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南方地区;水稻;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79-01

我国在水稻种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水稻的质量也较高,并且国家在相关的政策方面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扶持,因此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在不断的增加,一方面能够促进水稻产量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水稻的栽培技术对于水稻的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同时也会影响到水稻生长的质量,因此,正确的栽培技术在促进水稻高产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1.做好水稻育苗管理

良好的稻苗是开展高产栽培的基础,所以,首先就要从培育壮苗开始。水稻的育秧苗床要选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等,运输方便的地方,而且水稻秧苗适合土质肥沃的土壤中,最好是稍微偏酸的土壤。秧本田比例大小要安排适当,应根据本田地力情况、自然条件、插秧密度、秧苗素质、育苗及移栽方式等确定,一般667m2本田需绿色育苗面积5~7m2即可。做育苗床时,要施用一定量腐熟好的猪粪,一般3~5kg/m2,浅翻10cm,然后耙碎整平。另外,苗床要坚持常年培肥,秧苗移栽后,秧田地要耕作施肥,实行复种。营养土的配置也要搭配科学合理,一般成分构成为:60.00%的无盐碱无草籽的园田土或旱田土,40.00%的优质腐熟的过圈粪,还要有适量的水稻壮秧剂,然后均匀混合后即可。苗床是水稻育苗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立枯病,作为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防治难度较大,防治时要坚持壮秧剂中使用与浇灌同步使用。方法是用菌克毒克15mL/m2,对水2.5~3.0L喷洒。

2.构建高光效群体

南方水稻高产栽培应以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理论和技术0以及三高一稳0栽培技术为指导,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即在适当压缩群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体的分蘖能力来确保群体适宜穗数,使群体内个体的数量和质量达到高度协调统一,逐步建立起后期具有高光合生产力和物质积累能力的高光效群体,达到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形成大穗,进而提高结实率、粒重和经济系数而获取高产。抽穗至成熟期高光合生产力群体的形成定型于抽穗期。

3.水分管理

水稻是需水最多的作物之一,掌握好灌溉的时期与水量,做好水分管理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首先是在返青期要保持水层,护苗3~4d,水层深度要根据苗龄和天气状况确定。也可以在植物表面适当喷施新高脂膜,以防止病菌入侵;其次就是水稻分蘖期,一般可在田间先灌1次水,之后保持浅水层3~5d,以后让其自然落干,等到田间没有明水但土壤尚湿润时,再灌水1次;再次是分蘖末期至穗分化期,分蘖期一般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即脱水搁田,分次轻搁,每次搁田时间为4d左右或者掌握在叶龄0.5叶,当田中间土壤出现3~5mm级细裂缝时再次覆水。另外,要选择时机喷施壮穗灵,以强化水稻生理机能,提高授粉、授精及灌浆质量,增加百粒重。

4.灌溉管理

灌溉是水稻种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充足的灌溉对水稻的高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加强对水稻的灌溉管理。及时、有效的灌溉能够使地表的温度不断的提高,改善土壤的透气透水性,能够充分满足水稻的生产对水量的需求,为水稻提供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当前,我国在农田灌溉方面大多采用的是节水灌溉,这种灌溉方式能够降低农业灌溉的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在进行灌溉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来决定灌溉的时间,不能盲目的进行灌溉。

5.病虫害的防治

在水稻秧苗生长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病虫害,则会对秧苗造成损害,轻则影响水稻的产量,重则造成大面积的绝收。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恶苗病、稻瘟病、立枯病等,而常见的虫害则主要有潜叶蝇、稻飞虱、稻叶螟等。当水稻秧苗发生病害时,要及时的给予处理防止其扩展,在选用农药时,要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比例,掺水进行搅拌后,洒在水稻的秧苗上。在必要时需要请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以此实现药效的最大化,对未发生病害的区域给予及时的预防。当虫害发生时,可以使用农药,也可以通过利用虫害天敌的生物法进行解决,从而消除虫害,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6.关于推广普及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种植的技术含量,我们应当像重视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一样地重视我国自己的水稻栽培科研成果。江苏凌启鸿教授的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理论和技术,以及浙江蒋彭炎研究员的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技术,都是我国水稻栽培研究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成果,许多地区应用该技术都能增产一成以上。如能在南方普遍地推广和普及这些先进的栽培理论和技术,将会使我国水稻产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认为:把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理论和技术,以及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技术列入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重大科研推广项目,编写出版农民能看懂的可操作性强的普及小册子。举办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培训班和高研班,使从事水稻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能普遍掌握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并通过他们能普遍地推广到南方稻作区农民群众中,真正为农民群众所掌握。

7.结语

总之,水稻是南方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起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在农作物管理体系中,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稻产量势在必行。有关人员应该从做好水稻育苗管理、构建高光效群体等方面加强水稻管理,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少洪,张小芳,简玉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1(10)

[2]张红.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07)

[3]张军,陆继海.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吉林农业.2010(09)

水稻栽培管理技术范文

1.水稻育秧管理

1.1品种选择和适时播种

在品种挑选时,应选择高产优质、抗逆力强、抗病虫害强、成熟饱满、产量在1000斤以上的杂交水稻品种,以实现增产效果。为了确保种子的适时生长,在确定播种时间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状况、气候条件、品种特征以及前后茬种植作物。如果播种时间过早,水稻的发芽与生长时达不到温度、湿度等要求,会出现烂种甚至死苗的现象。如果播种时间过晚,水稻生长不能得到适应的气候环境,如抽穗扬花期碰到高温伏旱等,直接会降低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因此播种时间选择应确保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以上,此时播种不仅出苗快且齐,而且烂秧少,秧苗生长健壮。

1.2整理土墒和育秧技巧

在苗床选择时应注意背风向阳、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而且还要选择排灌方便的土地。为了给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应进行土墒整理,深翻细化、施肥灌水、堆闷沤置等一系列处理工作,特别是基肥的施加,应以农家肥做底肥,然后使用磷、钾肥作为辅肥以增加地力和提供秧苗生长的营养元素,同时还要做好苗床的消毒。在播种前为了减少种子病虫害的发生以及提高出苗率,要对其进行处理。如晒种、消毒、筛选、浸种、催芽等,在此过程要掌握水份、温度、气候等因素,避免催芽时温度过高,使种子失去发芽力,露白后可进行播种。播种前要将土壤浇透,然后根据地理条件确定栽秧密度,进行合理密植。播种可使用定距播种器或撒播等方法,注意播种密度的均匀,也可以使用塑料秧盘,但是要将秧盘表面上多余泥土清理干净,以免串根。播种后应每平方米秧地用2.5克(含量70%)敌克松,兑成600倍液喷雾,杀灭土壤病菌,以防治立枯病,然后在种子上洒一层细土轻轻覆盖,以保证发苗整齐,然后再进行浇水补充。播种后要覆盖地膜,膜内温度应随着秧苗的生长阶段逐渐下降,出苗前控制在35℃以下;一叶期控制在25℃左右,二叶期控制在20℃左右,然后慢慢揭膜炼苗,如果遇到低温寒潮可覆盖地膜以保温。同时秧苗生长在不同阶段应施加相应的肥料以促进其生长。如在2叶1心时可施加断奶肥,在4-6叶期应注意促根促蘖,防治稻秆蝇2-3次。在移栽前3-4天施加送嫁肥,施尿素8-10g/m2,以便在移栽时能够带土移植,减少秧苗适应新环境出现的问题。

2.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1秧苗移栽和肥水管理

移栽可选择手插、抛(钉)秧、机插等形式。移栽的密度要综合考虑包括品种类型、产量、地力条件、种植形式等。施肥还应以有机肥、无机肥配合使用,促进使用水稻专用复混肥。水稻在栽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氮磷钾元素的施加,根据种植的总量与测土配方进行定量,确定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及氮磷钾肥的比例系数,一般亩施氮肥应在10-15kg,氮、磷、钾的配比为1:0.5:0.8-1,其中氮元素的施加是提高水稻单产的关键。施加氮肥的几个关键时期为底肥(移栽前)、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等。底肥的施加应注意控氮增钾,以增强地力。分蘖肥可在移栽后5-10天和15天分2次施用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促花肥和保花肥是增施穗肥的重要时期,可以促进大穗,这两次施加氮钾的总比例为10%-20%和30%。水份的控制是秧苗生长的又一关键技术,可以通过水份调整土温,改善水稻生长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生长和深扎,从而提高根系的活力。在插秧时应浅水进行,水层在2-3cm,分蘖时应露泥以促进分蘖。够苗达到80%-90%时要进行晒田控苗,多次搁田以减少苗木徒长,促进通风。施钾肥后应薅秧中耕1次,间湿间干,以促进练根,交替灌溉可以促进灌浆。浅水孕穗时,应切忌干旱。散籽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以提高结实率。在收获前的5-7天应进行断水,适时排水落干,以避免影响灌浆和品质。

水稻栽培管理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表现及栽培技术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5-0052-02

随着种子管理体制的改革,近几年来,种子市场上销售的水稻品种增多了,同时也带来了老百姓不知选什么品种、种什么品种好的问题,造成老百姓还在盲目信任老品种、种植老品种的现象,其结果是老品种抗性差、产量较低。针对这些情况,为推进我县的品种更新更换工作,比较、鉴定新育成或引进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在我县种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其推广价值。特筛选了几个新品种进行我县杂交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试验田设在澜沧县勐朗镇麻卡地。现将试验过程及结果阐述如下:

一、试验基本情况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有B1、B2、B3、B4、B5、B6、B7、B8、B9、B10、B11、B12、B13(汕优63对照品种)。

1.2试验方法

该试验为杂交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不设重复,但设对照(汕优63为对照品种)。

2.试验田基本情况

2.1田块选择及管理措施

2.1.1试验地情况:试验地安排在勐朗镇麻卡地组水稻田中,海拔1060米,东经99°55′21″,纬度22°34″,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600毫米。土壤为砂泥田,肥力中上等,大田前作空闲,田间管理严格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排灌条件较好,适时灌水、晒田、施肥、除草、防治虫病。

2.1.2试验经过

育秧方式为湿润薄膜育秧,于1月13日播种,经一犁两耙后于3月10日移栽,移栽规格为20×14cm,密度按3万丛/亩实施,秧龄56天,亩施基肥(复合肥15:15:15)18㎏,移栽后第二天用“丁草胺”化学除草,3月19日施分蘖肥,亩用尿素12kg,普钙17kg,5月6日打药用“三环唑、叶枯灵”防治穗瘟、白叶枯病,试验期间未发生病虫严重为害情况。于7月6日-9日收完,收获时各品种单数、单打称重计产。

2.2观察记载及室内考种

田间记载按标准执行,在试验过程中观察生育期、分蘖动态、株型、叶姿、叶色表现,进行病虫害及抗性调查,成熟后每个品种取样5丛,进行室内考种。

2.3试验期间天气状况:今年降雨早,植株分蘖期雨水充沛,整个试验期间气候基本正常,未发生干旱和水灾,未受灾害性气候影响。

二、试验结果

1.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分析

1.1试验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见表)

参试品种生育期在163~177天之间,最长的是“B7,B9,最短的是B11,B13;最高茎蘖数相差不大,每亩在30~39.3万之间,最高的是B6,最低的是B2;每亩有效穗在16~21万之间,最高的是B12,最低的是B10;成穗率在46.5~68.3%之间,最高的是B10;株高在76.4~94.2cm之间,最高的是B9;穗长在20~23.2cm之间,最长的是B5;总粒数在116~177粒之间,最多的是B10;结实率在74.5~89.3%之间,最高的是B5;千粒重在26~31克之间,最高的是B12,最低是B3,B4,,B6,B9,B10。

1.2试验产量结果与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参试品种平均亩产在431.4~653.4kg之间。踉对照汕优63相比,所有参试品种都有所增减。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均亩产居第一位的是B5,亩产为653.4kg,增产率为16.7%;居第二位的是B4,亩产为644.7kg,比对照增产15.1%;居第三位的是B8,亩产为635.4kg,比对照增产13.5%。次之分别为B12,B6,B10,B11,B9,B3,B2,B1,B7。其中减产最高的是B7,减产128.6kg,减产率为22.9%。

2.品种综合评价

B5,亩产居第一位,为653.4kg,比对照增产116.7%,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好,生育期164天,该品种株高适中,为88.7cm,分蘖力强,亩茎蘖37.2万,亩有效穗18.9万穗,成穗率一般,穗长23.2cm,穗实粒125粒,结实率89.3%,千粒重28克,易落粒,株叶穗型好,杆壮叶色浓绿,田间长势好,抽穗整齐,后期熟色好。

B4,亩产居第二位,为644.7kg,比对照增产15.1%,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好,生育期168天,该品种株高适中,为89cm,分蘖力强,亩茎蘖37.2万,亩有效穗20.4万穗,成穗率一般,穗长20cm,穗实粒128粒,结实率88.9%,千粒重26克,易落粒,株叶穗型好,杆壮叶色绿,田间长势好,抽穗整齐,后期熟色好,外观品质好。

B8,亩产居第三位,为635.4kg,比对照增产13.5%,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好,生育期169天,该品种株高适中,为90㎝,分蘖力强,亩茎蘖33.9万,亩有效穗19.5万穗,成穗率一般,穗长22.2cm,穗实粒128粒,结实率88.9%,千粒重27克,易落粒,杆壮叶色绿,叶片挺直,田间长势好,抽穗整齐,外观品质好。具有综合性状好、高产、优质、高抗叶瘟、穗瘟、白叶枯病等特点。

B12,亩产居第四位,为620kg,比对照增产10.7%,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好,生育期168天,该品种株高适中,为90cm,分蘖力中等,亩茎蘖30.3万,亩有效穗21万穗,成穗率高,穗长21.9cm,穗实粒110粒,结实率85.9%,千粒重31克,易落粒,杆壮叶色绿,叶片挺直,田间长势好,抽穗整齐。具有综合性状好、高产、优质、高抗叶瘟、穗瘟、白叶枯病等特点。

三、试验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