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审美范文篇1

关键词:含蓄美;审美;艺术

一、中国艺术审美的历史

华夏文化是以儒学思想为主流,百花齐放,多元的、全方位的文化,这不仅是我们华夏文化的民族特点,也是我国审美意识认为的传统特点。它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是造成我国全方位审美观念和心态的基础,是奠定我们华夏儿女审美方向的厚重根基。站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高度,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民族就已经创造出了文艺的雏形。在华夏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之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感觉,这是由本民族长期的生活生产等因素造成的,是属于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是我们国家审美个性的代表。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曾处于文明先导的地位,是华夏文化的精华,也曾被世界的很多国家传颂,这使中国的审美艺术有了很好的文化氛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的研究就基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流行舆论的导向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既没有走入美学玄思的抽象意境,也没有迎合当代审美的具体形式,而是在改变传统美学研究倾向于思辨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式的调整,使其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审美文化一词作为舶来语言,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翻译过来。此后,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发现”于国内学界,从那时起审美文化长盛不衰,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审美文化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对传统的美学理念进行变革,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美学的范式,对中国审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时为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展开了新的历史画面。

走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中国民族民俗特色的审美文化就越来越受到艺术审美研究的关注,随着时代的进步,空间时间最大化的拉近,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被消化吸收到很多外来文化中,同样的,由于西方文化和许多外来文化的传播,中国审美文化同时也处于各种文化元素的相互交错杂糅中。这种水乳交融的探索形式将审美文化塑造成为时代中最活跃最值得关注的文化研究方向。

二、对美的解析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关于美,已经不是单一的描述,在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中,中国审美观念错综复杂,纵横交替,可谓是环肥燕瘦,内容丰裕。中国古代美讲求意境之修饰,或以味为美、以意为美;或以道为美、以文为美;再或者同构为美、异己为美。无论哪种看法,都对美的欣赏带来了复合的互补,从整体上构成了中国古代美独特的魅力。

(一)以“意”为美。中国古代美学发展至今,仍然将美幻化成为一种快适的滋味,体会这样的快感,不能局限在事物本身的形态,而要将事物所寓含的人化精神,唯心体会都发散出来。万物皆有情,一些事物是文人墨客的最爱,因此在他们的笔下,这些事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这种人化精神充分显示出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

(二)以“道”为美。“道”是实实在在起源于中国古代思想的文化精髓。当我们感叹“意”幻化的极致美景时,“道”则将这种幻化拖入现实,拉回到人们面前,不仅仅是快感,而更胜为一种切肤体会。它将“意”升华为具有切实形态的思想。

仿佛它也体现了当然,却又高出于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遍布以“道”为美的符号,似乎已经将其烙印在审美细胞之中,明显的寄托了深刻的道德理想。

不同文化的审美范文

综观《导论》内容结构与讨论问题的方式,应该说,立足当下中国现实的批判意识是其突出的特色。很显然,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孕育、发生、发展直至消亡,都离不开一定的现实语境。同样,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实践形态的存在虽有漫长的历史,但当代社会消费经济、大众传媒、跨国资本、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等一系列新的文化语境,却又决定了当代条件下审美文化必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文化形态。如果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总是不同文化间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那么,当代“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则在为我们提供参与国际文化合作机会的同时,也把文化本身推到了全球危机的风口浪尖;它向我们提供了表达本土文化特性的可能,却也更加深刻地侵扰着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基座。至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飞速变动带给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的,往往也是更多的困扰与问题:审美泛化、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视的视觉奇观、公共空间与私人审美的冲突等等,昭示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内在矛盾,同时也更加生动地呈现出现有美学理论的话语贫困。于是,面对当下社会景观的符号化、人类感性经验的空前膨胀、本能欲望的不断“内爆”、价值信仰的急剧滑落与分化,以及审美与生活、生活与艺术之间边界的逐渐消弭……一系列当下现实其实在提示着我们:审美文化研究在今天理应发挥理论反思与评判的功能,担当起一份价值建构的责任、文化重塑的使命———以成熟健康、体现当代人类文明精神的思想理念对当代文化事象进行理性的价值衡量与批判,从而发挥引领当代审美文化活动的理论功能,体现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最新气象和更高境界。

基于此,对于当代审美文化学的理论建构来说,其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资源利用方面,显然都需要坚定地立足当代文化实践活动,积极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审美文化资源(包括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思想和当代审美文化经验),同时充分利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多元开放态势,在中西互动、古今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与“他者”的平等对话,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立足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批判意识———着力阐释当下中国审美文化实践及其内在矛盾而造成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持守一种建设性的文化批判立场,这既是审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也就成为《导论》作者集中论述的思想主旨。

进入消费社会的今天,历史的丰富与现实的浮躁一一呈现。面临“文化”被泛用,审美成为符号的现实尴尬,审美文化自身话语的呈现往往更显窘迫甚或短板。特别是,当“审美文化”本身也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事象,其中真正深刻的价值理想便显得弥足珍贵。如果说,审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空转折中彰显了不同的时代症候,那么,《导论》之于审美文化理论建构所体现出来的那样一种放眼历史的整体意识,则成就了它的又一个鲜明特色。该书从历史演进角度,明确提出了“审美文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这一审美文化研究的基本命题,同时分析、指证了审美文化作为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性体系的基本进程。在这一基本进程中,前现代的审美文化处于未分化状态,现代审美文化走向了分化,后现代审美文化则显示了“去分化”的趋势。按照《导论》的看法,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审美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未分化—分化—去分化”的三段论模式,而当代审美文化则体现了不同以往的价值普适性、宽泛性和弥漫性等特点。由于这些特征恰与后现论所主张的去中心、去边界、去分化的观点不谋而合,因而《导论》作者便由此归结“当代审美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后现代的去分化文化”。可以相信,这种建立在正本清源基础上的理论主张,既是符合审美文化历史发展逻辑的,又是切合当下审美文化实践及其现实的一种思想论断。这种学理创新不仅丰富了当下的审美文化研究,也让我们对纷繁复杂的当代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认知。

既然当代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后现代的文化,它在后现代语境中已经祛除了此前各个文化领域划界自治的思维定式,展现了一种新的关系维度,那么认真考察审美文化与政治、宗教、道德、经济等的相互关系,就是人们考察审美文化历史进程时不能回避的问题。其如《导论》所揭示的,当代审美文化在穿透、弥平、融通的意义上达到了更高的总体性,达成了审美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去分化。同时,资本、科技、政治、传媒等因素也全面渗透进当代审美文化实践及其具体现象之中,乘着审美文化的快车大行其道。由此,当代审美文化成为今日美学研究的重心,不仅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循着《导论》的理论阐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后现代精神特质与审美文化的历史性遇合,将为当今美学研究的发展开垦出更肥沃的领地。

布尔迪厄曾说,命名是一种不可小视的权力,对事物的命名赋予了事物存在的权利。《导论》以其对于学术未来的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意识,不仅从审美文化的含义、范畴、关系、问题等四个方面,对审美文化学的学科性质作了基本定位,从学理角度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审美文化学科框架,而且,该书还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相关理论思想,结合当下中国文化实际,从学理角度逐层分析了审美、文化、审美文化的概念,强调审美文化既不是审美和文化的简单结合,也不是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文化产品,更不仅仅是当代的大众文化,而是“在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下,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美和艺术活动的总体性概念”。如此,该书由点到面,最终形成了一个审美文化学的基本话语体系。当然,这种容纳中西、借鉴古今的做法,并非大杂烩似的拼贴和堆砌,也不是追求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而是对于人类历史经典的灵活运用、对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理性表述。

不同文化的审美范文

毋庸置疑,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对于人们的审美个性的培养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它能够很好地告诉大家什么是美,该如何去感悟美,怎么样去传播美。

在文化馆审美教育教学中培养审美个性是社会赋予的要求,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对我们的身心各方面发展都有百般益处。

一、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的意义

美是一种感悟,美是一种享受,美是一种珍惜,美是一种传播,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我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这会说明我们愿意审美,心底深处是喜爱美的。人为万物灵长,对这个世界拥有太多、太复杂的感情,对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感受。

文化馆审美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它不同于学校的语数英课堂,重点不是传授知识,不是要教给我们一些用于工作的技术,而是从心出发,告诉世人关于美的内容,让我们懂得审美,学会感悟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哪怕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看法都会各异。

对于审美个性,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不能同概而论,更不可墨守成规,这是社会要求,也是从心而动。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发挥它无与伦比的社会意义[1]。

二、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审美个性常常被忽略

我国传统教育推崇中庸之治,包括在现代校园教育中,老师家长们更为关注的乃是孩子的听话与否,他们都喜欢听话乖巧的学生,而不太赞成个性发展。

孩子们一些有个性的行为,在很多大人看来,就是离经叛道、不务正业,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之处,也因此扼杀了太多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这种思想与认知同样也体现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虽然是说要培养审美个性,但是却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荼毒,采用集体授课,这种大锅煮的方式,根本不应该在这样的教育中出现。

要知道,所谓个性,就是与他人不同,审美个性乃是个人的独特思想,是对于美的独有感悟,集体教育中,很难培养出这种个性。正是因为如此,培养审美个性常常被忽略,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培养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

(二)培养审美个性目标不够清晰

无论是做什么事,我们首先都要有目标,有方向,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前进,那样才知道自己脚下的路该怎么走,才不会迷失方向。这一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实际上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同理,在教育中亦是如此。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教育中,我们都要树立目标,知道自己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不能稀里糊涂地人云亦云,那样很难发挥教育的最大有效性。纵观当前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的培养,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培养审美个性目标不够清晰,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培养。

在很多人看来,培养审美个性就是指多看美好的事物,要学会自己感悟,可是再深一层地询问,人们就会断片,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就是源于大家的目标不清晰。

文化馆审美教育,对于有些人而言,就是跟随大潮,别人这么做了,大家都说好,那我也跟他们一起,至于自己是为什么而学,自己的审美个性目标是什么,从来就没有认真思考过。培养审美个性目标不够清晰,这是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培养存在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的策略

(一)尊重审美个性差异,创造个性发展的环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而言,还是从社会形态方面来说,我们个体都有一份独特的价值。

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点,因为是要培养审美个性,那么必然是将人的个性摆在首位。

也许对于同一件事物,关注角度不同,思维方式有差异,可能得出的感受也不一样。审美教育的重点是对美的感知,而美从来就没有固定的定义,因心而动,随情而易,这是属于美的特色,也是对它难以很好审视的地方。所以在实际教育中,只有尊重审美个性差异,创造个性发展的环境,以人为主体,才能真正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

(二)创新审美教学方法,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

创新是时展之魂,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进步,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明白这一道理。所以,各行各业都注重创新,力求在原有基础上加以突破。

在教育领域,创新同样受到了重视,为广大师生热爱。那么,就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而言,也要如此,是社会进步潮流中的大势所趋。

只有对审美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一改传统教育中不适宜的地方,尽量做到尽善尽美,才是王道。因为这种创新就是一种新的发展,不再囿于固定模式,可以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帮助世人更好地理解美,懂得珍惜美。这样一来,培养审美个性就不再是那么困难,反之它会有更多益处。所以,创新审美教学方法,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2]。

四、结语

正是因为这种教育,美的定义被扩充开来,如春风,如花香,吹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沁人心脾,让世人学会了付出,学会了珍惜,我们一抬头,看到的是更灿烂的阳光。

但是,分析可得,在当前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审美个性常常被忽略,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这些问题亟需解决。于是,只有做到尊重审美个性差异,创造个性发展的环境,创新审美教学方法,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才能真的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为社会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