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1
【关键词】园林工程;绿化施工;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园林工程规模向着全新的方向发展,开始追求生态价值。然而其影响因素众多,因此为保证园林工程的健康发展,需协调好这些因素,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景观,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一、我国园林工程的现状
1.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园林工程的有序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但目前我国园林设计不够成熟,仍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这导致我国园林工程存在着问题,如植物的选择和搭配,缺少明确的要求和规划。此外,对一些建筑和交通空地的设计,缺少合理的规划,结果导致这些空地得不到有效利用,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
2.布局不科学
绿色植物是园林工程的组成部分,加之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养护要求不同,因此在园林工程的绿化施工中要对绿色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同时不同的植物也会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然而,当前我国对植物的布局上,不会对此进行考虑,从而影响园林景观整体效果的实现。同时,我国园林工程中的植物多数是都是国内的植物种植方式,很少涉及双数种植,不符合相应的园林建设规划。
3.养护工作不到位
我国在园林工程、绿化设计、施工等方面发展快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园林工程的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后期的养护工作。我国园林管理人员在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上,缺乏先进的理念,这导致我国园林后期养护工作缺乏,从而降低我国园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加强园林工程绿化施工的措施
1.维护好施工场地的原有树木
园林工程施工不可能所有的植被都是现种的,要根据施工场所的具体情况合理利用现有树木。在施工开始前要采取措施对原有树木进行有效保护,从而防止施工过程中对其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对植物有破坏性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石灰等,其不利于树木的生长,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为避免植被受到损坏,在施工过程中设置土丘对其进行保护。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严禁将水泥水、石灰水浇灌树木。
2.植物的种植
众所周知,植物的最佳种植季节是春季,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树木在种植时节得不到应有的种植,相反出现在非种植的季节。因此,为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在种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易成活的树苗
要选择符合相关设计要求的树苗,还要确保所选树苗具备良好的树形,此外,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完整的树苗,所以,小苗和扦插苗成为树苗的首选。
(2)修剪树苗
在运输过程中要树苗进行修剪,有利于减少树冠的蒸腾作用。对树苗进行修剪,通常会减掉其三分之一,减掉病虫损害和枯枝部分,保留枝叶长势良好的枝叶。
(3)对树苗根部进行处理
在树苗的运输过程中,要对树苗根部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提高其成活率。可对树苗的根部进行蘸泥浆处理,然后再用湿草包裹。
(4)做好树苗前期的准备工作
做好树苗运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整理好地和树坑,保证树苗一到就能栽种。同时,还要确保树坑比平时的大,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空间添加肥料,从而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此外,做好栽后树苗的管理工作,要给树苗提供充足的水分,同时在夏季做好树木的遮阴工作,冬季设置风障保护树苗。
3.土壤的处理
土壤质量的好坏关乎着植物日后的生长情况,所以,在种植和栽培植物时,要全面分别和了解土壤,从而确保植物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土壤分析方法很多,一般就是对土壤的酸碱性、透气性、透水性及孔隙度进行分析、化验。结果发现,生物生长的合适团粒大小为1mm~5mm,团粒小于0.01mm时,植物的根毛不能被侵入,这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4.绿化地的整理
绿化地整理,不仅仅是整理场地的垃圾和杂草,而是需要根据树木、植物的特点对施工场地进行整理,从而确保树木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所以,对场地的整理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需求,从而确保植物拥有充足的水分和养料。绿地的整理步骤,具体如下:
(1)确保植物根系的平衡
不同树种根域层的最低厚度是一样的,因此要确保其厚度,从而保证植物根系平衡。根据相关数据得出,草坪、小灌木、大灌木、浅根性乔木和深根性乔木的根域层的最低厚度分别为:15cm、30cm、45cm、60cm和90cm。
(2)确保土壤的合理硬度
土壤硬度决定着植物根系能否充分伸长和是否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所以,对土壤的处理要确保其具有良好的硬度。
(3)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要保证植物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必须在填方整地时保证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此外,还要保证适当的酸碱性,植物适合生长的PH值介于5.5-7.0之间,所以,为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必须保证植物的酸碱性。
5.严格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关
园林工程中的绿化施工,一定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在施工过程中全面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尽早发现、排除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同时要严把苗木、苗木的栽植、养护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尽量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6.提高施工人员的绿化意识
园林绿化不仅是现在城市的标志,而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要重视园林绿化工程。为保证园林工程绿化施工的有序开展,加大园林绿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们的绿化意识。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发挥园林绿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结语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重视园林工程建设。园林绿化能够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同时园林绿化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但是在当前很多人对园林工程绿化施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施工质量较低,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园林工程的绿化施工,实现高质量的园林绿化。
参考文献:
[1]刘国波:《园林绿化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科学之友》,2011年第5期。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2
关键词: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生态保护;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87-05
生态旅游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而建立在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森林旅游已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1]。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而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场所的森林公园,正好为人们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自1982年第一个部级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后,森林公园迅速发展[2]。森林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使我国一大批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并运用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以期为森林公园进一步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的资源条件
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河北省围场县西部小滦河流域,南北长15km,东西宽9km,面积5351hm2。地质构造上,公园地处内蒙古台背斜东南部,构造、岩性复杂,岩层古老,受历次构造运动及火山活动的影响,区内岩层破碎、断裂、节理发育,流水切割作用强烈,为丰富多彩的造型地貌发育创造了条件。地貌上,森林公园位于坝缘山地区,地处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的“山结”地带,区内山峦起伏,走向多变,山峰林立,沟壑纵横。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地处东亚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短暂,升温较快;夏季凉爽,雨量丰沛;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下降迅速;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园区内年降水量达560mm,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形成多雨中心。地表径流丰富,汇聚于谷地河流中,形成常年性河流,滦河支流小滦河就在其中。公园地处国有林场内,植被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达到86.6%,初步调查统计,有高等维管植物90科371属793种。天然次生林植被依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带谱,从低至高可见到落叶阔叶灌丛、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园区内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山地森林中有狼、狍、狐狸等十余种哺乳动物以及黑鹳、金雕等数十种珍稀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182种。
园区内满清皇家猎苑(木兰秋狝)文化氛围浓郁,自1681年清政府建立木兰围场以后的139年中,北京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构成了满清皇家“三点一线”的政治活动线。随着时代变迁,木兰秋狝文化活动除保持传统的骑马射箭外,还逐渐衍生出了独具满蒙民族风味的民族歌舞、马术比赛、摔跤比赛、敬酒献歌以及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礼仪、萨满教祭祀观礼及篝火烧烤等,使木兰秋狝文化除具有政治、军事等要素外,更增加了体育、娱乐、欣赏、休闲和参与等内容。
2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布局
2.1总体布局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又有浓厚的森林文化、皇家猎苑文化与民族风情,公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山水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相结合,可发展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会议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部级森林公园。
根据公园的内部资源分布状况和未来的功能需求,划分为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小滦河休闲游乐带、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和东山生态文化园4个部分。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面积4406hm2,属木兰林管局孟滦林场,可依托区内良好的植被生态环境开展各种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小滦河休闲游乐带面积239hm2,属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主要营造丰富多样的河岸景观,打造别具特色的漂流及滨河休闲旅游项目。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面积466hm2,属
兰林管局桃山林场。该区曾是当年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现处于滦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开展狩猎体验活动。东山生态文化园,位于围场县城东山,面积240hm2。利用其区位及资源环境优势,建成围场县集文博、健身、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大众活动场所,同时配套完善围场县城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
2.2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中的主体景观又是生态环境中的关键环节,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则: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按景观需要,结合造林(种草、种花)、改造和整形抚育等措施进行设计,尽量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状态;森林公园内尚存的宜林地,应结合景观进行人工造林(种草、种花),植株应自然配置;对于生长不良、无景观价值的残次林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景观应具有特色,并应与总体景观相协调。植物景观应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树种、植物干、花叶、果等形态与色彩,形成不同结构景观与四季景观,并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合理搭配、相互协调。营林生产过程中兼顾景观性,在重要的游览区不对景观构成破坏。
植物景观规划具体措施。水土保持林绿化规划:对于山地上部、公路两侧及阳坡等植被稀疏地带,规划水土保持林,以恢复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景观效果,防止水土流失。主要种植根系发达、耐旱的乔木、灌木等。护路林带绿化规划:以护路为目的,减少和防止塌方,保障行车安全。绿化应因地制宜,道路两旁平坦的部位或区域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冠较大的乔木(结合灌木)。道路两旁为陡坡时,可种植藤本和木本地被植物。在适宜的地段可选择种植照山白、迎红杜鹃等花灌木。特殊景观区绿化规划:对于特殊景观区内各个景点的开发应以不破坏其植被资源为前提,适当增加色叶和花果类观赏树种的比重,丰富林相变化,强化季相交替。而对于重要景点的植被改造,要根据实际条件避免单一结构,注重乔木、灌木和草结合。游憩区绿化规划:应着重将绿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绿地以乔木、灌木、地被相搭配的观赏型植物为主,植物品种可选择部分野生花卉、乡土树种、当地特产果树等。亚高山草甸植物景观规划:亚高山草甸的植物种类基本以双子叶植物草本为主,且观赏效果较好,有大量的开花品种,花期集中,景象壮观。亚高山草甸的生态比较脆弱,应该以保护为主,开发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草甸的破坏,严禁人工种植乔木和其他外来品种,不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湿地景观规划:现有的湿地以保护为主,湿地的开发应该以不破坏湿地环境为前提,现有的湿地植被类型主要以喜水的草本植物为主,包括菊科、莎草科、蔷薇科、蓼科等,不宜引进外来品种。2.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为突出公园的文化特点,可建设“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布局于服务中心的展览馆内,具有游客中心和园区概况展示两大功能,包括游客中心、森林公园综合展厅、森林公园自然与生态展厅、森林公园动植物展厅、森林公园人文景观厅。游客中心具有完备的导游服务功能。各个展厅以照片、录像、光盘、触摸式显示屏以及图册、折页及动植物标本等形式介绍园内自然地理概况、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带及植物、动物的种类、演替规律、生活习性等内容;以沙盘、导游图、环境公约及游客须知等指导游客在园内的行为,以减少在游览过程中的管理压力。展览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给游客一个明晰简要的公园概貌,学习森林生态文化知识,让游客在参观后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景区与游线,安排好在园内的游览行程。
建立完善标准的生态标志标识系统。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生态旅游概念,充分利用导游系统展示森林公园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如草甸草原、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植被,对本区的稀有植物、药用植物和古树名木要着重介绍。游客可通过沿途的标识系统了解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气候带及所栖息的野生动物。通过学习各种生态标志,提高游客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让人们在欣赏探索自然的同时学会珍重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森林旅游以森林生态为基础,完整的森林生态环境是保证旅游业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
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为此,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必须做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1生物资源保护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生态环境表现出其脆弱性的一面[3],而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是重中之重。保护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1植被保护
1)河流源头及两侧植被保护。河道两侧的植被对于保护河道、美化河岸、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至关重要。园区内河道两侧的植被严禁破坏,因景区景点开发受到影响的,应及时补植补种,严防由于旅游开发而破坏植被。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规范游人的旅游行为,使游人自觉按照指定旅游线路参观游览,不能擅自进入景观生态保育区;适当设置围栏及标识,明确保护范围,特别是在天然林资源周围游人活动频繁的区域,同时设立标示牌;在源头区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
2)山区植被保护。①对山区现有的天然林要加强管理并采取封护措施,同时对民俗部落景区、白桦林景区要进行林地补充,使成林面积不断扩大;对河道沿岸、陡坡、山脊、梁峁等生态脆弱区域现有的植被要加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尽可能繁衍扩展;在开发建设的景区、景点周围,视立地条件和当地的需求,在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部分经济林的同时,营造景观风景林带,增强景区美感。②对于高山草甸区域,由于其生态十分脆弱,需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对现有的天然草甸实施就地保护,严禁乱采滥挖及牲畜啃食,并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能自然繁衍、自然演替,进入良性循环过程;沿旅游路线树立宣传牌和标示牌,对游客进行自然保护和科普教育,对国家及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应划区、定点进行保护;对涉及该区域的景点开发,只能进行必要的修饰,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并要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美化工作。
3.1.2野生动物保护①在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周围通过设立标示牌、张贴警示语、加强巡逻与宣传等措施,使之免受人为干扰,保证其正常栖息。禁止追打、恐吓野生动物;禁止游人自行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②在鸟类频繁出现地带,有计划地设置鸟巢、投食台,以招引更多的鸟类,特别是为冬季觅食困难的鸟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繁衍条件。③在园区内人类活动较多的河段设置护栏和警示标牌,提醒人们不得在溪流、河流中捕鱼,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正常生存环境。
3.1.3护林防火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生态和景观的物质基础,对其加强保护是第一位的工作。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每年春秋季节气候干燥,火险等级较高,必须做好护林防火工作:①改造现有的防火瞭望塔,使其具备防火瞭望和观景平台的双重功能。瞭望塔在设计上要求大方新颖,取烽火楼的形式,顶部平台兼防火瞭望与观景于一体。②公园范围内的一切道路都可以作为防火的应急通道。③储备防火用具,防患于未然,是保证森林安全的重要措施。储备库要建在游客较集中、易引发森林火灾、交通比较方便、取用便捷的地方。
3.1.4有害生物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具体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提倡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同时,保护现有物种,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有害生物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开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的研究工作,在林区设置森林病虫害监测点,配备监测和防治设备。明确防治责任人,定期汇报本辖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时间、数量、危害面积和发展趋势,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传播。
2)严把病虫害检疫关。森林公园营造林应尽量避免引进物种,对确需引种的,应严把病虫害检疫关,配备相应的检疫设备,避免在引种时造成新的病虫害侵入。
3)落实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就地保护、区内移放等措施,增加林内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2景观资源保护
内容丰富的森林景观和优美的地貌景观是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命,保护这里的植物、地质地貌景观,就是保护木兰围场的生命力。
3.2.1一般景观资源保护①禁止私搭乱建与景观资源不协调的建筑物,除规划的设施项目外,不得随意增设与生态旅游无关的建设项目。对现存不合理的建筑应拆除或移位重
建。②景点、景物及其周围禁止乱刻乱画,以保持景观资源的自然风貌。③对以木结构为主的景点,应注意消防、清洁卫生及蠹虫危害。④利用原有林区公路系统,尽量避免对路旁景观资源造成破坏。⑤对影响公园整体景观资源开发的住户实行搬迁措施后,选择种植适当的地被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以改善森林公园及其周边的环境质量。3.2.2特殊景观资源保护①古树名木保护。完成古树名木的普查登记、建档造册。对目前需重点保护的树木,可在周围重新设立围栏和标示牌、通气透水、堵洞支撑、防病治虫等。②古遗址保护。对园区内的古遗址进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格、传统风貌,作为供游览欣赏的宝贵文化景观资源。森林公园内的其他服务设施建设应考虑与景观的协调一致、与木兰秋狝文化传统协调一致。
3.3生态保护措施
3.3.1管理措施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4],为此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应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①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等,把环保工作列为森林公园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③兴建的旅游接待设施,其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处置设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开发项目对生态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④在施工中,要减少采石、破土对环境和景观的不良影响,对产生影响的地段,施工结束后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⑤施工期要采取水土保护措施,严禁雨季施工中产生水土流失。⑥对游览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设施,促进污染的集中控制,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⑦对现有植被加强保护,做好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得出现采伐游览区内的林木和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⑧食宿设施采用节能设备,所有能源及物质不要给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3.2监测措施规划在园区的重点和敏感地区设环境监测点,定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co2、co、so2、总悬浮颗粒(pst)、氮氧化物、氟化物、苯并芘、臭氧、负氧离子浓度、细菌含量及噪声等。在游览区内适宜地段布设气象、水文监测点,定期监测气温、湿度、水温、悬浮物、ph、电导率、溶解氧及盐度等要素。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承载力评估[5],以控制由于游客数量增多对森林公园造成的破坏,将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的限度[6]。
3.3.3保护措施
1)垃圾污染处理。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不留陈旧垃圾;垃圾箱标志明显,数量能满足需要,造型美观、实用,与环境相协调。加强废旧电池等危险废弃物的环境管理,防止重金属、有害细菌污染土壤,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
2)污、废水处理。污、废水在管理服务区主要为生活污、废水。排水方式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经明暗沟导流直接排放。为了不影响景观和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需净化后才能排放。园区内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并限制洗涤剂使用量;一切生活污水经排污管道、沟渠引入污水处理池,经过生物消毒处理后再排入林地或沟谷。
3)大气污染防治。园区内的烟囱均应安装排烟、除尘设备,增加烟囱高度,达到环保要求;进入园区的机动车辆需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尾气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外部车辆仅可停放在各景区的停车场,严禁进入景区腹地,由停车场到各景点的运输由森林公园设置液化气游览型班车等无烟运输工具予以解决;禁止柴油船参与游乐活动。
4)噪声防治。新建建筑物旁尽快种植绿化林带,尽量发挥林带的吸声作用;并利用自然地形,屏蔽一部分噪声的传播;园区内禁放高音喇叭,进入园区的车辆禁鸣汽笛,公园内以及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控制标准,以保持幽静的生态旅游环境;各类型住宿房间必须达到隔音要求。
5)环境容量控制。森林公园经营和管理部门及旅游组织部门应将游人严格限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旅游线路安排游客活动,并对游客采取严格的行为规范使之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
6)能源建设。森林公园内管理服务区及接待服务设施应采
用电、气代煤、柴,减少大气污染,又保护自然资源。采取节能措施,景点越冬用房和农户住房做好保暖设计;景点建筑设置太阳能采暖和加热设备;建筑门、窗使用夹层保温玻璃窗。
4结语
森林公园建设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建设,通过国土治理、清理污染源等生态景观保育措施的实施,将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发展,丰富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多种功效。以保护生物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发展森林旅游为宗旨,宣传教育和正面引导为准则,对公园内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组织进行严格规范,确保园区资源、设施和人员安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促进公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世勤,屈作新.中国2000-2009森林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73-79.
[2]吴楚材,黄艺,刘云国,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园林,1994,10(3):32-38.
[3]吴良林,周永章,陈子燊.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及其安全保护[j].热带地理,2008,28(1):74-79.
[4]严健标,于晓聪,毛成龙,等.低碳经济下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新探究[j].生态经济,2011(8):138-141.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3
【关键词】园林施工;保护措施;稳定健康发展
一、园林施工中的采取及时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性
城市的生态园林虽然是人工建设而成的生态系统,但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却仍然是自然环境.所以可以说,其的主体是原生自然生物的群落,因此,要根据生态学大原理中的植物的多样必保护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构建城市园林景观,因为这些对生态系统有的稳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可以维持城市中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植物的多样性为加快园林绿地自然化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园林施工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了生态园林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实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所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城市中原有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从而更加地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协调、平衡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各个生物链之间的有效循环。还要,在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是考察城市绿地园林建设质景观结构多样性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为整个结构体系中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是我国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
另外,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局部环境经过人工的高度改造,会影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而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减缓这种情况的影响,因为植物在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一定的恢复功能,这样,就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园林施工中的保护措施的分析
1.对园林生态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园林工程开始实施之前,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生物自己的独特的生长特性以及动物的居所在这个过程中,都可能会遭到一定的破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甚至于破坏原有的生物圈及食,所以,在这个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中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再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这也是当前社会对园林建设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且建立一个植物生长情况的相关档案,以便于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跟踪调查做到相应地监测和保护,在有必要时,要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2.对于园林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情况下,为了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人们对城市不断地进行建设和规划,在这个过程中,还建设了一些新的园林景点。但是,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园林建设的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因此,我们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河川、森林、灌丛,还有灌丛、洼地、湖泊以及自然环境等等因素,而在河川、森林、灌丛、灌丛、洼地、湖泊等地方也是生物多样性方面保存较好的地方,所以,园林工程的施工者,在照图施工中,不仅要开发利用新的价值,而且还要要符合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园林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建设规划部门和施工人员的相互沟通,及时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做到最终设计出来的城市园林景观,一方面,可以增添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三园林施工不同情况的保护技术
1.冬季保护技术
冬季寒流侵袭会给树木带来危害,一般可通过培土、覆盖、设风障加以防护。在秋季不要施肥,以及修剪过晚。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在恶劣天气来临前,做好相应防护及加固措施。如有需要的话,对乔木的主干用禾草等进行包裹,对畏害的地被品种进行薄膜覆盖等措施。
2.雨季保护技术
一些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区,当雨季来临时,应及时注意开沟排水。新种的树木特别是行道树要立支柱或用绳索扎缚牢固。单株树木的支柱应放置在树木的迎风面。已被风吹倒的树木要及时扶起、修剪,加土踩紧、重新种好。
3.防风保护技术
对于遭受大风危害,折枝、伤害树冠或被刮倒的树木,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维护。首先要对风倒树及时顺势扶正,培土为馒头形,修去部分或大部分枝条,并立支柱。对裂枝要顶起吊枝,捆紧基部伤面,或涂激素药膏促其愈合;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势的恢复;对难以补救者应加淘汰,秋后重新换植新株。
4.编制特殊季节的施工方案,安排好施工项目,备足施工材料以及相关物品
种植材料存放在搭设的防雨棚、防高温棚,以免植物淋雨、日晒、被风吹倒。肥泥堆放点建在地势较高、雨水浸泡不到的地方,并下设防潮层,保证肥泥不受潮。做好物资设备的防淋、防湿、防日晒工作,对机电设备做好履盖,防止设备生锈和线路漏电。及时检测肥泥、种植土的含水量,准确调整配合比。搞好工地排水系统,并确保排水系统畅通,减少雨季高温季节对施工的影响。雨季施工时施工人员必须穿雨衣、水鞋、安全反光衣等防雨物品;高温季节时做好防暑措施。
四苗木种植后的具体的保护管理措施
1.养护质量目标
(1)乔木:生长良好,符合植物生长规律,成活率达98%以上,按设计要求或自然树形修剪,基本无病虫害。
(2)灌木:生长旺盛,花灌木开花较整齐,脚叶整齐,植物配置按设计要求,层次丰富,色彩搭配合理,无病虫害。
(3)绿篱:按设计要求进行修剪,高度、宽度适当,平整一致,生长良好,无病虫害。
(4)草坪:生长良好,开花整齐,植物覆盖率高,无黄土。
2.养护技术方案
(1)草地管理。除杂草:根据草地品种、生长情况、气候状况等因素,一般生长季节每月除杂草2次,非生长季节每2个月除杂草1次,要求连根系清除。修剪:草高控制在5~8cm左右,填坑洼。平整草地:对大面积坑洼不大的草坪,铺泥炭土和沙填平,以保持草地平坦。对大面积坑洼大的,应安排1个平整计划,每次填沙5cm以内。补植:对因市政工程、交通事故、人为践踏、生长不良等造成的地,及时补植草地并加强保护,保证其迅速长满。
(2)灌木与绿篱养护管理。除杂草:对未郁闭的绿篱,每月松土除杂草1次,已郁闭绿篱,发现寄生藤必须马上清除,并入袋销毁,养护面松土除杂草1次,为防止杂草长入,每季度修边1次,修边宽度30cm,修边一定要整齐,有美感。修边整形:保持设计要求的高度,上面平整、边角整齐、线条流畅,新梢10cm以上即须修剪,根据景观要求、品种特性,可进行强修剪和轻修剪。(强修剪一般于植物萌动前进行,一定范围内统一高度、形状。轻修剪保持新梢在10cm以内。)施肥:每月追复合肥1次,结合雨天进行,每年根据其长势和覆盖率情况适当施基肥1~2次,基肥0.5~1kg/m2,复合肥0.1~0.15kg/m2,施肥方法以撒施为主。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对原有的树木、草地等植被的破坏,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修复原有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重要的条件。所以,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园林的保护措施的实施,认识到认识到对施工过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必要性以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不断地探究保护措施,强化园林工作者对园林的保护意识,而且,这不仅是园林工作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和时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肖勇;;园林施工信息管理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1期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4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
1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的现存问题
1.1园林植物栽种重效果、轻保护
不少城市地方官员在政绩观的引导下,十分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往往不考虑当地的气候、空气质量、水土或流行虫害等方面的特点,指示种植大量不适合当地的植物;另外,为迎合领导心理或从节约成本出发,部分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当地园林绿化植物配植选择时,也会做出看轻或刻意回避植物保护工作的设计,导致园林植物后期保护及相关管理工作的落实十分困难。
1.2园林植物管理重栽种、轻检疫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架构下,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相应职责部门为林业局或绿化局等政府机构,但从这些相关部门的职责来看,其仅限于按照绿地建设规范对城市绿化的用地规模进行总控,缺失后期植物病虫害的防疫职能。加上目前园林植物的养护工作大部分都采用“市场运营、公司承包”模式,各园林公司各自为政,造成园林植物的病虫害检疫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
2园林植物保护原则
2.1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在园林绿化设计方案初期,应对当地的气候、物种等所有可能影响植物生长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满足相关功能、经济要求的技术上,进行栽种植物的合理搭配。注重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倡对外来生物在园林植物物种引进或者苗木调运的过程中传播危害的预判,避免因其广泛传播引起的危害。
2.2功能优先,兼具景观
应优先选用抗病性好、成活率高、便于运输和养护的植物,大面积作为行道树等形式栽种。与此同时,考虑植物培植的景观效果及植物成长的季候特性,进行合理的配植,确保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点缀搭配景观价值高的名贵树种,满足园林景观多样性的观赏要求。
3园林植物保护相关有利趋势的思考分析
3.1病虫害防治手段多样化
传统植物病虫害防治手段以喷洒农药为主,长期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而且容易形成对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实不可取。因此,按照防疫检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诱杀法、捕杀法、温度处理以及超声波杀虫法等物理手法,同时加大对低毒、低害、低残留农药的研发使用,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病虫害治理的有效途径。
3.2病虫害防疫措施优先化
由于重视力度不够,过去对园林植物的保护基本以病虫害治理为主,随着环境污染加剧,防治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园林绿化管理者开始将关注终点转移到病虫害的预防上,例如对植物载种技术进行改良,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合理、科学搭配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水、肥等,通过认真的养护,提高园林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理解支持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多重举措,有效避免待植物病虫害发生时需支付的成本。
3.3园林植物管理规范化
改变过去重载种、轻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理念,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来组织、规范对园林植物的各项保护措施。首先通过加大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使其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当地多发植物病害、各种防治措施的利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有清晰的认识。另外,落实责任,建立责任追究管理机制,划分防疫工作责任分区分给个人,并设立针对疫情监测、汇报、核实相关情况的奖惩激励制度,从而实现对园林植物保护的保障。
结束语
为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对对城市环境的净化、美化等相关作用,应尽量避免采用农药防治的手段,寻求园林植物保护的新方法。园林植物的保护应明确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按照“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功能优先、兼具景观”的原则,鼓励“病虫害防治手段多样化、病虫害防疫措施优先化、园林植物管理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使对城市园林植物的保护落到实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钱兴华.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5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危害;防止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2188
园林植物景观是人为打造的,园林植物极易受到气候、环境、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在城市中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园林植物栽种过程中较为密集,园林植物的通风、阳光直射效果不好。有些城市中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致使园林植物下杂草丛生,再加上受路灯的影响,经常招来一些有害病虫,这些都打破了园林植物生产系统,极易发生病虫危害。
1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主要有:安全原则,即在保证人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农药等进行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积极消灭原则,根据园林植物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将病虫危害扼杀在摇篮中。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危害时应将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生态、社会安全的情况下利用经济的方法进行防治。
2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管理与病虫危害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全方位地加强防治工作,尽可能减少病虫危害。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2.1定期清理园圃
园圃长期不清理就会出现大量杂草、各种病虫害残体、枯叶等,这些都会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产,甚至会发生病虫害。因此应定期进行园圃清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但在清理园圃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一些带有病虫害的土壤等必须要经过处理后才能使用,防治微小病虫害的人为传染。
2.2加强园林植物管护措施
在加强园林植物管护时应从肥水管理、修剪管理、除草、翻土培土等方面入手。
肥水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施肥和浇水管理,这是园林植物管护中最重要的环节。园林植物要想安全、快速生长,就必须要加强施肥和浇水管理,在施肥时应注意使用不会污染环境的有机肥,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地进行浇水,要保证园林植物点观赏价值,使之能够健康成长。
园林植物主要是用于观赏,因此有些植物不需要长得太过茂盛和粗大,否则不仅影响观赏价值,而且容易产生病虫危害。所以平时管护中需要勤修剪。但修剪时并不是随便修剪,需要合理修剪,这样才能保证植物得到充分的阳光照射,也能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除草也是园林植物管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及时除草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促进植物正常生长。杂草中一般聚集着各种病虫害虫如草履蚧等,因此除草也是拔除病虫害根源地的主要措施,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产生。
翻土培土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但翻土培土时应在合适的季节进行。如很多花卉植物可选择在冬季时进行一次深入翻土,将藏于土壤中的病虫害幼体等翻到地表上,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在培土时也要注意覆土的厚度,不给害虫进行孵化或产卵的机会。
2.3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就是通常所说的农药防治措施,利用化学药品中的毒性来治理病虫害。常见到的农药有杀虫剂等,这种防治措施在园林植物管护中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效果较好。但化学防治措施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在使用这种防治措施时应合理、规范。
2.4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对病虫害有抗性的生物如虫、鸟等来防治病虫害。病虫害虽然来源广泛,危害较大,但再厉害的病虫害都有天敌,如飞蛾、蚱蜢等的天敌是青蛙。因此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很多地方都会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如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方法。生物防治措施具有无污染的优点,而这一优点正是非生物防治措施中所缺少的。
2.5物理机械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在物理因子或机械等外力帮助下防治病虫害。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高频电、微波等防治病虫害也在不断研究中。不同病虫害其生长阶段中对电磁能、热效应等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剂量的高频电、微波等产生不同的电磁热,并利用其产生的热效率直接杀死病虫的幼虫、虫卵等。
3结语
p少园林植物景观有利于调节气温,净化空气,优化环境,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各地都在加快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步伐,使之为城市发展增添绿色。病虫害的困扰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使其无法发挥出功能性作用,因此就需要加大园林植物管护力度,合理地将多种防治措施结合在一起综合使用,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6
【关键词】生物措施水土保持应用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般来说,土壤侵蚀的类型主要是风蚀和水蚀两大类型,风蚀的结果使土壤大面积沙化,水蚀的结果造成大量的肥沃的土壤流失,形成“水走、土流、肥跑”的恶果,致使土壤生产力低下,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而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与干旱、降雨、坡度等有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当地植被覆盖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凡水土流失加剧,沙漠扩大,湖海湮废,水源减少,局部地区气候变化以及物种分布变迁与灭绝等,都与植被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植被的变化,往往都是一系列环境因素变化的先导。
一、生物措施的基本特征
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通常分为:生物措施;封山育林、种草、禁止乱开荒等;工程措施;修堤、筑坝、修建鱼鳞坑、建谷坊、闸山沟等;农业技术措施;修梯田、水平沟、免耕等,以达到含蓄水源,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
生物措施,简单地说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措施在需要保护的坡面种植植物,是水土保持三大措施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深入开展,植被建设成为恢复脆弱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由于生物措施具有强大的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并且与其它两种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比,治根治本,对地表的破坏程度也非常小,所以在水土流失中对生物措施的研究意义非常大。而且植被不仅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条件,同时又是农林牧副业生产的可再生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因此,多年来水土保持工作者对生物措施进行了广泛研究。
生物措施主要优点有: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风速,减少雨滴对地表的溅蚀;建成的植被可以改善植被覆盖地段地上、地下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活动和繁衍,从而促进土壤的形成,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地表物质的胶结性,增强地表抗风蚀、水蚀能力;植被具有自行繁殖和再生能力,通过演替,能够形成适应当地环境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因而能够有效地抵抗侵蚀,保持水土,并大大减少了养护和管理费用;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人工或半人工植被,一般可以适度放牧,并能提供一定数量的薪柴和建筑用材。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治土壤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而其他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助措施。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年均增长率达到8%一9%。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耕作土壤和过牧草地的表土和细粉沙是形成我国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尘源区,而戈壁和大沙漠并非主要尘源区。
二、生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要点
1、水土保持生物种的选择
一般认为,理想的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应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对水土保持生物种的选择十分必要。
首先,水土保持生物种应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通过水土保持效益指标(如产泥沙量、土壤抗冲性指数、抗蚀性指数等)变化来显示水土保持植被的作用效能。一般来说,植被要求成活率高,耐贫瘠,抗逆再生长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地上部分郁闭度大,通过截流降雨,减少表层结皮以及枯枝落叶层的蓄积水分而削弱径流,延长入渗时间,达到减少侵蚀的目的,地下部分根系发达,网络状,能固结土壤,同时能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如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持水能力等。
其次,水土保持植被还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即水土保持要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相结合,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具有全民性、宏伟性,单靠任何个人、机构都无法完成,要依靠广大人民积极参与。然而,要调动广大人民参与积极性的关键就在于体现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经济效益。许多优良的水土保持物种同时又是优良的牧草饲料、药用植物、其它经济产品的原料等。因此,经济效益也是选择水土保持生物种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评价选择优良的水土保持生物种,除了以上衡量指标外,在有些需防护的特定脆弱地带,由于生物小气候的特殊性,对防护生物种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水土保持生物种。
2、水土保持植被措施的配置
恢复和建造植被是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植被配置涉及很多方面,气候、地形地貌以及土壤、地理位置、防护需求、物种关系等等,考虑的因子很多。配置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能发挥最大的环境与经济效益。在水土保持植被配置研究中,将植被能否生长并且改善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具体实施,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种侧重于研究立地条件的好坏,包括土壤、水分、温度状况等生物小气候研究,评价立地条件的好坏以及水土保持防护的要求,结合考虑植被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特性进行配置,也就是从立地到植被的决定配置方案的方式。另一种是在充分调查一定区域植被本底的基础上,提出植被配置模式,也就是参考原来植被本底的物种搭配构成,决定如何配置,也就是从植被到植被的决定配置方案的方式。两种方式考虑的侧重点不一样,前一种掺进的人为影响比较多,不太局限于原来植被生长分布状况,选择植被种与结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在某一地域得到新的物种生长尝试,但缺点是往往有可能出现理论与实际有距离,物种尽管能生长,但生长不良。后一种方式,制约性比较大,选择度比较小,但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在研究实践中,实际上往往二者结合在一起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种配置,这样也就避免了各自的缺点,发挥了两者的优点。为了通过种间生态位互补以及空间互补、时间交替,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同等物质与能量输入情况下,得到更多的物质以及更多样的产品和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植物种配置在立体结构上为复层混交模式。
3、充分与其它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
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工程,生物措施要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需要与其它水土保持措施,尤其是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促进了植被措施的实施,比如地形比较陡峭的地方,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而致使植被难于生长,采用工程措施修筑水平阶、水平沟以及鱼鳞坑拦蓄径流、土壤,而在上面种植植被,发展集流植被。坡地耕作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而在这种情形下,采取生物措施,如使用等高植物篱防止水土流失并保持土壤里的自然水分,这样的植物篱一旦形成,就无需太多的维护,所建立的自然梯田或“生物坝”能永久保护耕地不受侵蚀。
总之,在水土流失严重而普遍,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植被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减缓引起水土流失的外营力(风、水、重力、温差等),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土体本身的抵抗力。但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错综复杂,目前仍没有被广为接受的定量关系,因此,水土流失与植被指标的研究有待于深化。
参考文献:
[1]孙清梅.浅谈生物措施在柳河农场水土保持治理中的作用[J].今日科苑.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