“三系”配套及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73年育成“汕优2号”、“矮优2号”、“汕优3号”等一批强优势组合,加速了我国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应用,1987年,他在水稻中首次发现了显性核不育资源。2005年至今,以颜龙安领衔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又选育出“金优458”等5个组合,“金优458”,2006年百亩示范验收亩产达616.7公斤,列为江西省2006-2007年超级早稻推广品种。

(二)杂交水稻繁育技术不断创新,社会贡献巨大

萍乡市杂交水稻的研究和种植在我国起步最早,可以说是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策源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颜龙安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萍乡科研人员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籼优二号”等优良品种,比常规水稻品种每公顷增产1100公斤至1500公斤,成为我国主要杂交水稻品种之一,并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87年,该科技创新团队发现的“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经部级鉴定,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20世纪80年代,萍乡市水稻研究人员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得到大面积推广,全国先进工作者、高级农艺师钱怀璞培育出的7307、8901、9206等良种不仅为萍乡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而且得于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稻谷600余万吨,产值60亿元。

在萍乡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中,颜龙安院士是最重要的研究者,以他为核心的萍乡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团队选育的“珍汕97”不育系,自中国应用杂交水稻以来,应用面积每年都占全部应用面积的50%以上,仅1982-2003年,“汕优”系列杂交稻累计推广18.7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56.13%,累计增产稻谷1874.4多亿公斤。“珍汕97A”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系,加上该团队研究的其它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成果大面积应用,可以说,萍乡市农科所对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三)萍乡杂交水稻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相结合,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稳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南繁制种”是杂交水稻种子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内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进步和杂交水稻面积的扩大,各省制种基地纷纷内迁。萍乡市“南繁制种”人员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承担着全国水稻“南繁制种”的重任。目前,萍乡常年在海南制种的育种队有100多个,“南繁制种”人员5000余人,制种面积在5-10万亩,拥有各种农机具500多台套,仓库晒场等固定资产过1500万元。30多年来,萍乡海南“南繁制种”基地制种面积累计达118.69万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11亿公斤,约占全国“南繁制种”任务的85%,常年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全国籼稻产区提供优质种源,种植面积累计达1.58亿亩,粮食产量累计达600亿公斤以上,加快了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平抑了水稻种子价格,保障了市场供应,促进了我国杂交水稻科研发展。

为加强农作物种子南繁工作的管理,促进南繁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农业部成立了国家南繁办,

江西省成立了南繁工作站,萍乡市成立了萍乡市南繁管理站和萍乡市南繁制种协会,并组建了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以天涯公司为龙头,制种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大户为基础的杂交水稻“南繁制种”产业,初步形成了杂交水稻产业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500万元,总资产达1.1亿元,年产值1.6亿元,年实现利润2500年万元,现有职员162人,专业技术人员12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20人。现任董事长张少虎,农学本科毕业,在海南从事制种十余年,具有丰富的制种经验和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专业团队正在开创萍乡杂交水稻制种的新局面。

二、萍乡市杂交水稻种植在全国的地位及经验

杂交水稻技术对于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得到举世公认。萍乡市虽然由于耕地面积比较少,水稻总产量所占全国稻谷份额很小,但新世纪以来,杂交水稻种植普及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杂交水稻所占比例,为萍乡市作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基地提供了水稻产业基础和试验平台,对全国杂交水稻的推广起到示范作用。

(一)萍乡市杂交水稻种植推广普及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具有示范作用

杂交水稻技术问世,在中国的推广应用迅速发展,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发展较缓慢,杂交水稻平均普及率一直徘徊在60%~65%左右,很难超过70%。而萍乡市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的策源地,大力开展杂交水稻良种推广进村入户工作,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切实提高杂交稻良种良法的入户率、到位率。新世纪以来,杂交水稻普及率快速上升,到2008年,萍乡市水稻播种总面积98.95万亩,其中杂交水稻97.9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8.9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萍乡市的芦溪、莲花两县建立了200个杂交良种科技示范户,示范面积10万亩以上;湘东区、上栗县、安源区建立了100个以上良种科技示范户,上栗县、湘东区示范面积5万亩以上,安源区示范面积2千亩以上;开发区培育50个以上良种科技示范户,要求良种科技示范户良种覆盖率达100%。根据合理布局、连片种植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稳定、抗逆的要求,积极推广杂交水稻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扩大主推品种播种面积。2008年早稻主推淦鑫203、金优463、先农3号、金优213等品种组合;中稻主推扬两优6号、博优141、准两优527、博优752、两优036等品种组合;二晚主推金优207、天优998、博优752、丰源优299、岳优9113等品种组合。2007年萍乡市各县区杂交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见表2)。

(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实现杂交水稻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目标

萍乡市杂交水稻繁育和种植科技不断创新,使萍乡市成为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2008年,萍乡市水稻播种面积97.7万亩,总产47.81万吨,亩均产量达到了489公斤,水稻平均单产再次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萍乡市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不断的科技探索,繁育了系列水稻新品种,改善了水稻稻米品质,提高了农民种粮效益。萍乡市大力实施优质稻生产工程、良种繁育工程、万户科技示范工程,引进和推广早、中、晚稻优质新品种(组合)83个,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40万亩,使粮食优质率达94%以上。在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萍乡市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使最新的杂交水稻技术直接为农民所用。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20户左右示范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将最新、最适应的优良品种、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在田头推广给农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确保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能深入到户、落实到人,使科技兴粮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机制的创新,使萍乡市水稻单产出现了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经过专家对萍乡市2008年早稻高产示范片测产,最高单产达到680.9公斤。

三、萍乡市发展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萍乡市杂交水稻单产和普及率虽然在稳定增长,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增长,水稻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效益呈下降趋势,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混乱,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市场上杂交水稻品种多乱杂,技术服务不到位。早稻品种很多是农户自留种,如栽种历史悠久的老品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种子经销商经营的组合有很多个,其中有不少是同组合不同名,也有少数用老组合换新包装、新组合的名,影响了水稻良种的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萍乡市水稻种子市场经销商销售的种子数量达到50余种。许多种子经销商对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不了解,特别是有不少盲目引种的组合,不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导致高产品种不高产。不少农民只重视新组合而不重视新的栽培技术,不能充分发挥超级杂交组合的增产作用。种子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数售后技术服务不到位,绝大部分不具有种子的基本常识,售后服务严重滞后,而种子使用者也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种子种后怎样管理,能否适应自己的田块,种子的丰产性难于体现,最终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影响了杂交水稻科技创新的实际生产效率。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改革开放近30年,中央与地方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虽然有一定投入,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多数地方是“望天收”。

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据有关部门调查,2008年,萍乡市农资价格和全国一样明显上涨。肥料平均上涨40%,其中钾肥上涨126%,磷肥上涨66.6%;农药平均上涨30%;种子价格略有上涨;农膜上涨15%。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很大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的效应,抵消了国家提高对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收益和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所带来的收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同时,农资价格上涨还可能会诱发假、劣农资充斥市场,给粮食生产造成严重损害。种粮不赚钱已是粮农的普遍心态。在粮食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农产品价格低迷,种粮比较效益低,增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种粮效益低,农民不愿种粮。粮食生产下滑表面上是受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结构调整的影响,深层原因是种粮不赚钱。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已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妇孺老幼,农村就出现了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的现象,这也严重影响杂交水稻的推广。

四、稳定杂交稻种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气候变暖,中国耕地资源将越来越稀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除了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靠农业科技进步来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稳定发展杂交水稻生产任务艰巨而又意义重大,必须采取有力的战略性措施来确保杂交水稻生产的稳步发展。

(一)加大科研投入及品种引进,加快品种更新

加大科研投入及品种引进,加快品种更新是提高水稻单产、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以推广良种良法、加强配套服务为途径,各水稻粮食主产农技部门要积极引进优质中晚稻新品种,加快优质早稻稻基地、优质中晚稻基地、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必须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结合农业科技示范万户工程的实施,在督促县区搞好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举办水稻免耕栽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等培训班,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抓好水稻高产示范工作,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的水稻高产示体系。

(二)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杂交水稻稳定发展

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正在启动,补贴范围在不断扩大,补贴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地政府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严格执行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把种粮补贴发放到种粮者手中,而不是按面积均分,要把良种补贴真正补在良种推广上,要把直补全额补到农户手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系统完成现代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孱弱,功能差是各地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普遍存在排灌渠道不通、堰塘淤积、蓄水能力差等问题。各级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系统方法,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力度,经过若干年,完成现代农田水利设施和水利网络建设,形成粮食高产区、专业区,大幅度提高粮食主产区县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自然风险,为粮食安全提供现代物质基础设施条件。

(四)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进一步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之路,建设以国家基层推广体系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成分推广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要重视引导和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要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加快建设以种子引进繁育推广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要抓住撤乡并镇的机遇,按照当地优势产业布局和区域性的要求,重新整合基层农技推广力量,突出重点,强化为产业服务的意识,围绕当地优势产业调整推广力量,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设一批区域性的综合农技推广中心服务站,成立一批围绕产业服务的专业服务队,集中推广力量,服务优势产业。特别要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疫病预防和控制机制。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在于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而这一过程主要依靠农接推广体系来完成,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提升现有农业科技队伍的服务功能。加大现有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及时吸纳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科技推广队伍。整合现有几个农林场站的科技人才,新建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把社会管理功能移交给当地乡镇政府,集中精力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生产示范。二是成立乡镇农科站。将站所建设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解决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将他们从农资经营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和高新技术的推广。三是配备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每村至少一人,可将此纳入村干部编制,在转移支付中解决其待遇。

(五)切实保护耕地,充分合理利用好耕地资源

萍乡市人多地少,农工与粮经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要坚持杜绝乱占滥用耕地和损害耕地质量的现象发生,要严格执行《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依法保护好耕地。要用更加科学的耕作方式利用好耕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和各种中微量元素肥;实行水、旱轮作,扩大油菜、豆类作物种植面积。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禁工业废水、废渣侵入耕地。继续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修整机械通道,以满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依法保护基本农田。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综合配套技术,突出结构优化、主攻单产、规模经营、节本增效,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目标任务。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万亩(早稻万亩,中稻万亩,晚稻万亩),旱粮万亩。发展优质稻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面积万亩。粮食总产要达到亿斤以上。要实现上述目标,全市要建立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其中水稻个,杂交玉米个,大豆个;红薯个千亩示范片。

具体任务是:等县区要各建立个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各创办个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双季稻平均亩产公斤以上;要建立1个万亩玉米示范片,平均亩产公斤以上;各建个万亩大豆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公斤;要各建立个千亩红薯示范片,平均亩产鲜薯公斤以上。

二、实施要求

(一)县乡联动,以县为主。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县区为主体,乡镇村配合,提升粮食高产创建水平。

(二)突出优势,科学选点。突出粮食生产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选取的示范点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规模连片种植。

(三)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加强粮食高产创建考核评估、测产验收和示范点建设规范管理工作,细化县级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推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有序开展。

(四)整合资源,全力推进。整合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和农业资源,做到科技先行,部门整体协作,整体推进。

三、实施内容

(一)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各县区要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高产创建活动要求,有选择的确定粮食高产创建的主推品种,确保万亩示范片良种覆盖率达到。结合生产实际,适合推广的水稻参考品种:早稻有株两优、株两优、金优、陆两优、陆两优、早籼31号等;中稻有丰源优、Y两优号、准两优、金优、金优、两优等;晚稻有金优、T优、岳优、金优、T优、晚籼号等。玉米品种有联农号、科玉号、三北号等;大豆品种有春豆、号等;红薯品种有超然、辐1号、豫薯等。水稻万亩示范片要做到高产和优质结合,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生产。

(二)大力推广应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各县区要因地制宜,选择一批有增产潜力、易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的粮食生产实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推广。在万亩高产示范片内,要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水稻:要搞好品种搭配、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防止刈青过早。重点推广抛秧、免耕抛秧、旱育秧、频振式杀虫技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

玉米:因地制宜增加种植密度,适当早播,推广宽窄行种植,推广配方施肥。重点推广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及玉米、大豆、红薯间作套种技术等。

红薯:大力推广高产、高淀粉红薯良种和起垄栽培。

大豆:引进推广大豆新品种,改净种为间作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努力抓好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工作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科学制订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方案和预警机制,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要准确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预报动态。要组装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配套技术措施,要信托公司、企业组建专业防治队伍,签订约束双方义务责任的合同文本,连片开展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确保示范片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全市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要达到72万亩。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依法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药行为,全面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确保粮食产品质量安全。

(四)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年要继续重点抓好水稻和玉米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要科学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明确肥料品种、施肥量、施用时期和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确保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要严格做好对各种肥料的质量监督和抽查,查处违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

(五)推进机械化生产。重点推广水稻生产的机耕、机收,促进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提高粮食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购置农机具。

(六)建设标准粮田。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有利机遇,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农田建设等,切实强化示范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最大效率地利用好国家给予优粮工程、种子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改进粮食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各县区对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要做到早部署、早动员、早安排,要制定实施方案,落实高产创建的各项组织和技术措施,并将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实施方案于月底前报市农业局。

(二)组织实施。各县区要结合本地粮食高产创建的实际情况,选择好万亩示范点和主推品种。按照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制定符合当地条件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村驻点。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举办技术培训,组织现场观摩和交流。要建好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档案,做好生产日志,记录生产过程和主要的生产管理技术措施。

(三)测产验收。根据粮食高产创建的实际,市里分别在月和月进行两次测产验收评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万亩示范片生产情况开展自测和预估,水稻、玉米、大豆在成熟前~天进行理论测产。市农业局对县区高产创建示范片自测和预估的结果进行汇总、排序,然后组织有关专家验收。

(四)总结表彰。年底,市里将对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先进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各县区农业行政部门要及时做好资料整理和汇编,做好总结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成立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编印相关技术资料,全面统筹部署各项工作,开展粮食高产技术指导、培训和测产验收工作。各县区要相应成立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技术到位。

(二)加大建设力度。按照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要求,各县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粮食高产示范片要适当实行资金扶持,支持开展良种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各县区对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扬,调动其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