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医患纠纷的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49-01
近年来随着病人和家属维权意识的提高、健康需求的增高,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医患纠纷的发生却呈上升趋势,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专业素质练习,增进彼此沟通,优化医患关系,避免医患纠纷,将是未来实际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本文针对避免医患纠纷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完善医护服务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1主观认识方面
1.1正确认识医患纠纷的危害医患纠纷一旦发生,既影响医院的声誉,同时又加重当事人的心理负担,从而干扰临床工作的正常进行。每一位医疗工作者应从思想上认清医患纠纷的危害,防患于未然。
1.2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强化法制观念让医护工作者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明白工作中与法律有关的潜在问题,掌握自我保护技巧。
1.3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医护人员要及时改变医疗理念,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换位思考,以积极愉快的精神面对患者,遵循“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的服务理念,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合理要求,加强医患沟通,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配合、互相尊重的医患关系,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4尊重病人任何生命个体在人格尊严上没有差别,医务工作者要充分理解这一点,然后在行动上自觉地做好份内工作,使病人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康复,维护病人的人格和尊严,不歧视任何病人、尤其注重对性病、艾滋病、老年和临终病人、精神病等非凡病人的尊重,要承认和理解病人的信仰、习惯、爱好、价值观、合理的需求,公正地看待病人平等、合理的医疗权利,不因病人经济支付能力、地位、信仰等的差异而在服务上有所不同。
2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2.1加强专业技术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医疗工作是关系到患者健康的特殊职业,故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杜绝因业务技术问题引起的纠纷。
2.2培养严谨的工作精神严谨是指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它会使人们在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按道德的规范和范畴的要求行事,医疗活动是一种非凡的职业活动,经常个人值班,独立处置,无人监督,尤其需要具有严谨的工作精神。对医生而言,严谨工作的前提是坚定的信念和良心,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的。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无论领导在与不在;无论病人年长与年幼,昏迷与清醒,都能一如既往地按照诊疗规范与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临床工作,因此,医疗工作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3塑造个性气质医务工作者应培养心灵、胸怀、气质真实、纯净、自然、质朴上的美,具有感染力、亲和力、号召力等人格魅力特征,在这种情感气质的支配下,就会自觉自愿、竭尽全力地去为病人解除痛苦。医护人员应当具备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对病人诚恳、正直、热情、有礼、乐于助人等;对工作应当是满腔热情,认真负责、作风严谨、干净利落等;对自己来说,应当是开朗而又稳重、自尊又大方、自爱而又自强等。有崇高的理想,才能理解医患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懂得为什么工作和应当怎样工作,从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主动自觉地加强优良的培养,树立崇高的理想,才有真正爱护并尊重自己的工作对象,把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
3严格遵守十三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3.1严格执行十三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建立应急预案严格在临床上遵守各项医疗安全制度,特别是十三项核心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应急预案,在各级检查者中查出安全隐患,并逐级上报,完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努力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3.2提高医疗安全管理质量,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门诊工作是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规范门诊医护人员行为,建立“医患纠纷管理委员会”一方面对医护人员技术方面和法律意识进行定期培训,同时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消除医护人员学习的随意性,加强严谨的工作精神,崇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对出现医患纠纷的时,进行医院内部处理,分清纠纷时医生主责、护理人员主责还是患者主责,在医患纠纷发生时,真正做到有据可查,有理可论,并建立有效的相应的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督促改进。
避免医患纠纷的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1-0119-01
医院急诊是抢救危、急、重病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医患纠纷的易发场所,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引发医患纠纷。
通常,医疗纠纷的发生总是牵扯到护理问题。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改善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提高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
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所指为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直接表现于护患之间的护理纠纷和患者投诉上。急诊工作是医疗工作的最前线,所要面对的是一些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的病人,通常工作任务重、应急性强,具有高风险。而护士作为患者最直接面对的医疗工作人员,也就成为引发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也是综合性的科室,由于急诊医疗的突发性、紧迫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等因素,每日要接触的又是大量的各种不同的急诊患者,任务繁重,因此是病人及其家属与医护人员最易发生矛盾和纠纷的场所。医疗与护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医疗纠纷中常常牵涉到护理问题,要减少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最根本的对策是要提高急诊护理防范意识,预防纠纷发生。
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开始表现为病人或家属对医务人员不理解,缺乏信赖与好感;其次发展为对医务人员反感,开始找医院的毛病;最后引发医疗纠纷的直接冲突和患者投诉事件。
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根本对策在于预防,预防关键为开始接触患者时的护理意识上,贯穿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与医护质量,采用具体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及时排解患者的困难,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就可尽量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1护理纠纷容易引发的相关因素
1.1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同情心。护理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要求护理工作者应具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急诊病人通常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和家属通常会感到恐惧、紧张,如果护理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责任与同情之心,服务上不主动、不准确,缺乏耐心听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常会导致病人的不信任与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理纠纷。
1.2欠缺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或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随着病人就医期望值增高,急诊室愈来愈呈现出紧张、快节奏、复杂化的工作局面,因此,护士工作面对着临床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面、护理操作技能等整体素质上的更高要求,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如果观察病人不细致不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或在抢救病人时操作失误,仪器使用不熟练都会导致差错,引发医疗事故,影响抢救成功率,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直接引发护患纠纷。在临床救护治疗操作中,医院有着各项规章制度同操作规程,需要护理人员逐项遵守并执行,如果落实不到位或违反相关操作规程,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安全隐患,导致医患纠纷。
1.3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增添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尤其对护理工作更是进一步提出要求,护理文书在法律上成了证据资料。急诊室在抢救病人时多为口头医嘱,多数急诊记录是事后补记,如果对医疗文件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对重要的病情变化未能及时记录,都将造成医疗纠纷处理中医方的被动地位,无法提供对自己的有利证据。
1.4未能有效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与不可预见性,除了要在本科抢救外还承担着转运病人的检查、住院等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某个环节略有疏忽或在病情变化时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
如果缺乏沟通技巧,会造成患者及家属的误会,对风险较大的技术操作及病人在转运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未及时告知,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极易引起护患纠纷。
2加强有效措施,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1提高防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急诊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国家有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知道病人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深刻认识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或会引发的法律问题,从而掌握识别风险,提高风险预见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2.2加强服务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护理人员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个人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应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树立起“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强化“急诊”观念,急病人所急,在就诊、检查、抢救等环节上快速有序,主动积极,减少因欠缺服务意识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2.3高度掌握护患沟通技能,落实事先告知患者制度。在护理过程中尊重病人的权利,善于与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有效沟通,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特别是病情变化快的患者,要使用患者和家属易懂的语言严格落实事先告知制度,尽可能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让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主动承担风险和义务,才能减少护患矛盾。
2.4提高业务技能,加强业务学习。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加强培训,采用晨会提问、护理实践、定期考试等各个方式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在急救技术操作上更加规范化,只有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5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化。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可在工作中随意贪图方便或急乱求简,违反规章制度。
避免医患纠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医疗纠纷;医疗安全;医疗缺陷;合法权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提高,医疗纠纷事件不断增多,而原本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也不断增加,有效的处理医疗纠纷有助于医院按照正常秩序进行,减少医院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提高社会服务功能。
1医疗纠纷的概念、发生原因及特点、处理方法
医疗纠纷是患者和医疗机构或医护人员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基础上,双方对医疗行为的需要、采取的手段及期望的结果产生分歧,并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请求的行为。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多,首先有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和服务观念不到位,实施医疗行为过程中出现了态度蛮横粗鲁等现象;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造成误解;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对医护知识缺乏,不知道疾病的危重程度,一味把治疗效果不佳归罪于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缺乏相应的医疗知识,对医护人员及院方作出的解释不能够理解;故意通过造成医疗纠纷形式,目的是减免医疗费用。上述原因可能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医疗纠纷产生后,患者或家属可能通过此形式来获得医疗赔偿或者减免医疗费用;或者采用人多要挟形式强迫院方满足提出的要求;采取殴打辱骂等形式,殴打或辱骂医护人员、堵塞医院大门等,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目的是让院方满足其提出的要求;或者患者通过专职医闹机构、等。
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途径主要是调解、医疗事故鉴定和民事诉讼。调解是在卫生行政机关、第三方法人或者自然人,或者在法院的主持下,当事人之间针对医疗纠纷进行的裁决行为。医疗事故鉴定是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鉴定。民事诉讼是案件当时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通过人民法院的开庭审理,在查明事实及适用法律情况下,对医疗纠纷进行裁决[1]。
2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
医疗纠纷的妥当处置不但有效的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维持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同时也能更好的维护医护人员合法权益。
2.1成立健全的医疗安全管理组织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有利于提高各级领导对医疗安全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在医院内可成立健全的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以业务院长为组织的主要领导,医务处、门诊部、护理部、学科带头人等为成员,在各个科室设立医疗安全管理小组,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此组织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实施医疗安全教育,组织医疗安全查房,定期通报医疗安全情况,处理医疗隐患,作出防范,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强化医疗安全意识,并对无差错或差错少、无事故或者事故少的科室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2.2完善医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医疗安全管理实施制度化、标准化,目的是为了有效的防范医疗缺陷。可根据医院情况制定医院安全管理规定,制定对危急重症、疑难病例、手术患者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制定输血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等,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充分结合科室收治患者特点,目的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提高医护人员对医疗安全的重视以及执行的标准化,避免无制度可依等杂乱管理。
2.3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是有效的方法医疗缺陷产生的医疗纠纷。首先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执行医疗行为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查对制度,这样可有效的避免医疗缺陷发生。再者,加强病案管理也是减少医疗缺陷所引起的的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护人员做好对病情分析,做好记录,为医疗鉴定时提供准确完整的病案资料,这样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和有助于处理医疗纠纷[2,3]。
2.4加强医疗安全关键环节管理
针对医疗行为中的医疗缺陷相关多发及好发因素,对医疗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有序有效管理。在对关键环节管理过程中,严格加强三级查房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要从医院管理部门到具体临床科室部门,做到责任到人,确保制度严格实施,确保岗位责任制实施。加强医疗安全关键环节的所涉及人员管理和培训,提高上述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加强此类人员的技术培训,对于责任心缺乏、技术水平差等人员要调离此岗位。对于医院捏的手术操作、输血、护理、院内感染等关键环节加强管理,落实到人。
2.5依据法律规定保障医院正常工作秩序
为了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除了有效合理进行医患沟通外,同时要根据法律规定做好医疗纠纷处理,医院建立健全医疗纠纷接访程序和制度,成立医院医疗纠纷调解办公室,办公室成员要掌握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关法律知识培训等形式提高办公室成员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做好医疗纠纷调解。
总之,医疗纠纷的产生因素和特点较多,不能一一罗列,但是做好医疗安全管理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方法,及时发现医疗缺陷,有利于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有利于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持医院正常工作秩序,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建波.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法律依据—兼谈正确处理司法鉴定与医疗事故鉴定的关系[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03):46-48.