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球康复训练作用范文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66

脑梗死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突然起病,致残率高。患者承受着病痛折磨和生活的不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压力、负担。现对本院收治的67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67例,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1岁。左侧肢体偏瘫29例,右侧肢体偏瘫38例。

1.2入选标准①均经头颅CT、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患者系初次患脑梗死。②全部病例偏瘫诊断明确。③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可以配合护士进行康复训练。④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1.3早期康复训练

1.3.1床边训练

1.3.1.1良肢位设计良肢位设计可有效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①仰卧位:患者仰卧,面部转向患侧,胸椎伸展,患侧肩关节及臀部下方各垫一枕头,防止肩关节后沉、髋关节屈曲外展。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楔形垫,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②患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垫支具。背部放一枕头依靠。③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下面支具支持。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支具支持[2]。

1.3.1.2变换包括主动横向移动、向健侧翻身及返回动作、向患侧翻身成俯卧位动作、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位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床上移动及床上生活自理能力、缓解痉挛、加强患侧上下肢随意运动和控制能力。预防压疮及性低血压的发生。

1.3.1.3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①在绝对无痛状态下训练,动作宜慢,预防挛缩。②早期肩关节活动应在正常活动范围的50%,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做肩肱关节屈曲、外展运动,一手固定上肢,一手扶持肩胛骨。③肩关节内外旋运动,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腕关节在90°范围内。④腕关节的背伸运动,一手固定腕关节,另一手扶持手掌部,全关节范围活动。⑤掌指关节被动运动,一手固定腕关节,另一手协助手指完成最大范围的屈曲与伸展运动。⑥髋关节充分伸展,一手将健侧下肢充分屈曲,固定骨盆,另一手下压患侧膝关节。⑦髋关节内旋运动,一手托住小腿近端,另一手扶持足跟向外侧摆动。⑧踝关节背屈,一手固定患足踝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下方牵拉跟骨。⑨用手活动跖趾、趾趾关节。

1.3.2床上动作训练①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可以抑制患手手指屈曲内收痉挛,抑制上肢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可诱发上肢分离运动。患者仰卧位,双手交叉,患侧拇指在上方,健手手指分别插入患手指间,握手上举,反复练习。②双手交叉摆动训练:在上项训练基础上,上举后向左右两侧摆动,反复练习。③辅助抬腿训练:患者仰卧位,用健足从患侧N窝处插入并沿患侧小腿伸展,将患足置于健足上方,上抬,反复练习。④翻身训练:a.仰卧位到患侧侧卧位:患者仰卧,护士位于患者患侧,患者健侧上下肢抬起并伸向护士方向,同时躯干向患侧旋转。b.仰卧位到健侧侧卧位:患者仰卧,将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双侧上肢左右摆动,利用躯干的旋转和上肢摆动的惯性向患侧翻身。⑤搭桥训练:患者仰卧,双下肢曲髋、屈膝,双足全脚掌着床,护士协助控制患侧下肢,臀部尽量抬高,使髋关节充分伸展,膝关节屈曲。可抑制下肢伸肌联带运动,易化分离运动。⑥坐位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患者取端坐位,伏于训练球上进行前后左右各方向推球训练完成躯干的屈曲、伸展及左右侧屈运动。患者若可以独立维持坐位时,护士应对其肩部及躯干从各方面施加外力,诱导患者的平衡反应。⑦从坐位到立位训练:双侧足底着地,两脚平行,站立时身体重心向前移,患侧下肢充分负重,髋关节向后方摆动可防止膝关节过伸展或是伴有踝关节跖屈内翻。

1.3.3步行准备阶段训练①立位平衡训练:患者立于平衡杠内,双膝关节轻度屈曲(约15°)护士用双膝控制患者的下肢使其外展、外旋。②单腿站立训练:患侧单腿站立,面前摆放20cm高凳,将健侧下肢踏在上面,护士一手向前推患侧骨盆,使髋关节伸展,另一手置于健侧躯干,协助患者练习重心转移,然后返回原处。

1.3.4步行阶段训练平行杠内步行训练:首先将平行杠的高度调节在与患者股骨大转子相同的位置,患者立于平行杠内,伸出健手握住平行杠,向前迈出患足,利用健手、患足两点支撑迈出健足,同时注意握杠的手从握杠扶杠手掌按压平行杠。

1.3.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衣、吃饭、如厕、洗澡、修饰等,护士与家属共同参与到训练中,指导和鼓励患者以积极的态度接受训练。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实际承受能力,循序渐进。

1.4观察指标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肢体活动能力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入院时患者Barthel指数为(33.12±6.32)分,Fugl-Meyer评分为(19.35±1.47)分;康复护理6周后,分别为(61.17±7.63)、(51.11±2.18)分,护理后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

3小结

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促进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及时评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结合病情采取有效措施,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早期、科学、合理的肢体训练,能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尽早恢复[3]。

参考文献

[1]蔡业峰,贾真,李伟峰,等.中文版Barthel指数对多中心测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4(11):486-490.

[2]于兑生.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2.

巴氏球康复训练作用范文篇2

运动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猝死(Exercise-relatedsuddendeath)的简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有关资料,我们将运动猝死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

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中最为严重的实际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公元前492年,古希腊战士Phidipides将胜利的消息从马拉松平原带回雅典广场后突然倒地死亡,可能是国际上已知的最早一例运动猝死[1]。近年来,美国[2]、芬兰[3]、西班牙[4]、英国[5]、东德[6]、日本[7]、以色列[8]等国家都报道了他们社会各阶层发生运动猝死的情况。大多数研究表明,除了少量病例外,运动猝死都是有因可查的,运动猝死前有些人有先兆症状或者经过体检能够发现,所以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加以预防。因此,只有通过对运动猝死的大量调查研究,掌握其规律,才有可能减轻它的危害,保护广大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健康。

目前我国对运动猝死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最多例数的调查报告为46例[9]。有关我国运动猝死的详细情况,包括发病率、病因学等尚不明确,尚无法对运动猝死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了解我国运动猝死的基本情况,以便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为选拔运动员和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服务。

1.资料和方法

1.1调查范围和对象

依据我国对运动猝死的定义,在全国范围内对建国以来可能发生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运动员、教练员、学生等经常从事运动训练和体育工作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1.2调查方法

①线索追踪:以课题组的名义向全国有关部门(主管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人事部门、各体工队的卫生部门以及部分大、中、小学校等)发函询问,寻找线索;根据线索,要求了解情况的人员依据统一的调查表格填写;必要时派人外出调查,并由各地的有关单位(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学院)协助开展调查。②收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多年观察和随访的病例。③查阅有关的专业文献报道(《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死亡原因依据病理诊断;无病理诊断时,则根据死者当时表现、既往病史以及所做的特殊检查来确定临床诊断。

2调查结果

本课题组共收集运动猝死病例82例(包括46例已先期发表),共涉及全国19个省市,最早病例为1968年,最近的一例为1998年1月。

2.1人群分布

在82例病例中,男性72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为7.2∶1。年龄范围在9~67岁之间,平均年龄:33±16.53岁(77例)。40岁以下49例,40岁以上27例,6例年龄不详。年龄分布高峰在30岁以下,其中又15~20岁最多见。年龄及性别分布。

2.2参加运动情况

在82例病例中,经常从事运动训练和体育活动(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在校学生)的有58例,其他人群有24例。猝死者参加的运动项目分布较广泛,共涉及15种运动项目,以田径、篮球、慢跑、足球、排球为多见。运动中死亡43例,运动后24小时内死亡39例。

2.3死亡原因

本课题组所调查的82例运动猝死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心脏性猝死,有58例(70.73%);其次为脑源性,有13例(15.85%);呼吸系统疾病3例(3.66%);中暑、急性胰腺炎、胸腺淋巴体质肾上腺皮质薄小各1例,原因不明5例。有23例诊断经尸检证实。

在58例心脏性运动猝死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心肌梗塞(22例),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11例),再次为心肌炎(8例),其它心脏性猝死包括非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病、阿氏综合征、冠状动脉内膜纤维增生、梅毒性主动脉炎各1例,无法准确定名的心脏性猝死13例。

13例脑源性猝死包括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溢血,1例脑血管畸形。3例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心病、哮喘急性发作各1例。

40岁以下以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和心肌炎为最多;40岁以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

3.讨论

3.1运动猝死的发生情况

与其它运动性疾病相比,运动猝死的发生率并不高,但因其后果直接危及生命,一直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Koskenvuo报告芬兰1948-1972年间入伍士兵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2.3/10万人/年[3]。Lynch(1980)报道了10年英国男士兵运动猝死发生率为3.5/10万人/年[5]。前东德1982-1989年间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0.25/10万人/年(Kabisch&Funk)[6]。Ades(1992)估计美国运动猝死发生率约为0.4/10万人/年[10]。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目前尚无法完成全国范围内调查,因此无法统计出我国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但从我们收集的病例来看,我国运动猝死所涉及的人群较为广泛,年龄从9岁到67岁,职业涉及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大中小学学生、工人、士兵、知识分子以及离退休干部等,提示我国的运动猝死发生情况并不乐观,尚需进一步引起重视。

3.2运动猝死发生的影响因素

运动猝死危险的程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国外有研究发现,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时间节律性,一天中在早上9~11点钟或醒后3小时内为最高峰,一周中的高峰为星期一,一年中的高峰为冬季[11]。提示内源性和/或人体的活动以及外在的事件诱发了猝死的发生。有关运动猝死是否有时间节律性未见报道。由于我们的资料尚缺乏完整性,在已知发病时间的病例中,5例在晨起锻炼时发生,1例在上午,1例在傍晚,提示运动猝死也可能受时间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Myers等报道在100例猝死病例中有40例24小时内有急性心理应激因素[12],提示心理应激也影响猝死的发生。在我们的病例中,有2例大学生在体育测试时死亡,1例中学生在毕业体育加试时死亡,另1例中学生在准备毕业体育加试时死亡。当时运动量均不大,认为可能与考试时心理压力过大有关。还有1例是在篮球训练结束后打牌,兴奋过度死亡。

国外报道,运动猝死的高危年龄为30~50岁,以40~50岁为高峰[13]。我们的调查显示,已知年龄的77例运动猝死者平均年龄为33±16.53岁,年龄分布高峰在20岁以下和20~29岁,均较国外报道低。我们认为我国运动猝死发生年龄较早,可能与我国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练不很普及,以及基层医疗水平不够发达,未能对青少年期的一些先天性异常及时作出诊断并采取预防措施有关。

对性别的分析显示,猝死者男女性别比例为7.2∶1,跟国外报道相似。认为女性发生率低可能是由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低,不愿参加大负荷的运动,对疲劳或其他过度负荷不易耐受等原因有关。

影响生理负荷和猝死危险性的运动特征包括: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肌肉收缩方式(静力性或动力性)。猝死的危险性随运动的绝对强度或相对强度的增加而增加[14]。我们的调查显示,在82例运动猝死病例,共涉及15种运动项目。排在前6名的运动项目依次为:田径(包括中长跑、短跑、跳高)17例,篮球13例,慢跑11例,足球、排球各5例。除一些运动强度较大或是竞争激烈的项目外,一些强度小的运动如慢跑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尚未能显示运动强度与运动猝死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澄清把运动员死亡事件都归咎于运动训练本身的误解。

3.3运动猝死发生的原因分析

根据文献报道,绝大多数的运动猝死系心脏性猝死。我们的调查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在82例猝死病例中,心脏性猝死有58例(70.73%),其中,又以心肌梗塞(36.21%)、先天性心脏病(15.52%)和心肌炎(13.79%)最常见。

冠心病患者运动时,心肌需氧量增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更易导致血管痉挛、心肌缺血,从而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梗塞,甚至猝死。本课题组所调查的22例因冠心病心肌梗塞死亡病例中,有10例为教练员或体育教师,1例为退役篮球运动员,平均年龄43±9.40岁(10例);而我国报道的普通人群冠心病猝死发病高峰男性为50~59岁,女性60~69岁[15],根据拾景达等的研究[16],我国的教练员多数来自优秀运动员,青年时期有长期运动并摄食高脂肪、高热能和高胆固醇饮食的历史;从事教练员工作后,体力活动减少但仍摄取具以上特点的伙食,且在教练工作中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高血脂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这也可能是教练员因心梗猝死较多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1例体院学生(21岁),2例专业运动员(1例篮球,18岁;1例短跑,21岁)在大强度运动中死亡,均为临床诊断,其发病机制尚有待探讨。

11例因先天性心脏病猝死的病例中,有5例为马凡氏综合征,其中2例经尸检发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马凡氏综合征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引起骨骼、心血管和眼部病变,诊断往往依靠超声心动图检查。国际上因马凡氏综合征运动时猝死的最著名的病例为美国排球运动员海曼。本课题组所收集的5例病例均具有体型瘦高的外部特征,3名为篮球运动员,另外两名分别为排球和跳高运动员,死亡前均未能明确诊断。提示在运动员选材时,除重视外部条件外,进行详细的体检,注意除外本征是很重要的。本课题组成员曾通过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发现国家女排前主攻手XXX患有马凡氏综合征,而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加以正确处理,从而避免了类似美国海曼那样的悲惨事件发生。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包括1例尸检证实为右冠状动脉先天畸形,1例有梗阻性心脏病史,3例有先天性心脏病史,具体不详。

Munscheck报道了10例运动员猝死的心肌炎病例,认为心肌炎为运动员猝死的常见原因[17]。本课题组共收集到8例心肌炎病例,在心脏性猝死中占第三位,已知的其中2例死前曾有病毒感染史,此外,还有1例因医院抢救成功未列入统计的病例,医院诊断也为病毒性心肌炎,提示:病毒感染时应慎重参加剧烈运动。

脑性猝死在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病例中也常见到。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从而易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本课题组共收集脑性猝死13例,涉及脑溢血、脑血管破裂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已知的有3例有高血压病史。除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其余年龄均大于40岁。

有人认为,胸腺淋巴体质,肾上腺皮质薄、机能不全可使机体应激能力低下而导致猝死。本课题组收集1例,尸检发现为肾上腺皮质薄。本课题组还收集到1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例支气管扩张、1例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例哮喘急性发作,其与运动的关系尚有待于探讨。

3.4运动猝死的预防

运动猝死作为运动医学领域最严重的实际问题,如何预防和避免其发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Michaelpratt把对猝死的预防划分为三级,初级预防是在既往没有心脏疾病的人群中进行,因为有25%的猝死者来源于这一人群;次级预防是在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异常的人群中进行,因为猝死的绝大多数既往患有冠心病;三级预防是治疗急性心跳骤停以防止发展为心脏猝死[18]。

具体到运动员而言,初级预防是指要保证医学检查(包括一系列的运动试验)和随访。国外报道的运动员健康检查包括常规体检和赛前体检,体检通常包括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肺部的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等[19]。已有研究证实,在健康检查中配合应用超声心动图并不会增加经济负担和延长体检的时间,从而有助于更好的鉴别运动性心脏和病理性心脏疾病,以及发现潜在的致命性的先天性心脏病[20]。

对于普通人群,初级预防更多的应是加强对病人的宣传教育:如推荐中小强度运动,强调适宜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修改游戏规则以减少对抗,根据环境运动等等。

次级预防的关键是减少危险因素和及时发现前驱症状。Droryy(1991)对1974~1986年发生运动猝死的20名以色列士兵进行调查发现,其中70%有前驱症状:40%有劳力性或非劳力性晕厥;30%有胸痛、急性胃肠道症状或发热[8]。Garsona’Jr.(1993)分析了287例年龄小于21岁的长Q?T(Q-T间期大于0.44秒)症候群病例,其中有症状的病例中9%有心脏停搏,26%有晕厥,10%有癫痫发作;这些人中67%的症状与运动有关。但是,13名经过左星状神经节切除(9人)和心脏除颤器植入(4人),均未发生猝死[21]。这是国外报导预防较成功一例。

三级预防主要是要提供现场医务监督和建立急救计划。我们曾收集到一例大学生跑步时心跳骤停,因现场救护及时,并经进一步住院治疗,最后恢复健康。

4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我国运动猝死的特点如下:

(1)涉及人群广泛,以男性多见。

(2)年龄偏小,82例运动猝死者平均年龄为33±16.53岁,以15~20岁为高峰。

(3)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心脏性疾病,其次为脑源性疾病;

(4)40岁以下以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和心肌炎为最多;40岁以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

(5)常见的运动项目有径赛、篮球、排球、足球和慢跑。

针对上述我国运动猝死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预防建议:

(1)初级预防:重视运动员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健康检查,以识别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强调超声心动图检查,以确认潜在心脏形态功能异常;

巴氏球康复训练作用范文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成功应用体外膜肺氧合和双心室辅助装置救治一名大面积心肌梗死、重度心力衰竭、心跳骤停患者。

患者58岁,曾有冠心病,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本次为再发急性下后壁、侧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极差,已发生急性肺水肿,生命垂危。进入心外科监护病房后,经大剂量药物治疗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循环支持病情仍不能维持稳定。经股动、静脉插管安置了体外膜肺氧合生命支持系统,使患者的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下来。由于心肌缺血严重,心脏几乎无收缩功能,肺水肿不能很快减轻,为病人进一步手术矫治心肌缺血和人工心脏循环辅助。经过十余小时的手术,心外科终于完成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双心室辅助装置安置,使患者的循环逐步稳定。

据了解,体外膜肺氧合和双心室辅助装置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有效的人工循环支持装置。可长时间进行生命支持,为病人自身心脏恢复和心脏移植争取时间。目前,国内仅有几家心血管专科医院开展了为数不多的同类手术。此项技术标志着该院重症心脏疾病救治水平迈上新起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切除一巨大肿瘤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一患者切除一巨大肿瘤,实属罕见。

来自江苏兴化的陈先生近三个月突然明显消,体重从183斤下降至145斤,但腹部却越来越大,当地医院初步诊断为:腹部肿块。惟有手术切除。由于肿瘤巨大,手术难度和风险也大,医师和患者都有顾虑,手术一拖再拖,直至巨大肿块压迫胃肠道致使进食困难,影响呼吸,不能平卧,已有生命危险。

中山医院为其做了详细检查后,决定收入院治疗。术中发现肿瘤来自肠系膜,已与肠、肾脏血管紧密粘连,医师们细心分离、剥除肿块,肿块重达18.4斤,35×35×25厘米大小,经过三个半小时,手术终获成功,解除了患者的病痛,现已康复出院。

我国学者在眼部房水中找到HIV病毒载量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在为一名女性艾滋病患者的眼部做检查时,专家从她的眼部前房水中检测出了I型艾滋病病毒。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眼部房水中找到HIV病毒载量。

这名艾滋病女患者于2001年12月被确诊为艾滋病。由于病情发展,患者的双眼都并发了白内障,其中左眼视网膜脱离,右眼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在为她进行了一年的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后,近日为她做了白内障手术,帮助她提高视力。但在手术中留取的患者眼部前房水检测却显示,这里面也有了艾滋病病毒。

据该院感染科专家介绍,房水位于人体眼球的内部。一般的抗艾滋病药物虽然能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但对深入在病人眼球内部的艾滋病病毒却暂时束手无策。所以在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艾滋病病人的眼部也有可能出现艾滋病病毒。

南京军事医学研究所建成植物中药材微量样品库

研制创新中药和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一直是我国医药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日前,南京军事医学研究所参照国际植物样品库的建库方法,建立了一种适合于植物中药材微量样品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适合于一般实验室开展药物筛选和中药机制研究,这也为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综合考察此次研究所建立的疾病特征性样品库的可用性和活性分布情况,科研人员以肌营养不良症(MD)的药筛模型(细胞模型)对MD库进行了筛选。初步成功地筛选到多个utrophin基因激动剂,为肌营养不良的药物开发提供了依据。

研究人员指出,和国外的化合物库及植物样品库相比,他们所建立的样品库为单一的特征性疾病样品库,其针对性强,可提高筛选命中率;同时由于微量,每孔样品量仅为20微克,降低了筛选成本。因此适用于一般实验室对单一疾病的药物研究。

哈尔滨医大二院完成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手术

近日,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手术在哈尔滨医大二院获得成功,医生仅在患者的胸部锁孔处和腹部开了8个直径不足1公分的小孔便为一位近七旬的老汉切除了食管癌。

来自拜泉县66岁的李先生,前段时间体检时发现食道早期病变,几天前李某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食道中下段狭窄性癌变。患者年近七旬,心肺功能弱,承受不了大手术。医院决定采用胸腔镜和腹腔镜联合的方法为该患者实施微创手术,避免开胸、开腹及开颈的“三开”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损伤程度深的弊端。

术中在患者胸部锁孔处打开4个直径不足1公分的小孔,将食道游离,切除食管癌症,随后在患者腹部又做了4个同样大小的小孔,将胃游离,并送至颈部,将连接胃部的食道与切除癌症后的剩余食道吻合。手术历经8个小时的奋战,癌变被彻底切除,手术成功完成。该患者各项生命指征平稳,不日即可痊愈出院。

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提倡治疗早期食管癌采用腔镜技术,由于此类微创技术并不成熟,尚无医院可以完成。1997年,我国实现了利用胸腔镜切除食管癌,但至今腹部和颈部仍需开刀手术。

北京天坛医院救治世界罕见脑膜炎患儿

日前,北京天坛医院成功救治世界罕见脑膜炎患儿。该患者因患急性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在3年的时间里,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反复发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病时颈部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中性为主,蛋白升高。

据专家介绍,此患者的发病与脊髓内的囊肿细胞脱落有关,脱落脑脊液内的细胞碎屑,导致间歇性、化学性脑膜炎发作。这种情况在世界同类病例中是极为罕见的。本病起病急骤,症状通常在12~24小时达高峰,可持续3~7天,最长4周,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每次发作无特殊诱因,亦无任何先兆,每次发作形式、临床表现均十分相似,发作间歇期长短不等,发作与消退迅速,脑脊液压力可达300mmho以上,蛋白达0.6-0.8g/l以上,细胞数显著增加,24小时内以中性多核细胞为主,24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间歇期孩子一如正常儿。

由于此病属罕见病例,其愈后尚需长期追踪。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治愈病毒B19感染患者

人类细小病毒B19可致大病。日前,一名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患者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治愈。

患者年龄5岁,数日前无任何诱因高热不退,此前,被其他医院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病情持续加重。该院儿科专家经详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后,最终确定患者感染了人类细小病毒B19。经过7天抗病毒及支持治疗,现已痊愈出院。

据专家介绍说,该病毒可引起小儿病毒血症,造成肝损害、心肌心包炎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此外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死胎、先天畸形。此病毒在我国儿童中有较高的感染率,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王氏口语病矫治法填补中国康复医学空白

日前,成都口语病医院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合作,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的口语病治疗方法――王氏口语病矫治法有了新突破:已经由原有的呼吸训练、语言训练、心理疏导并行的矫治模式,发展为以心理训练、心理脱敏为主,语言矫治和呼吸训练为辅的社会――心理――矫治模式;口吃由三段式治疗发展为全方位探讨心理根源――实施心理疏导――心理脱敏和语言训练的新模式。

这种治疗方法的研究者,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会长、成都口语病医院院长王伟认为,这一医疗模式的转变使口语病治疗从解决心理问题入手,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疗效当然也更好。

王伟透露,在口语病治疗方法有新突破的同时,他的口语病医院又拓展了新矫治领域,新开设了腭裂术后语言康复和半聋儿童语言康复项目。

(刘文)

宁夏人民医院实施首例人工血管搭桥手术

宁夏人民医院为一腹主动脉闭塞综合症患者成功实施了人工血管搭桥手术。据介绍,此例人工血管手术在宁夏尚属首例。

据了解,内蒙古的患者高先生双下肢疼痛6年,近日,来到宁夏人民医院求医。经医院超声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发现,59岁的高先生腹主动脉、肾动脉水平面以下部分完全闭塞,被诊断为腹主动脉闭塞综合症。

据主刀医生介绍,该病情容易被误诊为腰间盘突出等老年性腰腿疼病,若不对患者及时进行人工血管搭桥手术,恢复下肢血供顺畅,会累及肾动脉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危机患者生命。由于这种手术较为复杂,需要阻断腹主动脉,容易损伤肠细膜血管,处理不好也会对肾动脉血管造成误伤。

甘肃省人民医院成功救治重症肌无力患者

近日,甘肃省人民医院通过三次“换血”疗法,成功救治一名重症肌无力患者。据了解,此次采用双重血浆滤过净化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在甘肃省尚属首例,这一技术填补了该省此项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