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饮食篇1

关键词:饮食文化启蒙教育《食育基本法》

一、前言

日本是一个本土与外来文化的高度融合的国家,在饮食文化方面,体现出了融合的特点:既积极地接受外来的饮食文化以适应现代生活,同时也以传统饮食文化为参照,针对吸收外来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本文以日本近年通过的《食育基本法》为中心,探讨日本在饮食启蒙教育中对外来饮食文化的反思。

二、外来饮食文化的功过

外来饮食文化对日本传统饮食习惯产生冲击主要集中在明治维新时期及战后。特别是战后,各种外来的饮食文化在日本逐渐流行并取得极大发展。受到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比从前摄入了更多的营养,加上包括政府、学校、公共组织等机构等对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视,日本国民的体质更有了较大提升,特别是国民的身高,有了明显增长。

然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因扩大生产的需要采取了高度的专业分工。这种高度的分工方式使我们对社会整体的认识割裂开来,使我们习惯于享用“成果”而丧失了对“过程”的认识。同时,由于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逐渐开始将饮食作为一种事务性的工作。其代表便是快餐文化的盛行。这种快餐的主要形式为“外食”,将食物的消费与生产分割开来。同时因为规模扩大的原因,在原料的采用上也更倾向于低价和量大,客观上造成了对包括粮食在内的海外原料的依赖。

在制定《食育基本法》之前,日本国民的饮食生活出现了如下问题:(1)脂肪摄取过剩,营养均衡的不断恶化。(2)不吃早饭成为习惯、孤食(一个人用餐)、个食(家庭成员各自吃不同的饭菜)的倾向增加,饮食习惯混乱。(3)儿童及学生中肥胖增加、过度减肥、体力不足等对健康的影响。(4)对食品安全丧失信赖感。(5)有关各种食品的健康性及危害性的信息泛滥,缺乏正确的信息。(6)监护人无法正确掌握并管理孩子们的饮食生活。(7)难以在家庭中传承与食材有关的知识、烹饪技术、饮食文化、与饮食有关的礼仪等。(8)食物资源的浪费严重。(9)食物的海外依存日渐严重,粮食自给率低下。

三、《食育基本法》中对外来饮食文化的反思

针对以上问题,日本出台了《食育基本法》,以教育的手段来达到立法目的。

“食育”一词,泛指各种与饮食有关的活动与教育。2005年6月17日,日本公布了《食育基本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饮食启蒙教育。《食育基本法》的前文中,明确指出了食育的对象是儿童,并指出了法律所要达到的目的乃是提出培养国民有关“食”的思维方式,实现健全的饮食生活,构筑与“食”有关的消费者与生产者间的信赖关系,搞活地域社会,继承和发展丰富的食文化,推进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食品生产及消费,推动粮食自给率的提高。

《食育基本法》确定了食育的基本理念及实现该理念的责任主体及基本方式。在这些基本理念中,体现出了日本人对于外来饮食文化,尤其是西方饮食文化的反思。

(一)针对外来饮食文化中非健康因素的反思

如前所述,针对外来饮食文化中的非健康因素,法律指出要通过培养对食物正确的判断力,实现终生健全的饮食生活,从而增加国民身心健康,规定食育必须坚持以下宗旨:提供以食品安全为首的有关食品的广泛信息并就相关内容交换意见,加深对“食”的知识掌握及理解,推动国民实践正确的饮食生活。

(二)针对外来饮食文化中实用主义原则的反思

伴随外来饮食文化而来的是工业化时代饮食的效率与分工,这种分工造成人们对于饮食的形成过程缺乏认识,《食育基本法》指出食育的开展应保证国民广泛的利用家庭、学校、保育所、地域及其他一切机会及场所,广泛开展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的各种有关食品的体验活动,由此加深对饮食的理解。

同时,法律指出日本处于失去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危机中。实用主义指导下的饮食更追求的是简便和规模,因此传统饮食文化的空间受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挤占,同时基于扩大规模压缩成本的考虑,采用国外原料更有利于盈利,客观上也成为日本食品自给率下降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该法律规定:“食育必须如下推进,即充分考虑我国深具传统的优秀饮食文化,灵活发挥地域特色的饮食生活,与环境相调和的食品生产及其消费,加深国民对于我国食品需求及供给状况的理解,并寻求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流。由此推动搞活农山渔村以及提高我国食品自给率。”

(三)针对外来饮食文化中消费主义的反思

因为外食的常态化,用餐成为了一种花钱购买物品及服务的交易,因为支付了对价,所以没有必要对自然和服务者表示特别的感谢。这与前述日本传统饮食观念中“顺应自然”和日本人的感恩意识相违背,因此该法特别指出在推进食育的时候,必须加深国民对于食物来源的感谢之念以及理解。并且作为具体的措施,要求农林渔业者及农林渔业的有关团体“努力积极提供与农林渔业相关的多种体验的机会,使国民对自然的恩惠及与饮食有关的人们的活动的重要性加深理解”。

综合以上三点,《食育基本法》体现了日本将当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问题,着重反思了外来饮食文化,试图以对传统的部分回归为手段,将传统饮食文化与外来饮食文化进行融合,以取长补短,使本国建立更适合时代,适合国情的饮食文化。

四、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的《食育基本法》对于中国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中国在饮食方面的立法,采取的主要是外源性的监管和追究,缺乏一种内源性的长效机制,使国民能够自主地参与到健康饮食当中。同时,随着经济的富足,外来饮食文化负面效应也逐渐明显。因此,我们也需要一部法律,从立法的高度,在全社会的范围对我国当前的饮食文化进行反省,而《食育基本法》这种形式,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原田信男.和食と日本文化日本料理の社会史[M].小学,2005.

[2]施用海.再谈关于日本的食育[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0):4-7.

[3]森田子.食育の背景と-「食育基本法案にして-[EB/OL].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网站ndl.go.jp/jp/data/publication/issue/0457.pdf,2010-10-28.

[4]林水省.我が国の食生活の状と食育の推について[EB/OL].农林水产省网站http://maff.go.jp/j/syokuiku/pdf/genjou_kadai_kai.pdf,2010-10-05.

产后饮食篇2

【关键词】

循证护理;剖宫产术后;饮食护理

循证护(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指护理人员审慎、明智和准确地运用现有的科研结论为基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综合考虑,选用最好的护理措施为患者实施有效最佳的护理[1]。本文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剖宫产术后患者饮食护理中,探讨剖宫产术后患者饮食中的护理对策。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定相应护理措施,通过循证护理,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增强患者术后舒适度和早日康复目的。2010年1月至8月,我们将循证护理运用到79例剖官产术后产妇饮食护理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8月在我院妇产科接受剖宫产的产妇131例,随机以手术日期双号79例为观察组,单号52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6.6岁;对照组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0.5岁。两组产妇在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如下。

1.2.1提出问题术后禁食禁饮是预防麻醉误吸及恢复肠蠕动引起肠梗阻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剖宫产术后产妇禁食禁饮的时间普遍过长。由于禁食禁饮时间过长,导致产妇精神差,恢复较慢,低血糖、消化道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直接影响产后恢复,间接影响护理质量。我们根据临床经验及通过动态收集症状和体征,并结合产妇及家属的需求,通过循证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1.2.2寻求证据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剖宫产术后注意事项和饮食护理的所有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

1.2.3证据评价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查询发现:剖宫产麻醉方式一般采取硬膜外麻醉。在禁食禁饮状态下,体内水分和盐分分泌减少,红细胞压积增加,血液浓缩,红细胞外液减少,导致血容量偏低或不足,不利于术后身体的恢复,特别是产后哺乳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饥饿使交感神经兴奋,易产生烦躁、紧张情绪,尽管可用静脉补液的方法来弥补禁食引起血容量不足,但不具有消化道进食的生理性,也不能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2]。传统禁食禁饮要等到肠蠕动恢复后(排气)。胃容量不增加,但胃液PH值可能很低,增加了危险性[3]。

1.2.4评价相关实证制订并实施计划对上述相关的文献进行评审,获得最佳实证,并与产妇的病理生理知识,以往的护理经验,产妇及家属的个体需求相结合,制订护理计划。具体是:①按当天术后麻醉清醒时间和麻醉师的交班,改变禁食禁饮的传统医嘱模式。提出麻醉清醒后(术后6~8h)可饮用清亮液体,量为平日进食量的50%~60%。因口服液体可刺激胃液排空,有利于肠蠕动的恢复(因为剖宫产不是胃肠手术)。②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纠正医务人员对术后禁食禁饮时间越长越好的误区。③调整产妇和家属的心态,准备好清亮液体,同时医护之间的配合,认真观察并监督患者的病情与进食后的情况,及时给予产妇进食进饮,保证进食进饮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质量。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2结果

实施循证护理后剖宫产术后产妇舒适度明显好转,见表1。

3讨论

循证护理的核心就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现在最好的科学证据对患者实施护理,通过循证护理,提高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护理水平。学会用更多、更有效、更科学的证据指导护理实践,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如产后乳汁多、切口愈合良好、节约了患者的费用等。

3.1转变了护理观念循证护理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护理工作中的常规及理论,强调护理服务应建立在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以找到最佳的护理措施。

3.2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循证护理要求护士必须有熟练的临床业务技能、护理科研及评价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外语水平。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需要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学习知识和理论。

3.3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了运用循证护理,护士更加注意患者的主观感受,主动关心和体贴患者,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使护患关系更加融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宋锦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2003,18(4):292-293.

产后饮食篇3

从近年来桂林旅游发展的情况看,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荔浦扣肉、恭城的油茶等,都已经被旅游者深刻了解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宣传促销上,由于各种节事旅游活动的兴起,桂林的美食旅游活动也逐渐有所发展,例如有桂林市美食节、恭城月柿节、2004年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2007年开始的桂林兴安米粉节等,这些节事活动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整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桂林的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能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少见。目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1.2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地方特色不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1.3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1.4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无法与中国知名的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2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有所选择,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2.1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2.2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2.3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但由于宣传不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2.4加强宣传,拓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渠道

产后饮食篇4

[关键词]智慧;餐饮;管理;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3.132

[中图分类号]G647;F7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3-0241-04

1引言

中国高校伙食改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但是,总体上来讲距离机械化生产或工业化生产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由于是手工操作,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现象。这就使中式餐饮经营面临一种窘境,即在必须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进入了运作管理中的“定制生产”与“规模生产”的矛盾中。因此,必须面对现实,根据中式餐饮生产的实际情况、供应情况和消费情况,采用一种新的餐饮生产模式,实现中式餐饮生产的科学化,来改善或提高餐饮集团的运营水平,为中餐走向世界做好准备[1]。本文针对高校餐饮各环节、不同参与方信息管理需求和生产模式,在智慧建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项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集成,构建可供高校餐饮不同参与方协同工作的管理模式。

2高校智慧餐饮理论

2.1高校智慧餐饮的概念

根据我国高校餐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结合智慧校园[2]理念,多种餐饮企业管理理论,以及多种新兴技术,提出高校智慧餐饮的概念。即高校智慧餐饮以餐饮智慧化为愿景,安全和健康为宗旨,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等智能信息平台,以满足校园餐饮管理功能性和各参与方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构建校园餐饮智慧化环境,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集成和管理创新对餐饮生产的采购供应、原料加工、烹调制作、成品售卖、营养分析、膳食推荐六大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高校餐饮管理理论。

2.2高校智慧餐饮的支撑体系

为高校智慧餐饮提供理念支持的智慧校园;为智慧校园提供理论基础的餐饮信息管理、标准化车间管理、标准化配餐体系、自助称量模式、营养成分分析,膳食推荐系统等理论;为智慧餐饮提供技术支持的普适计算、物联网、虚拟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如图1所示。

3智慧餐饮体系构建

3.1采购供应

物流服务中心负责饮食原材料的采购、检验、供应工作;主抓内部管理并强化供应商监督,健全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坚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严把供货商资质审查关,坚持采购、库存、供货三大过程的流程化操作和关键环节的控制,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无疏漏。开发餐饮管理系统移动终端APP,实现餐饮物资计划申报、采购及验收等工作在现场同步完成,进一步提高餐饮信息管理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建立原材料需求计划的编制、采购配送、食堂单菜核算、菜品价格控制机制、经营情况分析与核算等环节基础信息的采集,建立完整的物资流通记录功能。

3.2原料加工

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中央厨房,配置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食品原料加工集约化生产。中央厨房负责各种主食成品或半成品制作、蔬菜清洗切配等工作;引入米饭生产线、豆腐生产线、馒头生产线、净菜加工线和凉皮生产线等。采用先进设备、现代工艺、规范流程,实现传统食品的加工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准入制度化,杜绝了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有效地杜绝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饮食原料经中央厨房单独处理后,完成食材由毛料变为净料的数据收集,实现饮食饭菜成本的精准核算。通过中央厨房集约化生产模式,实现饮食菜品和主食投料的定量配给,为学生餐厅饭菜投料标准化配餐体系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3.3烹调制作

饮食服务中心负责全校师生用餐食品成品的加工和销售工作;借助餐饮信息管理系统原料供应价格实时联动功能和学生餐厅饭定量投料管理机制,实现学生餐厅菜品单菜实时核算功能,推动其经营核算由原有“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通过建立学生餐厅标准化配餐体系,实现饭菜定量投料管理机制,组建投料标准数据库。严格按照投料标准制定标准化菜单,保证学生餐厅饭菜质量的稳定,妥善解决在原有稳定食堂饭菜价格机制下投料比例的调整引起的质量变化。购置智能化炒菜设备,实现饮食饭菜标准化投料及其自动化炒制,进一步稳定餐厅饭菜质量,降低餐厅运行成本,促进学生餐厅经营管理的良性循环。

3.4成品售卖

使用自助式称量销售系统,建立食堂菜品销售价格与市场原料采购价格的联动机制,实现食堂菜品价格动态销售管理模式,增加食堂饭菜定价透明度,消除学生对于菜价浮动的疑虑,建设和谐稳定校园。称量销售模式的应用,将改变传统份饭和手工打饭中不能按需自主选取的被动局面,满足学校师生就餐多样化的需求,有效避免学生就餐中存在的浪费行为,为实现节约型校园饮食建立长效机制。同时,不但减轻饮食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日常事务流程,而且大大降低食堂劳动力成本的支出和浪费,进一步推动了饮食智能化的建设。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前端《餐饮信息管理系统》的菜品实时价格信息,发送销售数据至后端《餐饮营养分析系统》做营养数据分析,包括就餐卡的管理,就餐者的管理,就餐设备的管理(各个称量销售设备的数据实时更新、上传),统计各个称量销售设备上的消费信息,汇总各个食堂的销售明细,查询各个就餐者的消费明细等。

3.5营养分析

组建菜品营养成分分析系统,建立饮食原料营养成分数据库,实现了餐厅单品饭菜营养成分分析。以称量销售产生的就餐者、餐品名称、重量数据为核心,分析营养摄入与标准营养之间的关系,获取就餐者营养状况数据。引用杨宇轩编著的《食物营养圣经:400食材营养全分析》(修订版,ISBN:9787121165252,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据成立食材营养分析数据库,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六大营养素相关数据,并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中建立食材营养成分分析数据库,以供膳食营养分析计算时调用。营养分析是基于称量销售系统中学生就餐信息和餐饮管理系统中饭菜投料信息,研发营养分析系统,建立食材营养分析数据库和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库,通过营养分析系统计算就餐者近期饭菜营养的摄入情况,并就其结果与营养摄入推荐进行对比,自动生成一定时期内的营养食谱――膳食处方,为就餐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就餐指导,包括对某一营养素近期内摄入过量者或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者肥胖患者的饮食控制或警示提醒。

3.6膳食推荐

组建膳食营养推荐系统;指导就餐师生合理摄入营养膳食。按照营养平衡标准结合根据每个就餐者阶段饮食习惯,制定并推荐适合每个就餐者的标准化套餐。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日常摄入食物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生成营养膳食摄入推荐体系即膳食处方,为学校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膳食服务指导。膳食营养实际摄入分析所需饭菜投料标准数据可直接从《餐饮管理信息系统》中调取。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库的建立与调取研发营养膳食推荐系统并建立学生健康体检信息数据记录系统,将每年学生体检数据(包括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臀比例等信息)录入该系统并予以储存,以供生产膳食营养日摄入推荐量生成时调用。应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调用学生健康体检信息数据,参考膳食营养日摄入推荐量,通过将就餐者近期用餐信息进行营养分析计算,自动生成一定时期内的营养食谱――膳食处方,为就餐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就餐指导。针对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者肥胖患者的饮食禁忌,包括某一营养素近期内摄入过量者,可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中将禁忌的菜品进行采取停售或警示设置,并在终端销售系统进行自助称量销售时禁止刷卡售卖或警示提醒。

4高校智慧餐饮指标评价体系分析

4.1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根据餐饮行业特点,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性等原则,依据智慧餐饮的内涵与特征,设计了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3]。

4.2高校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是评价餐饮智慧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高低[4]。依据多年从业经验确定对智慧餐饮体系有贡献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逐步完善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智慧餐饮理论的内涵和多维性决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和多元性[5-7]。

5结论

智慧餐饮是当前新形势下餐饮服务行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新理念。高校智慧餐饮以就餐师生消费信息数据分析为切入点,一方面通过就餐需求导向自主决定餐饮供给,包括成品饭菜、半成品配料和原材料等需求信息的关联,并依据物料流向的管控需要设置相应职能的组织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完成学校师生餐饮保障供应的服务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就餐情况确定其实际营养摄入量,与标准营养摄入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其提供营养膳食摄入指导。智慧餐饮对学校后勤饮食工作的发展和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节粮行动真正落到实处,逐步形成节约型后勤并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其次,建立菜品价格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联动,使菜价随原料市场价格变动,消除学生对于菜价浮动的疑虑,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再次,通过就餐数据的分析,提供健康膳食指导,改善个体健康水平。

本文以原创的智慧餐饮理论为基础,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高校餐饮智慧化进行研究。目前,本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对于智慧餐饮理论,还是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深度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加深。尽管,本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约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行大量探索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圣果,陈觉.中式餐饮生产模块化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6):75-79.

[2]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3]程云喜.自主管理理论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4(7):488-489.

[4]刘利宁.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6):67-71.

[5]向刚,李兴宽,章胜平.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122-124.

产后饮食篇5

1、饮食的象征意义研究

在饮食文化研究方面,有关饮食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不同群体对其的解读得到了广泛的讨论。首先,饮食承担着某种物质意义。Cook认为,饮食是嘈杂的(noisy)”,他引用Stassart和Whatmore的话指出,一只鸡、一颗洋葱和一磅面粉不会用相同的方式向消费者‘诉说’它们的故事”[10]。其次,饮食承担着社会文化意义。如Jackson等指出,饮食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其社会文化意义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和重塑,并认为饮食在商品链中以产品的形式传递了动态发展的社会文化意义。一方面,饮食能够作为社会差别的标志,反映人们的社会身份。例如Cohen和Avieli在阐述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用餐礼仪时,指出对于西方人来说,运用餐具盛放食物和食用食物是一种文化习惯和文明行为。另一方面,饮食被认为是地方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关于我来自哪里”的身份界定,人们对饮食的选择,反映了他们对某个地方或者该地方所承载文化的情感倾向。例如,Collins指出,对于韩国人来说,泡菜是他们身份的象征,米饭是他们最基础的食物,肉则象征着财富。同时,饮食能够作为人们体验其他地方习俗和文化的途径。例如,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和其他亚洲国家,餐厅往往会把活鱼活兽养在水缸或者笼子里供顾客选择,这种行为在当地文化中象征着食物品种多样、质量优良和新鲜。而西方的游客却会拒绝食用这些新鲜的”食物,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还会动的动物是不能吃的。因此,人们对饮食的选择取决于他们对这种饮食的象征意义解读,即取决于饮食与人们的沟通,但这种沟通时常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群体中形成某种落差和误解。

2、饮食的文化经济研究

近年来,标志人文地理学发展最显著的特性便是重新强调商品文化,即经济和文化的融合。由于现代饮食产业通过将食品的生产和消费与饮食文化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商品文化的表现形式。国外人文地理学关于饮食的商品文化研究涵盖了整个饮食产业链,从饮食的生产、运输、零售和消费的各个方面探讨饮食所起的社会文化作用和人地关系。关于饮食生产的研究往往将饮食与农业及其相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探讨食品种植和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其过程中体现的人地关系。这些研究指出,食品农业受到食品贸易政策和替代食品经济(alternativefoodeconomy)的影响,食品市场的质量转向(turntoquality)”强调了对全球同质化食物的摒弃,而转向对更加本土”和自然”的食物的消费,这一趋势影响了食物的种植和生产。同时,Marsden指出,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人类具有通过社会活动定义自然的力量,将文化”嵌入农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经济,以及农民的日常生活、道德、环境认同和性别认同等问题的研究中。近年来,地理学者们开始从对饮食生产的关注转为对饮食消费的探讨。一些地理学者指出,空间、地方以及消费行为、消费循环和流通是经济地理学重构的核心。在此背景下,与饮食的零售和消费相关的商品链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例如Cook和Crang探索了商品唤起的双重商品拜物教(doublecommodityfetishism)”地理知识,改变了地理学家对产品如何、为什么和在哪里生产”的无视状态,这些地理知识意味着消费者的权力在复杂的全球饮食文化的流通过程中显得越来越衰弱。同时,由于地方饮食能够很好地体现城市的地方性并成为城市的地方品牌和文化遗产,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以寻求新奇的饮食体验为旅游动机,体现城市地方特性的饮食便成为了识别和营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方面,因此旅游中的饮食消费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例如Mak等指出全球化在对地方饮食体系构成了威胁的同时,也成为了为旅游目的地饮食产品再造的重要动力,推动了旅游目的地传统美食及其特殊性的重构。Cohen和Avieli指出人们在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消费行为是相当复杂的,并受到了以往的饮食经验、新鲜感和安全感等方面的影响,认为游客对目的地饮食同时具有吸引和排斥的情感。总之,有关饮食文化经济问题的探讨是现阶段国外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饮食文化研究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方面。

3、饮食的文化政治研究

在商品文化研究盛行的背景下,有关饮食的文化政治研究主要关注饮食作为一种商品,在商品网络中体现的政治问题。在食品的生产方面,Winter指出,西方的饮食再政治化源自1980年代对共同农业政策(commonagriculturalpolicy)的批判,从而使农业和农村都受到开放和冲突政治的影响。与此同时,对食品远距离运输的抵制、伦理消费和道德经济的出现,使消费者更加希望能够清晰获得食品的一切生产信息。这些道德消费者往往抵制垄断的跨国企业生产的食品,而倾向于购买平等交易的食品和本地生产的有机食品和健康的肉类,并支持本社区的农业活动,人们的这种行为使本国政府和主要的食品零售商接受了较大的挑战。对于研究食品农业的地理学者来说,这些趋势使他们的研究从时间(通过记忆和忘记)、空间(通过连结和分离)、可见性和非可见性的视角探讨食品农业体现的道德经济以及个人和集体责任。而由于环境主义以及社会学科对自然—社会联系的关注,将饮食和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探讨其社会作用也是饮食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有关食品销售过程的研究中,Redclift关于口香糖的著作《口香糖:味道的命运(Chewinggum:thefortunesoftaste)》指出,虽然生产口香糖的原材料来自墨西哥,但是它到达美国之后,才被赋予了出生证明”。同时,在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居住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高地森林的生产口香糖的贫穷人口,其利益的新生产和交易规则的实施受到了巨大的阻力。在整个商品网络中,口香糖反映了权力不平等的地区政治经济对口香糖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而另一些学者则探讨人们日常饮食消费活动中的政治因素。Smith和Jehlicka通过对波兰和捷克共和国居民的饮食传记研究,发现饮食是中东欧社会(尤其在社会主义系统崩溃之后)人们感知以及将自己放置于(或感觉自己存在于)戏剧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动荡中的最直观方式,同时指出,该地居民的饮食消费行为反映了他们对自治权的差别性对待、反抗和承担,认为西方(发达)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完全支配了中东欧,也不存在文化霸权现象。这些研究关注的焦点集中于饮食业的商品链、商品流或者商品网络中所反映的道德和责任问题,强调了食品所处的商品网络中蕴含的压迫和抗争。

4、饮食与认同的相关研究

关于饮食与认同的研究中,最为突出的是饮食所唤起的地方、种族或民族认同现象。以往研究表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能够产生和维持他们的种族或民族认同,因为人们往往将美食和某种菜系与某个种族、民族或者国家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决定吃什么”是维护种族或民族认同和地方认同的核心举措。在有关饮食和认同的研究中,学者们运用饮食探讨种族认同的发展和维持以及女性、漂泊人群(diaspora)、移民、流离失所者、被奴役的人群和贫困人群的文化身份认同,研究的主题往往涉及到非白种人(边缘种族)如何被赋予异域风情的标签或妖魔化,边缘群体的饮食历史如何被忽视、挪用或者被占主导地位的族群边缘化,以及这些被压迫的族群如何抵抗。例如,Ray[36]指出,一些白种人作者将某些食物与非洲侨民相联系,并使之成为黑人身份的表征,这事实上是从白种人的视角重新解读黑人的身份,并给食物贴上了种族的标签;Williams-Forson关注食品的失实描述(misrepresenta-tions)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鸡肉在塑造黑人女性身份认同(包括种族认同和性别认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人们的饮食生产和消费行为反映了他们对文化和种族同质化的抵抗。例如,一些非裔美国人在食谱写作中,往往会斥责美国白人对黑人食品的负面描述,并寻求根除烹饪种族主义(culinaryracism)的方式。除此之外,学者们还把饮食与移民的怀旧(nostalgic)情怀相连结,移民不仅运用故乡饮食修复在迁入地的孤独感、疏离感和对故乡的怀念,还利用迁入地资源与故乡饮食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饮食文化,以克服记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分裂。这些移民所创造的饮食体系,被称为怀旧美食(nostalgicgastronomy),因为它通过迁入地的食物再现了移民迁出地的饮食文化,体现了移民对故乡的地方认同和情感依恋,以及在迁入地形成的乡愁。除此之外,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饮食行为反映出的并不是对某个具体地方身份的认同,而是一种世界主义认同(cosmopolitaniden-tity)”。例如,Duruz分析了生活在伦敦和悉尼两个多元民族购物街区附近的两名妇女(一个是英国人,另一个则是拥有英国血统的澳大利亚人)的饮食生活传记,指出这两名妇女的描述是连续却存在差异的,反映了她们对想象的亚洲”、欧洲”和世界”的认同。

二、人文地理学的饮食文化研究趋势

从上述研究内容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扩散,关于饮食文化的人文地理研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饮食的全球进程及其凸显的新型、动态的人地关系,饮食文化和饮食活动对空间的塑造,以及饮食空间意义的关注。这些研究趋势不仅体现了地理研究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还凸显了人文地理学对人”这一主体的进一步关注,强调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具体来说,人文地理学的饮食文化研究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饮食全球化及其带来的影响

受到人口跨地方迁移的影响,饮食开始跨越地理边界移动,使得饮食的全球化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这一现象的普遍化,文化帝国主义和麦当劳化带来的全球味道(globalpalate)”和全球菜系(globalcuisine)”,即饮食同质化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也因此显著地影响了地方的饮食形象和认同(一个地方饮食景观的总体形象),并剥夺了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地方感,成为了切断食品与地方之间的纽带,或地方味道(tasteofplace)”[50]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全球化也被认为是饮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文化全球化带来饮食文化霸权和麦当劳化的同时,世界文化理论(worldculturetheory)和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理论则提供了一个双向”的视角,强调了全球和地方的交缠生产并再生产了地方的社会文化空间和人们的文化认同。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的表征是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现象,使文化、身份认同和特定地方之间的联系显得越来越弱,文化的全球互连则越来越普遍,其通过说明文化认同不再拘泥于民族国家以及将地方作为文化的载体,强调去文化和去地方(化),以及文化的重构和地方重构。一方面,对跨国主义的关注为饮食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使学者们开始考虑跨国移民在生活中如何购买、准备和消费饮食,认为人们对熟悉的饮食产品的消费,让跨国移民们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世界重新生产为理想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家园。另一方面,跨国主义的框架能够用于解释人们动态变化的饮食行为和体验。跨国主义将文化和经济结合在一起,很好地描述了移民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及其对饮食的社会文化解读。同时,饮食产品的意义在跨国流通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总之,对于全球化和跨国主义背景下的饮食文化研究往往着眼于饮食的差异性意义解读、商品文化和人们的复杂认同,凸显出饮食在全球流通过程中的意义变化以及对人们认同的塑造作用。

2、关注饮食的意义以及人、饮食、物质环境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

大卫•哈维在课堂上提到,我常问那些地理系新生,他们刚才那顿饭是在哪儿吃的。回忆制作这顿饭的所有原料可以揭示它对各个社会关系和生产条件的依赖”。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饮食是我们生活世界的隐喻,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人们在吃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各种感官对食物及其包含的文化意义进行感知,并或多或少地与他人发生社会联系,也就是说,吃是一个生理的和社会的过程,该过程使饮食具有物质的和社会的双重意义,是一种包含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文化现象。同时,饮食可以被理解为文化沟通系统的一个标志,并可以丰富饮食和饮食文化生产的象征性”方面。在近期的饮食地理研究中,人们饮食行为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被广泛探讨。例如,PeterJackson运用社会和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了饮食的文化意义。首先,他认为印度饮食在英国的流行响应了英国市场对亚洲时髦(Asianchic)”的热情,并指出有关物质文化的文化地理研究必须重新关注文化物化(cultur-almaterialism),而不仅仅只是解读其象征意义。而后,Jackson在他的著作《变化的家庭,变化的食物(ChangingFamilies,ChangingFood)》中将饮食研究延伸至家庭中,探讨饮食与家庭结构和人们家庭生活的关系,指出人们日常的饮食行为变得更复杂,并且人们更加关注饮食过程中体现的社会不平等,而不仅仅是为生活健康的问题。

3、从探讨饮食和饮食文化本身的地理学研究,转向对饮食空间问题的探讨

新文化地理学强调文化的空间性,并将文化视为空间过程的媒介,指出文化应该被理解成一种媒介,人们通过这种媒介把物质世界的平凡现象转变成由这些现象赋予意义和价值的世界。在现实中,空间的隐喻(metaphor)就是文化。人们之所以能够从某种事物的空间形式中感受到某种文化力量,正是因为人们理解了这种空间形式所代表的文化意义。这一趋势反映在饮食文化研究上,便是人文地理学开始对饮食空间研究进行关注。在国外饮食研究中,餐厅、食物市场、超市、厨房等公共或私人的饮食空间都是其常用的研究对象,其中的空间实践和人们的地方情感和身份塑造问题更是被广泛探讨的话题。

三、研究展望

段义孚说也许世界上再没有其他文明如中华文明一般重视烹饪的艺术和饮食所带来的愉悦感”,中国文化是饮食中心文化”。然而,我国与饮食相关的地理学研究却相对比较缺乏,仅有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化及其形成原因、饮食景观、饮食消费行为的时空分布等方面,个别研究开始关注人们在城市饮食空间中的感知,及其在该空间中形成的复杂地方感,与国外相关研究有着显著的区别,难以与前沿的地理学思潮对话,也难以为国际饮食地理研究提供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贡献。因此,本文在回顾国外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和趋势的基础上,对国内饮食文化研究提出以下展望:

1、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关注饮食体系所表征的人地关系问题

从时间—空间的维度来说,关于饮食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同样的食物对于不同的群体蕴含着不同的意义;二是,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对饮食意义的解读会产生差异。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尚浅,因此,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相互交缠的维度探讨国内不同尺度地方的饮食体系所反映的社会文化问题,以及动态、差异的人地关系。

2、关注饮食所反映的跨地方问题

对于我国来说,最为显著的社会背景是人口跨越较小规模地方边界的迁移,例如省际迁移和城际迁移,以及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这些流动的群体如何用饮食来表征自己割裂的地方认同和身份认同,又是怎样用饮食来适应新的生活?同时,人口的跨地方迁移或多或少地使迁入地的社会空间产生改变,形成新的饮食空间。这些空间如何被社会生产,如何在城市中聚集,是否形成动态的社会边界,又是否成为人们跨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焦点?为响应国际饮食地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凸显中国特色饮食地理研究,并对我国城市中的跨地方问题作出更好的解释,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有必要成为国内饮食文化研究关注的话题。

3、对饮食相关的文化政治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关注

产后饮食篇6

冷饮是大多数市民喜爱的消暑食品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对市售冷饮的卫生监管,了解其卫生质量,让广大市民能挑选合格、放心的冷饮食品,卫生监督所组织开展了市售冷饮卫生质量专项抽检活动。现将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龙沙区33家冷饮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样监测。其中生产经营冷冻饮品的17家(生产1家,经营16家),供应冷热饮料的16家。抽检样品110件。

1.2检验方法:依据GB2759-1996《冷冻饮品卫生标准》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价。

2结果

抽检样品110件,合格84件,合格率为76.36%;其中冷热饮料15件,合格3件,合格率为20.00%,冷冻饮品95件,合格77件,合格率为81.05%。

3讨论

食品的卫生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冷饮类产品(含饮料类)的消费者义主要为儿童,其产品卫生质量的监督监测工作尤其重要,是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的五类重要食品之一。经过对我市销售的冷饮类的产品采样监测结果的分析,大部分冷饮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比较重视,从原材料的进厂把关到产品的出厂,各个环节都能按照相关要求组织生产。但有部分小企业产品质量意识淡薄、不具备合格产品生产条件,存在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个别小型批发店为牟取高额利润,批发销售质量低劣的商品。抽查中,菌落总数超标是导致冷饮不合格的主要因素,这样的冷饮消费者食用后会引起腹泻等肠道疾病。

冷热饮料加工过程较为简单,整个流程均为开放式手工操作,受污染的环节和机会较多。如为阴雨天气,供应状况不佳,产品陈放时间较长,又不便于经常回锅加热(重新回锅加热后改变了原有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导致细菌大量繁殖而造成产品不合格。有的工人岗前便后不洗手,产生污染,因此,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卫生意识可改善此类产品的卫生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盈利是经营者的主要目的,忽视了卫生要求。企业唯利是图,偷工减料,以甜味剂代替蔗糖做为原料以降低成本。另外配料人员知识技术水平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特别是小型企业,有时不做精确计算和称量,只凭经验,手抓配料,造成失误。有的业主在经营冷热饮料的同时,兼营炒菜等饮食项目。由于经营环境窄小,卫生设施欠缺,易发生交叉污染。另外,从业人员对冷饮室的卫生要求知之甚少,在操作过程中对卫生要求掌握不严,造成冷饮食品污染。

冷热饮料作为餐饮业的一个项目,其卫生要求应按《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执行,但冷热饮料的重点是“冷”,其卫生要求理应相对较高,建议《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中增加对冷饮室和冷热饮料加工、供应的卫生要求,以确保冷饮食品卫生质量。冷饮室每年在开始供应冷热饮料前必须经过当地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的预防性卫生监督认可,产品经连续两次检验合格方可正式营业。从业人员由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组织卫生法规和卫生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冷饮室对冷热饮料的供应品种应适度控制,根据天气及人员流动情况做到以销定产,对供应时间超过6h的冷热饮料必须回锅加热灭菌后改作热饮料供应。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对冷热饮料的抽样检测应配备专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冷藏性能良好的保温容器,并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操作,在最长不超过4h的时间内送进实验室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